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亮(农民军著名将领)

由网友(找个好姑娘)分享简介:任明(-⑴六七一),亮宜西都竖岭村(今燕野庄城竖岭村)人。亮终清始接山农平易近军闻名将领,浑号“葫芦王”。人物熟平崇祯3年(一六三零),陕北农平易近军大肆渡黄进晋,以王刚、贺地草(贺宗汉)、豹5(王之臣)、短毛子等为尾的1股农平易近军正在接乡东南山区“3座崖”扎营做寨,斥地了入可以威慑太本,退可以渡黄归陕的以深山老林为樊篱的晋中战...

任亮(--1671),明宜西都横岭村(今燕家庄乡横岭村)人。明末清初交山农民军著名将领,浑号“葫芦王”。

人物生平

从黄埔军校走出的中共知名将领

崇祯三年(1630),陕北农民军大举渡黄入晋,以王刚、贺地草(贺宗汉)、豹五(王之臣)、短毛子等为首的一股农民军在交城西北山区“三座崖”安营作寨,开辟了进可以威慑太原,退可以渡黄回陕的以深山老林为屏障的晋中战略据点。早在明天启六年(1626)就已开始反明活动的任亮、王堇英、郭彦、王全、巴山虎(汾西人,本姓高),各聚众千百人,分据交城西北群山响应,成为明末清初农民革命的一支重要力量----交山农民军。以任亮为首的以东葫芦川为报据地的农民军,是其中力量较强的一股。十余年中,他们与进山“剿寇”的明朝官军进行了多次战斗,队伍逐渐壮大起来。祟祯九年十一月十六日(公元1636年12月12日),明兵部尚书杨嗣昌在向崇祯皇帝写的“兵部为官兵据文飞驰复邑狡寇早已离县事”奏折中援引山西总兵张应昌的话说:“案照本职统钗官兵……入交城山寻剿王刚等寇,志在荡灭。缘刚等广布奸人,通信予逃,俱骑牵马骡,但贼避大兵袭追,昼夜弛奔三百余里。我兵疲劳七八个月,兼之马少步多,又苦半途断食,一时不果就擒之愿。”井且还叫苦连天:“大雨沱如注,各山涧狂涛大作,河水泛涨,官兵冒雨跋涉,沉溺衣械,不避泥泞险滑,两夜驰奔三百余里,并无一官运随粮草,接济军食……。”这已可以充分看出交山农民军已经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

清兵入关后,李自成大军西撤,王刚所率农民军主力也随大军撤退。就在这最困准的时候,任亮、郭彦、王全等人,不愿随大军撤走,继续留下来坚持斗争,转入对抗清朝统治的新阶段。

顺治二年(1645),任亮、郭彦、王全、巴山虎等受清朝招抚,隶籍太原营。后来太原营守备周自新奉调山东高唐州,任亮又随其前往,参加了镇压高唐州“三帽沿子”农民暴动的战斗。顺治五年(1648)冬,当他听到交山农牧民王显明、张继成等人在度起义,清军大举入山围剿时,毅然逃回交城山,回到交城山农民军队伍中来。由于任亮经多见广,作战经脸丰富,并且熟悉清朝官兵的一套组织与战术,很快就得到交山农民军各支力量的拥戴。同时,他的儿子任国铉、任国帧,侄子任国玘、任国海、任国辅等俱已成年,都成为农民军的重要将领,力量更趋强大。

清康熙十年(1671),任亮已年迈,农民军大事多靠子侄辈主持。当听到清官兵将大举围剿时,其子任国铉彷徨动摇,意欲投降交械,任亮坚决阻止。十月十日(11月11日)夜,交城知县赵吉士、太原左营守备姚顺,率官兵一千余人到达葫芦川,趁雪夜偷袭农民军,包圈了“三座崖”农民军营寨。由于农民军新的领导者麻痹轻敌,力量涣散,以致大敌当前而不能组织有力的反击作战或转移,终彼官兵各个击破,成为历史上的悲剧。十月十六日(11月17日),官兵包围三座崖第六天,在饥寒交困的处境下,农民军队伍分散突围时,任亮被埋伏的乡勇所俘。当被押见赵吉士时,赵深恨任亮劝阻其子投降,竟当场下令“杖杀”,任亮铁骨铮铮,英勇就义,牺牲时六十余岁。

亲属成员

儿子任国铉、任国帧。

侄子任国玘、任国海、任国辅。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