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子使札来聘(战国时期公羊高创作的文言文)

由网友(摘①嗰蘋淉)分享简介:《吴子使札去聘》是战国期间儒野教者私羊低创做的1篇集文。文章开首3答3问,将季札让国的业绩引进去。中心写吴王阖闾弑君,将王位接给季札,季札不愿接管。末端以评论做结,归应篇尾发问,阐亮《年龄》之义,褒扬季札的美德,虽然直呼其名,那其实不是没有尊敬季札,而是为了让称号合乎臣子的身份。齐文侧面描写季札之处未几,做者善少从正面烘...

《吴子使札来聘》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者公羊高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开头三问三答,将季札让国的事迹引出来。中间写吴王阖闾弑君,将王位交给季札,季札不肯接受。结尾以评论作结,回应篇首提问,阐明《春秋》之义,褒扬季札的美德,虽然直呼其名,这并不是不尊重季札,而是为了让称呼合乎臣子的身份。全文正面描写季札的地方不多,作者擅长从侧面烘托,叙述简洁生动。[1]

作品赏析

清史 比起白话与文言之争,何不关注一下它是什么体裁

此文旨在解释《春秋》鲁襄公二十九年经文“吴子使札来聘”在称用人名问题上有何深微的含义。

全文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提出并解释《春秋》记吴国向无称其君与大夫之例,此处何以有称其君“吴子”与大夫“札”的情况出现。文章解释是:贤季子也。

第二层是进一步提出并解释季子贤在哪里。解释是:贤其能够让国,接着叙述他让国的事。

第三层是提出并解释“贤季子”为什么要显出“有君”“有大夫”,而且对季札要直称其名的问题。季札本为吴王寿梦的幼子,寿梦以其贤,曾欲立之以为继承人,季札辞而不受。寿梦死,季札的三位兄长为了让贤,于是相约“兄弟迭为君”,以便传国给季札,但季札仍是借机逃让。此文为了揭示《春秋》原文含有贤季札的深意,用主要篇幅记述了他让国以及在阖闾的篡弑中以不杀止杀的事,从而热情地歌颂了他能“以不杀为仁,不受为义”的美德。春秋之季,“世衰道微”“礼崩乐坏”,统治者为了争权夺利,骨肉相残,弑杀成风。而每一次争夺和弑杀,都要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动乱和不安,因此,人民对之是深恶痛绝的。而季札兄弟在这样的世风下,却能彼此相让,独张不争不夺之风,是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安定,这种品德难能可贵,这也就是作者有意详述他们兄弟让国事迹的原因所在。此文则从另一方面来申《春秋》推崇揖让,表彰不争不夺之意,但仅从人名称呼上得出贤季子让国之意,则略令人望文生义,缺乏说服力。

文章采用了连珠式的问题方式,一个问题紧接一个问题,有着一种穷追不舍、一问到底的气势。记述季札让国的事是文章的重点,但正面写季札之处并不多,主要笔墨都落在了他三位兄弟一心“致国季子”和为使季子早日继位皆“轻死为勇”、祈求速死的描写上,虽未直写季札,但季札之贤却由此不言而喻。[3]

创作背景

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吴国派公子札访问鲁国,《左传》对经过情形有详细记载。当时的吴王馀祭是公子札的二哥。吴国在公子札的父亲寿梦就位时(公元前585年)就已称王。但中原诸国还是视吴国为蛮夷之邦,《春秋》记事称之为“吴子”“子”的爵位在公、侯、伯之下,所以实际上是贬称。而《公羊传》出于“诸夏”的民族偏见和地域偏见,甚至否认吴国“有君、有大夫”,认为《春秋》记事用语理解为抬高了吴国的地位。这篇文章就是《公羊传》解释《春秋》为什么用“吴子”肯定吴国“有君”,用“聘”肯定吴国“有大夫”的。[4][1]

作品评价

清代林云铭《古文析义初编》卷三:季子让国,论者谓寿梦告终之日,次及未有成命,辞之可也。阖闾既刃之后,篡国不当与闻,辞之亦可也。独夷昧捐馆,虽当奉使,亦宜遄归嗣位,以仰副三君致国之心。乃睅然不顾,以致僚立而光弑,让化为争。胡氏辞国生乱之讥,夫复何辞?愚谓季子奉使,而夷昧薨,以南河阳城之避揆之,即不遄归,未可深罪。若当时暂推居摄,俟其至而授以国,岂能再逊?乃僚以本不当立之人,居然践阼。及季子反,并不推让。鱼腹剑行,除却延陵托迹之外,别无他着。是季子之不得立,实为僚据位所致,亦季子所不及料者也。夫子题墓许之为君子,岂阿其所好哉!此篇叙事最为明晰,论古者当以此为正。

清代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三:泰伯让周,此则兄弟让国,可谓无忝厥祖矣!然不可以为训也。迨于僚、光,骨肉相残,非季子贤明,则流祸不止,此《春秋》所以重予之欤?

清代高嵣《公羊传钞》引俞桐川评:欲叙季子之贤,却不在季子身上写。极写诸君之至情,则季子高一分;极写阖闾之戾气,则季子又高一分;使而亡焉,至而君之,写得淡淡漠漠,身份愈高。

清代高嵣《公羊传钞》引储欣评:三传皆贤季子,胡氏独贬,谓其以让致乱也。然亦未免过刻矣。

清代唐德宜《古文翼》卷二引朱进明评:前以三兄之让,引出季子不辞,正衬也;后以二侄之争,形出季子之让,反衬也。以衬之反正作章法,复于宕逸中,间以骄悍,结以峭劲,此作者有意变化处。[3]

参考资料

1.吴子使札来聘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1-12-28)

2.思履主编 . 《彩绘全注全译全解古文观止 超值全彩珍藏版》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4-10 . 78 .

3.朱一清主编 . 《古文观止鉴赏集评 上》 :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7 . 129-130 .

4.吴楚材 . 《古文观止译注评 上 全2册》 : 现代出版社 ,2017-01 . 126 .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