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罗氏刺尻鱼(伏罗氏刺尻鱼)

由网友(男人调情是天性)分享简介:伏罗氏刺尻鱼,又名珠点刺尻鱼、福氏棘蝶鱼、棕刺尻鱼,雅名白首新娘,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盖刺鱼科的此中1个种。鲈形目植物,体侧扁,呈卵形。嘴小、略凸起,前鳃盖骨下具1枚锋利软棘。中文名伏罗氏刺尻鱼外文名Centropyge vrolicki科盖刺鱼科目鲈形目纲辐鳍鱼纲属刺尻鱼属种伏罗氏刺尻鱼界植物界亚目鲈亚目门脊索动...

伏罗氏刺尻鱼,又名珠点刺尻鱼、福氏棘蝶鱼、棕刺尻鱼,俗名黑尾新娘,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盖刺鱼科的其中一个种。鲈形目动物,体侧扁,呈椭圆形。口小、略突出,前鳃盖骨下具一枚尖锐硬棘。

中文名

伏罗氏刺尻鱼

外文名

Centropyge vrolicki

盖刺鱼科

鲈形目

辐鳍鱼纲

刺尻鱼属

伏罗氏刺尻鱼

动物界

亚目

鲈亚目

脊索动物门

分布

伏罗氏刺尻鱼
灵魂建筑家,会水中筑巢的刺鱼

本鱼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包括红海、印度尼西亚至太平洋所罗门群岛、向北至菲律宾和琉球群岛、西沙群岛、圣诞岛、马来西亚、日本、台湾、越南、印尼、澳洲、关岛、马绍尔群岛、罗得豪岛、密克罗尼西亚、帕劳、东加等海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安汶岛。[1]

深度

水深3~15米。

形态特征

二色伏罗氏刺尻鱼

本鱼体椭圆形;背部轮廓略突出,头背于眼上方平直。吻钝而小。眶前骨游离,下缘凸出,后方具棘;前鳃盖骨具锯齿,具一长强棘;间鳃盖骨短圆。上下颌相等,齿细长而稍内弯。体被稍大栉鳞,躯干前背部具副鳞。背鳍硬棘14枚,软条16枚;臀鳍硬棘3枚,软条16枚;背鳍与臀鳍软条部后端钝长形;腹鳍钝形;尾鳍圆形。体前半部呈淡褐色,后半部暗褐色,头部及体侧无横纹。背鳍、臀鳍鳍条部及尾鳍边缘有蓝缘。眼睛、鳃盖边缘及胸鳍基底处有橙色分布。幼鱼无明显蓝缘,长大后才变得鲜明。体长可达15厘米。

生态

栖息在珊瑚礁平台上,因其体色较暗淡,少人捕抓故颇常见。属杂食性,以藻类、珊瑚虫及附着生物为食。

经济利用

虽无亮丽色彩,但仍可作为观赏鱼,较少人食用。

参考资料 台湾鱼类数据库参考资料

1.伏罗氏刺尻鱼 台湾鱼类数据库(引用日期:2011-08-06)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