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楼村(山东省菏泽市单县下辖村)

由网友(鸠书)分享简介:权楼村位于双县县乡东北,北靠一零五国谈,东临定砀私路,接通便当,成长前提优胜,下辖权楼、韩庄、吴堌堆等三个天然村。中文名权楼村地舆位置山东省菏泽市双县县乡东北人嘴二二二二人所属地域山东省菏泽市耕地一一二零亩山东双县权楼村权楼村详情1、权楼行政村的基原环境权楼村位于双县县乡东北,北靠一零五国谈,东临定砀私路,接通便当,发...

权楼村位于单县县城西南,北靠105国道,东临定砀公路,交通便利,发展条件优越,下辖权楼、韩庄、吴堌堆等3个自然村。

中文名

权楼村

地理位置

山东省菏泽市单县县城西南

人口

2222人

所属地区

山东省菏泽市

耕地

1120亩

山东单县权楼村

权楼村概况菏泽有4个村镇入选,全国文明村镇 看看有你家乡吗

一、权楼行政村的基本情况

权楼村位于单县县城西南,北靠105国道,东临定砀公路,交通便利,发展条件优越,下辖权楼、韩庄、吴堌堆等3个自然村,拥有耕地1120亩,人口2222人,人多地少,近年来,权楼行政村“两委”一班人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宽眼界,抢抓机遇,带领群众走出了一条以副业发展带动全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形成了权楼、韩庄自然村的粉条加工业,吴崮堆自然村的塑料加工业等特色产业,农民收入逐年增加,权楼村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粉条加工专业村,产品远销周边河南、安徽、江苏等省、市。目前,权楼、韩庄拥有冷库150座,吴崮堆塑料加工业户23家,箭杆织机100余台,立佳木器厂一处。粉条、塑料、木业加工等固定资产总投入逾8000万元,各项产业发展形势良好。

二、项目简介

1、权楼韩庄:粉条加工业户150家,建冷库150座,固定资产投入7200万元,日产粉条3750吨,日完成销售收入140余万元。

2、塑料加工业户23家,固定资产投入260万元,日产塑料制品1.5吨,日完成销售收入35万元。

3、箭杆织机100台,固定资产投入250万元,日产成品1.5吨,日完成销售收入15余万元。

4、立佳木业有限公司:固定资产投入350万元,家俱出口国外,需用流动周转资金500万元。

以上项目,日用流动资金827万元,为更好发展和壮大我村产业经济,促进我村各项产业良好运转,年度贷款需3000万元。

三、结论

结合权楼村实际,根据各项产业论证,进一步扩充发展是切实可行的,为加快我村经济发展,提升产品档次,提高产品质量,目前各项目急需流动资金。

我村各项产业产品,货真价实,产品质量好,信誉第一,资金周转快,还贷能力强,是县信用社认可的信用村,年度各项需用流动资金3000万元,请给予资金扶持。

权楼村发展简史

据村志记载,权楼村祖先为明朝万历年间由山西迁徙至此,建楼立村,故定村名为“权楼”,百姓口头传承祖先来自“山西老鸹窝”

权楼村广义上为权楼行政村,辖权楼、韩庄、吴堌堆等3个自然村,而狭义上仅指权楼自然村。概因祖先原为经商世家,经济实力雄厚,迁徙至此便可建楼立村,故村民长期具有优越感。目前权楼自然村属于周边村庄人口、占地面积、经济实力较为领先村庄,也是在改革开放后较早走向经济富强的村庄,是较早出现万元户、彩电、楼房、私家车的村庄。

村民经商意识强,据村中老人权恩荣讲述,村里生产粉条是有久远的历史的,具体什么时候开始的,他本人也搞不清楚,而他是在上世纪60年代便开始从事淀粉、粉条买卖生意了,早期都是推着板车连夜步行到近百公里外的济宁、徐州等地卖粉条,而当时周边村民还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他还讲了一个当时在兖州三进三出做生意的一件趣事,说当时和村里一个同龄的前辈一起想进兖州城卖粉条,由于当时个人做生意是不允许的,所以必须赶着天亮之前必须进城。但那天夜里他们路上耽误了时间,等赶到兖州的时候已经天大亮了,这时城里的警察(现在的工商吧)已经开始上班了,为了防止被抓,只好先派一个人进去探探虚实,发现进城路上没有警察才敢进去了。可没料想,等探营的人回来两人刚进城就远远看见前面有警察在检查了,没办法只好绕道其他路上再想法进去,如此往复了三次才终于进城,用了一天才偷摸把两人的粉条卖光,然后再连夜赶回家。

老人说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有了自行车,也就能跑到更远的地方去做生意了,那时候一次要载几百斤的粉条或淀粉。老人还开玩笑说,别说现在的年轻人没有用自行车载几百斤东西的本事,就算有现在的自行车也被压垮了。

权恩荣老人讲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村里差不多家家都做粉条生意了,但那时规模都很小,一天也就几百斤的产量,还要全家老少齐上阵。说由于做粉条至少需要五个人同时上阵,有些家里人丁少的,很小的孩子都要跟着干活,个头不够的就垫着砖或者板凳。有些家里实在忙不过来,就去学校把正在上课的孩子叫回家干活。说到此处,老人神情有些激动了,他说村里一直很少出大学生和做学问的人,跟他们这一辈人没有给孩子提供好的学习机会有很大关系。

老人讲村里做粉条开始机械化是在90年代中后期,他本人也算是引领者之一了。他先是在外地引进了搅拌机,后又引进了电瓢,最后引进了冷库。原来把淀粉和成糊状、拌匀需要几个成年人人力,有了搅拌机一个人就可以操作了。电瓢作用也很大,原来漏瓢的都是由人一手举着,另一个手拿木棒锤击,靠震动使糊状的淀粉漏到开水锅里,对人的臂力有较大要求,漏完一瓢必须重新装满并不时休息;而电瓢则是悬挂在空中,靠电动机的离心力震动使淀粉下漏,省时省力,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而把这两件东西发扬光大的则是村里的另一个能人,大家都叫他“老法海”,文化水平不高但就是喜欢鼓捣发明东西。老人讲“老法海”到自己家来看了两趟就造出基本上一模一样的东西来了,然后再卖给村里其他做粉条的人家,靠做这个小发了一笔。老人讲考虑建冷库是受金乡储藏大蒜的启发,以前没有冷库的时候到了夏天由于粉条粘性太大很难生产,建了冷库后一年四季就都能生产了。通过这些机械化改造,村里的粉条产量大大提高了,由原来的每户每天几百斤变成了每户每天可生产几千斤,产量的提升也吸引了更多外地厂家来村里批发粉条,销售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粉条生意越做越大,周边很多村庄也开始加入生产粉条行列,有几年很多其他村的人都到村里来请师父去教做粉条。老人自豪地讲,现在单县有很多村做粉条的手艺都是从权楼传出去的。另外老人还透露村里在早年间还做过窗纱、渔网生产,厂址就在原来的村东头靠近105国道的村委大院里了,但后来不做了,而人家董庄村接过了这门生意做成了全国都有影响力的大生意。

近几年随着技术的发展,村里的年轻人视野也越来越开阔了,村里的粉条越来越机械化、工厂化,各种全自动生产线陆续上马,也越来越注重产品包装。

粉条生产的机械化、工厂化,对资金的要求越来越高,有资金的家庭规模越来越大,资金不足的家庭要么给有冷库、有工厂的人家打工,要么转行做其他买卖去了。

最后老人自己说他还是喜欢原来人工生产的那种粉条味道,尽管现在机器生产出来的更有韧性,包装也很精美,但总觉着没有以前的好吃。我们想老人留恋的可能不仅仅是原来的粉条味道,可能更多的是对他年轻时的回忆吧。

安徽萧县权楼村

权楼行政村位于马井镇东北部,由原权楼、潘楼、张瓦房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现有人口4003人。该村以农业为主,养殖业是该村的支柱产业,采取“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规模不断扩大。不但家家户户养殖,大型养殖场就有5个。2011年8月,该村成功进行了村“两委”换届选举。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