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土市中学(1908年创立于安徽的普通高中)

由网友(無心の木偶)分享简介:霍山上土市中教,本名“淠源2低”,初修于一九零八年,属于清终新政的“结果”之1,超过1个多世纪,于今已有百年汗青。中文名上土市中教外文名Shangtushi Midlle School别号上中校训艰巨困甜 玉汝于成创建时间一九零八年种别安徽省6安市树模低中无名校友周予异所属地域安徽霍山县齐称安徽省霍山上土市中教黉舍条理...

霍山上土市中学,原名“淠源二高”,始建于1908年,属于清末新政的“成果”之一,跨越一个多世纪,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中文名

上土市中学

外文名

Shangtushi Midlle School

别名

上中

校训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创立时间

1908年

类别

安徽省六安市示范高中

知名校友

周予同

所属地区

安徽霍山县

全称

安徽省霍山上土市中学

学校层次

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主要院系

初中部,高中部,国际部,少年班,奥赛班,艺体部等

百年校史

真没想到,宿州的这些学校已办百年之久 看看有你的母校吗

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八国联军入侵首都北京,慈禧太后下令和谈,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和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满清政府进行改革.

1905年,西风东渐,清政府颁布《国立中学堂章程》。自此,清朝境内各地先后办起了西方式的初等、高等小学堂,为国家培养人才。当时的霍山县衙门也在(今天的)老城区建立了霍山第一高等小学堂。随后,时任西镇董议长的孙绂庭捐献在狮山南麓的私人田亩、由黄艮甫堪舆校基,并开工建设。用以接续原先在黄栗秒借民居开办的“黄栗秒淠源第二高等小学堂”,学校仍然定名为“淠源第二高等小学堂”。今人只知道“淠源二高”,实际上,淠源二高分为“黄栗秒淠源二高”和“狮山淠源二高”。由于当时办学条件艰苦,开支庞大,导致工程一度停工。

为了挽救停工的中学堂,1911年或1912年农历花朝节,由黄艮甫在上土市孙家湾孙绂庭(号麟书,字玉斋,亦字绂庭,晚清附贡生,被荐于乡,时任西镇董议长)家召开的建立“狮山中学”筹备会议上,联合西镇绅董孙绂庭、夏竹村、何乐吾、李晴峰、杨荫堂、郑世荣、吴乐观、黄本鉴、沈周农、何国佑、李镜棠、何学乾、倪建俟、倪价俟共14人,对校园风格设计、工程实施、师资聘任,出言献策,共同谋划。会上,黄艮甫发言踊跃,积极提出方案。

由于当时办学根本没有政府财政支持,其建校经费、教职员工薪资等资金筹集,主要靠稞田,辅以社会募捐。筹备会还提出校产稞田的捐献,老五保地区(今金寨县天堂寨镇全域加长岭乡的桐源村)、九保(今长岭乡、燕子河镇、张畈乡)共出三分之二,漫水河、上土市、太平畈、高山铺、杨家河等地(均为今上土市狮山中学周边区域)共出三分之一,所捐稞田绝大部分由各大姓氏从祠产中划出。或缺部份再从西镇各寺庙(注:旧制允许寺庙置田产,以作香资)拨出相当部分稞田以增校产。学校逾五年竣工,民国六年(1917)秋正式开学,首任校长是王树滋。

民国时期,学校被改名为“霍立联中”。霍,指霍山县;立:指立煌县,即今天的金寨县。[1]

学校简介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教学质量为中心”的办学宗旨,积极深化内部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自王永超校长上任后,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学校保留了建于清朝末年具有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国家级级重点保护文物——玉玺楼,作为西镇暴动策源地之一的玉玺楼,不仅是上土市中学悠久历史的见证,也是皖西革命的见证,它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1960年安徽省教育厅确定其为省属示范中学,同年6月,国务院确定其为全国文教战线“先进单位”,1997年,国家教委确定其为第一批“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1999年安徽省教育厅确定其为省级示范高中。截止到2014年,本部现占地近160亩,建筑面积70072㎡,有学生五千余人,教职工403人,其中特级教师10人,高级教师190人

2010年,又兴建了教学楼、科教楼、餐厅礼堂、多功能阶梯教室、学生公寓及扩建了田径运动场。投资4千多万元的仪器、图书、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学网等项目也在筹备之中。

百年老校正步入信息化、数字化、现代化的发展轨道。放眼未来,学校将秉承“勤教善学,求实创新”的办学作风,励精图治,加速发展,向创建条件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的全国名校的宏伟目标奋进。

上土市中学

学校荣誉

化雨春风满园香。

上土市中学

巍巍大别山,绵延数千里。大别山腹地的霍山县,峰峦叠嶂,人文荟萃。在著名的风景区铜锣寨脚下,坐落着一所百年名校——霍山上土市中学。

上土市中学原名“狮山中学”,始建于1908年,创始人孙中山先生好友,同盟会会员李晴峰。这里曾是著名的西镇暴动的策源地,又是英山、金寨、霍山三县人才的发祥地。沧桑百年,学校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历史内涵,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栋梁之材,原外交部部长余瓒、水利部部长陈礼民就是其中杰出代表。

上土市中学群山环绕,它东挽花园河,西衔318省道,南接平畴,北依狮山,地处山区少见的开阔盆地中央。原国家教委主任邹时炎来校视察,欣然留下“幽谷立学府,育才有建树”的赞美诗句。

新世纪初,勤勉务实的上中人拉开了学校建设发展的大幕。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校领导班子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内引外联,艰苦奋斗,先后投入资金2亿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校园环境日益美化,学校管理更加规范,办学实力显著增强。1999年元月,学校顺利通过了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评估验收。

上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学校创设了科学完备的课程体系:校本课程包括心理健康、创造发明等几十门;选修课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体育与艺术领域的150多门;设有18门外教学科英语课和法、德、日、韩、俄、荷兰、西班牙、意大利、阿拉伯、芬兰语10种第二外语课。创办了“三高”足球训练基地,培养“道德水平高、文化素质高、运动水平高”的体育后备人才;创办了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开设有学生交响乐团、合唱团、舞蹈队、小作家协会、数学俱乐部、天文社、全球豆计划等近百个学生社团,学生自己搭建多元素质教育大舞台。上中的办学成绩赢得了社会普遍赞誉,在国内外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积极的影响,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一个品牌。[2]

走进校园,绿树成荫,布局有序。左边,“玉玺楼”中西合璧、风格典雅,背后的狮山巍峨傲立、苍松挺拔。“狮山藏秀色,玉玺印春秋”,它们恰如两位睿智老人,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也见证了学校的壮大与繁盛。

校园中心是四百米标准运动场和教学楼区。“四季书声朗,十载意气豪”,这里是放眼世界的窗口,是放飞理想的平台,三千学子用笔墨描绘着青春蓝图,续写着百年名校的风采。

步入生活区,公寓楼里整洁有致,卫生设施配备齐全;餐厅礼堂纤尘不染,微机售饭系统运作正欢。

教学区内,教学楼、科教楼鳞次栉比,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一应俱全,远程信息技术装备全面投入使用。校园信息化、数字化、现代化的春天悄然来临。

学校在巩固外围环境的基础上,注重苦练内功,坚持“以人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围绕“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高素质人才”的办学目标,以新课程改革为抓手,以争创省级示范高中为契机,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以教师为本”,狠抓师资队伍建设,严抓政治学习,坚持业务培训。开展研究性学习,养成自我反思、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学习习惯;实行“多主体、多目的、拼盘式”教师评价,激发教师爱岗敬业热情;开展“迎接新课程,课堂大练兵”活动,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化;聘请省内特级教师来校讲学,引导教师网上学习,开阔教师视野;开展精品课、研修课、示范课、公开课等教学活动,培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学术氛围;经常性开展教学督察和指导,保证教学工作中每个环节的质量。

“春风化雨育桃李,丹心沥尽满园香”。老教师宝刀不老;中年教师风华正茂;年轻教师奋力赶超。三代心系一处,携手共进。

以“学生为本”,“严”字当头,“爱”字为先。以新生入学为序曲,以军训为切入点,进行纪律、卫生和爱国主义教育;入学后,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全程管理,坚决杜绝安全隐患;认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科学利用地域优势资源,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建立学生自治组织,培养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开展先进班级、文明寝室、模范卫生区、先进个人等评比表彰活动,激发学生团结拼搏、积极向上的热情。

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尽管学生入学时基础差、底子薄,但经过该校教师三年辛勤的培养,每位同学都能有较大发展,凸显了“低进中出,中进高出”的育人成果。高考连年丰收:2005年高考本科达线4999人,2006年高考本科达线5140人,2007年达线5142人,其中2004年张凤同学获全市高考文科第一名,2006年,李家干同学以664分获全市高考理科第一名,理综成绩列全省第二。近年来,该校两次获得全国高中教学成果奖,年年高考综合评比均在全市名列前茅。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成千上万的农家子弟从这里走进了高等学府,北大、清华、复旦、同济、科大都有他们求知探索的身影,毕业后他们活跃在海峡两岸、世界各地。如博士生导师、知名数学家刘太顺;全国著名脑外科专家北京协和医院主治医师万经海;原淮南市市长、现政协主席姜典发;留美博士、中国微通公司总裁刘剑平等,不胜枚举。此外,上土市中学也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尽显身手。他们是当今时代真正的骄子;他们是上中师生永远的骄傲!

学校发展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市教育主管部门经常来校进行业务指导,县委、县政府给予该校政策倾斜与资金支持,省市领导也经常莅临该校检查工作。中央政治局委员汪洋同志曾来该校视察,感慨题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是对学校的期望与鼓励,也成为学校前进的动力。

社会各界也对该校发展予以大力支持:如安徽迎驾集团每年对该校优秀师生颁发“迎驾基石工程奖”,县检察院多次到校捐资助学。校友们更以各种方式回报上中:如79届毕业生捐资修建了电教化教学楼,82届毕业生捐赠了大批图书,为母校奉献出一片拳拳爱心。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学校将乘着争创国家级重点高中的东风,开拓奋进,扬帆远航,使上中这所世纪名校再展雄风,让这朵深山里的百年奇葩开放得更加鲜艳夺目。

主要奖项

联合国亚洲区历史名校、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中国电化教学Ⅰ类达标学校、省级文明学校、安徽省内部体制改革试点学校。

学校地址

霍山县上土市中学。

参考资料

1.金寨县志————教育篇 · 金寨在线(引用日期:2014-12-16)

2.霍山百年玉玺楼开门迎客 · 安徽新闻网(引用日期:2014-12-16)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