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沙镇(四川省达州市万源市辖镇)

由网友(誰與我狂)分享简介:大沙镇位于达州市万源市东北部,大沙镇距万源市乡八九私里。居东经一零七°四二,,北纬三一°五一,,最高海拔(万野河)五五零米,最低海拔(北寨门)一四零零米,幅圆面积六三.七平方私里。省谈魏(魏野城)罗(罗文镇)路竖贯境内。[二]中文名大沙镇车牌代码川S面积六三.七平方私里人嘴七五零四人(二零二零年常住人嘴)方言4川话天气...

大沙镇位于达州市万源市西南部,大沙镇距万源市城89公里。居东经107°42,,北纬31°51,,最低海拔(万家河)550米,最高海拔(北寨门)1400米,幅圆面积63.7平方公里。省道魏(魏家乡)罗(罗文镇)路横贯境内。[2]

中文名

大沙镇

车牌代码

川S

面积

63.7平方公里

人口

7504人(2020年常住人口)

方言

四川话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电话区号

0818

政府驻地

大沙镇街道

下辖地区

龙井扁村

地理位置

万源市西南部

邮政区码

636350

火车站

万源火车站

著名景点

荔枝古道

行政类别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地区

四川省达州市万源市

农作物

烟叶

镇长

郭波

人大主席

杜庆林

地理环境

万源市大沙镇下足 绣花 功夫 踏上产业兴旺之路

澌滩河将全镇分成东西两片,河西为关庙坝社区、龙井扁村、大田坝村、油坪村、月台村、吕家坡村;河东为桂花村、桥湾村、青山村。东接长坝镇姚家山;南邻曾家乡新桥河;西靠河口镇马家营、石窝镇亮垭子;北毗草坝镇三塘营。东西宽20公里,南北长25公里。年平均气温19.25℃,最低-5℃,最高39℃,一般日照为270天,冰冻为60天,无霜期240天,一般为东北风向。现有耕地面积9010亩,其中田7982.49亩,地1027.51亩。主产烟叶、水稻、小麦、玉米、红苕、洋芋、油菜、小杂粮等。

人口民族

全镇1个社区和8个村,共61个村民小组,共3310户,13065人,全系汉族,其中非农业人口450人。现有劳动力5980人,九十年代劳动力开始外出务工,2005年外出务工人数达4123人,创历史高峰,全乡已举家迁出务工107户351人,2005年人平纯收入2342元。

大沙镇政府2016年8月止,政府工作人员24人,其中:政府有党政办公室、社会事务(政务)服务中心、民政办公室、武装部、财政所、镇纪委、镇妇联、镇团委、文化站。现存有部门:学校、农商银行、电管所、烟草站。

经济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0年10月大力兴办庭园经济,全乡兴办“四十里”蚕桑带,1995年养蚕1500张,产茧4万公斤,后因病害和价格因素,丧失了群众的养蚕积极性一度滑坡,2004年大竹县大枫树有限责任公司来大沙投资发展养蚕,2005年该公司无偿投入优质良桑45万株,并拿入退耕还林450亩,使养蚕业又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1997年种植晒烟1200亩,产烟35万斤,政府奖励吨烟户电视25台;2000年1月开始引进白肋烟种植,同时达州市烟科所在油坪村、大田坝村进行500亩白肋烟品比试验成功,使大沙镇成为全市8个白肋烟生产基地镇之一,2003年7月美国菲膜(万宝路香烟)公司一行来大沙考察白肋烟生产深受欢迎,使该产品走向了国际市场;2000年3月20日在重庆江津引进九叶青花椒种植500亩,其中成片种植并拿入退耕还林129亩,2003年张光国种植0.3分地创产值1200元;2001年12月引进优质核桃树18万株,拿入退耕还林2312.90亩,同年栽种栀子树10万株;2004年10月在陕西镇巴引进脱毒洋芋10吨种植;培育兰草种植专业户4户

畜牧业

由于大沙在1979年3月就建立了畜牧品种改良站(人工冷配,含猪、牛),畜牧业发展迅猛,2000年9月在成都引进外二元杂交母猪700头,使生猪品种彻底换代,成为邻近场镇的仔猪繁殖基地;2003年4月被列为肉牛发展基地乡之一,品种改良面达85%。2005年生猪出栏22200头,人平出栏1.7头,畜牧业收入占45%,“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逐步形成。

农作物

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改良耕作方式,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7650亩,其中粮食作物占19929亩,总产量7907.7吨,单产397公斤,人均占有粮食605公斤。经济作物占5521亩,主要以油料、烟叶、药材、茶叶、小杂粮等其他经济作物为主。其他农作物占2200亩,以蔬菜、青饲料为主。茶叶总产量达3.72吨,水果总产量达32.53吨。个体经济蓬勃发展,全镇个体户229户,从业人员348人,营业收入1289.84万元,缴纳税金、规费30.97万元(税8.64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89.19万元。民营企业蓬勃发展,2000年杨水渝建页岩砖厂、张德本办面粉加工厂、姚启华办大米加工厂、2000年办酒厂2个(喻朝良和张勇)、2002年6月蒲立兵办木材加工厂、2004年胡道俊办预制厂、2005年王兵办卷帘门厂,从而带动了我镇经济发展。茶叶稳中有升,种植面积379亩,采摘面积366亩,所产茶叶含有大量富硒,其销路畅销。中药材种植广泛,主要以柴胡、杜仲、生地、栀子、黄柏、茯苓、金银花、桔梗等为主。使全乡产业结构得到了很好调整,为群众找到了一至二项骨干产业。

工业

个体企业有:酒厂3个、页岩砖厂1个、拥有个体经营户229户,其中饮食业9个。

交通

1998年7月19日,全镇仅三个村12个社通车(龙井扁村、油坪村、月台村)里程50公里。1998年10月魏罗公路加宽结束,从而激发了全乡人民积极兴建村道公路的热情,2005年底全乡10个村58个社全部通车,通车里程达156公里。2000年11月8日至2001年5月25日修建了杯子滩漫水桥,投资32万元,为河东五个村修建村道公路打下了坚实基础。2005年3月8日至11月底,大田坝村投资42.7万元硬化了村道公路5公里,这也是全乡的第一条硬化公路。2005年12月市以工代赈办投资32万元,对桥湾村12.8公里村道公路进行全面整治。全乡现有机动车263辆,其中客车2辆,货车9台,长安车2辆,摩托车250辆。

社会

基础设施

大沙镇广播电视站于2000年8月并入广电中心。1990年9月镇政府安装第一个卫星地面接收站,进行电视转播,收看节目7套,有线电视入户55户。1994年在龙井碥村七社建立电视转播台,基本解决了群众收看电视难的问题。1999年6月9日止,仅有镇政府办公室一部座机电话,1999年6月10日开通程控电话,2002年4月30日开通中国移动,2004年4月1日开通中国联通,10个村全部通电话,其中座机电话662部,乡镇建设:1986年街道幅圆面积仅0.5平方公里。1999年起街道规划至杜家湾、怀子滩、腊启庙,总规划面积达1.5平方公里。1987年11月新增乡政府办公楼900平方米。1989年2005年新增小学部占地1550平方米。2005年7月新增初中部学生宿舍100平方米。2005年解决高山移民24户,新增占地192平方米。使街道面积达到了0.7平方公里,现有人口950人。1988年实施了街道硬化工程。1990年6月在二村三组境内修建一级电站,占地200平方米,发电量640KW,职工7人。1990年9月大沙乡成立了电管所,全乡十个村全部通电。1990年10月修建了杜家湾场镇饮水工程。1997年12月在一村一社境内修建二级电站,占地100平方米,发电量300KW,有职工8人。2000年新增李家沟场镇人饮工程。2004年9月在龙井碥村七社又新增场镇人饮工程一处。2004年规范了农贸市场。2005年12月完成街道亮化工程。2005年乡政府组织成立了街道腰鼓队。场镇70%的老房已经改造。从而街道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良好发展,成了邻近场镇的商贸交易中心。

人畜饮水

1986年以来全镇修建人畜饮水池25口,自来水用户达1580户,6320人。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全乡退耕还林面积3975.50亩,其中核桃树2312.90亩,欧美杨600.80亩,九叶青花椒129亩,桑树450亩,其他树种482.80亩,生态环境得到了有力的保护,森林覆盖率29%。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境内有红星水库,一、二号支渠通一、三、四、五村,全乡有堰塘41口,规范化堰沟2条,保证了全乡人畜和农业用水。全乡3310户无一户居住茅草屋,1051户住上了预制结构小洋房,人均住房面积达20.28平方米。

人民收入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党委政府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1986年以来发展了蚕桑、毛烟、白肋烟、中药材、九叶青花椒、优质核桃、欧美杨。个体、民营企业速猛发展,先后建起了页岩砖厂、食品加工厂、油料加工厂、预制厂等。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民收入显著增加。1993年务工收入10万元,2005年外出务工人员达3123人,收入达1250.51万元。2005年全镇经济总收入4376.6万元,比1987年增加3945.33万元;粮食总产量比1987年增加1499.86吨,人均占有粮食比1987年增加74公斤;人均生猪占有量比1987年增加1.09头,农民负担减少100%。农民从2004年起还得到了国家粮食补贴,2004年亩平10.15元,2005年亩平12.771元,人均纯收入比1987年增加2040元。

文化

文化风俗

婚姻习俗变化不大,但也有一定的变化了。大家庭形式已经不存在了,改变了过去的家长制、家族制,结婚就分家,自主立业,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与男同志平等,现仅存有五村一组于建国、于建强兄弟二人祖孙五代同堂,子和媳孝,老福幼乐。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婚姻观念改变很大,全镇现有二位女青年远嫁香港(四村四组张燕)、台湾(八村六组张燕),同时也有45位外省女青年在我镇安家立业,打破了过去婚姻地域的封锁。婚姻登记方面除严格按照《婚姻法》规定外,从2004年起取消了我镇的结婚登记和结婚证办理权限,一律在河口镇办理,只要男女双方持户口簿和本人身份证即可办理结婚登记和结婚证书。丧葬变化不大。虽不再似过去那样大搞什么做“道场”“大开路”,但是还是时兴请“风水先生”看地、择日下葬,亲朋好友携花圈、祭帐、火炮、锣鼓前去送葬,孝子披麻戴孝,亲朋好友辞灵、坐夜。1997年以前除少数国家干部职工去火化外,都无人愿意去火化,全部土葬。1998年我镇规划腊启庙(一村一组)为公墓区,凡是国家干部职工去世后必须火化,但农民还是无人去火化。

大沙乡

参考资料

1.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达州市调整万源市、宣汉县、大竹县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 · 四川省民政厅(引用日期:2020-06-14)

2.万源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 万源市统计局(引用日期:2021-07-15)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