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地榆(药物)

由网友(梨花薰雨)分享简介:赤地榆,为牻牛儿苗科动物紫地榆的根。春终采填,洗洁,除了来须根,切片晒湿。可进药。主治肠炎,痢疾,脘腹痛苦悲伤,内出血,鼻衄,就血,月颠末多,产后流血,跌挨毁伤。中文名赤地榆别号隔山消拼音Chì Dì Yú界动物界门被子动物门(Angiospermae)纲单子叶动物纲(Magnoliopsida),又称木兰纲。亚纲蔷薇亚纲(...

赤地榆,为牻牛儿苗科植物紫地榆的根。秋末采挖,洗净,除去须根,切片晒干。可入药。主治肠炎,痢疾,脘腹疼痛,内出血,鼻衄,便血,月经过多,产后流血,跌打损伤。

中文名

赤地榆

别名

隔山消

拼音

Chì Dì Yú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双子叶植物纲(Magnoliopsida),又称木兰纲。

亚纲

蔷薇亚纲(Rosidae)

牻牛儿苗科(Geraniaceae)

老鹳草属(Geranium)

为牻牛儿苗科植物紫地榆的根。

出处

滇南本草

赤地榆

正文

地榆

赤地榆

(《滇南本草》)

异名

隔山消(《昆明药植调查报告》),紫地榆(《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

来源

为牻牛儿苗科植物紫地榆的根。

植物形态

紫地榆

多年生草本,高20~30厘米,全株被柔毛。主根圆锥形,紫色,有较长的须根。叶基生或茎生,叶柄长;叶片3~5掌状分裂,直径3~5厘米,有小羽状托叶。花1~2朵生于茎顶,红色,径约1.5厘米。蒴果长喙状,成熟后由基部向上反卷而开裂,将种子弹出后而悬挂于花柱上。花期夏季。

多生于向阳山坡。分布云南。

采集

秋末采挖,洗净,除去须根,切片晒干。

药材

干燥根表皮暗褐色,内皮紫色,多皱缩纹理,有须根痕。药材多斜切成片,片长约2.5厘米,阔约1~1.5厘米,厚约2~5毫米;切面黄棕色,木部与皮部常分离,本部色泽较深。易折断,断面粉质样。无臭,味苦。以皮紫心黄者为佳。

产云南。

性味

苦涩,凉。

①《滇南本草》:"性微温,味苦微涩酸。"

②《云南中草药》:"苦涩,微寒。"

功用主治

消炎,止血,涩肠。治肠炎,痢疾,脘腹疼痛,内出血,鼻衄,便血,月经过多,产后流血,跌打损伤。

①《滇南本草》:"止面寒、背寒、肚腹痛,日久大肠下血,七天后赤白痢症。"

②《云南中草药》:"消食健胃,止痢止血,治痢疾,腹泻,内出血,月经过多,胃痛。"

③《云南中草药选》:"收敛止血,活血,止痛,健胃止泻。治肠炎,痢疾,慢性胃炎,腹泻,消化不良,月经不调,产后流血不止,鼻衄,跌打劳伤。"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浸酒或入丸散。

选方

①治面寒背寒肚腹疼痛:赤地榆一钱为末,热烧酒下。(《滇南本草》)

②治肠胃积热,大肠经便血或肠风便血,红血痢症:赤地榆一两,槐角(炒,或花亦可)三钱,枳壳五钱,黄芩三钱,荆芥穗二钱,全秦归五钱,黄连(酒炒)二钱。共为细末,合丸桐子大。每服二钱,米汤下。(《滇南本草》)

③治气管炎:紫地榆五钱,陈皮三钱。兑红糖,水煎服。(《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配图

相关连接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