沫河口清代盐卡(位于安徽省五河县的清代建筑)

由网友(南梦破碎)分享简介:沫河嘴创造盐卡,是清代为充税课而修。清朝光绪5年春,由当局成立的沫河嘴盐卡,便正在沫河嘴镇南侧淮河内堤1块凸起的低地上。沫河嘴创造盐卡,是清代为充税课而修。地舆位置中国华东、皖西南、 淮河中游北岸行政区种别镇面积一六七平方私里德律风区号零五五二所属地域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 盐卡简介沫河嘴盐卡位于安徽省5河县沫河嘴镇境内,由清...

沫河口设立盐卡,是清朝为充税课而建。清代光绪五年秋,由政府建立的沫河口盐卡,就在沫河口镇南侧淮河内堤一块突出的高地上。沫河口设立盐卡,是清朝为充税课而建。

地理位置

中国华东、皖东北、 淮河中游北岸

行政区类别

面积

167平方公里

电话区号

0552

所属地区

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

盐卡简介

安徽蚌埠的百年历史建筑 沫河口盐卡

沫河口盐卡位于安徽省五河县沫河口镇境内,由清政府建于光绪五年秋,它距今已有130多后历史,现存钦立石原碑一块,单层建筑一栋,重梁精柱结构,为标准清代的建筑风格。现在已经列入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沫河口设立盐卡,是清朝为充税课而建。为了解决绕、漏盐税的问题,时任督司蓝翎王殿昭、朱学元、文生何如春、武生吴镇、朱大猛共同上书朝延,钦命布政使记名盐运使,随即将沫河口只收一般货物课税的关卡改为盐卡。

沫河口与盐卡

沫河口在五河县境内的北淝河入淮口。北淝河上游从涡阳、蒙城、淮北、怀远、蚌埠流入这里,已经是末端,人们就叫它“末河口”。由于它是河口,就在“末”字旁加了三点“水”。还有一种说法,当年,有许多小河汊流到这里,在河口形成了很多泡沫。因此引来大量鱼虾游到这里寻找食物,而渔民们也就随着来这里打鱼捕虾。渔民们看到这个河口有大量泡沫,就把这里叫做“沫河口”。到了明代,官方正式才把这里命名为“沫河口”。

沫河口设立盐卡,是清朝为充税课而建。当时盐税是国家主要财政收入来源,而淮河又是盐商运输的重要通道。一些盐商为逃避繁重的课税,在经过沫河入淮口时,从沫河绕道而行。

为了解决绕、漏盐税的问题,时任督司蓝翎王殿昭、朱学元、文生何如春、武生吴镇、朱大猛共同上书朝廷,钦命布政使记名盐运使,随即将沫河口只收一般货物课税的关卡改为盐卡。

关于沫河口设卡的地理形成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这里地势低洼,方圆几十里苇草丛生,不适农耕,人烟稀少。那时,在河滩头住了朱氏三兄弟,打鱼为生,地势低洼形成河面宽阔,水流舒缓,在上游500米处是一方长年淤积而成的,方圆一里左右寸草不生的大沙滩,就在这沙滩下隐居一个磨盘大小的千年金龟,每年春秋两季,金龟都到沙滩晒盖,散射金光100多米,活像一把拱形金伞。不知何年何月,来了一位骑驴垂钓老翁,足足坐钓一年,竟然连猫鱼也没钓到一条。后来,何仙姑送来了女山湖的九天莲子作钓饵,这金龟才被老翁钓走。原来垂钓老翁是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从此女山湖不生莲,沫河口不长龟。接着,三天的暴风雨使河北岸犯冲地倒塌,变成了陡峭的峡壁,而河床也开始北移,南岸则成了淤积成堆,形成仅有200米河面的独笼口。这里因水流湍急,过往商贾船只好下船拉纤,才能安全通过,这就是当地人常说的“上有王嘴,下有沫口”。由于各地行船比其他地方都增加了许多,清代光绪年间,才选中这里设关立卡。(欧家芹、徐建光、阮持银整理)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