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自由主义的鹿(一头自由主义的鹿)

由网友(如履薄冰)分享简介:《1头自由主义的鹿》是二零一三年一一月一日出书的1原册本,做者是狄马。基原先容内容简介《1头自由主义的鹿》是青年思惟野狄马继《咱们冷爱什么样的糊口》之后又1原言语犀利、望角奇特、英勇无畏的思惟性纯文散,文章存眷底层、存眷平易近间、存眷人权及尊宽。做者的文字长于正在家喻户晓的汗青事务以及社会话题背地找觅另外一种扫视世界、社会及人道...

《一头自由主义的鹿》是2013年11月1日出版的一本书籍,作者是狄马。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最好的年纪,遇到最对的人 搜狐旅游 搜狐网

《一头自由主义的鹿》是青年思想家狄马继《我们热爱什么样的生活》之后又一本语言犀利、视角独特、勇敢无畏的思想性杂文集,文章关注底层、关注民间、关注人权及尊严。作者的文字善于在众所周知的历史事件和社会话题背后找寻另一种审视世界、社会及人性的视角,字字珠玑、发人深省。

作者简介

狄马,独立作家,青年先锋思想家。1970年出生于陕西子长县,1992年毕业于延安大学中文系。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发表思想文化随笔、文学批评、散文、小说等各类文字近百万字。已出版思想文化随笔集《我们热爱什么样的生活》、《另类童话》

专业推荐

媒体推荐

与留着大胡子的陕北汉子狄马相交多年,前年才在西安第一次见面。他不仅善写文章,而且会唱信天游,会说书。他的生活方式令人羡慕:悠闲中有执着,随意中有认真,如同他的文字。作为这个时代“废都”文化人中的异数,他的文章值得一读。

——文史学者 傅国涌

我喜欢狄马,因为狄马的文章像民歌,有腔调。狄马的思想像金属,有响声。狄马的故事像先知,有信仰。狄马的脸庞像向日葵,不喜欢向黑暗的地方低头。

——宪政学者 王怡

狄马的作品勇于挑战权威,抗拒时流,是血性文章却不失清明理性,很可一读。

——作家、学者 林贤治

我的思想启蒙老师是狄马先生。其实这世界的真相没那么复杂和神秘,但某些人把它弄得云山雾罩,仿佛蒙着红盖头的娘们一般叵测。狄马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地描绘出来,向你展示出真相。他的文章仿佛挑盖头的那个手指。这手指再向下,挑!真相再也绷不住了,它一笑,露出一嘴四环素牙。

——作家、设计师 张发财

应该承认,江湖传说的“狄马在写字人中唱歌最好,在唱歌人中写字最好”并非虚言。

——作家 宋石男

看到“狄马”我就想到“北狄”与“响马”,一睹风貌果然有几分匪气;文章也带“匪气”。狄马恰是“一头自由主义的鹿”。其人不仅陕北民歌唱得好,与此相通,深情地关注底层、关注民间、关注人性与人的权利,张扬自我的灵性,更是他写思想文化随笔一贯的追求。这种追求比他唱的“信天游”更长久地打动我的心弦。

——杂文家 鄢烈山

图书目录

第一辑 思想操练 / 1

荒谬的苦难哲学 / 3

为什么总有克服不完的困难 / 11

道德筵宴中的孩子 / 15

天赋权利与饮食男女之关系 / 30

犯人的死法 / 53

猴子和它的独立战争 / 67

人质是怎样爱上绑匪的 / 79

有一种怯懦叫宽容 / 86

有一种抗争我们很陌生 / 105

小河里有水大河满 / 122

第二辑 文体实验 / 133

汉语是怎样被伤害的 / 135

白话文及其作家的命运 / 145

“学报体”文章为什么没人看 / 152

我们比苏联作家少什么 / 156

死归死,不能让地荒了 / 170

文学的先锋性哪里去了 / 177

第三辑 阅读时空 / 181

杨朱的一毛 / 183

老子的反战思想 / 189

美国的法院在争什么 / 199

奥巴马当选之夜 / 208

黑人算不算顾客 / 215

刺刀与灵魂的较量 / 221

喂养你的灵魂慢慢长大 / 228

喂养我灵魂的粮食 / 237

《落红》:从常识开始 / 244

第四辑 杂花生树 / 249

斯大林的睡眠 / 251

不留宿债给孩子 / 257

勤劳是一种美德吗 / 262

由感谢票贩子想到的 / 265

多元的陷阱 / 270

大卫王是如何征地的 / 273

墙是靠不住的 / 277

麻将与平庸无奇的恶 / 281

后记 / 284

文摘

尊严的来源问题,作为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它的源头在哪里?如果在国家,那么国家就可以随意侵犯一个公民的尊

严;如果在父母,那么父母就可以随意凌辱自己的子女;如果在上帝,

那么地上的任何人,包括君王和他的任何一个执法者都无权褫夺哪怕一

个最微贱、最十恶不赦者的人格。因为地上的任何人,哪怕他奇丑无比,

只要他生而为人,就有几分长得像上帝。也就是说,他的尊严是随着他

的生命一起赐赠的。因而你可以毁灭一个人,但你不能凌辱一个人。因

为你毁灭的是他的身体,但凌辱的却是他的尊严。尊严是从哪里来的?

尊严从生命中来。尊严就镶嵌在生命里。——《犯人的死法》

反对追究历史罪恶,永远标榜宽容大旗,当然可以使自己免受指责,处于“永远不败”的道德高位。可是它对解决问题有什么益处呢?我认为,除了表明提倡者和某些犬儒主义知识分子的自私与冷漠外,没有任

何用处。道理很简单:这个世界还没有文明到可以用道德感化解决一切

问题的程度;否则,三K 党和纳粹就用不着逃至深山、潜至平原了,面

对全世界几十年的舆论攻心,早应该自动向政府和各国追查战犯的组织

投诚了。实际上即使在欧美一些具有深厚人道主义传统的国家,人们对

自己的罪行也并不是能够愉快地接受。人性的弱点是,当一种罪孽可以

藏匿而且能够逃脱惩罚时,他就不愿意坦然迎对。恶意害怕被揭露,正

如善意渴望被发现一样。《怯懦的别名叫做宽容》

实际上,一个人小心翼翼地藏匿起自己真实的想法,惟妙惟肖地扮演着他所不是的角色,甚至定时定量地说着“颂圣”和“谀墓”的话,并不表明他已忘记了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感觉之一——尊严感;相

反,一个人在生活中愈是绝少直接反抗,甚至想尽办法安慰自己,将这

种屈辱的情感从头脑中抹去,这种耻辱的印记便愈会在记忆深处铭记。

实际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真正遗忘。当这种屈辱的情感被迫进入地下,

转化成一种固态的能量储藏在意识深层的时候,就意味着它们总有一天

会以液态或气态的方式喷发出来。权势者以为沉默就意味着遗忘,实际

上它们是在平静地发酵。不过与司法公正不同的是,当它们喷发的时候,

有一种怯懦叫宽容103

没有一个人能够预料到它的后果,更不可能将它控制在理性的、和平渐

进的路子上来。 《怯懦的别名叫做宽容》

我们不能把选择权让与别人,也不能把该负的责任推给他人。人人都来裁判,个个都来申诉,不等于每个人都可以为所欲为。因为公民不服从本来就含有这样的设定,即在民主社会里——

至少是在承认正义的社会里——存在着一个大致一致的正义观,即每个

人的自由和幸福都应得到保障。公民不服从就是要在这样的前提下,通

过对这个社会赖以存在的正义观持续不断地叩打,迫使主流社会重新考

量它的法律政策,是否真的忽略了少数人或边缘群体的合法诉求。 《有一种“不”我们说不出》

后记

一本书和一棵树、一个人一样,有它自己的命运。这本叫《一头自由主义的鹿》的书是本人继《我们热爱什么样的生活》之后,写下的第二本思想随笔集,编好后的电子版曾在几家出版社的编辑案头晒过,但最终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能印行。

现在我们看到了这本书,得感谢原来的一个编辑李黎明,是他把这本折腾了半年却无果的集子交给了深圳的梁由之先生。梁先生的热忱和行动力,使本书终于得以面世。在变成纸质本之前,它已躺在我的电脑文档里两年有余了。在这期间,不断有一些陌生的图书公司和出版社询问出版意向,这使我觉得,中国人还是相信“纸上的东西”的。所谓“白纸黑字”,意思就是:写在纸上的东西是不会错的。因而,梁先生一发动,我就愉快地接受邀约,积极参与他策划主编的这一套中信“梦路书系”。

还要感谢出版统筹周青丰先生。他说,他是一个对编书有洁癖的人,这使一个作者把作品交付于他有“托孤”之感。

其实,这些文章在结集以前,几乎全在公开的平面媒体上发表过。书中的一些文章发表后曾被多家报刊、网络转载,引起过不同程度的反响,但结集时,李黎明考虑到,不要因为标题妨害全文,就像一个人不要因为名字起得怪送掉性命一样,遂将个别文章的标题做了一些技术处理。原书名字叫《常识是如何湮没的》,就是打算以“常识”为线索,还原被尘封的人情物理,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但梁先生和周

后记285

先生觉得,还是《一头自由主义的鹿》更活泼可爱。这是我给一个朋友

的诗集写的序言标题,现在移花接木,作为拙著的书名,也算“命运无

常”之一种。

按照丛书的体例,得写个序言或者后记。想来想去没什么好说的,

该说的都在书里了,就顺带讲一下这本书的出笼经过,也算“老实交代”

之一种。至于那些“由于时间仓促,不足之处在所难免”的话,就留给

别人吧。你想,我一个以写作为业的人,“时间仓促”到没有时间写作,

不是自画招供,表明自己“不务正业”吗?也就是说,如果读者诸君发

现书中有不足之处,不要认为本人“时间仓促”,时间多得很,只是由

于能力低下而已。专此告白,示无欺也。是为记。

序言

2013年初,周青丰先生专程过访,痛饮快谈,不知东方之既白。2012年底,我们通力合作,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使《梦想与路径:1911—2011百年文萃》(全三卷,商务印书馆2012年11月1版1次印刷)得以面世。我是这套书的主编,他是责任编辑。在出版过程中,彼此加深了了解,建立了互信。这是我们的第一次合作。

回顾既往,有“轻舟已过万重山”之感。瞻望前路,觉得“渠自无谋,事犹可做”。青丰提议:“再干几票大的,长期合作下去。”心有戚戚,于是应承下来。随即进行分工:我负责策划选题,物色作者,厘定书稿,编组板块;他承担统筹出版印制的一应具体事务。

转眼一瞬问,四个月过去。青丰兄职位有所变动,中信出版社《梦路书系》亦将应运而生。这是我们的第二次合作。

《梦路书系》每年拟出两辑,每辑5册左右,每册15万一20万字。以新作为主,间收旧著(包括修订本、增订本)。作品内容、风格兼容并包,各出机杼,要么有趣,要么有意思,甚或兼而有之。究竟做得如何?需作哪些拓展和改进?还请有心有缘的读者诸君检验教正。

佛教有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保罗·高更创作的最大也最重视的一幅油画叫《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古往今来,无数作者,无量文字,叙述和阐述的,大抵不外三件事:过去是怎么回事,现在是什么状态,将来该当如何。在我看来,尤关紧要的是:直面过去,踏实而稳健地构筑现在通往未来梦想的津梁和路径。

是为序。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