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锁钥(心灵锁钥)

由网友(作业拖延症)分享简介:一九九五年第1次出书,偏重心性之理,首要是运用梵学去诠释人的多条理的精力以及生理征象,以致熟命征象。做者冯教成页数一七九页开原一六ISBN九七八七五零六零六八七五八品牌国民西方出书传媒有限私司出书日期二零一三年一二月一日语种简体中文出书社西方出书社,国民西方出书传媒有限私司基原先容内容简介《心灵锁钥》由西方出书社出书。做...

1995年第一次出版,侧重心性之理,主要是运用佛学来解释人的多层次的精神和心理现象,乃至生命现象。

作者

冯学成

页数

179页

开本

16

ISBN

9787506068758

品牌

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13年12月1日

语种

简体中文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禅风佛韵系列 心灵锁钥

《心灵锁钥》由东方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冯学成居士,1949年出生于成都。1969年在四川江油当知青期间,认识了著名的海灯法师。经其举荐,往参本光法师,后来更历参贾题韬老居士、离欲老和尚、遍能老和尚,并于2001年得到当代禅宗尊宿佛源老和尚的传承。近四十年来,冯学成居士于众多高明中殷勤参叩,饱览经史,深入禅观,从此意气风发,自在出入于儒学之正大、佛学之精微和道学之幽玄间。1992年起,先后在四川省佛学院、四川尼众佛学院、云门佛学院、河北省佛学院任教,往来于四川、广东、河北和湖北等地讲学。近几年在其开办的“龙江书院”开讲了大学、中庸、论语、易经、老子、庄子等讲座,旨在以国学为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曾出版禅宗等方面的著作十余部。

图书目录

总导言

2008年再版前言

引言——生命和精神的絮语

一、心灵与世界的缩写本——从260字的《般若心经》说起

(一)眼耳鼻舌身意——属于“我”的那一切及其他

(二)烦恼的人类和人类的烦恼——以苦惑为人生本质的佛教心理观

(三)般若中观的心理效应和佛教的自我否定再生法——从色不异空到空中无色,从四圣谛到无苦集灭道

(四)漫长的精神历程——三十七道品和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究竟道略说

二、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国的地图

(一)神秘的小宇宙——三能变缘起的第八识观:无限之“我”的阿赖耶识

(二)天堂地狱一肩挑——三能变缘起的第七识观:作为自我意识的末那识

(三)驰骋于“时空隧道”的战车——三能变缘起的第六识观:理性的是非得失

(四)通往天国和佛土之路——禅定意识和般若中观的合璧:略谈止观

(五)是精神天国的地图还是天罗地网?——以简驭繁、纲举目张的五位百法

三、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海的海眼——念头趣谈

(一)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大乘起信论》的意识魔方

(二)一念三千和圆融三谛——天台宗的意识万花筒

(三)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华严宗群星辉映的意识网

四、顿悟成佛话念头——禅宗方法略说

(一)大机大用和全体起用——从生命和精神的整体入手

(二)杀人刀、活人剑——针对念头的机锋与棒喝

(三)念头的剥剔——参话头种种

五、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

(一)克己复礼,止于至善——儒家学说对人心性的优化和改造

(二)绝圣弃知,无欲无为——道家学说对人心性的淡化和改造

2008年再版后记

后记

2008年再版后记

日历天天翻新,岁月代谢不息,几十个春秋转瞬即逝,未来尚未来临,属于自己的、永远如影随身的只有这个“现在”。过去的许多事情早已沉入脑海,现在对它只是一片空白,但一经提示,过去的一切,总会得到或明或暗的回忆。未来的一切尚未来临,现在对于未来仍然是一片空白,当必须对未来的事作出一番抉择时,心中总会有一些合理或不合理的盘算和规划。既非过去,又非未来,就是现在,总有事情供“现在”去忙碌。哪怕是无事可做,“现在”也必须面对这个“无事”进行一番应酬。

人们对于自己的心灵,永远是一种不花钱的消费,许多人对这个心灵则是浪费——真是可叹可息。一些人用心灵来思考事物,一些人用心灵来改造事物,只有少数人用心灵来认识心灵、感受心灵。人们能给自己的世界带来什么呢?能给自己的心灵带来什么呢?……

张中行先生在其《禅外说禅》的大作中,提出了一个“禅内禅外”的问题,的确高明老到。就佛教而言,没有披袈裟的人,很难说他在“外”;而披上袈裟的人,同样难说他在“内”。历代高僧大德,如玄奘、慧能、憨山、莲池等,原本就如凤毛麟角。居士中如维摩、庞蕴的又多为传说。再如香山、东坡等也说不清他们到底是在“内”还是在“外”。只有唐代李通玄居士,可能没有人怀疑他在“外”。

对佛教唯识学作一些系统和通俗性的介绍比禅宗还要艰难。因为禅宗本来就是平民化、生活化、艺术化而且中国化的佛教。尽管如此”“禅内禅外”也不是游戏之事,开不得玩笑。作为古印度的唯识学,虽然玄奘大师的翻译极为精炼准确,历代大师也多有阐述,毕竟是学术中最为艰深的部分——这一完整精严的、与修行合为一体的、凡圣并融的精神王国的庞大体系,决非笔者目前所能完全消化的。四川省社科院和四川人民出版社交给笔者这一课题,半年来的确使人消瘦不少,也只做成一碗“夹生饭”。

关心我的几位朋友帮我校完全稿,认为具有“填鸭”的效应,笔者没有办法,因为对六根六尘十八界,对五位百法,仅作辞典式的条目介绍都会把篇幅占完,哪里还有余地去发挥——尽管笔者也尽力而为了。同时,佛教的体系就是人们的精神体系,佛教内的各宗各派对这个精神体系都有自己的发挥。唯识学在理论体系上所做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而中国佛教,如天台、华严,特别是禅宗,则在实践的方法上有独特的、不可取代的贡献。结合唯识学加一些漫谈,对佛教修行中的一些精神现象,或对精神现象本身无疑也是必要和有益的。

儒释道三教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主体,并互通互融。在最后的章节里结合佛教简单提示一下儒道的思想和行为结构,是必要的,这样才会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也才会对中国佛教的实质和意义有完整的认识。当然,这仅是笔者个人的意愿,未必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日后有机会自当加强这方面的努力。

就本书而言,也有一个“内外”的问题,既然在写这样的题目,就不能说超然于“外”;自己尚“诚惶诚恐”,也就不能说深入其“内”。有时心到意到笔不到,有时笔到而心意不到,那就只好非内非外,任人评说了。

早在上山下乡时期,海灯法师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们怕苦怕累,好逸恶劳,处处生心,还谈什么佛法!”——那种新奇感,的确是在读《坛经》时所没有感受到的。本光法师要学生们泡在“五乘共教”中,对孔孟老庄杨墨申韩到程朱陆王,对道教寇葛吕陈邱张等直到西方古希腊、文艺复兴及爱因斯坦都要“一览而尽”,然后再参“向上一着”——当时的茫然,至今仍心有余悸。当贾老——贾题韬老先生要我们在“父母未生前”速道速道时,那一身的冷汗的确湿透了衣裳。向杨老——杨光岱先生请教时,得到的总是摇头和“不是不是”。向离欲老和尚求教时,那老和尚却从不说“这个”…… 没有办法,说不清楚,总之现在这15万字的稿子总算交出手了。

笔者

1994年12月于成都庶矣斋

序言

2008年再版前言

1995年,由四川省社科院策划,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十册的中华佛学文化系列丛书,我担当了《心灵锁钥》和《棒喝截流》这两本书的写作任务。《心灵锁钥》主要是从心理层面上,结合佛教的基础理论,介绍了印度唯识学和中国天台宗、华严宗、禅宗诸宗的大意。很多朋友说,这本书可以作为佛教基础教材使用并加以推广——就算是对我的厚爱吧。《棒喝截流》则是介绍了中国禅宗的内在结构和表现形式,是一本了解禅宗的入门读物。当初出版时,印了一万套,结果却没有实现当初畅销的预期。到了第二年,出版社便将丛书打折清库给处理掉了。

两三年后,这两本书却引起了较为广泛的注意——许多人打电话来索取。尤其是近几年,这两本书的内容被众多的佛教网站和个人博客转载,更多的人打电话来询问此书的再版,也曾有几家出版社前来商榷再版事宜。

去年,我的相关作品和近几年的讲课内容得到南方日报出版社的关注,经过几次接触,他们邀我出一套有关国学的普及丛书——北京立品图书公司也加盟参与,计划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学进行介绍和推广。除了儒家的《论语》、《中庸》、《周易》和道家的老庄外,他们也很重视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内容,因为广东是六祖大师的故乡和传法之地,禅宗则是广东省历史文化的骄傲。

今年初,南方日报出版社首先推出了《禅说庄子》的一、二两册以及《信心铭》和《云门宗史话》四本书;这次又推出了《禅说庄子》的三、四两册和《心的世界》(《心灵锁钥》和《棒喝截流》的合集)三本书;十月前后还将推出《走近论语》、《体会中庸》、《易经片鳞》和《禅说庄子》的五、六两册。而《明月藏鹭——千首禅诗品析》和《赵州语录·壁观》,一直受到读者们的好评,也会择时出版。

谈起《心灵锁钥》的再版,心里真是百感交集。对佛教唯识学,人们能看到的都是以前大师们注疏类的专著,今天的人们要看懂这一套结构严谨、体系博大、词语专业晦涩的系统佛学理论是相当困难的。当年我写这本书的时候,的确是花了不少的功夫,尽力让其通俗、清新,并结合人们所熟悉的自我心理感受来加以发挥,使读者能够较有趣味地读这套艰深的学问,并有会心之感。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禅宗在海内外一直是较为热门的,为广大爱好者们所关注。但让人们能全面系统地对禅宗有种如实的感受,使其从古奥、孤绝的传统表现形式中走出来,面向当代人的情趣而加以介绍,并有相应的可读性,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时笔者正沉浸在对禅宗研习的热情中——《棒喝截流》乃一气呵成之作,自我感觉还是不错的。今天能有幸再版,也是出版者和广大读者对此两本书的认可所致。

此次再版,为了保持该书的原貌和作者的心路历程,除了对某些字句进行了校订外,对内容基本没有作任何改动,希望能够得到读者们的喜爱。在这里要对南方日报出版社和北京立品图书公司表示感谢,他们对我的关照令人感动。

用两首小诗作为此次再版的感言吧:

佛衣常伴定中人,忍别灵山入石门。

历劫鸡峰云不老,虚空犹自染苔痕。

(2001年侍佛源老和尚于鸡足山礼华首门)

月没星稀梦亦迟,香莲不解咏荷诗。

禅风透体浑如醉,只有瑶台烛影知。

(2007年于四祖寺呈净慧老和尚)

冯学成

2008年6月于广州龙洞寓所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