马其祥(北京电铁通信信号勘测设计院原院长)

由网友(梦醒伤人心)分享简介:马其祥,一九四二年一二月出熟,江苏省南通市人。北京电铁通讯旌旗灯号勘察设计院本院少。[二]人物履历一九六六年结业于南京工教院无线电工程系雷达业余,历任铁谈部电化局通讯旌旗灯号设计处技能员、工程师、低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副处少、传授级低工,北京电铁通讯旌旗灯号设计院副院少、院少。首要成绩三零多年去持久从事电磁兼容的研究以及设计事情,...

马其祥,1942年12月出生,江苏省南通市人。北京电铁通信信号勘测设计院原院长。[2]

人物经历

内蒙古电力设计院博士后工作站正式揭牌

1966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雷达专业,历任铁道部电化局通信信号设计处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副处长、教授级高工,北京电铁通信信号设计院副院长、院长。

主要成就

30多年来长期从事电磁兼容的研究和设计工作,在本技术领域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解决了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很多重大技术问题,为国家建设和电磁兼容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77年他曾代表铁路系统解决了电气化铁路对城固机场的干扰问题,确保了阳安线按期开通和城固机场正常使用,节省导航台等迁改费500多万元。

1986年他带队参加由国家计委组织的铁道、广电两部对"太焦线广播迁改"的复查工作,使迁改费由600万核减为96万。

1991年参与主持评审"兰新线西固环线油气管道防护设计方案",由他执笔提出的评审修改方案,经铁道部鉴定通过后,节约投资400多万元。

1992年为解决武汉枢纽邮电设施干扰问题,参加国家计委组织的铁道、邮电两部专家组,多次就有关技术问题的处理意见,代表铁道部向国家计委汇报,使问题得到解决,确保了郑(州)武(昌)电气化铁路按期开通,节约赔偿费8000多万元。

1993年作为国家计委有关部门聘请的主要专家,对鹰厦线电气化铁路沿线原定要搬迁的5个通信站,提出了处理意见,节约投资2000多万元。马其祥参与主持设计的"京广线郑州至武昌段电气化工程路外通信防护设计"。

1994年被评为铁道部优秀设计一等奖。

1996年又获国家优秀设计银奖。

1994年他主持解决了北京西客站电气化对部队通信设施干扰问题,节约投资3亿多元。马其祥参与主持了铁道部和空军联合组织的"电气化铁道对机场通讯、导航干扰的研究"项目,组织了由空军和铁路系统20多个单位、130多人参加的大型试验研究,其后根据研究结果,起草了关于对国标"保护机场净空的规定"的修改意见,被国家采纳,使导航台的保护距离由原来的2000米减小为500米,取得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978年他担任铁道部干扰标准制定组组长,主持制定了铁路第一个电气化铁路干扰允许标准,使全路设计单位有章可循。

1989年起担任铁道部干扰标准技术组副组长,并代表铁道部在成立会上作"我国电气化铁道防干扰技术三十年的发展及现状"的报告,其后参与主持了10多项标准、科研成果和工程设计的评审。

1981年他出版了路内第一本防干扰专著《交流电气化铁道对通信线路的影响与防护》。

1991年又出版了由他主笔的《强电线路的电磁影响与防护》一书。他还在《铁道学报》等全国一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

1993年主编《电机工程师手册》的防干扰篇。对通信防护领域的关键技术问题,如纵电动势允许值、地电位计算等均有创见。马其祥曾多次参与主持了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交流会,他在大会上发表的论文和学术报告深得与会专家的赞誉。

从1989年到1993年,多次担任北京邮电大学电磁兼容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主席等。兼任全国无线电干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铁道学会自动化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在国内电磁兼容界有广泛的影响和较高声誉。

199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4年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称号。

2000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勘察设计院院长。[1]

参考资料

1.马其祥(1942-):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1966年毕业校友 · 东南大学校友总会(引用日期:2021-12-13)

2.北京校友会|传承止于至善之精神——东南大学北京校友会2020年新春联谊会成功召开 · 东南大学发展委员会(引用日期:2021-12-13)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