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原理(恩斯特·布洛赫编写的一本书籍)

由网友(街角的回忆)分享简介:《但愿的道理》是由仇斯特·布洛赫编写,二零一三年上海译文出书社出书的1原册本。[一]仇斯特·布洛赫以“视”为原,把但愿看成更夸姣糊口的梦,奠基了但愿的玄学,得到了二零世纪“但愿哲教”的俗号。中文名但愿的道理开原一六种别政事取军事,马克思主义实践订价六八.零零元言语中文出书社上海译文出书社做者仇斯特·布洛赫出书时间二...

《希望的原理》是由恩斯特·布洛赫编写,201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籍。[1]

真理与现实 恩斯特 布洛赫哲学研究

恩斯特·布洛赫以“望”为本,把希望当作更美好生活的梦,奠定了希望的形而上学,获得了20世纪“希望哲学”的雅号。

中文名

希望的原理

开本

16

类别

政治与军事,马克思主义理论

定价

68.00元

语言

中文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

恩斯特·布洛赫

出版时间

2013年1月1日

装帧

平装

版次

1

译者

梦海

其他

纸张:胶版纸

ISBN

9787532755660

内容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仅出现过四部1000页以上的哲学巨著,即马丁·海德格尔的两卷本《尼采》(1961)、尼古莱·哈特曼的《自然哲学》、卡尔·雅斯贝斯的《论真理》(1947)和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的原理》(1959)。在流亡美国期间(1938-1947),布洛赫十年磨一剑,撰写了三卷本《希望的原理》,表达了他对一个没有剥削、压迫和异化的世界的希望。《希望的原理》一书的主旨是,阐明人类精神史的中心在于预先推定一个更美好生活的梦,即一个没有剥削、贫困和压迫的社会制度,而作为人类学-存在论范畴的“希望”(Hoffnung)集中体现了人类走向更美好未来的意图。

《希望的原理》一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一部关于人类梦想和希望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创新之作,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唯物主义思想,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性”研究领域。

目录

前言

第1部分 报告:小小白日梦

1.我们空虚地开始

2.想要品尝更多的东西

3.每天都沉浸在空想中

4隐蔽与美丽的陌生

隐蔽自己

中途已经在家

5.逃避与胜利者的回归

向着大海

闲烁的服装

6.成熟期的愿望及其图像

驽马

夜夜磨长剑

及时赶到

某种新的娱乐的发明

好客的机会

7.年老的时候留下的愿望

葡萄酒与钱袋

追忆青春:对收获的愿望

夜晚与家

8.转折的标志

第2部分 奠定基础:预先推定的意识

第3部分 过渡:镜中的愿望图像(橱窗陈列品、童话、旅行、电影、戏剧舞台)

恩斯特·布洛赫年谱[1]

作者简介

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1885年7月8日出生于德国路德维希港,1977年8月4日逝世于德国杜宾根,青年时代曾攻读哲学、物理学和音乐史,而后作为自由作家活跃在慕尼黑、伯尔尼、柏林等地。1933年流亡捷克斯洛伐克,1938年流亡美国。1949—1957年任前东德莱比锡大学哲学教授,1961年移居西德,受聘杜宾根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布洛赫一生笔耕不辍,著述甚丰,他的作品除了自编《全集》16卷、补充卷1卷之外,还包括多部哲学史著作、政论和传记。布洛赫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最富于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的著作先后被译成包括斯拉夫文、波斯文、阿拉伯文、日文和韩文在内的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自1959年他的代表作《希望的原理》三卷出版以来,它所阐述的“未来的预先推定”、“向前的梦”、“具体的乌托邦”、“马克思主义中的寒流与暖流”等主题思想不仅激起了国际学界非同寻常的科学思维,而且深深打动了整整一代人的生活感情和生存意识。

参考资料

1.希望的原理 · 豆瓣读书(引用日期:2013-03-31)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