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鳞鳞毛蕨(黑鳞鳞毛蕨)

由网友(耳后的痣)分享简介:白足蹄盖蕨小羽片深羽裂;小羽片五⑻对于,平坦或者歪向上,下部的二⑶对于分散,向上的基部属延正在羽轴上成狭翅,椭圆形,锐圆头,熟山沟常绿阔叶林下阳干处,海拔一二零零⑵八零零米。中文名白鳞鳞毛蕨纲薄囊蕨纲(Leptosporangiopsida)2名法Dryopteris lepidopoda Hayata界动物界门蕨类动物门...

黑足蹄盖蕨小羽片深羽裂;小羽片5-8对,平展或斜向上,下部的2-3对分离,向上的基部下延在羽轴上成狭翅,卵形,钝圆头,生山谷常绿阔叶林下阴湿处,海拔1200-2800米。

中文名

黑鳞鳞毛蕨

薄囊蕨纲(Leptosporangiopsida)

二名法

Dryopteris lepidopoda Hayata

植物界

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

亚门

真蕨亚门

拉丁学名

Dryopteris lepidopoda

水龙骨目(Polypodiales)

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

鳞毛蕨属Dryopteris

黑鳞鳞毛蕨

命名者及年代

Hayata

分布区域

广东,贵州,四川,台湾,西藏,云南

形态特征

黑鳞远轴鳞毛蕨 搜狗百科

植株高80-90厘米。根状茎粗壮,直立或斜升,密被红棕色,披针形、全缘鳞片。叶簇生;柄长15-30厘米,禾秆色,基部密被黑色或褐棕色、线状披针形、长2厘米,具毛发状尖头的鳞片,向上渐稀疏;叶片卵圆披针形或披针形,先端羽裂渐尖,基部不狭缩或略狭缩,二回羽状深裂;侧生羽片约20对,互生,彼此远离;中部羽片长约13-14厘米,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最宽,宽约2.5-3.0厘米,有短柄,羽状深裂;裂片约15-20对,斜展,先端圆钝头,疏具三角形齿牙,侧边具缺刻状锯齿。叶干后淡绿色,纸质,沿叶轴及羽片背面羽轴被黑色、线状披针形、基部多分叉鳞片;侧脉羽状,分叉,背面明显。孢子囊群圆形,每裂片4-6对,生于叶边与中肋之间;囊群盖圆肾形,棕色,成熟后易脱落。

本种最接近大羽鳞毛蕨 D. wallichiana (Sw.) C. Chr.和川西鳞毛蕨D. rosthornii(Diels) C. Chr., 但叶柄和叶轴鳞片较狭,下部几对羽片不缩短或略缩短,裂片斜展,圆钝头,无半透明软骨质狭边,可以区别。

生长环境

黑鳞鳞毛蕨

黑足蹄盖蕨生长于海拔2300-2500米的阔叶林中。

分布范围

黑足蹄盖蕨产自台湾、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西藏。印度西北部、不丹、尼泊尔也有。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