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紫关古建筑群(河南南阳淅川县的明清建筑)

由网友(老子最可爱)分享简介:荆紫闭古修建群位于河南省南阴市淅川县乡东南四四私里荆紫闭镇。该镇西傍丹江,东依猴山,居豫、鄂、陕3省交界地戴,位置险峻,临着丹江航谈沉要船埠,是贸易要地、军事关隘。古镇依丹江东岸走势南北延长二.五私里,七零零多间清朝修建气势派头的房舍沿街漫衍,古修建林立,鳞次栉比,参差有致。南街设闭门,砖石布局,2层级,双拱门,跨街而立,...

荆紫关古建筑群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城西北44公里荆紫关镇。该镇西傍丹江,东依猴山,居豫、鄂、陕三省接壤地带,位置险要,临着丹江航道重要码头,是商业要地、军事关口。

荆紫关古街 明清古建筑瑰宝

古镇依丹江东岸走势南北延伸2.5公里,700多间清代建筑风格的房舍沿街分布,古建筑林立,星罗棋布,错落有致。南街设关门,砖石结构,二层级,单拱门,跨街而立,上书“荆紫关”三个大字,1914年建。关门内为平浪宫,建于清初,屡有重修,取名寓风平浪静之意。该宫坐东向西,占地460平方米,硬山式建筑,院内建三级叠檐、四角攒尖式钟、鼓楼各1座,楼外碧瓦金檐,顶立钢叉,气势雄伟,玲珑剔透。上殿供奉杨泗将军塑像及船家历代先贤牌位。

1987年,荆紫关镇被命名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2001年6月,荆紫关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

荆紫关古建筑群

类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所属地区

河南省

票价

25元 

位置

河南省淅川县荆紫关镇

建筑年代

明清建筑

地理位置

荆紫关古建筑群

荆紫关古建筑群位于河南省淅川县荆紫关镇,荆紫关镇是河南省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我国最早的地理书籍《禹贡》记载:荆紫关早在战国以前就是“西接秦川,南通鄂渚”的交通要塞,为唐代后期形成的商业古镇。

古街道

荆紫关古建筑群

荆紫关古街道,南北走向,长约五里,分北街、中街和南街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是直街,街与街的连接处有 斜弯。街道不宽,有丈余,两边原有窄溜溜的水漕汨汩流淌,很有情趣。街面昔日全用鹅卵石堆彻,干净而独具风格,只是近年水漕和街面遭到破损,难见过去那种明朗幽雅的景色。一街两行2200多间民房和700百余间街面房均为清代建筑,基本维持着原貌。昔日的整个街道上时有楼阁叠错,显示着街道的不同层次。就整个古街道而言,中街的房舍建筑规格最好,北街次之,南街较差,豪贾富商昔日多聚居北街和中街,南街多是住的普通百姓,且多是回民。古街道上的房舍,一般临街的都是门面房,木板嵌成门面,昼抽夜闭,便于做生意。里面多是院落,两侧还有对称的厢房,厢房一般都是后墙高,前墙低,一个坡面,屋深很浅,便于利用狭窄的空地搞对称建筑,使其布局严谨,结构合理。每一个院落的门面房两侧前坡都有两米长的封火山高叠,意在阻断意外的火势,实际也增添了房舍的美观程度。

2013年5月19日中国邮政发行的《中国古镇(一)》邮票之一

过去,这个古街道是豫、鄂、陕三边地区百里之内最为繁华的集镇,街道上整日人来车往,据记载,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末时期的三百多年里,附近百里之内,如淅川寺湾、西簧、大石桥、老城和西峡、陕西的商南、丹凤,湖北郧县、刘洞等地居民的生活用品,大都在此购置。荆紫关一年四季天天有集,平均每天上市达七千人,节日和农闲时候,多至上万人,沿街设有茶馆、饭店、酒店达十余家。商铺发林立,货源丰富,物资繁多。古街道上的建筑群很多,错落有致,陪衬生辉,虽有损坏,目前还残存有府台衙门、清真寺、关门、平浪宫、万寿宫、马饮桥、禹王官、山陕会馆、新石桥、城隍庙、古码头、永安城遗址等使其独具魅力。

府台衙门

古建筑

府台衙门坐落在荆紫关古街道外围的南侧,目前荆紫关高中的所在地。荆紫关一带属于三省嵌错地带,各自为政,不便管理。清朝中期官府在此设立一个特殊机构,先由南阳府水利同知迁往驻防,后又设立分防县丞,派一些特殊身份的政府官员来管理。当时在这里修建规模宠大、规格较高的衙门,有东西城楼,花城门、奎星阁、大堂、二堂、审衙、兵营等。占地面积百余亩。衙门森严。除了兵营之类的房舍建筑一般,其它各类建筑都是高墙阔背,檐顶豪华。随处可见雕刻绘画,显示着古代建筑独特的艺术风格。该地土壤肥沃,适宜树木生长,昔日古树森立,目前仅留一棵高达三丈、三抱之围的古皂角树,具有珍贵的价值。府台衙门的外围是一条渠,而西周时期的古城永安城遗址临渠而起,城墙长约百丈,宽约丈余,目前仍能看出遗迹。

一脚踏三省碑

一脚踏三省碑位于荆紫关镇西部白浪街中心,白浪街是荆紫关镇的门户。属豫、鄂、陕三省的交界点,西与陕西省商南县汪字店乡接壤,南与湖北省郧县洋溪相连,该街有居民59户,254人,因境内有白浪河故名。三省界碑原为一块顶角朝天的三棱石,上面分刻河南、湖北、陕西之省名字,故被誉为“一脚踏三省”之地。三省商店各居领地,鼎立街头,山民们进入购物,可走遍三省店铺。1987年三省乡镇自发集资,在此建立了一座小巧玲珑的三棱大理石塔式碑。通高5米,三足碑座,中空,碑顶部似塔式,三根贺珠状柱子支撑之角檐及塔顶,顶中心饰园形葫芦状作装饰。碑身用绿、黄色大理石贴面,为锥状三面体新界碑。白浪街-----一脚踏三省之地,背负青山,景色秀丽,多年来三省人民在此繁衍生息,操着不同的口音和睦相处,婚丧嫁娶,各操乡俗。如今白浪街一脚踏三省之处,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前来观光。

关门

关门位于荆紫关南街,作为守城之用,相传很早就有,只是屡建屡废,多废于战乱年间。现在的关门于中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修建,门楼是小石雕叠错成花纹状,故人们又叫花城门。关门的外貌象个石牌坊,二层级,单拱门,砖石结构,跨街而立,高7米,宽6米,进深1米,中间是拱门,顶部有砖砌斗拱,门楣上书“荆紫关”三个石字。从整体来看,该门坚实雄固,威严庄重,故几经炮火洗礼和劫难,原貌依存。

山陕会馆

山陕会馆位于荆紫关古街东侧面,创建于清道光年间,是山西和陕西两省商人集资创建,面积4000平方米。坐东向西,面临丹江。现存建筑6座,房屋29间,皆在中轴线上。依次有大门楼、戏楼、过道楼、钟楼、春秋阁(中殿)、后殿、卷棚等。大门楼3间,门前有青石阶,门两侧各伏1造型奇特的石狮子,门楣与檐间有两层石雕图案,庄重威严。戏楼3间,系两层硬山式建筑,下层为过道,上层中间为戏楼,北间为乐队室,南间为化妆室。楼的前后檐均有木雕组画"唐僧取经"等6组,雕绘精湛。

平浪宫

平浪宫

平浪宫位于荆紫关南街东侧面。始建于清代。当荆紫关码头进极盛时期,船商们组建帮会,取“风平浪静”之意,筹建了平浪宫,成为船工娱乐、集会之地,该宫坐东向西,面对丹东,中轴线上现存大门楼、中宫、后宫及配房数间,另有钟鼓楼各1座。现有房舍22间,均为硬山式建筑,面积460平方米。大门楼面阔3间,进深2间,硬山式建筑,灰色瓦顶,门楣上方嵌大理石匾额,横书“平浪宫”3字。门南侧面题“风平”,北侧面题“浪静”各2字。大门楼两侧面各开1边门,边门外侧面是钟楼和鼓楼,为四角攒尖顶,三重檐,木结构,灰色瓦,砖雕花脊,顶部安有宝珠和塔刹,上书有"风调雨顺"4字。额枋上有木雕花草,梁架做工精致,结构完好,造型优美。沿中轴线往后是中殿后殿。

禹王宫

禹王宫,由湖北,湖南和广东的商人所建,因此亦叫“湖广会馆”,湖广人十分敬重治水有功的英雄大禹,所以将会馆命名为“禹王宫”。

该宫建于嘉庆十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禹王宫南与马饮桥接壤,北与陕山会馆相邻。坐东朝西,分前中后三个宫,前宫三间,很有气势;中宫和后宫都是三间,古典样式,歇山建筑,檐柱有许多石刻,木雕,或人物,或花草,或鸟兽,造型奇特,惟妙惟肖。后门侧面有门楼,门楼上篆刻“万福”二字。

最壮阔的是宫门,宫门上下都有石条,砖块,木块组砌而成,石条上多有雕刻精巧的石雕,其中木雕,雕刻精巧的《竹林七贤图》,更多将人物的形态,举止表达的淋漓尽致,活灵活现。

门楣也同样竖立着黑色大理石匾,匾上刻着有“禹王宫”三个石字,宫门最惹人注意的是两侧的门阙上的图案,每一侧均有两组,南侧上组是“梅挂古钟”,北侧下组是“喜鹊白鹤”。上面两组图画构思巧妙,给人一种生动有趣是的感觉,能使人展开丰富的联想。南北两侧的下组,也就是石门框上雕刻着一副对称的画面:脸挂长须,脚穿长靴,身披长衫的禹王,南侧的条幅上刻着“万姓赐福”,北侧的条幅上刻着“千古流芳”‘画面寓意深藏。宫门两侧的圆石墩上亦是石雕图案,丰富多姿!

由于历史的原因。禹王宫虽然失去了她昔日的风采,但值得庆幸的是她作为国家历史文物保护单位被保护了下来,现如今已经成为国内外游客的旅游胜地!

万寿宫

万寿宫又名江西馆。面对丹江,坐落在街道东侧,清代建筑,现存宫室12间,占地900平方米。该宫为江西商人集资而建,分前宫、后宫和耳房,均系硬山式建筑。

法海禅寺

法海禅寺位于荆紫关镇东北部猴山西南麓。原名莲花寺、大寺。为取佛法无边之意,取名法海禅寺。据寺碑记载,该寺是由西峰禅师创建于唐仪凤二年(677年),明朝中期由太虚禅师重修,明末清初两次遭动,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和康熙五年(1666年)又进行修葺。大雄宝殿及东西禅堂,也于乾隆和嘉庆年间进行修复。白衣阁东楼在咸丰九年(1859年),同治三年(1864年)两次遭破坏,又两次进行整修。该面积6700平方米,坐北面南。现存建筑颁在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大雄宝殿和后殿。现存建筑24间,其中山门3间,大雄宝殿5间,后殿5间。大雄宝殿东侧白衣阁东楼5间,后殿两侧有禅堂各3间,整个建筑错落有致均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典雅古朴。大雄宝殿前门上有木雕透花,殿檐上残存有“牧牛图”、“登山图”、“下棋图”、“捕鱼图”和“饮酒图”等。

清真寺

清真寺位于街西侧,座西面东,始建于明代,系硬山式建筑,房顶盖灰板瓦,拱券门,后曾屡次修复,现状基本保持原貌,该寺为伊斯兰教礼拜场所,为我们研究穆斯林建筑以及该教在当地的传播发展历史,提供了实物标本。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