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子歆书(戒子歆书)

由网友(淡忘回忆﹎)分享简介:西汉闻名经教野刘向学子谦善审慎。刘歆是刘向的小儿子,果受父亲的作用,从小专览群书“6艺,列传,诗赋,数术,方技无所没有究”年轻时即受成帝召睹,并被任为黄门郎。刘向担忧刘歆长年失意,没有识深浅,记乎以是,实时写了《戒子歆书》,引董仲舒格言去申明福果祸熟,祸匿于福,彼此转移的原理,并举年龄时全国是例添以详细申明。申饬儿子要服膺...

西汉著名经学家刘向教子谦虚谨慎。刘歆是刘向的小儿子,因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博览群书“六艺,传记,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年青时即受成帝召见,并被任为黄门郎。刘向担心刘歆少年得志,不识深浅,忘乎所以,及时写了《戒子歆书》,引董仲舒名言来说明福因祸生,祸藏于福,相互转化的道理,并举春秋时齐国事例加以具体说明。告诫儿子要牢记古训,在得志时不骄傲,保持清醒头脑,小心认真从事本职工作,以求免除祸患。

中文名

戒子歆书

作者

刘向

文学体裁

古文/家书

创作年代

西汉

作品原文

诸葛亮写 诫子书 和 诫外甥书 教后辈做人

告歆无忽:若未有异德,蒙恩甚厚,将何以报?董生有云:“吊者在门,贺者在闾。”言有忧则恐惧敬事,敬事则必有善功,而福至也。又曰:“贺者在门,吊者在闾。”言受福则骄奢,骄奢则祸至,故吊随而来。齐顷公之始,藉霸者之余威,轻侮诸侯,蹇之容,故被鞍之祸,遁服而亡,所谓“贺者在门,吊者在闾”也。兵败师破,人皆吊之,恐惧自新,百姓爱之,诸侯皆归其所夺邑,所谓“吊者在门,贺者在闾”也,今若年少,得黄门侍郎,要显处也。新拜皆谢,贵人叩头,谨战战栗栗,乃可必免。

作品赏析

刘向、刘歆这一对父子的相同之处颇多,而相异之处也很巨大,真是绝无仅有的特例。其一,虽然都是蒙受祖荫,加之天生聪颖,两个人都是少年得志,学问渊博,官运亨通,但刘向为人低调谦和,而刘歆则锋芒慑人;其二,学问上,刘向崇尚今文经学的《梁传》,而刘歆则是古文经学的代表,推崇古文《左传》;其三,刘向对汉家王朝忠心耿耿,誓死效忠,而刘歆则成为王莽篡汉的帮凶,成了刘汉王朝、宗族的罪人。以结局来看,二人虽然都成为学问大家,一代宗师,但刘向得以善终,而刘歆以73岁高龄国破家亡,被迫自尽。

这封家书是刘向于刘歆初登仕途、出任黄门郎时写的。“受福则骄奢,骄奢则祸至”,这个警告可以说来得并非不及时。刘向还列举了春秋时代齐顷公的典故,来说明“吊者在门,贺者在闾”,“贺者在门,吊者在闾”的道理。告诫刘歆在“新拜皆谢,贵人叩头”之时,一定要谦虚谨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只有这样才能免除祸患。所谓“知子莫若父”,刘向应该是个目光精准的人了吧,但刘歆并没有听进去。

刘歆是个聪明人,不过,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屡遭挫折,扭曲了他的心态。他苦苦反思的结果不是要让自己做一个淡泊明志、潜心为学的人,而是决定不择手段谋求功名利禄。当时学者扬雄不愿与王莽同流合污,潜心著述,以至“家素贫”,“时人皆忽之”。刘歆劝扬雄说:“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一句话,把自己庸俗势利的腐臭气息暴露无遗。

叶适说:“孟子曰‘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也。’人之患在为徇人之学,而欲遂狼狈不可救,悲哉!”刘歆甘心用自己的学问为王莽效力,确实有效,实在也是有限,福尽祸至,而又首鼠两端,反复无常,真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以道殉人,“曲学阿世”之风似乎像模像样地流传下来了,甘之如饴者应该不在少数,至于结局,那是没有人关心的。

作者简介

刘向(前77年-前6年),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汉高祖弟楚元王刘交的第四代孙,刘歆之父。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为中垒校尉,后因权臣专政,被废十多年。汉成帝时,改名为向,任光禄大夫,校阅经传诸子诗赋等书籍,撰成《别录》一书,为中国最早的分类目录。代表作品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