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质盘菌(一类菌种)

由网友(姓大名爷)分享简介:泡量盘菌又称粪碗。籽实体中等巨细,有时可达一四cm。始在即球形,逐渐舒展呈杯状,无菌柄。籽实层外貌近红色,逐突变成浓棕色,内部红色,有粉状物。菌内红色,量坚,厚达三⑸妹妹。夏春季熟于空阔处的瘦土及粪堆上,往往成群熟少正在1起。漫衍于中国的河北、河南、江苏、云南、台湾、4川、西匿等地域。可食用,但需稳重处置惩罚,不成多食。中...

泡质盘菌又称粪碗。子实体中等大小,有时可达14cm。初期近球形,逐渐伸展呈杯状,无菌柄。子实层表面近白色,逐渐变成淡棕色,外部白色,有粉状物。菌内白色,质脆,厚达3-5mm。夏秋季生于空旷处的肥土及粪堆上,往往成群生长在一起。分布于中国的河北、河南、江苏、云南、台湾、四川、西藏等地区。可食用,但需慎重处理,不可多食。

中文名

泡质盘菌

别名

粪碗

拉丁学名

Peziza vesicalosa Bull.:Fr.

真菌界

真菌门(Eumycophyta)

亚门

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

盘菌纲(Discomycetes)

亚纲

盘菌亚纲

盘菌目(Pezizales)

盘菌科(Pezizaceae)

盘菌属(Peziza)

泡质盘菌

概述介绍

项目集市 又添新项目,你中意哪一个

这种真菌的边缘紧紧地卷收而弯曲,形状则独特有如膀胱。外表面为淡黄色,带有颗粒;内部的产孢表面(子实层)则为淡黄至褐色,孢子逸出的开口小,而不像其他大多数盘菌,它几乎不随成熟而扩大,易碎的淡黄色厚菌肉为该属中数一数二的。

形态特征

泡质盘菌

子囊盘中等,直径2~10 cm,有时可达14cm。初期近球形,逐渐伸展呈杯状,无菌柄。子实层表面近白色,逐变成淡棕色,外部白色,有粉状物。菌肉白色,质脆,厚达3.5mm。子囊270~335μm×16~18μm。孢子光滑,无油球,几无色,单行排列,20~23μm×10~14 μm,侧丝细长呈线形,上端粗,有横隔,直径7μm。

分类地位

盘菌目、盘菌科、盘菌属

生态习性

夏秋季生于空旷处的肥土及粪堆上,往往成群生长在一起。

分布地区

泡质盘菌

公园、花园和农庄周围营养丰富的基质上,诸如堆肥的粪便,花中的盖物和腐栏的稻草等。它往往出现在其他盘菌和鬼伞附近,广泛分布且常见于北温带。河北、河南、江苏、云南、台湾、四川、西藏。有经济价值且可食用,但需注意。

污染防治

青霉菌

是最常见的一杂菌。污染后在培养基上呈现小而单独的绿色粉末状霉斑。该菌分布极广,靠空气中的分生孢子附着在未经彻底消毒而潮湿的材料上传播。

防治措施:培养料要严格消毒;接种时要严格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加强通风、降温、降湿;局部污染可用5%~10%石灰水冲洗。

木霉菌

主要是绿色木霉或康氏木霉。依靠产生于腐烂的木材、种子、植物残体、堆肥土壤等有机质培养料中和浮游在空气中的孢子进行传播。该菌喜酸性,温度达25~30℃,空气相对湿度80%~90%时容易发生,能在3~5天内由点片发展到整个料面。木霉常与青霉混生,二者菌丝颜色相似,不同处是青霉由白向绿或淡黄色转变,而木霉菌丝开始为白色,产生绿色孢子后变成绿色或铜绿色,并逐渐加深。木霉菌的纤维素酶活性强,能分解纤维素,主要发生于室内锯木屑

泡质盘菌

等木质素纤维丰富的培基中。因其生长迅速,除与食用菌争夺营养外,还分泌毒素,所以常与食用菌丝体间形成对峙的“岛屿状”“拮抗线”抑制食用菌菌丝的生长。

防治措施:培养料严格消毒,彻底消灭培养料中的菌丝及孢子;做好无菌操作,加强通风、降温;消毒时甲醛用量不宜过多,防止造成酸性环境;培养基上有木霉时,及时局部涂75%酒精、15%漂白粉液,50%多菌灵200倍液,喷1%~5%的石灰水或撒白灰粉再行挖除,后用石灰水涂抹。处理时最好将菌种袋(瓶)搬到室外,防止孢子飞散。出现木霉后,严禁任意打开瓶盖或揭开薄膜,避免蔓延。利用塑料袋制种时,培养期间不宜过多的移动;及时揭除未萌发的菌种块;菌种瓶及菌种袋的棉塞不能受潮,培养室保持干燥清洁;母种要纯正;拌料时每公斤干料加入25%(或5%)的多菌灵2克或75%的甲托1克。

毛霉、要霉和曲霉

毛霉又名长毛菌,主要发生室内栽培菇(耳)的初期培养基上和菌种上。菌丝初期呈白色或灰白色,后转为淡黄色。菌丝稀疏、粗壮,一根根看得清楚。培养料含水量愈大,发生愈重。分解淀粉能力强,生长甚快。在料面上交错生长,形成疏松的针状长毛,约经3天,可覆盖整个料面,隔绝氧气,争夺养料、水分、并分泌毒素,影响食用菌菌丝的生长。40小时左右后,能产生大量黑色孢子。根霉与毛霉相似,唯在培养料中无明显菌丝,仅平贴基物表面葡萄生长,无气生菌丝。曲霉在培养料含水量偏低,温度又高时容易发生。菌丝初期为白色棉絮状,后转为黄色,温度达27℃以上时产生大量孢子,因菌种不同,而有黑、黄绿、橘黄和橘红等颜色,扩散极快。毛霉、根霉和曲霉分布很广,土壤、肥料、空气中都有孢子。

防治措施:彻底消毒、灭菌,搞好无菌操作;拌料时每公斤干料加入25%(或50%)的多菌灵2克,或75%的甲基托布津1克。

链孢霉菌

又叫好嗜脉孢霉菌,各级菌种生产过程中都能危害。特别是当气温高,湿度大进容易发生。该菌在自然中分布很广泛,各种有机质,如玉米芯、玉米、棉籽壳、废棉等容易发生。到处都有它的分生孢子飘浮。当其沉降到有机物表面后,很快萌发现菌丝。菌丝蔓延很快,初呈灰白或黄色,纤细,向下迅速生长,并长到棉塞上。在棉塞外,形成大量淡红色呈粉状的分生孢子,堆积成成团,厚度达1厘米许,故又称红粉菌。稍受震动,孢子便散放到空气中,到处传播。

防治措施:搞好环境卫生,废培养料要深理;培养料彻底灭菌,棉塞不可受潮,受潮后及时更换。菌种瓶(袋)要无破损;接种室要彻底消毒,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地面撒石灰,必要时瓶口棉塞上也撤石灰,保持干燥;发现后及进剔除、烧毁,并用75%可湿必托布津500倍液喷洒,或每立方米空间用10毫升甲醛熏蒸。

盐渍加工

泡质盘菌

为了使食用菌能够长期保存,适用于长途运输、加工等,通常对一些珍贵野生食用菌(如鸡土外纵、牛肝菌、松茸等)和一些常用于加工的食用菌,进行盐渍加工贮藏。下面对盐渍工艺进行简要介绍:

1、漂洗去掉鲜菇表面杂质,洗除菇体表面泥屑杂物。

2、杀青经漂洗过的食用菌及时捞起放在沸水中预煮。煮制前,将配好的10%浓度盐水放在铝锅中旺火煮沸,再放入食用菌。一般每100千克盐水放40千克菇。煮时火力要猛,水温保持在98℃以上,并用竹棒或木棒不停地搅拌,用铝勺捞去浮在水面的泡沫。煮制时间一般掌握在5~12分钟,以熟至透心为度。煮好后将菇捞起及时放在清水中冷却,经30分钟彻底冷透。煮沸的作用在于破坏酶活性,避免变色,并排除菇内气体,冷却后能充分渗入盐水。如果没煮透,在保存过程中会变色甚至腐烂。

3、腌制冷却的食用菌沥去清水后,先放到浓度为15%~16%的盐水中腌制,3~4天后,要转入23%~25%的饱和盐水中继续腌制。盐水浓度必须控制在20%以上,若不足应及时补盐使浓度上升。

4、装桶将已腌制好的食用菌捞起,装桶(塑料桶),倒入饱和盐水,

贮藏保鲜

泡质盘菌

缸藏:数量少时,可将缸放在阴凉处,加入缸体积10%—30%的新鲜冷水,水面上搁置一木架,木架上放盛鲜菇的容器,然后封缸贮藏。4-5℃条件下,可贮10-15天,15—18℃条件下用透气的盖封闭缸口,可贮5-7天。

清水浸泡贮藏:用清水浸泡隔绝空气,使蘑菇变色慢,此法适于家庭短期贮藏,注意不可用铁质容器及含铁量高的水浸泡。

盐水浸泡贮藏:将鲜蘑菇放入0.6%的盐水中,浸10分钟,捞出沥干,装入塑料袋,可鲜贮3—5天;将鲜平菇、凤尾菇剪去菇柄基部,置于煮沸的10%食盐水中焯0.5-1分钟,捞出后放入冷水中冷却,沥干,放入塑料袋内短期鲜贮;将鲜菇剪去培养料1厘米处菇柄,洗净后浸入16%-18%盐水中,可鲜贮15天,食用时捞出,用清水浸泡20分钟。

化学贮藏:用0.1%的B9,水溶液浸泡鲜菇10分钟后,取出沥干,5—27℃条件可保鲜8天;用0.01%焦亚硫酸钠水溶液浸洗3-5分钟,再用0.1%焦亚硫酸钠溶液浸泡25—30分钟,捞出沥干,放入塑料袋内密封,置10-15℃条件下保存。

相似菌类

洁新胶鼓菌

这种真菌的子实体为淡粉红色,半透明凝胶状,具有平坦的产孢表面,边缘有细齿。其剖面呈圆锥形,遽然向基部缩窄。刚冒出的个体非常坚实而有弹性。它们经过天候的风化终于坍塌而且变得更细,但将残到冬天。

分布:倒地的山毛榉树干或树枝的新鲜树皮上,往往紧邻着裂形炭团菌。见于北温带山毛榉生长的大部份地区。相似种,污胶鼓菌习性和栖息地相似,但较硬且呈较暗的褐至黑色。

山毛榉胶膜菌

种污紫色真菌最常大群地以发亮胶状物出现,真径可达十公分,子实体由一团形状不规则的凝胶质滴构成,整体看来有如脑,它由一柄状短尖头附在基质上,外貌类似胶质菌,但由显微特征如孢子在圆柱形子囊中产生等,确认其为盘菌,

分布:一般在死亡的山毛榉上,但也出现在其他硬木树上。广泛分布而局部常见于北美东北部和大部份欧洲。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