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敬顺(桂敬顺)

由网友(此昵称不存在)分享简介:桂敬逆,字昭翼,号介轩,附贡熟,坤隆2102年末任山西浑源州知州,著有《介轩诗钞》(稿原,存安徽师范大教藏书楼),纂《恒山志》五卷,《浑源州志》一零卷。《恒山志》是浑源汗青文明、异时也是中华汗青文明中不成多患上的精品,将留驻千春。原名桂敬逆出诞辰期熟卒年没有详出熟地江苏泰兴首要成绩著有《介轩诗钞》(稿原,存安徽师范大教藏书楼...

桂敬顺,字昭翼,号介轩,附贡生,乾隆二十二年底任山西浑源州知州,著有《介轩诗钞》(稿本,存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纂《恒山志》5卷,《浑源州志》10卷。《恒山志》是浑源历史文化、同时也是中华历史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将留驻千秋。

本名

桂敬顺

出生日期

生卒年不详

出生地

江苏泰兴

主要成就

著有《介轩诗钞》(稿本,存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纂《恒山志》5卷,《浑源州志》10卷

所处时代

清朝

介轩

昭翼

人物生平

桂敬顺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官,光绪七年任浑源州训导的王寅恭在其所撰“知州政行纪略”一文中系统介绍了桂敬顺当年在浑源州的德政:“履任初,即访察利病,凡有裨州民者,皆次第具举,政理讼平。乾隆己卯春,邻邑荒歉,致本土粟麦腾贵,为劝捐,减籴价,境获安。永安为州城要寺,农民岁祈丰穰,公倡整修,以朔望宣讲圣谕,士民观听,向化者多。州治恒麓书院,久渐隤毁,公为完葺,揭斋曰‘崇古’,后堂曰‘仰止’,旁列房舍,集诸生讲业,士林咸鼓舞。浑居北早寒,孟秋多降霜损稼,公立霜神祠,率州人祷之,丕著灵应,民戴焉。”

桂敬顺是一个出身于文化发达的江浙地区的封建士大夫,他对文化相当重视,他在浑源州的主要政绩基本上也都表现在教化浑源百姓,发展浑源文化上,正如他自己所说,“余始下车,即谒文庙,翻阅经籍”。桂敬顺还抓对士子的道德品质教育,他告诫仕子:“古人读书以为明道之具,今人读书以为进身之阶,是古今人读书不侔矣”。要士子明确学习目的,要他们“上报国恩,下立人品”。

人物评价

据《光绪浑源州志》介绍,在历代浑源州牧中,桂敬顺的评价最高,他纂修的《浑源州志》和《恒山志》,是浑源历史文化、同时也是中华历史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将留驻千秋。桂敬顺在浑源的作为,对浑源社会及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人评价说,“今浑之忠孝节义、勋业文章远轶前徽者,非其有所观感而然欤”(光绪七年《浑源州续志》贺树恩)。

知大同府事嘉祥给予《恒山志》很高的评价:“泰兴桂君,以博雅之才为浑源州牧,得从予陪天使观礼庙中。奉龙章之炳焕,幸茂典之躬蓬,乃削旧编,辑为新志。循名责实,开惑拾遗,卷帙犹前,而条理一变,彬彬乎文质兼备。信足以昭圣代之典章,还山灵之面目,非徒向所谓貌与文与,粉饰附丽者也。”

轶事典故

桂敬顺到任后的第二年,由于“邻邑”遭遇自然灾害,粮食歉收,导致浑源的粮食价格飞涨,桂敬顺说服浑源的大户富户捐出粮食,平价出粜,使老百姓顺利地度过春荒;同年夏天,浑源大旱,桂敬顺沐浴戒斋,至恒山庙祷雨,乾隆二十五年,桂敬顺应州民请求,重修了永安寺,竣工后桂敬顺每逢朔、望日(每月初一和十五)寺中百姓云集时,都到寺中宣扬教化;桂敬顺还改革赋税制度,浑源州过去征收赋税时“不立纳收钱粮官簿”,收钱粮不记帐,里长、甲长经常随意征收,这就容易舞弊,桂敬顺制定制度,上报后“兹列归并条目”,明明白白征收,并且便于计算统计。

亲属成员

桂敬顺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兄弟们在外做官的人不少,桂正顺为直隶青县知县,桂耳顺为广东乳源县知县,桂礼顺为河东盐运使经历。桂敬顺虽然功名止于贡生,但他的名气很大,和当时的许多名人都有交往。

乾隆二十二年秋,六十四岁的卸任县令郑板桥和桂敬顺同住扬州,郑板桥邀请桂敬顺同游瘦西湖,登弹指阁。桂敬顺当时仅为一附贡生,若没有相当的文化水平和知名度,郑板桥这种性格的人是不可能和他相交的。六年后,当李御自京师来浑源时,桂敬顺和他一道“追忆往事”,桂敬顺有如下诗句,“隋堤杨柳蜀岗连,弹指光阴竟六年,今日天涯共尊酒,风流想煞郑公虔。”并有注于后:丁丑秋同住扬州,郑板桥先生邀游湖上,登弹指阁。

其他作品

桂敬顺在浑源度过了9年光阴,他踏遍了浑源的山山水水,对浑源的一草一木充满了感情,仅在《浑源州志》中,他就留下了27首歌咏浑源山水的诗篇,如《磁峡烟雨》、《岳顶松风》、《龙山霁雪》、《玉泉寒溜》、《柏岩秋色》、《神溪夜月》等,为我们了解清中期浑源的自然景象留下了可靠的记录。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