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广东画史研究(明清广东画史研究)

由网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网友)分享简介:容或者可以入而申论,岭南字画史教之贫强,亦是个华夏果之1。 《亮清广东绘史研究》之中,每一有援引宏富之做,以书、绘、诗文互证,所论尤睹专洽。做序的是李私亮师长教师,“《亮清广东绘史研究》之中,每一有援引宏富之做,以书、绘、诗文互证,所论尤睹专洽。做者朱万章出书社岭南美术出书社图手札息书名:亮清广东绘史研究做者:朱万章扉页题字:梁...

容或可以进而申论,岭南书画史学之贫弱,亦是个中原因之一。 《明清广东画史研究》之中,每有征引宏富之作,以书、画、诗文互证,所论尤见博洽。作序的是李公明先生,“《明清广东画史研究》之中,每有征引宏富之作,以书、画、诗文互证,所论尤见博洽。

作者

朱万章

出版社

岭南美术出版社

图书信息

明清广东书画集

书名:明清广东画史研究

作者:朱万章

扉页题字:梁江

出版社:岭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6月

开本:16开(889mmx1194mm)

页码:338页

定价:86元

作者介绍

朱万章,四川眉山人,美术史学者、书画鉴定家、美术评论家,现为广东省博物馆研究员、广东省美协理论委员、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广东省书协理事兼学术委员、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团成员,著有《书画鉴考与美术史研究》、《居巢居廉研究》等论著20余种;同时兼擅绘画,尤以葫芦、兰竹见长。

本书目录

上篇

序言………………………………………………………………………………李公明

颜宗研究综论…………………………………………………………………1

鲜为人知的粤藉宫廷画家:何浩……………………………………………2

吴派南天有传人:梁孜及其画艺……………………………………………3

明末黎美周之绘画与画像……………………………………………………4

堪与“青藤”比肩之赵焞夫…………………………………………………5

气节与画艺并重的梁元柱……………………………………………………6

米芾逸韵的承传者——袁登道………………………………………………7

杨昌文画兰与遗民情结………………………………………………………8

晚明岭南山水小品鉴识………………………………………………………9

下篇

明清之际岭南画风初探……………………………………………………10

悟入丹青:清初岭南四画僧………………………………………………11

清初伍瑞隆的水墨牡丹………………………………………………………12

彭睿壦及其书画杂识…………………………………………………………13

张穆绘画的传统与革新………………………………………………………14

汪后来画艺综论——兼论“新安画派”对粤画之影响…………………15

以画牛擅名的岭南画家黎奇…………………………………………………16

苏六朋广州艺事考略…………………………………………………………17

苏六朋及其艺术风格…………………………………………………………18

清代岭南闺阁画家余菱………………………………………………………19

杨永衍疑年及其他…………………………………………………………20

居巢及其绘画风格……………………………………………………………21

晚清岭南画坛重镇:居廉…………………………………………………22

关于居廉的几种珍贵文献…………………………………………………23

《居巢居廉研究》补证——以居廉与丘诰桐交游为中心………………24

顺德书画的演进与风格……………………………………………………25

东莞书画发展述略…………………………………………………………26

明清广东画史研究

本书序言

区域美术史研究的新视觉

——《明清广东画史研究》序言

李公明

明代以降,岭南美术显出了粲然大备、表露光芒的新机遇。尤以书画一途,人才辈出,画坛书界猗欤盛矣。究其大势,其时岭南经济商贸发达,文风大盛,书画之道焉得不兴。然而,岭南书画之艺术成就并未得到应有的认识和评价,治书画史者于此常有耿怀。汪宗衍先生编撰《岭南画人疑年录》尝有言:“吾粤画家,独具风格,而僻处岭南,性不好标榜,故怀绝艺者,多湮没无闻,遑论其生卒年耶。”此论当属实情。此外,叶恭绰先生跋高俨《山水卷》亦有言:“余常谓岭外画家每未为华亭、太仓所笼罩,其声誉不能腾踔以此。其不染甜熟之习亦以此。”叶翁此言,以艺术风格、品质之因素析论岭南画家声誉难以逾岭之因由,尤为精审明瞻。容或可以进而申论,岭南书画史学之贫弱,亦是个中原因之一。有见于此,自近代以还,粤中艺文硕学宿儒多有尽力钩稽搜罗,精研博览,以阐发、宏扬岭南书画之学为己任。

近年他在文献资料的运用上更显得心应手,许多未被人发现的诗词也被他从零碎、繁杂的文稿中整理出来,并从中钩稽出许多不为人知的史料。朱君万章有志于岭南书画之学,用力甚勤,多年来于海内外刊发大作凡数十篇,殊可观也,现辑而为《明清广东画史研究》以付剞劂,其功于岭南书画史学者未可限量。吾于此道伏案未深,浅陋自知,于万章之著述原未敢赞一辞也。今承命作序,尤感惭恧。于兹谬举读此书获益之一二,以备读者方家正之云尔。

《明清广东画史研究》诸篇所述岭南画名家为数多至百数十人,庶几可识岭南画家之荦荦大者,实有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感。于此亦可见作者博览粤中书画名迹、钩稽群籍之功,其于我辈治学中尤现突出。万章自中山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即任职于广东省博物馆,其亲自寓目著录之书画名迹不知凡几。文中所论多以亲眼获睹之海内外公私藏品为据,其资料之翔实可靠无庸置疑。万章既曾受过严格的史学训练,又以供职于博物馆之便而嗜于鉴研书画文物,故其所论亦多以对人物生平、作品流传之考证匡误为其坚实基础。如《汪后来画艺综论》,以多方考证定其生年为1674年,而卒于1752年;又如《杨永衍疑年及其他》定其生卒为1818-1903年。此中甘苦实难备言,然其成果则嘉惠学林非浅。尤可嘉者,万章学如其人,学风笃实谨严,非有确订从不妄下断语。如对于李健儿曾谓居巢书斋名曰“瓯香馆”之说,万章则认为“目前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论据足以证明居氏曾有此斋名,而疑为与恽寿平斋名移花接木之误”(《居巢及其绘画风格》);其他如考证作品编年、考订字号、署款等情况,均能使伪者订之,疑者辨之,多所发见而洞幽探微。

然则万章治岭南书画之学并没有因其鉴研之便而以自得,更从未自流于戈戈识小途。《明清广东画史研究》之中,每有征引宏富之作,以书、画、诗文互证,所论尤见博洽。如颜宗、何浩、汪后来、苏六朋、居巢、居廉诸篇,气局开阔,详征博引,实为后来研究者继续钻研所必经之津梁。明清之际,岭南遗民逃禅成风,艺文盛事一时间显于佛门,此中史实对于治岭南书画史学之重要性不待自知。《明清广东画史研究》中有论画僧文章多篇及长文《明末清初的岭南画僧》,足证万章于学术进展之敏感把握和自觉。

万章好学敏思,勤于用功,春华秋实,正方兴未艾也。余不揣谫陋,写此赘语,以志不胜钦佩之情云尔。

(李公明,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有关书评

精进中的区域美术史研究

——读朱万章《广东明清画史研究》

郭燕冰

数年前,与朱万章先生刚认识的时候,他送给我一本《岭南金石书法论丛》,是他从业十年所发表的研究文章的结集。小小的一本,绿色。他摩挲着封面,似在擦去尘土,看起来相当爱惜,仿佛里面都是心血。我仔细读过,以至于对我后来的治学生涯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那时的文章,短小精悍,就事论事,一篇小文,寻根问底,只要能把一个问题搞清楚,就结束了,手法如抽丝剥茧般细密,感觉像老人讲故事般娓娓道来。从文章里读到的除了耐心、细心,还有爱心。如果不是怀揣着对职业对书画的喜爱,我想是没有人能够十年如一日地沉浸在枯燥而浩瀚的文献中,为昏黄灯光下尘封的画作钩稽索隐的。

时间一晃又十年,今年他送给我一本《明清广东画史研究》,并说,是他近年工作的一个小结。如果说,他的第一本书塑造了我文章的风格,那么这一本书,我觉得现在或者以后我也只能望其项背了。这几年的朱万章仿佛进入了一个迅速前行的轨道,其顺畅及其速度都令人望尘莫及。我很想知道其中的奥妙,不禁多番探究。在这本书里,我终于又再一次读到了答案。就是敏捷,多思以及勤劳。

回到这本书,其中的文章延续了作者一贯的绵密作风,循循善诱。把学术问题当成拉家常,这是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方。

作序的是李公明先生,“《明清广东画史研究》之中,每有征引宏富之作,以书、画、诗文互证,所论尤见博洽。如颜宗、何浩、梁元柱、袁登道、杨昌文、汪后来、苏六朋、居巢、居廉诸篇,气局开阔,旁征博引,实是后来研究者继续钻研所必经之津梁。”这也正是我所感到本书文章突出的地方,与十年前的结集相比,本书行文老到,眼界更为开阔,思想更为前沿。文章架构尤为深入浅出,出神入化。各式材料在其笔下向我们展示出一个个精彩场景,层层递进,妙笔生花,颇有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感。

广东书画家的交游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网,而作者出入其中,常用他们之间的酬唱诗文进行互证、补证。加上他任职广东省博物馆的便利,公、私秘藏大多经其寓目,因此有机会观摩到坊间未见流传的画作,于是处处留心,得以大量收集画作的题跋、印章,再利用坚实的史学研究基础,结合文献用娴熟的专业技巧为我们揭开一些蒙尘已久的神秘文人的面纱,厘清了许多历来困扰大家的问题,诸如画家生卒年、生活环境、履历、交游、师承、画迹等。这些有理有据的阐释比起大发感叹的赞美自然更能令人信服。我本人也曾从这方面着力,因此知道要作出如此密不透风的文章需要多少日积月累的阅历和努力。

再说到文章的结构,虽然文章俱出自一人之手,考证的风格相似,但每次作者都能寻得不同的切入点,这正是他思维敏捷之处。不同的材料,不同特质的画家,需从不同的方面用不同的手法进行剖析:鲜为人知的画家可从整体去呈现其艺术和人生;较为人熟知的名家则从研究的空白处入手……但均需抓住画家的主要特质进行论述,譬如研究何浩应突出其宫廷画家的身份,杨昌文则强调其遗民情结,梁元柱就着重论述其气节等等。作者还有一个特点是为文可长可短,可轻松可严谨。对材料较多的画家,进行条分缕析,层层递进,面面俱到,清晰、具体,论证有力。而对史料阙如的画家则在新发现材料的基础上适当发挥,点到即止,从不妄语。在材料运用方面,常注重一个“新”字,作者心中如有地图,哪位画家史料不足,难以成文,哪位画家的资料散布何处,都清清楚楚。他曾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每有新发现,并不急着发表,而是积累到一定的量,待可以说明问题时才组织行文,如此厚积薄发,到如今正是春华秋实的多发时期,厚厚一书每每言之有物,不觉惊叹其人之勤奋多思。

作者所做工作的价值也早有人说得明白,正如美术史学者洪再新在《区域断代绘画史研究的再探索》(《粤海艺丛》第一辑,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文中所说,“缺少博物馆专家在藏品著录收藏方面系统的积累,一幅作品的独立档案就难以建立。而只有当所有存世的明代广东画家作品普遍建立起类似的档案时,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文献学才算成型。”作者是一位勤恳敬业的博物馆书画专家,他从业近二十年,做着集腋成裘的工作,不但填补了广东书画史许多个案研究的空白,更从中整理出系统的广东书画史。广东书画到明清才真正发展起来,而对广东书画史的理论研究自近代以后才发微。在前辈学者中,前有汪兆镛、汪宗衍、苏庚春、庄申、谢文勇等耆宿,后有梁江、李伟铭、李公明等学术中坚,从而使广东美术史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发展到朱万章,使广东美术史研究日渐完善、兴盛起来。可以说,作者对区域美术史的建设、美术文献学的建设都作出了筚路蓝缕的贡献。这项工作在该书的最后两篇文章中可见一斑,分别为顺德书画、东莞书画的演进与发展。而书中每一个案研究都将成为该领域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研究成果。作者近年出版的著作有专题、个案,更多的是系统性的叙述,如《居巢居廉研究》、《岭南近代画史丛稿》、《广东绘画》、《岭南书法》等。从中可看到,他整理出来的广东书画体系已经日渐丰满,而随着他研究范围的日益扩大,我相信他所经营的区域美术史也将得到更深远的延伸。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