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胫钩额草螽(有翅亚纲长角亚目的昆虫)

由网友(几人难应)分享简介:白胫钩额草螽(教名:Ruspolia lineosa)是草螽科钩额螽属的1种中小型螽斯,形状像尖蚱蜢,头部呈圆锥形,顶尖而歪,头顶昭著前突,6条腿及体形后前翅均较颀长,齐身通体绿色或者浓黄褐色。1般熟少正在田间、地边,家外的草丛中,长数有时落到树上,该虫纯食性,以小型虫豸及动物为食,对于动物有风险。中文名白胫钩额草螽别号白腿...

黑胫钩额草螽(学名:Ruspolia lineosa)是草螽科钩额螽属的一种中小型螽斯,外形像尖蚱蜢,头部呈圆锥形,顶尖而斜,头顶显著前突,六条腿及体形后前翅均较细长,全身通体绿色或淡黄褐色。一般生长在田间、地边,野外的草丛中,少数有时落到树上,该虫杂食性,以小型昆虫及植物为食,对植物有危害。

中文名

黑胫钩额草螽

别名

黑腿钝头鬼

命名者及年代

Walker, 1869

食性

养草螽一般喂黄瓜花、果肉、米粥粒、墩草、菜叶即可

螽斯科

动物界

直翅目

节肢动物门

昆虫纲

角螽族

黑胫钩额草螽

分布区域

四川省、福建省、湖南省、安徽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

拉丁学名

Ruspolia lineosa

亚门

有颚亚门

生殖方式

卵生

亚纲

有翅亚纲

亚目

长角亚目

亚科

草螽亚科

体征

头部呈圆锥形,顶尖而斜,头顶显著前突

钩额螽属

体型特征

自然探索与创新

黑胫钩额

黑胫钩额草螽外形像尖蚱蜢,头部呈圆锥形,顶尖而斜,头顶显著前突,六条腿及体形后前翅均较细长,全身通体绿色或淡黄褐色。雄虫体长为55-60mm,雌虫略大于雄虫,体长60-65mm,产卵器针状。触角须状淡黄棕色,须长近体长,雌雄虫前翅细长绿色或黄棕色,翅超过腹部,后翅发达可飞翔,折叠于前翅之下。雄虫左前翅盖在右前翅上,右前翅根部背上有椭圆透明的发音镜,能呜叫。雌虫尾部产卵管很长,约20mm,纵偏形棕褐色,端部尖,外形细偏长如剑。

生活习性

黑胫钩额草螽一般生长在田间、地边,野外的草丛中,少数有时落到树上。见到成虫时间较晚,北方在8-9月,而南方草螽见虫约在10月至次年初夏。南草螽见到过以成虫(或若虫)越冬者。山东鲁南以北草螽个略小,体长约50-55mm;南方草螽个大,体长可达65mm以上。

黑胫钩额

黑胫钩额草螽

鸣声介绍

黑胫钩额

草螽昼夜都能鸣叫,但不勤,叫声“滋—-滋—-”,尖利响亮,有些刺耳,有时叫声尖细,持续不断,似电流经过的声音,让人耳膜极不舒服,不过不靠近几乎听不到,两种鸣声音调均无高低起伏变化。

护理技术

黑胫钩额

黑胫钩额草螽一般体细长,长相与鸣声并不突出吸引人。饲养草螽者人数不多,饲养者一般选毕螽应个大体壮色足。多选绿色鲜艳者。饲养方法与养纺织娘相同。一般多用铁丝笼,以防咬破笼逃走。饲养时应把草螽用于飞行的后翅剪一截,以防飞逃。草螽体健生命力较强,耐寒,但勿缺水。较易饲养,在温室中可以越冬。

繁殖信息

交配

黑胫钩额

交配前,雄性同其他螽斯一样,会为了吸引雌性注意而连续地、不间断地鸣叫,当雌性长瓣草螽(图3)闻声靠近时,它们互相用触角触碰,之后,雌性慢慢爬上雄性后背,生殖器与雄性的对接。雄性开始收缩腹部排出精托,整个过程约二十分钟左右。精托排出后,雄性独自离开觅食以补充体力。而雌性会把腹部向前弓,咬食精托以获得营养。若交配时不慎分离,则会重新交配。产卵

交配后3-10天雌性产卵,产卵时把产卵器插入土中约2cm,排出卵粒。一只雌虫一次可产最多上百枚卵。卵形似米粒,但非常微小,呈褐色。

孵化

卵在自然条件下开始孵化,一龄幼虫破土而出时间不同,一般为次年初夏,但也有当年孵化的,幼虫倒挂在草叶上利用重力进行第一次蜕皮,历时约60分钟。每只草螽需要经历几次蜕皮后才可变为成虫,每蜕一次皮,身体都会长大一些。最后一次蜕皮长出翅膀,约3-5天后雌雄达到性成熟,雄性开始鸣叫。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