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陈庄村(河北石家庄元氏县温塘镇下辖村)

由网友(俠骨柔情)分享简介:最先正在大陈庄假寓的住民姓陈,据枟平山县志枠记录,大陈庄于亮晨宣德(一四二四~一四三五)年间由陈氏迁此立庄,“大”字取村庄南部的另外一个村子“中陈庄”相区别。中文名大陈庄村地舆位置平山县面积四 km² 资材火资材富厚行政区种别村 当局驻地平山县 下辖地域河北省石野庄市元氏县温塘镇下辖村 汗青沿革中陈庄于二零零年后的亮晨天承...

最早在大陈庄定居的居民姓陈,据枟平山县志枠记载,大陈庄于明朝宣德(1424~1435)年间由陈氏迁此立庄,“大”字与村子南部的另一个村庄“中陈庄”相区分。

中文名

大陈庄村

地理位置

平山县

面积

4 km²

资源

水资源丰富

行政区类别

政府驻地

平山县

下辖地区

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温塘镇下辖村

历史沿革

百年梦圆看百村 采访花絮之三十 宁陵县陈庄村 柘城县闫庙村 梁园区张屯村 睢阳区沈梅村

中陈庄于200年后的明朝天启(1620~1628)间立庄,两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已无人能够记起。几百年后,大约在清朝末年,陈姓村民因人丁繁衍不旺或搬迁到别处,村中已经没有姓陈的人;但据老人回忆新中国成立前在村子北边一直留有陈家的老坟。村中共有11个姓氏,是以王姓为主的主姓村,其中王姓150户,占83.8%。另外还有杜、康、张、杨、刘、袁、史、贡、牛、白10个姓氏,共29户,占16.2%。据村中老人说,王姓村民也于明朝初年迁至该村,但是古县志对此没有记载,只是记载了陈氏的迁入时间。由此大体上可以推断,王氏的迁入要晚于陈氏;或者是当初立庄时陈氏居民占绝对优势,而以陈姓命名村名。王氏由山西省阳泉市盂县山北村(本村因距离山西较近,一直到改革前,村民冬季要用推车到山西推炭,中途路过该村,村中老人说到了这个村后不能开玩笑,要对这个村的人客气和尊重,因为本村的“根”在这里)迁移到该村,属于明朝初年的第二次移民。当初兄弟三人迁移到河北,其中两兄弟定居于该村,另外一兄弟到北边的邻村定居。王氏兄弟迁移到该村后人脉旺盛,分别居住在村庄的东西两端,逐渐形成东西两支。老人们说王氏兴盛的原因是“王子进了城”(因为王子进城意味着要当皇帝,所以王姓人“吃掉”了陈姓人的风水。在本地“陈”与“城”读音相同)。其他9个姓氏都是在王姓以后陆续迁移到该村的,大多数年代比较近。

由于村庄地理位置相对平坦和开阔,姓氏比较单一,村民一直集中居住于一个自然村内,行政村建立在单一的自然村的基础上。村庄分为三个村民小组,是在人民公社时期的三个生产队的基础上划分的。温塘村是个案村附近最大的村庄,温塘村因村西有一眼天然温泉而闻名,所以基层行政组织大多设在温塘村。本村庄一直隶属设于温塘的行政机构。抗日战争期间温塘被日军占领,个案村实际受村庄北约5华里处的霍宾台村

(该村成立了平山县的第一个党支部,解放前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及领导经常出入该村)的共产党组织的领导。个案村所在的地区属于老解放区,解放后,个案村分别隶属于温塘区(1947~1953年);温塘区乡(1953~1958年);温塘公社(1958~1983年);温塘乡(1983~1985年);温塘镇(1985年起)。

地理环境

大陈庄村位于平山县东南部,往东距离平山县城22公里,往南距离温塘镇2公里。村内没有集市,村民赶集要到村南2公里处的温塘,阴历逢二、七日为集日村南2公里处有一条省道———石闫路(石家庄至山西盂县闫庄),是山西煤炭东运的主要交通要道之一,温塘镇和平山县城都在这条省道上。村庄北约30公里处有207国道穿过县境的北部及西部山区,是国家的一条战备要道,革命圣地西柏坡即位于这条国道上。一直以来,连接村庄和镇上的道路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村民出行很不方便。2004年,通过“村村通”工程扶持,村庄联合另外两个村庄修建了宽5米,长3公里的水泥路。2008年春天,村中主要街道硬化为水泥路。村庄东、南、北部分别有1条小河,主要由山上的雨水汇集而成,夏天水量较大,冬天水量小,甚至干枯,因此不具备通航条件。

大陈庄村方圆约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约1000亩,水田和旱地各500亩。水田主要分布在村东河流冲积的小平原上,土层较厚,土地平坦、肥沃,由机井抽水灌溉。旱地主要分布在村庄西部和北部的土山丘陵上,经过村民的世代开发,已经形成错落有致的梯田。村中成林的林地较少,主要分布在村东河滩和环村路的两旁,以白杨和柳树为主;2002年,为响应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在村两委班子的协调和带领下,村民把

一部分荒坡和500亩旱地开发为经济林———核桃林,经过几年的培育,核桃已经开始挂果,按市场价格来看,核桃将成为村民农业收入的主要来源。本村有近3000亩的山地,但是山上资源贫瘠,不但没有矿产资源,草木也较少。近年来,通过封山育林,山上的草木略显茂盛。

自然资源

由于山地面积较大,山高草多,村庄所在区域的水资源比较丰富,并且形成了一个小的循环系统,地下水水位较浅。村庄东、南、北部分别有1条小河,主要由山上的雨水汇集而成,属于海河水系。村东的河流水量较大,由南向北贯穿温塘镇全境,因此命名为温塘河。村南、村北的小河属于温塘河的支流。村北的小河流量较小,夏天河水较大,冬季干枯,属季节性河流。村南的小河由多个山沟的雨水汇集而成,水量相对较大。在靠近村庄的两列山脉之间有一个面积较大和深度较深的山谷,山谷的出口狭小,在此截断山上流下的雨水,便可形成一中小型水库,起到防洪和灌溉的作用。1957年和1977年,经过两次大规模的修建,建成一个中小型水库。水库坝高16.5米,总库容27.6万立方米,溢洪道底高13米,流域面积1.73平方公里,能够灌溉本村和邻村的果园和耕地近1000亩。1998年,全县范围内发生历史上最大的洪水,水库水位上升到历史最高,有决堤的危险,溢洪道被冲毁,库底渗水严重。两个村庄130户、600人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经该镇的两位政协委员提案后,县领导对此高度重视,县长亲自视察水库的状况,县财政拨款10万元,由村委会组织对水库进行彻底修缮,水库的库容量有所增加,防洪能力达到了50年一遇。村庄的灌溉用水有两个来源,一个是饮用水库水灌溉,另外还用机井水灌溉。水库水位较高时一般用水库水灌溉,水费较便宜。天旱时,用机井的水灌溉。公共沟渠由村集体负责和管理。灌溉方式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水资源浪费严重;灌溉只用缴纳电费和组织灌溉人员的劳务费,水费不用交,这也是落后的灌溉设施长期得不到改进的重要原因。位置较高的梯田,通过扬水站二次提水灌溉,近年来由于种粮利润降低和人们对田地的态度的转变,这类田地,一般很少灌溉,公共沟渠荒废和破坏严重。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