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块玉·洞庭湖(四块玉·洞庭湖)

由网友(宝贝、快到我的床上来)分享简介:《4块玉·洞庭湖》,元朝马致遥的集曲做品。年月元朝基原疑息名称:【南吕】4块玉·洞庭湖做者:马致遥文体:集曲·小令宫调:南吕曲牌:4块玉做品本文【南吕】4块玉洞庭湖①绘不可,西施女②,他原倾乡却倾吴③。低哉范蠡④乘船来,哪里是泛5湖?若纶竿没有垂钓,就索他教楚医生⑤。正文译文[正文]①洞庭湖,即太湖,果湖内有洞庭东山,洞...

《四块玉·洞庭湖》,元代马致远的散曲作品。

年代

元代

基本信息

许达哲调研洞庭湖四口水系综合整治工程时强调 更好服务长江生态环境保护 努力让洞庭湖区变成大美湖区

名称:【

南吕

四块玉

·洞庭湖

作者:马致远

体裁:

散曲·小令

宫调:南吕

曲牌:四块玉

作品原文

【南吕】四块玉

洞庭湖

画不成,西施女②,他本倾城却倾吴③。高哉范蠡④乘舟去,哪里是泛五湖?若纶竿不钓鱼,便索他学楚大夫⑤。

注释译文

[注释]

①洞庭湖,即太湖,因湖内有洞庭东山,洞庭西山,所以又叫太湖。亦即五湖,在今江苏省境内。相传越国被吴国打败后,范蠡寻得在溪边浣沙的美女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做为讲和的条件,吴王迷恋西施,不理政事,吴国最终被越国所灭。

②“画不成,西施女”:赞叹西施的美丽绝世无双,连画工都无法画出她的绝色姿容。

③“他本倾城却倾吴”西施绝色姿容倾城倾国,然而却使吴国灭亡。第一个“倾”是让人为之倾倒的意思,第二个“倾”是倾覆的意思。

④范蠡:字少伯,春秋时越国大夫,越国被吴国打败后,他同勾践一起在吴国为奴三年,两人回国后,又辅佐勾践灭吴复国。复国后他认为勾践的为人只能同患难,不可共太平。便泛舟太湖,终不返。一说同西施泛海隐居而去。

⑤楚大夫:指楚国人文种,他在越国任大夫。他和范蠡共同辅佐勾践完成灭吴复国的大业。复国后范蠡告诉他“勾践为人,可以共患,难与处安。”要文种及早抽身,文种不听,后被勾践赐剑自刎而死;一说是指楚国大夫屈原,不被任用后投汨罗江而死。

[译文]

西施本有倾城之貌,是画工施尽才华也难以再现其姿容的绝色美女,然而她却使吴国倾覆灭亡。高明的是范蠡功成以后就乘舟归去了,难道真的是想泛舟在五湖上?如果他不是拿起钓竿去钓鱼,就会像那楚大夫一样落个被杀害的下场。

作品鉴赏

洞庭湖,太湖的别名,亦即五湖,在今江苏省境内。相传春秋之时,吴败越人于会稽,越王勾践命范蠡求得美女西施,进于吴王夫差,吴王许和。越王生聚教训,奋发图强;吴王迷恋西施,听信谗言。越终灭吴。西施亦归范蠡,从游泛五湖而去。事见《吴越春秋》等。这支曲子即以此为题材而作。

这支小令正面写了西施、范蠡,倾面引出了吴王夫差、越王勾践、文种,通过这几个人物不同的行藏不同的命远,发出了感叹。全曲揭露了统治者的残酷无情,赞扬了范蠡功成身退、归隐五湖的高洁行为。

作者简介

四块玉·洞庭湖

马致远

(1250?—1321?)元代杂剧家、散曲家。大都(今北京)人。名不详,以字行于世。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马致远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同称“元曲四大家”。青年时期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仕途坎坷,政治理想一直没能实现。中年中进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在大都任工部主事。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死后葬于祖茔。马致远早年即参加杂剧创作,从事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有“曲状元”之誉。他的杂剧作品见于著录的有15种,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集有《东篱乐府》。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