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合堂村(七合堂村)

由网友(别让梦枯萎)分享简介:7合堂村位于内古赤峰市林西县南部,新乡子镇北端,二零四省谈西侧,齐村共二二八户村平易近,九零二嘴人,散中正在三个天然村内,齐村总面积三二三二零亩,此中耕高空积六一零八亩,火浇地有余二零零亩,此中尽大大都是二五度以上的坡耕地,是1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区。中文名7合堂村所属国度中国所属地域赤峰地舆位置赤峰市林西县南部面积三二三二零亩...

七合堂村位于内古赤峰市林西县南部,新城子镇北端,204省道西侧,全村共228户村民,902口人,集中在3个自然村内,全村总面积32320亩,其中耕地面积6108亩,水浇地不足200亩,其中绝大多数是25度以上的坡耕地,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区。

中文名

七合堂村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地区

赤峰

地理位置

赤峰市林西县南部

面积

32320亩

其他

耕地面积6108亩

人数

902口人

总户数

228户

村情简介

番禺 一线 惠及柏堂村 东南村 草堂村等7个村,化龙镇这个 大工程 有序推进

七合堂村是林西县新城子镇典型的山区。有3个自然村,228户,902口人,总土地面积32300亩,耕地6108亩,除不足200亩水浇地外,绝大多数是25度以上的坡耕地。坐落在两山夹持之间的七合堂村,干旱、风沙,严重缺水。到1990年时,这里由于过渡砍伐、超载放牧等原因,生态环境极度恶化,山是光秃秃的,山洪常常泛滥,百姓吃粮靠返销,花钱靠借贷。一句顺口溜很形象的描述了当时这里的状况:山秃草木稀、耕地效益低、沙飞石乱滚、人穷向外移。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几经磨难,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大变样:一个具有现代庄园经济雏形的发展模式基本形成,农民人均收入近万元,1990年人均纯收入不足300元,人均持有粮不足300公斤的现状。成为吃粮靠反销,花钱靠贷款的典型国家贫困村。该村2009年被国家水利部授于“全国水土保持示范村”,被国家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生态文化示范村”,这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行政村。2002年,七合堂村被县政府命名为《林牧结合、庄园经济示范区》,2001、2007年,被市委、市政府度两次命名为风沙源治理示范村,村党支部和支部成员多次受自治区、市、县表彰,先后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全国绿化委、国家林业局定为“全国绿色小康村”,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国家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实验区”,被自治区环保局列为“环境教育基地”,被自治区林业厅定为“新农村建设村屯绿化示范村”,被自治区林科院确定为“科技支撑项目示范区”。为发展新农村建设典型,2007年县委、政府决定,在邻近的老虎石沟村实施“七合堂再造工程”。

经济情况

小尾寒羊

七合堂村

村党支部一班人经过反复探讨,从本地实际出发,压缩劣势畜牧业的发展,封山禁牧,恢复植被造林还草的生态建设,制定出了第一个十年长远规划,到2000年人均稳步实现:一口猪、一头牛、两只羊(小尾寒 羊)、4亩耕地产吨粮,三亩果、十亩杏、八亩松、收入2000达小康的奋斗目标。经过全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基本建成了三个基地加庄园的产业示范区,形成了“阳坡满山杏,阴坡尽是松,山下野果满地红的生态景象,1992年,全村一举砍掉山羊2400多只,从而七合堂畜牧业发展实行了舍饲圈养,1996年又引进了小尾寒羊种羊200余只进行繁育,根据小尾寒羊的生理特性繁殖快、生长旺、爱粗饲等特点实行模式化养殖,规模化发展及肉羊改良等措施全村养羊户198户,存栏母羊2000多只,年出栏优质小尾寒羊种羊和肉用羊各在2000只左右,建起全县每个小尾寒羊繁育基地。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七合堂村历经十几年的艰苦奋斗,共发展果树近6000亩,封育补种山杏树12000亩,退耕还林4100亩,栽植松树8000亩,杨树6000亩,人均林地面积达到33亩,森林覆盖率由1991年的17%上升到目前的81.7%,形成了“阳坡满山杏、阴坡尽是松、山下野果满地红”的生态景 象,七合堂走上了生态立村之路。到2010年,人均纯收入增长到近万元,随着野果逐步进入盛果期,以及松树、杨树逐年增值,今后十几年内,七合堂村每年人均纯收入将以1000元的速度快速增长。

今后发展

绿地

七合堂村

自1992年全村实行了封山禁牧的举措,全村万亩山杏林得到了充分的恢复,年产山杏核近40万斤,全村农民 又看到这是一笔财富,致使没等杏核成熟就开始采摘抢青,行政村制定各种办法,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为此积极的推行《山杏树有偿承包》及荒坡和山杏林找到自已的主人,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承包治理荒山、荒坡的积极性。从而,荒坡得到有效的治理,山杏林得到有效恢复与管理,年产山杏核50万公斤左右,建起了全县第一万亩山杏核生产基地。按着全村的实际,在典型示范的带动下,对发展吉红“123”小苹果进行全方位周密细致的考察论证,根据水土气候等条件,确定了发展果树业是本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大亮点,为此多方筹措资金,引进苗木,并聘请有关的技术人员,跟随指导,定期培训,栽培果树等技术,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全村共建小果园156处,面积3600余亩,品种现有几十种,主要品种:“123”、黄太苹、K九等品种。现年产水果100万公斤(现有50%在初果期)创出了内蒙野果的知名品牌,远销广东、深圳、澳门等地,是上等的小苹果类之首。为此在全县第一个建起了果树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品质最佳的内蒙野果基地。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