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清都·中吕(宴清都·地僻无钟鼓)

由网友(丸丸好吃嘛)分享简介:做品赏析赏析那是1尾客夜思回的词。“地僻无钟饱。残灯灭,夜少人倦难度”,词的开首给人1种投之荒裔、非人所居之感。正在1个灯昏人倦,辗转难眠的永夜,处所荒僻到钟饱音乐俱无,而此时词人所能睹到的,则是“暑吹断梗,风翻暗雪,撒窗挖户”。那摧枝折条的北风,卷起翻空的暗雪,敲挨着窗棂户扇,搅患上没有眠人的表情更是无奈安静。以上3韵,铺...

作品赏析

赏析

这是一首客夜思归的词。“地僻无钟鼓。残灯灭,夜长人倦难度”,词的开头给人一种投之荒裔、非人所居之感。在一个灯昏人倦,展转难眠的长夜,地方偏僻到钟鼓音乐俱无,而此时词人所能见到的,则是“寒吹断梗,风翻暗雪,洒窗填户”。这摧枝折条的寒风,卷起翻空的暗雪,敲打着窗棂户扇,搅得不眠人的心情更是无法平静。以上三韵,展现出一个风雪交加、使人难耐的现实环境,即以“夜长人倦难度”六字,统摄全篇。以下都是无眠中所感受和想念到的。“宾鸿漫说传书,算过尽千俦万侣。”此一韵言客况无聊,客中最苦的是音信隔绝。鸿雁传书,本为习用故事,这里却故设疑词,人们都说鸿雁传书,作者算来已经飞过了千万队的鸿雁,却不见一书传来,他还相信这无凭的空话吗?此勾勒之笔,比平铺直叙,更能道出音信隔绝之苦。“始信得、庾信愁多,江淹恨极须赋。”这里以江淹、庾信两个历史人物作比,其上加“始信得”三字,下加“须赋”二字,词人设身处地,方才体会到他们当时的“愁”、“恨”,长夜难眠之故,即在于此。

扬州慢 所有关于扬州的梦,这些画里都有

词的下片仍用历史人物作比拟。“凄凉病损文园,微弦乍拂,音韵先苦。”司马相如宦况凄凉,多病知音,此处词人自比司马相如。“徽弦乍拂”,这是承上片的“须赋”而来。作赋是为了抒写愁、恨,弹琴也是为此。可是事与愿违,“乍拂”而继之以“先苦”把二者的次序颠倒过来,说明弹琴的目的与弹出的音律恰恰相反,“音韵先苦”,反使人心情更苦闷了。“淮山夜月,金城暮草,梦魂飞去。”庐州山月冷落,岸草荒凉,作者表示不能久留于此。但他身不由己,只有凭借梦魂,方能飞越关山,这也是进一步的写法。“秋霜半入清镜,叹带眼,都移旧处。”一念到梦魂归去,他马上又想起别离时久,如今形容已经苍老憔悴。“更久长、不见文君,归时认否?”人的形容既变,亲人——卓文君乍见,恐不相识,这些本是常境。在此,却插入“更久长”三字,境界便大不相同了。因为,“梦魂飞去”,还远非现实,词人已有形容沧桑之感,而真得归与亲人相见,不知自己又将变成什么样子了,那时她还能认得出他来么?归期无凭,说得非常委婉。

这首词,所写的不过是倦客思归的感情,调子却十分凄苦。词人援引一些古人的作法,并不是简单地矜才使气,因为“庾信愁多,江淹恨极”、“病损文园”、“不见文君”,正可以高度概括许多心事,借以表达作者的难言之隐。词中除起首三韵写景叙事之外,以下全属言情之辞。由雁过无书,而递入江、庾作赋,由江、庚作赋,而联系到相如弾琴,都是着重说愁苦。“淮山夜月”以下,则着重说思归。意本寻常,笔势却波澜起伏,动宕流转。其关键在于善用虚词,如“谩说”、“始信得”、“乍拂”、“先苦”、“半入”、“都移”、“更久长”等等,或以勾勒见致,或以变化生姿,离合顺逆,自然中度,构成了周词“既有姿恣,又极浑厚”的特色。

此外,此调格律要求很严,四声上去,南宋诸词家,多以这首词作为准绳。其中对句,如“寒吹”二句,“庾信”、“江淹”八字,“徽弦”二句,“淮山”二句,皆当对仗工稳,不取散行。文字之外,还有它的音律美、形式美。

评价

南宋沈义父《乐府指迷》:词中用事,使人姓名,须委曲得不出最好。清真词多要两人名对使,亦不可学也。如《宴清都》云:“庾信愁多,江淹恨极。”

明代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千俦万侣”上,用个“算”字,妙。

清代黄苏《蓼园词选》:曰文园,曰文君,似为旋宦思家之作,或别有所托,亦未可知。而词旨自尔凄然欲绝。

晚清词人郑文焯批校《清真集》:清真词一片神行,运以高健之笔,故举典不嫌复滞。否则如此解连用庾信、江淹、文园,鲜不杂乱。盖以清空之气行之。

晚清诗人俞陛云《宋词选释》:通首情与景融成一片,合为凄异之音。此调当在浑灏流转处着眼。结句涉想悠然,怨入秋烟深处矣。

近代词人乔大壮批《片玉集》:四声词,吴梦窗、卢蒲江并有此作,可资参证。又:“寒吹”二句作对。庾信、江淹人名作对,固遭评骘,然此八字须是对句,上加“始信得”三字,下加“须赋”二字。“徽弦”二句作对,“淮山”二句亦然。此首庾信、江淹、文园、文君,人名太多,乃矜才使气之过,不可为训。

创作背景

宋哲宗即位初年,高太后秉政,重用旧党。周邦彦原曾献《汴都赋》赞颂新法,故于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遭外遣,贬为庐州教授。庐州(今安徽合肥)是一个相当偏僻的州县。词人陡遭时变,不能俯仰取容,又乍别繁华之京都,远谪荒凉之地,在心情十分抑郁中完成此词。[1]

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男,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著名词人。

宋神宗赵顼元丰初,在汴京为太学生,写了一篇《汴都赋》,受到赵顼的赏识,被提拔为太学正。以后十年间,在外飘流,作过庐州(今安徽合肥市)教授、溧水(今江苏省)县令等。宋哲宗赵煦绍圣三年(1096)以后,又回到汴京,作过国子监主簿、校书郎等官。宋徽宗赵佶时,提举大晟府(最高音乐机关),负责谱制词曲,供奉朝廷。又外调顺昌府、处州等地。

周邦彦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词派词人所宗。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是公认“负一代词名”的词人,在宋代影响甚大。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

1121年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逝世,享年六十六岁。

查看更多

参考资料

[1] 宴清都(中吕)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2-02-28]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