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寺石门精室三十韵(法华寺石门精室三十韵)

由网友(蓝莓味的酸丁子)分享简介:法华寺,今名平地寺,正在永州乡内东山上。唐朝名法华寺,宋朝更名万寿寺、报仇寺,亮清改成平地寺。唐朝法华寺正在亮万历始毁于水,今所残余平地寺为清朝谈光年间正在法华寺旧址阁下从头改修。石门精室:正在东山南隅没有遥崖下,其岩名华宽岩。诗词鉴赏法华寺、石门精室310韵【一】柳宗元拘情病幽郁【二】,旷志寄低爽【三】。愿言怀名缁【四】,东峰旦...

法华寺,今名高山寺,在永州城内东山上。唐代名法华寺,宋代改名万寿寺、报恩寺,明清改为高山寺。唐代法华寺在明万历初毁于火,今所残存高山寺为清代道光年间在法华寺原址旁边重新改建。石门精室:在东山南隅不远崖下,其岩名华严岩。

诗词鉴赏

中国历史上另一位诗佛,才华出众佛学造诣不输王维,他是谁

法华寺、石门精室三十韵【1】

柳宗元

拘情病幽郁【2】,旷志寄高爽【3】。愿言怀名缁【4】,东峰旦夕仰【5】。

始欣云雨霁【6】,尤悦草木长。道同有爱弟,披拂恣心赏【7】。

松溪窈窕入【8】,石栈夤缘上【9】。萝葛绵层甍【10】,莓苔侵标榜【11】。

密林互对耸,绝壁俨双敞【12】。壍峭出蒙笼【13】,墟崄临滉瀁【14】。

稍疑地脉断【15】,悠若天梯往【16】。结构罩群崖【17】,回环驱万象【18】。

小劫不逾瞬【19】,大千若在掌【20】。体空得化元【21】,观有遗细想【22】。

喧烦困蠛蠓【23】,跼蹐疲魍魉【24】。寸进谅何营【25】,寻直非所枉【26】。

探奇极遥瞩【27】,穷妙阅清响【28】。理会方在今【29】,神开庶殊曩【30】。

兹游苟不嗣【31】,浩气竟谁养【32】。道异诚所希【33】,名宾匪余仗【34】。

超摅藉外奖【35】,俛默有内朗【36】。鉴尔揖古风【37】,终焉乃吾党【38】。

潜躯委缰锁【39】,高步谢尘坱【40】。蓄志徒为劳【41】,追踪将焉仿【42】。

淹留值颓暮【43】,眷恋睇遐壤【44】。映日雁联轩【45】,翻云波泱漭【46】。

殊风纷已萃【47】,乡路悠且广。羁木畏漂浮【48】,离旌倦摇荡【49】。

昔人叹违志【50】,出处今已两【51】。何用期所归【52】,浮图有遗像【53】。

幽蹊不盈尺【54】,虚室有函丈【55】。微言信可传【56】,申旦稽吾颡【57】。

柳宗元生平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号柳河东或柳柳州。

注解:

【1】法华寺:今名高山寺,在永州城内东山上。唐代名法华寺,宋代改名万寿寺、报恩寺,明清改为高山寺。唐代法华寺在明万历初毁于火,今所残存高山寺为清代道光年间在法华寺原址旁边重新改建。石门精室:在东山南隅不远崖下,其岩名华严岩。明隆庆《永州府志》:“华严岩,在县南一里之郡学后,唐为石门精室。”因有绝壁在石栈两旁敞开,故名石门。精室,佛舍。石门精室遗址今已被毁。

【2】拘情:被拘束的心情。病幽郁:由于深深的苦闷而成病。幽,深,暗。郁,郁结,苦闷。

【3】旷志:开朗的心境。旷,开阔,开朗。志,心情,精神。寄:依托,凭靠。高爽:地高气爽。

【4】愿言:思念的样子。愿,思念。言,然,词缀。怀:怀念,想念。名缁:名僧。这儿指石门精室长老和法华寺览照(觉照)。缁,黑色,因为和尚多为黑色僧服,故借指和尚。

【5】东峰:东山。因在永州城内最高处,又名高山。仰:仰慕,向往。

【6】霁:雨雪云雾消散。

【7】披拂:拨开挡路的草木。恣:尽情,随意。心赏:有契于心,欣然自得。也就是体会到一种内心的愉快和乐趣。

【8】窈窕(yăo tiăo):山水深远的样子。

【9】栈:阶梯,台阶。夤(yín)缘:攀附。夤,攀扯。缘,攀缘。

【10】萝葛:这儿泛指藤蔓植物。萝,丝萝。葛,葛藤。绵:延伸。层甍(méng):高高的屋脊。层,高。甍,屋栋,屋脊。

【11】莓苔:苔藓。莓,青苔。侵:侵蚀。标榜:题额,题写有字句的匾额。

【12】俨(yăn):整齐。

【13】壍(qiàn):同堑,深沟。这儿指山涧。出:出露,显露。蒙笼:即蒙茏,草木覆蔽的样子。

【14】墟:丘,山。崄(xiăn):高险。滉瀁(huàng  yàng):水深广的样子。

【15】稍:甚,颇,极。疑(nĭ):通拟,类似。地脉:大地的脉络。主要指山丘沟壑的起伏和走向。

【16】悠:轻飘。

【17】结构:构建。这儿指建造的寺庙佛舍。罩:覆盖,在……之上。

【18】回环:环绕四周。驱:奔驰。这儿指变化万端,给人以目不暇接的动感。万象: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景象。

【19】小劫:佛教的时间名词。指人寿从十岁增至八万岁,又从八万岁减至十岁,如此经过二十个往返为一小劫。瞬:眨眼之间。

【20】大千:佛教名词,又叫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指广大无边的世界。佛教认为,以须弥山为中心,以铁围山为外郭,是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合起来叫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合起来叫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合起来叫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中含有千的三次相乘,故又叫三千大千世界。在掌:在掌心之中,喻细小。

【21】体:体会,领悟。空:佛教词语,指超乎色相现实的境界。通俗的说,万事万物都非其本相,而是无相的,虚无的。故佛教又以不执着于色相为空。得:懂得。化元:即化于元。世界的一切都是从元气化生而来。化,生成,造化,指自然界生成万物的功能。元,本原,元气。

【22】有:佛教词语,指色相世界。通俗的说,就是指万事万物一时所 呈现于外的形态。色相的千变万化会阻碍人们对佛教真谛的把握和理会,所以佛教又以执着色相不能看破为有。遗:抛弃。细想:各种琐屑的念头和欲望。

【23】困蠛蠓(miè mĕng):被蚊蚋之类飞虫所困扰。蠛蠓:一种小飞虫,形类蚊蚋,喜欢乱飞。

【24】跼蹐(jú  jí):行动小心戒惧的样子。疲魍魉(wăng  liăng):被魍魉弄得疲惫不堪。魍魉,传说中山川的精怪,害人。

【25】寸进:细微的 进展。寸,一寸一寸地。喻细微。谅:委实,其实。营:求。

【26】寻直:八尺长的直立的身躯。寻,八尺。非所枉:不是所随意弯曲的。枉,曲。

【27】极遥瞩:用尽目力向远方望去。极,用尽。瞩,望。这儿用做名词,目光,目力。

【28】穷:穷究,寻求根源或尽头。阅清响:考察发出清妙声响的山泉。阅,考察。

【29】理会:对事理有所领悟。方:正好。

【30】神开:精神开朗。庶:很。殊曩(năng):与往昔不一样。殊,异,不同。曩,往昔,先前。

【31】兹:此,这样的。苟:假如。嗣:接续。

【32】浩气:正大刚直之气,指雄阔的心胸和高远的精神。

【33】道:方式。这儿指处世方式。

【34】名宾:名称是实际的外在之物。匪:通非,不是。仗:依靠,凭倚。

【35】超摅(shū):腾跃。藉(jiè):借,凭借。奖:助,帮助。

【36】俛(fŭ)默:低首沉默。俛,同俯。内朗:内心开朗。

【37】鉴尔揖古风:古代曾皙铿锵一声收住琴音,对孔子从容表明自己向往悠闲自在生活的志向,这样的风范令我拜服敬仰。《论语·先进》:“……点,尔如何?鼓瑟希,鉴(一作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鉴尔,即铿尔,弹奏琴瑟收尾时响亮划拨声。尔,词缀。揖古风:向古人的风范表示拜服敬仰。揖(yī),拱手礼。这儿指敬服。

【38】终焉:始终。焉,词缀。吾党:我的同道人。党,同道而结合在一起的人群。

【39】潜躯:把自身潜隐起来。委:弃去,卸下。缰锁:缰绳、枷锁,指束缚。

【40】高步,犹高蹈,高蹈远行,指隐居避世。谢尘坱(yăng):辞别世俗社会。谢,辞别,离开。尘坱,尘埃,指俗世。

【41】蓄志:怀藏的志向。

【42】追踪:追随古人的踪迹。焉:安,哪儿。仿:效仿,学习。

【43】淹留:停留。值:当,到。颓暮:日落黄昏。颓,落下。

【44】睇(dì):观看。遐壤:远方。遐,远。

【45】映日:在阳光的映照中。雁联轩:鸿雁连队高飞。轩:高,高飞。

【46】泱漭(yăng măng):广大的样子。

【47】殊风:不同的风俗。殊,特别,不同。萃:聚集。

【48】羁(jī)木:木偶。因木偶受绳线的牵引,故名。畏漂浮:害怕漂浮在水上,不知将流到何处去。《战国策·齐策三》:“土偶人曰:‘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然将何所之也。’”

【49】离旌:离乡出征者的旗帜。

【50】违志:背离了自己的心愿,指曲己而求仕。

【51】出:外出入世求仕。处:隐居避世。两:分开为二。

【52】何用:用不着。期:期求。

【53】浮图:佛陀,佛祖。

【54】蹊(xī):小路。

【55】虚室:空室。这儿指空寂的佛舍。函丈:包容一丈见方之地。即方丈,指佛寺长老或住持之室。函,包容。

【56】微言:精妙之言。微,精微,精妙。

【57】申旦:到早晨。申,延申,一直到。稽吾颡(săng):我虔诚地顶礼膜拜。稽颡,跪拜时额头在地上停留一会儿。稽,停留。颡,额头。

译文:

压抑郁闷而成疾病,

要使心情开朗,只能依靠地高气爽。

心中老是思念那有名的禅师,

他居住的东山令我日夜神往。

欣慰的是,刚上路就云消雨散,

茂盛的草木更让我心情欢畅。

同道结伴有我亲爱的堂弟,

我们拨开挡路的枝叶,把美景尽情欣赏。

松间的溪谷把我们领入幽远的深处,

陡峭的石阶,我们拾级而上。

丝萝、葛藤蔓延到高高的屋脊,

寺门上苔藓斑驳,侵蚀着模糊的额榜。

密密的树林在路边相对耸立,

绝壁整齐地向两旁敞开,如同石门一样。

榛莽密覆中裸露出山涧的峭壁,

石山险峻俯视着宽深的潇湘。

真像似地脉在这儿忽然中断,

又好似攀着云梯入云,悠悠晃晃。

寺庙构建在峰顶,一览众山小,

环看四周,飞奔着变幻的万千气象。

我顿然悟出,千万年时光不过一瞬,

大千世界小如泥丸握在手掌。

领会虚无,就懂得元气化生出万物,

看破实有,才可以抛开琐屑欲望。

贬谪后,困苦的是群飞的蠛蠓喧聒烦人,

更令人疲惫不堪的还有害人的魍魉。

尺寸的进身何必营求,

八尺的直躯决不能腰膝屈枉。

我极力远眺,要搜寻奇异的景色,

又穷尽源头,去考察清妙的声响。

今天我才透彻地领会到事理的奥妙,

茅塞顿开,精神大不同于往常。

这样有益的观游假如不能继续,

心中的浩气真不知道靠什么来蓄养。

走另一条道路,正是我的心愿,

身外名利,并非我所依仗。

地位擢升显然要借助奖掖,

低头沉思,才会有内心明朗。

琴声铿尔,拜服古人志趣高雅,

始终如一,那才真的是我的友党。

潜隐山林,摆脱一切缰锁的羁绊,

高踔远蹈,快离开这尘世肮脏。

胸怀壮志,到头来仍是徒劳,

追踪英豪,又将从哪儿效仿?

我留连不舍,不觉日斜黄昏,

圆睁双眼一再眷恋地贪看远方。

雁群在落日霞光下高飞,

烟云如万顷波涛般荡漾。

异乡的风俗纷杂而集聚在永州,

故乡的道路却是悠远而又漫长。

我正如木偶最害怕随水漂流,

离散的旌旗已厌倦了随风飘扬。

古人常为违背自己的心愿而叹息,

仕、隐难兼,今天身心一分为两。

用不着再期求自己的归宿,

献身于寺刹中供奉着佛陀的遗像。

幽静的小路弯弯,宽不盈尺,

空寂的禅房窄窄,只有方丈。

精妙的言辞真可传法后代,

我拜服聆教,不觉已到天亮。

赏析:

此诗当作于元和元年(806)春夏间。其依据有四:其一,法华寺西亭建于元和元年夏,此诗未提及法华寺西亭,时间当稍早。其二,诗中有“愿言怀名淄,东峰旦夕仰”之句,应是慕名而初次探访口气。其三,诗中又有“尤悦草木长”之句,应为春夏间景象。其四,据王昶《金石萃编》卷105柳宗直等华严岩题名,柳子等出游华严岩为元和元年三月八日。因此,这首诗是柳宗元到永州之后最早的纪游诗之一。诗的篇幅又较长,内容丰富,已明显地表现出柳宗元纪游诗的独特风格和成就,值得我们高度注意。

永贞元年(805)九月十三日,柳宗元被逐出京师,经蓝田、襄阳至江陵,乘船下长江,过洞庭,至汨罗,再至长沙,最后经衡阳至永州,到达永州时已是这一年年末。由于身同罪囚,环境荒僻,交际陌生,言语不通,居处无着,冬季寒冷,加之路途困顿,身心交瘁,当然很难一下子适应谪居生活,不能正常读书作文,更不会外出观游。到了第二年春,柳宗元才艰难地渡过了他的人生转折期,调整好了心态,决定“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古之著书者皆是也”(《寄许京兆孟容书》),于是,开始认真地读书著述,开始了外出观游以排遣苦闷,于是就有了后代宗仰的山水游记和山水诗歌。柳宗元的游踪是由近而远,先游的是居地附近的名胜和寺庙,如法华寺、西岩、东山,然后是渐远和不知名之处,如西山、钴姆潭、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黄溪、浯溪等,“环永之治百里,北至浯溪,西至于湘之源,南至于泷泉,东至于黄溪东屯,其间名山水而材者以百数”(《游黄溪记》),都留下了柳宗元的足迹。

明代茅坤说:“柳宗元与山川两相遭:非子厚之困且久,不能搜岩穴之奇,非岩穴之怪且幽,亦无以发子厚之文”(《唐宋八大家文钞》),这话说的极对。遭受迫害,使柳宗元心中充满了悲愤忧怨;抗争不屈的个性,使柳宗元显示出品德的孤傲清高;深厚的思想文化修养,使柳宗元见识精博独到;而山水的慰藉,使柳宗元心情闲适恬淡。这四个方面结合起来,造成了柳宗元山水诗的独特风格和杰出成就。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谋篇布局、写景状物、思想感情几个方面。下面我们结合这首诗具体解说。

这首诗,开头四句写出游的原因。被贬后,诗人心中幽郁,只得凭借登临高爽之地来开朗心情,于是他想去探访久已仰慕的名僧和高山寺。接下来十六句,写出游所见美景和心情愉悦。愉悦的原因,一是天气放晴,二是草木生机勃勃,三是爱弟相伴,四是纵情饱览秀色,这是最主要的。写景始终突出幽僻和高峻两点。幽僻既是写实,也暗含被贬蛮荒的悲凄感受。高峻则带有夸张,一方面为宽阔胸襟视野,超脱忧烦打下基础,一方面也象征着作者本人个性的孤傲清高。再接下来二十四句,是观景而生发的长篇感受和议论。诗人登高遥望,心绪自然宽阔高远,对世界的变幻和宏远有了深刻的感悟,对人生的价值有了坚定的信念,因而抛开了烦恼、名利,真正体会到观游山水对陶冶性情的意义。最后一十六句,写天晚留宿时的所见所感。先是由天晚当归而引发绵绵的思乡之愁和前途无望之叹,然后由所归而生皈依佛理之意,寻求解脱。可见,柳宗元的山水诗,始终以遭贬的悲愤沉郁为贯穿全诗的基调,始以出游的愉悦和赏心悦目的美景来冲淡暂忘它,但出游实由贬谪而不得已,美景中总带心境之幽寂,悲愤仍隐于暂乐之中,乐难尽欢。然后或发超脱之议,或抒郁垒之怨,或表孤傲之性,或生思乡之愁,写得纵横捭阖,跌荡起伏,但总是围绕着贬谪的悲愤而发。结尾总是自解自慰以求解脱,而其实无法摆脱或真正减轻这种悲愤,心情看似平静而悲痛哀婉深沉,如同痛哭之后,低声抽泣渐至无声一样。

相关条目

古诗散文日记现代诗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