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教育演讲(叶圣陶教育演讲)

由网友(刷牙刷到口吐白沫)分享简介:《叶圣陶教诲演讲》 精选的三二篇教诲演讲,险些涵盖了叶圣陶1熟闭于教诲的全数思虑,鼓含着1代教诲巨匠对于教诲的眷爱取苦恼思,散中表现了他的育人智慧以及思惟境地。他的演讲气势派头和蔼可掬,要言没有烦,读去别有滋味,让人感触感染到1种久背了的平易近国各人风采。时于今日,叶圣陶师长教师的教诲智慧仍闪烁着使人齰舌的毫光,咱们能从他昔时精美的演讲中遭到...

《叶圣陶教育演讲》 精选的32篇教育演讲,几乎涵盖了叶圣陶一生关于教育的全部思考,饱含着一代教育大师对教育的眷爱与忧思,集中体现了他的育人智慧和思想境界。他的演讲风格平易近人,要言不烦,读来别有味道,让人感受到一种久违了的民国大家风范。时至今日,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智慧仍闪耀着令人惊叹的光芒,我们能从他当年精彩的演讲中受到感召,且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他隔空传来的声音。

中文名

叶圣陶教育演讲

作者

叶圣陶

定价

35.00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装帧

平装

译者

王木春

页数

213

ISBN

9787504187055

类别

教师教育类

出版时间

2014.7

作者简介

叶圣陶教育演讲

叶圣陶教育演讲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著有长篇小说《倪焕之》 等,散文集《小记十篇》 等,童话集《稻草人》 《古代英雄的石像》 等。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主席。

叶圣陶从事教育工作近80个春秋,他既做过中小学教师,也当过大学教师,对教育充满挚爱。他编撰了大量国文教科书,并长期主持教科书的编审,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他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育就是养成良好习惯”等观点影响深远,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编者简介

王木春,特级教师,福建省语文学科带头人,福建省首届中小学教学名师培养人选,全国优秀教师,现任福建省漳州市东山一中语文教师。著有《身为教师——一个特级教师的反思》   等。

目 录

前言·历久弥新的声音

第一辑 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教师应该怎样教课

——在某师范学校周会上的讲话

文字并不可靠 教本少用为妙

——在《文汇报》“抢救在学青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有志青年何必一定要高攀学府的门墙

中学生课外读物的商讨

——教育播音演讲记录稿

升学和从事劳动

——答初中毕业生问

不应单纯追求升学率

还要呼吁

——在教育部座谈会上的发言

从辅导少先队员们读书说起

——跟《辅导员》编辑的谈话

教育杂谈

——在民进外地来京参观教师茶话会上的讲话

第二辑“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教学举例

——语文教师讲习会上的讲稿

文学工作和语言教育

——在第二次文代大会上的发言

怎样教语文课

——在呼和浩特跟语文教师的讲话

认真学习语文

关于编教材(节选)

——跟江苏农村教材编辑人员的讲话

当语文教师的准备

——跟北师大中文系学生讲话的提纲

认真写字

重视调查研究

——祝贺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

大力研究语文教学 尽快改进语文教学

语文是一门怎样的功课

——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发言

听、说、读、写都重要

对于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意见

——在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三届年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第三辑 作文就是说话,是用笔来说话

写作什么

怎样写作

谈语法修辞(节选)

形成新文风

作文的练习

——跟北师大女附中语文教师讲话的提纲

向善读善写方面努力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业务学习会上讲话的提纲

写之前和写之后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业务学习会上讲话的提纲

端正文风

——在新华社国内记者业务训练班上的讲话

诚于中而形于外

作文要道

——跟《写作》杂志编辑人员的讲话

作文必须老实

——在“外空探索”作文比赛发奖会上讲话的摘录

附录·叶圣陶答教师的50封信

叶圣陶教育演讲

前言

历久弥新的声音

书架上排放着26卷《叶圣陶集》。暗红色的封面,仿佛正诉说一个世纪教育的荣光与沉重。我在书页间,寻找叶圣陶先生的声音。

这是我第N次打开叶老的书。而浏览全集的感觉,竟每次都是如此不同。无论是读全集里的小说、散文、童话,还是教育随笔,脑海中时常浮现出一张熟悉的照片:白的头发,白的眉毛,白的胡子,安详而沉静的神情,一副慈祥而好玩的模样。这是一张最典型的“民国脸”,虽历经百年风雨的洗礼,益显动人。而阅读中的感动和感慨,让我越来越相信,这些声音会永不消逝,并将历久弥新。

从1912年到苏州言子庙小学任教,直至上世纪80年代,漫长的七十多年间,叶圣陶从未停止过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探索。叶圣陶当过10年的中小学教师,上世纪20年代初转而在商务印书馆从事编辑工作,陆续编撰和出版了一系列中小学语文教材,起草了《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并撰写了大量教育(语文教育)文章等,在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叶圣陶先后担任国家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教育部副部长。由于丰富的经历,加上不凡的威望和特殊的身份,叶圣陶的教育演讲既扎根于现实土壤,又高屋建瓴,极具前瞻性。叶圣陶从小接受了传统的私塾教育,旧学根基深厚,青年时期受杜威等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的影响,从而孕育了他既富于民族特色又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理念。

本书选编的三十多篇教育演讲,始于1935年的《写作什么》,终于1983年的《对于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意见》,时间跨度近半个世纪。十万字的演讲,几乎涵盖了叶圣陶一生关于教育的全部思考,饱含着一代教育大师对教育的眷爱与忧思。

且让我们来聆听先生隔空传来的声音。

教育不是为了应试。

早在1946年,《文汇报》召开“两大难题——升学就业”座谈会,邀请叶圣陶来谈升学和就业指导,然而,叶圣陶却“南辕北辙”,谈的是“有志的青年大可不必进学校”,因为学校和老师培养的学生,除了“当统治者的帮手外”,别无长技,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在他看来,与其进这类学校,不如到“社会大学”去,到“自由的天地”去,读“有用的书,求有用的知识”。20年后,叶圣陶接受北京34中初三学生访问,依然觉得“学校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在学校里读书只是学习方式之一”,无论什么学习方式,都有成才的机会。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应试教育已露端倪(比如:社会普遍认为进大学是成才的唯一道路;上级部门给学校和老师分配升学指标;学校分设快慢班,只抓少数“尖子”,放弃普通学生;高中提早结束功课,甚至干脆取消高考不考的课程,大搞题海战术……),叶圣陶在40天内两次呼吁全社会,不要单纯追求升学率,要端正教育思想,要“认清学生为什么要受教育,教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还要改进教学方法,减轻师生沉重负担,“逐渐达到老师从容不迫,学生身心双健的境界”。这些呼声已过去了30多年,检视当下教育现状,我们离叶老所呼唤的从容不迫、身心双健的境界,是否越来越遥远?

教育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的。

在多次演讲中,叶圣陶一直重申,教育不是为了应试,而是为了让学生一辈子受用。哪些“受用”?培养良好的习惯。其一是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端正态度、认真读书等好习惯,其他学科概莫能外。

更重要的是,学校要培养学生另一种习惯——终身学习的习惯。上世纪30年代,叶圣陶比较了一些发达国家和我国各阶层读者在读书上的差异,发现前者嗜书如命,“得空就读书”成了习惯,后者很少读书。这种现象的背后存在一种错误观念:中国人一向把求学叫作“读书”,并认为求学是学生的事,不当学生了就不必再求学,当然也就不用再读书了。而国民普遍不读书,必导致国力不强,因为“所谓国力,不限于有形的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等,一般民众的精神和智慧也占着重要的成分;普遍的不读书,民众的精神如何能振奋起来?智慧如何能得到发展?”为此,1983年,叶圣陶在一次教师茶话会上说:“世界上的事情是学不完的,无论是谁,都要学习一辈子。咱们当教师的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一直学到老。世界的变化快得没法说……一个人到某一阶段也非变不可,如果到此为止,停步不前,就是落后——不进则退。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当今许多国家正积极提倡学习是“从摇篮到坟墓”的事情,我们重新倾听叶老这些声音,不能不为之叹服。

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学校为了教与学的方便,按各门学科进行分解和教授,这是必需的。但叶圣陶反对把德智体几方面截然分开来,他在《从辅导少先队员们读书说起》中提出,学科可以有别,受教育的学生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教师无论教什么,都得从整体着想;互相配合,步调一致,才能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公民”。此外,“教育不但不可分割,而且应该渗透在各种活动之中”,也就是说,教育不是简单停留在书本知识的层面上,还要进一步跟现实生活发生联系,帮助学生养成好动手、爱钻研的习惯。

教育要以生为本。

在1983年的一次讲话中,叶圣陶强调,学生“进小学中学大学都不是去读书,而是去受教育。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是为了做社会的合格成员、国家的合格公民”,所以,教师的任务不是教书,而是教育学生。怎么教育学生?叶圣陶再次亮出他的主张:“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良好的教育,在于让学生经由学校,把所学的知识真正消化,掌握举一反三的本领,去应付生活,并终身受用。在讲话中,叶圣陶还针对当时很通行的参观学校的做法,提醒道:参观学校,不能光看老师唱独角戏,要看“老师是不是善于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要看效果如何,学生是不是真有所得”。这种把学生当成课堂主人、把学生作为教师听课的关注点的见解,在今天这个“作秀时代”,越发闪烁出它独特的光辉。

在多数的演讲中,叶圣陶谈的还是他所深爱的语文教育。

除了“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是应付生活的工具”“听、说、读、写都重要”等大家耳熟能详的语文教育观外,叶圣陶在演讲里还提出以下观点。

语文教学要兼顾“文”与“道”。

这几年,语文课堂出现一种倾向:为体现语文的人文性,有的教师无视语文的学科特点,随意脱离特定的文本,把一些观念性的东西倾倒给学生,美其名曰“大语文”。这首先是认识上的误区。语文课在人文性方面固然比其他学科强些,但不能代替别的学科;一旦代替别的学科,也就等于丧失了自己的个性和任务。1961年,在跟呼和浩特市部分语文教师的谈话中,叶圣陶反对当时颇盛行的风气——课堂上教师离开课文,大讲特讲一些大致与课文相同的政治道理。叶圣陶说这种教师是“忘记了自己是在教语文课了”。实际上,语文课不同于其他课程,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语文教师只要把文章“讲透”了,“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工作”。如何算“讲透”?“所谓讲透,就是让学生充分领会和消化文章的内容,变成他们自身的东西,化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同时还应把这篇文章的思维方法、语言的运用方法讲透。使学生学习了这篇文章以后,在思维方法和语言运用上也有变化和提高,能在生活中运用这种思维方法思考问题,运用这种语言说话写文章。”并且,在教学中,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思维、语言不是分开来讲,而是结合在一起的。

今天语文学科在中学的地位每况愈下,除了高考等因素外,和语文学科自我纠缠、自我迷失,语文老师“忘记了自己是在教语文课了”有莫大的关系。

作文必须老实。

“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作文就是说话,是用笔来说话。”在“外空探索”作文比赛发奖会上,叶圣陶这样说。当然,作文和说话并非什么区别都没有,对此,叶圣陶在另一次讲话中做了辨析。另外,“作文就是说话”的观点,也不是主张要摒弃写作技巧。叶圣陶之所以强调“作文就是说话”,意在说明两者的共同点在于“诚”字。他在《作文要道》中说“没有真意就没有必要作文”,在《端正文风》中强调文艺创作本质上是“怎样做人这个根本性的问题”,都同样指向“修辞立其诚”。

这个作文观并非叶圣陶的独创,从《周易》的“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到鲁迅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可以说,“立诚”的作文观源远流长。叶圣陶继承前人的思想,浅显易懂地指出作文贵在老实,就是不要“代圣人立言”,也不要陈词滥调,“要站在读者的地位上着想”,和读者“交心”。如果我们能把叶圣陶这种作文观放置到具体的历史背景去考察,就会感受到它的分量。

在此基础上,叶圣陶提出作文的两个建议:一是让学生养成写日记或写笔记的习惯。叶圣陶甚至不无“太偏”地认为:“我只觉得这样的习惯假如能够养成,命题作文的办法似乎就可以废止,教师只要随时抽看学生的日记本或笔记本,给他们一些必要的指点就可以了。”二是改变命题方式。在他看来,命题是个不得已的办法,因为“教师出个题目让学生作文的时候,学生并没有作文的实际需要,只因为要他们练习作文,才出个题目让他们作。”为弥补这缺陷,叶圣陶强调,教师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平时干些什么,玩些什么,想些什么,教师都多少有个数。有个数,出题目就有了考虑的范围”,这样的命题作文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乃至“有非写出来不可的强烈欲望”,从而帮助学生提高作文水平,让学生受用一辈子。反之,教师命题作文超出学生的生活和思考范围,学生为了成绩,“说不出而勉强说”,长此以往,形成坏习惯,“不知而乱说,甚且影响品德”。这些作文观,是叶圣陶很早就提出的,不料,我们今天的作文教学和考试,仿佛还在半个世纪前的阴影中徘徊。倘使叶圣陶看到这些年的一些高考作文题,不知作何感想。

显然,三十多篇演讲所包含的教育思想远不止这些。由于时代的局限,教育演讲中有的理念必须加以梳理和具体分析,有的观念要根据新的教育环境重新定位,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展。

本书还精心挑选了50封叶圣陶答复教师的信。这些信写得朴实诚恳,一语中的,就如叶老的演讲一样。信的内容也涉及了叶圣陶对教育方方面面的思考,读者可以当作教育演讲的补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信风格平易近人,要言不烦,读来别有味道,让人感受到一种久违了的民国大家风范。

王木春

2014年4月于漳州东山岛

文摘

教师应该怎样教课

——在某师范学校周会上的讲话

在民国初年,我也做过多年的小学教师,可惜得很,教书所用的方法是很古老的。现在已经过了三十多年了,看去仍旧用着老方法,老到唐宋以前的方法。现代的学校,科目虽是改变了,而方法仍旧没有改变。

老方法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文字教育,一种是记忆教育。先讲文字教育。从前总是先读《诗经》,因为《诗经》是韵文,容易读,所以开始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地读《诗经》了;也有因为要应举子的考试,先读《四书》,这《四书》就是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加入《论语》《孟子》,并为《四书》,说是儒家的精义所在。

念书并不讲意义,先生读,学生跟着读,同刚才读《总理遗嘱》,全体循声诵读的样子差不多,念到能够背,便算一天的功课完毕了。学生年龄大一点的,先生开讲了,开讲也有次序,有的先讲《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这样照字面地讲下去;有的先讲《左传》,因为《左传》里的许多春秋时代的故事,讲时很有趣味,学生喜欢听。所谓讲,也不过把文字翻译成土话,把文字讲清楚了就完了。这种情形,诸位不要觉得好笑,现在的大学中学甚至小学里都还在这样教。抗战期间我在四川,曾到过二十多个县,参观学校教学的情形,看他们教国文多是如此教法的。

诸位都知道读国文是需要预习的。我们读国文有两个目标,第一个是学习看书。自己要会看书,便不能专依靠先生来讲,要用自己的力量来看,先要看懂文的内容,再从自己的经验来判别内容,对或不对。上课的时候,好像开一个讨论会,先生是主席,提出许多问题来看学生有没有预习,随后先生再修正学生的见解,改正学生的错误。这样做起来,先生也许要感到太难了,工作太多了。不过,我以为,如果要学生得到实际的利益,先生非要辛苦一点不可!

国文且不说,现在甚至历史地理、数学理化之类,这些是有实在东西的科目,必须依据已得的知识,来作进一步的研究的,决不能同国语国文一样只照着文字读。可是现在大多数的学校也还在用老方法教,一切的功课都变了国语国文:史地的先生讲史地的国文,数学的先生在教数学的国文,一切的东西都变了文字教育,反把实在的东西丢在一边。这种教育,实在应该打倒!

文字是符号,符号要应用在实际的生活里才有意义。譬如说:“学而时习之”这一句,单从字面讲解是不够的,一定要弄清楚假使不“时习之”又怎么样?这便是学习心理的问题;再讲到文言文的句子,这中间有“而”“之”两个字,“而”字是什么口气?是一个连词,再仔细研究,还含有“假如”的意思在里面,同样的句法,也可以举些例子,如:“读而勤攻之”、“爱而久焉”,等等;“之”字相当于现在的“它”字,在这里代“学”字,这种情形在口语里是没有的,在文言文却时常用到,这是文字方面应用方法的研究。

再讲记忆教育。记忆实在是学习的基本问题,如史地里面的人名、地名、朝代,等等,非牢记不可;但不能专靠记忆,来解决教学上的一切问题。从前读儒家的书是不许怀疑的(如《庄子》、《离骚》、宋词等是被认为旁门,不许看的),只要记住成了。这记忆教育,到了现在还是不能改良,只要学得很多记得很多,便算成功。其实这种记忆之学便是杂学,自己没有东西的,所以是真真有学问的人所看不起的,可是直到现在还在援用。有许多学校还禁止看课外书,据说他的理由是:一来,看了课外书,学生的思想容易引起转变;二来,读了课外书,便要疏忽课内的书了。

还有像毕业考试升学考试必须要用某书局的教本为标准,只要记好这些课本的内容,便可以应考了,这种办法,对于学生,实在不是要他好,而是要他坏,不要学生的脑子活动。于是这些学生由小学而中学,而大学,十六年的光阴,浪费在记忆里;等到毕业以后,要用自己的脑子应付实际的生活了,却已经来不及了。

现在我所要提出的,文字教育实在就是内容问题,记忆教育实在就是方法问题。将来诸位毕业以后,出去教书,千万不要再用老方法了,更不要受了人家的熏染,仍旧走到老路上去。最好还要劝劝人家,希望大家来把教育的方法改良一下。

1947年1月14日发表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