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嘴山椒鸟西南亚种(短嘴山椒鸟西南亚种)

由网友(你是我永生不遇的海)分享简介:短口山椒鸟,中等体型(一九厘米)的玄色山椒鸟。具白色或者黄色花纹。白色雄鸟甚素丽,似赤红山椒鸟但体型较藐小,首较少,尔后者具单叉型白色翼斑。啼声清脆而苦润的双音节笛音,疾速庞大的叫声。漫衍于喜马推俗山脉至中国南边、缅甸及印度支这北部。多成对于勾当,正在取少首山椒鸟异时呈现的地域1般比少首山椒鸟长睹。中文名短口山椒鸟东北亚种界...

短嘴山椒鸟,中等体型(19厘米)的黑色山椒鸟。具红色或黄色斑纹。红色雄鸟甚艳丽,似赤红山椒鸟但体型较细小,尾较长,而后者具双叉型红色翼斑。叫声响亮而甜润的单音节笛音,快速复杂的鸣声。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南方、缅甸及印度支那北部。多成对活动,在与长尾山椒鸟同时出现的地区一般比长尾山椒鸟少见。

中文名

短嘴山椒鸟西南亚种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Phylum Chordata)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鸟纲(Aves)

亚纲

今鸟亚纲(Neornithes)

今颚总目、雀形目(Passeriformes)

山椒鸟科(学名:Campephagidae)或鹃鵙科。

山椒鸟属(Pericrocotus)

短嘴山椒鸟 P. brevirostris

亚种

短嘴山椒鸟西南亚种

外形特征

短嘴山椒鸟

短嘴山椒鸟西南亚种(学名:Pericrocotus brevirostris affinis)雄鸟额、头顶、头侧、脸、颊、颏、喉、颈等整个头部以及背、肩均黑色具金属光泽。腰和尾上覆羽朱红色,两翅黑色,除第一至第四枚初级飞羽外,其余飞羽基部具朱红色宽斑,翅上覆羽亦为黑色,大覆羽具朱红色端斑,与飞羽基部的红色共同形成红色翼斑。中央尾羽黑色,次一对中央尾羽亦为黑色,端部内外翈均为红色,形成一大的红色楔状端斑,越往两侧尾羽,端部红斑越大,而基部黑斑越小。颏、喉及上胸黑色,且与头、背黑色融为一体,其余下体朱红色,翼缘红色,翼下覆羽浅红色。雌鸟前额和头顶前部深黄色,尤以额基较深,前头较浅。头顶、后颈一直到背、肩暗污灰色微沾绿色,腰和尾上覆羽黄色或橄榄黄色。两翅和尾与雄鸟同色、但其上的红色被黄色取代。颊和耳羽黄色,后部转浅灰。下体自颏至尾下覆羽鲜红色,胸部略深,翼缘和翼下覆羽黄色。虹膜褐色,嘴、脚黑色。

大小量度:

体重♂15-20g,♀15-25g;体长♂165-192mm,♀167-194mm;嘴峰♂10-12mm,♀10-12mm;翅♂83.5-89mm,♀81-89mm;尾♂92-106mm,♀87-107mm;跗蹠♂14.5-16.5mm,♀11-15.5mm。

栖息环境

短尾山椒鸟华南亚种栖息在海拔1000-2500m 的山地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等各类森林中,尤以常绿阔叶林和混交林及林缘疏林地带较常见。夏季栖息在山中上部地区,冬季多下到山中下部、山脚及紧邻的山脚平原疏林地带。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缅甸以及中国大陆的四川、云南等地。

生活习性

迁徙:

在中国为夏候鸟,每年3月末4月初开始迁来中国繁殖,9-10月离开繁殖地南迁。

食性:

主要以昆虫为食,偶尔吃少量种子与果实等植物性食物。

习性:

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在高大的树冠层,有时亦集成30-40只的大群。活动时常分散开来,彼此用叫声保持联系,如群中有一只鸟飞到一定距离外的新树上活动后,其他鸟亦陆续伴随飞走。性活泼,不怕人,天气晴朗时活动频繁,阴雨天较少活动。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营巢于树木侧枝上。巢由细枝、草茎、草根、纤维等材料构成,外壁还用蛛网粘以苔藓和地衣,使巢和营巢树干颜色一致而不易被发现。巢的结构较为精巧致密,巢为浅杯状。每窝产卵2-4枚。卵为钝卵圆形,白色、稍缀有皮黄色或绿色,被有红褐色斑点和斑纹,卵的大小为18.6-21mm×13-15.9mm。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