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辛庄村(河北省石家庄市柳辛庄村)

由网友(浅吟半夏)分享简介:柳辛庄村位于河北省石野庄市桥东区,是由康野庄、康野营、柳新庄3个村归并而成。中文名柳辛庄村人嘴四零零零余人邮政区码零五零零四八所属地域河北省石野庄市桥东区行政区种别村地舆位置河北省石野庄市村镇先容柳辛庄村位于郊区北部、京广铁路以及胜利北京大学街之间,北依3环私路,南跨石津灌渠。据《石野庄市地名志》记录,该村汗青上由康野庄、康...

柳辛庄村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桥东区,是由康家庄、康家营、柳新庄三个村合并而成。

中文名

柳辛庄村

人口

4000余人

邮政区码

050048

所属地区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东区

行政区类别

地理位置

河北省石家庄市

村镇介绍

通告 明天,石家庄地铁2号线一期正式开通运营

柳辛庄村位于市区北部、京广铁路和胜利北大街之间,北依三环公路,南跨石津灌渠。据《石家庄市地名志》记载,该村历史上由康家庄、康家营、柳新庄三个村合并而成,现存后太保村明弘治元年(1488年)重修圣佛寺碑记上有“柳林铺康家营”、“康家庄”之名,该村万历八年修建奶奶庙时,石碑上刻有“西牌康家屯”(疑即康家营)和“东牌康家庄”字样。清咸丰九年,在滹沱河洪灾中,柳林铺部分村民迁此又建一新村,取名“柳新庄”,与康家庄、康家屯毗邻。后三村合为一村,统称柳新庄。后又因谐音改为柳辛庄。

该村有人口4000余人,绝大部分住在二层楼区和多层楼区,旧村尚余一小片,另外村民高层福利楼房已接近竣工。

沿胜利北大街向北,过了二环路不远,路东有一个柳辛庄加油站,加油站对面,有一处楼房小院,是柳辛庄村委会所在地。这里专门辟出了一个“村史办”——村里决意编一部像样的村史,派出专人4名,到处搜集资料,追本溯源,可谓历尽艰辛。按村史办的考证,柳辛庄村的起源,《石家庄市地名志》上说的不差,不过,开始叫“柳新庄”的时间,比这本书上说的“咸丰九年”要早,“根据现存的柳林铺村真武庙重修碑记,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就有了柳新庄的称呼。”村史办王小福说。

明代屯军才形成村落(康家营)、清代方定村名,柳辛庄的历史说起来不算长。但有意思的是,在柳辛庄这块地方,密布古墓,这让新村有了古意。在《石家庄市地名志》一书的地图上可以看出,市区内五大古墓密集区,一是柳辛庄周围,二是赵陵铺周围,三是谈固、白佛附近,四是尖岭附近,五是上京、杜北附近。其中,柳辛庄附近光地图上标出来的古墓,就有6座。

1980年,市文保所配合部队基建工程,在柳辛庄村南发掘清理了一座东汉贵族墓。在这座砖室券顶墓中,发现了若干铜器、陶器、玉石器、五铢钱等。其中,铜器有铜甗(音“眼”)一件,铜熨斗一件。所谓铜甗,其实就是铜制的蒸锅,它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边是带箅子的甑,下边是用于煮水的釜,甑底的圈足刚好可以套在釜口上。铜熨斗看上去像一把平底勺子,柄制成了龙头形状,猜测当时是只有贵族或富有人家才能用到的奢侈品,。

除了铜器,墓中还出土了完整的陶制陪葬品,陶槽、陶案、陶盘、陶灶、陶仓、陶井、陶猪圈各1件——“生活”用具可谓齐备。但陶器成本低廉,接下来考古人员发现的玉石器,才堪称奢侈。此墓中出土了完整的玉衣片共76片,这些方形或长方形的玉衣片均为白玉质料,每一块的四角都钻有圆形小孔,不少小孔内残留有铜缕的残段,呈铜锈绿色。它们散落在前、后墓室甬道间的红褐色烧土中。

市文物局副局长张献中说,一般一件完整的玉衣要用玉2000多片,这里只有70多片且散落在烧土中,说明此墓已被严重盗烧过。尽管如此,此墓的价值还是比较高的,它东距东垣故城遗址(今东古城村)约1公里,东垣故城在汉代曾先后为真定国和常山国的治所,从该墓发现的铜缕玉衣片及五铢钱推断,墓主人应是真定国或常山国地位相当高的封建贵族。在汉代,人们相信“玉能寒尸”,穿戴玉衣可保尸体千年不腐。因此,玉衣殓服盛行一时,并根据人物的级别,规定用不同的材质连缀,有金缕、银缕、铜缕、丝缕。其中,帝王级穿戴的金缕玉衣是最高级别,“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用银缕,“大贵人、长公主”用铜缕(语出《后汉书·礼仪下》)。金缕玉衣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中山靖王刘胜的玉衣,它用一千多克金丝连缀起2498块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个工匠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整件玉衣设计精巧,作工细致,是旷世难得的艺术瑰宝,1968年出土时,轰动了世界。因为全国发现有玉衣的墓不过20余座。其中,河北省出土金缕玉衣3件,分别是中山靖王刘胜和他妻子窦绾各1件,定州中山孝王1件;银缕玉衣尚未发现;铜缕玉衣只在柳辛庄村南这座墓中有残片出土,虽然不完整,但却是省内独一份。

帝王们希望尸体不腐,愿望虽然良好,却不可能实现。反倒这些价值昂贵的玉衣为他们的墓室招来一批又一批盗贼。据《三国志·魏文帝本纪》记载,“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乃至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柳辛庄村南这座墓的盗烧痕迹,正是这一史实的实物证明。

药王传佳话

作为东垣故城的“郊区”,柳辛庄多汉代古墓,但这并不代表当时此地有成形的村庄。该村能够证明村史的实物资料,都出现在明以后。在明代屯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村子,过去呈东西长、南北短的长方形格局,整个村子有大大小小庙宇30余座,其中,药王庙虽然不大,但最出名,且在四邻八乡中只有柳辛庄独有。

药王庙坐落在村北大道沟南岸,据75岁的村民侯升林回忆,它坐南朝北,没有山门,起脊灰瓦的大殿正对着道沟,殿内供奉药王孙思邈的塑像,四壁绘着药王行医的故事,殿前一左一右立着两根旗杆。庙后边的院子占地一亩多,有平房11间,原供看庙人居住并存放过庙会用品,土改时此处院落房屋分给了他家。

柳辛庄村为什么会有药王庙?相传,隋唐时期的名医孙思邈曾路过此地,看到此地正闹瘟疫,有人奄奄一息,有人已经死去。孙思邈便留下来,走村串户,潜心治疗,所到之处,药到病除,最后,连药钱都分文不取。人们对他感激涕零,为了纪念他,在村北修了药王庙,并尊称他为药王爷。

在柳辛庄,有许多关于孙思邈的传说。相传他曾化作一白胡子老头,到真定府为人治病。有一天,看完病正要往回走,忽遇倾盆大雨,人们再三挽留他住下来,他执意不肯。人们只好借他一把伞,送他上路。临别时,药王对伞主人说:“我用了你的伞,一定归还。但如果三天之内我没来还,说明我正在为人治病,忙不过来,就请你自己去拿好了。”人们问他家住哪儿?药王说:“家住柳辛庄沟沿上,门口有两口井。”过了几天,伞主人来取伞,问遍全村,也找不到那位白胡子老头,情急之下,把他住的地方描述了一番,人们一听,这不就是药王庙吗?大家蜂拥至药王庙,果然在神像前的供桌上找到了那把伞。在香炉里还有一张纸条,上写:“高官厚禄一旦抛,远离朝纲乐逍遥。祛灾除病四方至,今去安国植药茅。”相传安国县种植草药就是药王爷教会的。

过去在柳辛庄村,人们遇到一些怪异的人或遇到逢凶化吉的事,总爱附会为药王爷“显灵”。侯升林说,就在三四十年前,有一天他媳妇下地回来,坐在药王庙台阶上歇息,一个老头身背“捎马子”(方言,指褡裢)路过,要一碗水喝。他媳妇让老头进屋坐,老头也不去,只是隔着庙门一个劲往里边瞧。当时他媳妇正体弱多病,老头说:“你吃我一只鸡,身子就壮了。”但他手里并没拿着鸡,何出此言?侯升林媳妇很是纳闷,又一想,就算他真有鸡,俺也吃不起,于是谢绝了。老头走后,大家说起这件事,纷纷说是药王爷回来了,来看他在柳辛庄的家。

药王庙毁于上世纪60年代后期。旗杆、石碑等物都没有了,但侯升林今天回想起来,庙里的八扇屏不知下落,最为可惜。它原来存放在药王庙后院最高的一间房(村民俗称“大房”)里,3米高的屏风几乎挨到房顶。上世纪50年代初,振头区政府派车将它拉走,当时侯升林在场,他看见这屏风每扇有70余厘米宽,折叠在一起,又有70余厘米厚,因此推测不是四扇,是八扇。屏风外层裹着席子,里层裹着黄裱纸,上边撒满花椒用于防蛀。揭去这些包装物,露出黄绫布的屏风面,上边写满一寸大小的黑色毛笔字,字迹清秀,但内容侯升林记不住了。同时拉走的,还有4-6箱过庙会用的布面神像。拉走后,没给村里回话。柳辛庄想找回这些东西,“就算捐献给国家,至少也该给村里开个证明啊。”侯升林说。

庙会集盛景

在原药王庙北边、大道沟对岸,有一口井,传说是药王爷的“药铺”。人们迷信取点井水、掺点香灰,就可“包治百病”,因此,每当过庙会,四邻八乡来此井里取“神水”的信众络绎不绝。由此,药王庙会也成为全村诸多庙会中最热闹的一个。每逢农历六月十五,这里开唱大戏,同时,打拳卖艺的,练杂耍的,拉洋片的,吹糖人的,捏面人的,卖汽水的,揶布袋猴的(一种木偶戏),卖各种小吃的,应有尽有。殷长玉、侯长清等老人记得,庙会上兴过一种叫“咯嘣嘣”的玩具,就是一种玻璃圆球,顶端做的特别薄,内有一根玻璃管伸到圆球外边,人从玻璃管口向里吹气或向外吸气,那特别薄的玻璃就会一张一翕,咯嘣嘣响。

除了一年一度的庙会,过去药王庙每隔数年还会修醮一次。修醮即打醮,是一种敬神祈福兼娱乐的活动。据王老黑、侯升林等老人回忆,每逢修醮,村里只要拿得动东西的男孩子都被派了活,除在村里帮助立旗杆、搭神棚、搭戏台之外,还在通往四周各村的道路两边安放秸杆灯,即把高粱秸杆捆在一起做成支架,埋在地里,在支架上放置油灯,每到晚上定时安排人来添油,以此为四邻八乡来赶醮会或看完醮会往回走的人们照明。打醮期间,设置擂台,村里备有擂旗,外村习武者来这里进行夺擂旗比赛,以切磋武艺,比试高低。

醮会期间,各种社火表演是不可少的。柳辛庄人不但会演常见的武术、大鼓、耍狮子、跑驴、落子、秧歌、舞龙等,还会耍火流星,会演“架官”。所谓架官,与大安舍村的“跑傻官”相似但又不同。这里是一人扮成御史模样,坐在四人抬的架子(以架子模仿轿子)上,边走边说,或由随从提问,架官回答。那架官虽身穿官袍,却手提夜壶(壶里盛的是白糖水),连说带舞,内容或是嘲笑官府,或是讲一些民间的笑话、段子,说的口干舌燥了,就从夜壶里倒点水喝。整个场面诙谐幽默,深受村民喜爱。有时架官会从架子上下来,拿一条铁链子去套旁边看热闹的观众,假装抓犯人抓错了,以此逗乐。老人们记得,有一年,表演架官的人一铁链套在了一位真县官身上,当时以为是普通观众,过后听说是县官,吓坏了。果然没几天,那县官就传他到县衙受审。他想了想对策,倒也没啥可怕的,还把御史官服穿上,来到县衙,也不下跪,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县官怒问:怎么不跪?他答:“我比你官大,为何要跪?”县官说:“你这个官是假官,你没印章,我才是真的!”他答:“既然你知道我是假官,为何还要当真?”说的县官无言以对,只能哈哈一笑了事。

架官等民间艺术已经没人会了。改革开放以后,信众们在村里复建了药王庙,但建筑规模和庙会规模都不如原来。复建的药王庙外边,立着一通1933年所立的残碑,从上边还能看出当年修醮的盛况。碑上说,这年春天修醮之后,尚余油钱(即打醮期间信众的捐款)465块大洋,集众公议,将这些钱为药王庙盖厢房几间并买地二亩有余。

伴随着庙会的衰落,新兴的艺术形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社火。解放后,柳辛庄流行的是组剧团排戏、练书画摄影、搞文学创作等。

交通商业繁荣

从古至今,柳辛庄都具备交通区位优势,根据《石家庄市地名志》一书中“石家庄市兴起前自然村落分布图”,从山西经获鹿通正定的东西向驿道,在柳辛庄村北通过,也就是药王庙北边的那条大道沟。另外,村里还有一条“南大门道”,因在出村口盖有南大门而得名,它北通柳林铺,南通义堂、石门,道边有村民开的大车店,供过往行人住宿。65岁的王小福说,过去大车店往往没有字号门牌,门口挂一个绑着红布条的大笊篱,就表示这是大车店,至于为什么挂笊篱,他也说不清。大车店条件简陋,一般是平房几间,屋里设大通铺,可做简单的饭食,院里有牲口棚,店里提供喂牲口的草料。

今天柳辛庄的公路交通要道是村东的胜利北大街。解放前,它是一条小道,形成于1935年左右,直到1956年,路面上铺的还是碎砖,1971年修成沥青路面。胜利北大街兴起后,取代了南大门道的位置,南大门道上的大车店也随之挪到了胜利北大街旁边。其中胜利北大街西侧的“交通饭店”,就是大车店的前身。虽然在高楼大厦的映衬下很不起眼,但1984年它翻盖一新挂牌开业时,是郊区政府的招待所,“郊区人大、政协会都在这开,市里农业线上的会也在这开。”王老黑说。

除了公路要道,这里还通了铁路。清末,京汉铁路建成,穿过柳辛庄村西,并在此设站。直到今天,这条线上依然终日行驶着繁忙的客货列车,“柳辛庄站”这几个字,相信已印在了许多过往旅客的脑海里。虽然它只是个小站,但在当年慢车普遍、公路运输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柳辛庄村创造了极大的交通便利和物流商机。

首先是车站上卸下来的各种货物,可运至北边的柳林铺码头,再走水路转运至外地;其次,车站上卸下来的货可就近在柳辛庄集市上销售,集市上卖不完的货也可运上火车到外地去销。许多外地客商空手坐车来,一下车就赶集采购,完了就上火车运走。因此,柳辛庄的一、六集虽说看上去不大,可实际交易量却不小,王老黑记得,粮市一天能交易几百石粮食。日伪时期,有一段时间北京缺粮,柳辛庄不论大贩小贩,纷纷往北京运粮,大贩包车皮,小贩扛起一袋粮食就上车。

围绕车站、货场,村民拉脚搞运输的也很多。车站带来的便利甚至体现在三年困难时期。那时,柳辛庄人常花1角9分钱坐火车到市里,在车站买烧饼馒头,再坐车或步行返回,只为在车站买吃的不用掏粮票。还有人拎些酱油醋上车,到新乐、正定一带换山药干吃。

20多年的发展,伴随着公路运输的发达(村东通了2路公交车),火车快车的增加和慢车的减少(每天只有一趟慢车经过柳辛庄),柳辛庄站越来越冷落。几乎没人在这儿上下车,小站的作用,只剩下“会车避让”这一项了。但车站带给村子的无形财富,依然巨大,它以村庄为名,使柳辛庄知名度远高于附近其他村,“一说柳辛庄人们都知道,”王老黑说,甚至一些外地人来找附近村地界上的单位,前边也冠以“柳辛庄”的名称。

而且,柳辛庄的物流业依然在发展。柳辛庄集于1963年达到鼎盛。这和铁路无关,主要是本地供销社有用烟叶换卷烟的业务,他们牵头,带动各地小贩都来参与,使这个集市成了烟叶和成品烟的集散地,烟摊从村西头摆到村东头,就像烟厂搬过来了一样。当时本村不少人都参与进来,挣了钱,还带动一批村民开饭店、开旅馆,把村里的商业一下子带起来了。不过,时间不长就赶上“割资本主义尾巴”,烟草市场和个体商店全部叫停。

好地方的商业氛围不会因为一时一事而消失。改革开放以后,工商业大发展,柳辛庄的商业氛围再次浓厚,胜利北大街边上出现了鞋城、灯饰城等大型市场,村西又新建了一处物流园,它依靠的不再是铁路,而是通向石太高速公路的专用车道。小商业方面,虽然随着城市的扩展,因集市占道问题突出,柳辛庄集在上世纪80年代被取缔。但1993年,村里又兴起了一个早市,依然是红红火火。而早市似乎变成了全天市场——柳阳街和东柳路两边,小商店多如牛毛,货品齐全,价格便宜。村民们说,这是“地皮儿的过”——在柳辛庄这块地方,做什么生意都行。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