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霞(南京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系主任)

由网友(会有怎样的对白。)分享简介:汪霞,女,一九六三年熟,教诲教专士,传授,专士熟导师,南大教诲科教取办理系副主任。研究标的目的为课程取讲授论、西席教诲、国际教诲取比力教诲等。人物简介一九八三年结业于盐乡师博外语系。一九九二年结业于华东师范大教比力教诲研究所,获硕士教位。二零零二年结业于华东师范大教课程取讲授研究所,获专士教位。专任教诲部天下低职低博学...

汪霞,女,1963年生,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系副主任。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国际教育与比较教育等。

人物简介

盐城师范学院举办建校60周年发展大会

1983年毕业于盐城师专外语系。199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获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兼任教育部全国高职高专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课程专业委会员理事、《课程研究》杂志编委会委员。著有论著6部,参编工具书或论著9本,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1998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2003年被确定为江苏省“333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代表成果

学术论文

60、2006,《建构21世纪的课程研究:超越现代与后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第1期。

59、2006,《Is Our Classroom an Ecological Place》,《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Vol.1,No.1.

58、2006,《“9·11”后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举措与问题》(第二作者),《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第1期。

57、2006,《校本课程开发:理念、过程、困难及其它》,《教育探索》第1期。

56、2006,《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美国“富布赖特计划”评说》(第二作者),《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6期。

55、2005,《我们的课堂生态了吗》,《全球教育展望》第5期。

54、2005,《研究性学习的外部援助策略》,《课程·教材·教法》第9期。

53、2005,《概念重建课程研究的后现代本质与评价》,《比较教育研究》第10期。

52、2004,《后结构主义课程研究的发展与评价》,《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4年第4期全文转载。

51、2004,《从课程文本的变化看后现代课程研究的发展》,《全球教育展望》第4期。

50、2004,《从生态后现代主义的视角理解课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5年第1期全文转载。

49、2004,《中小学教师终身学习障碍的探究》(第二作者),《现代中小学教育》第11期。

48、2004,《对教学设计问题的几点思考》,《教育探索》第12期。

47、2004,《走出合作学习的误区》,《教育科学研究》第12期。《教育文摘周报》2005年3月9日第6版观点摘编。

46、2003,《课程研究:从现代到后现代》,《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3年第2期摘录。

45、2003,《我国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改革》,《天津市教科院学报》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3年第6期全文转载。

44、2003,《布洛克的后现代课程观探析》,《比较教育研究》第2期。

43、2003,《高中生应有怎样的技能素养》,《课程·教材·教法》第2期。

42、2003,《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教育评论》第2期。

41、2003,《课程实施: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教育科学研究》第3期。

40、2003,《转变课程观:来自杜威和怀特海过程理论的启示》,《教育理论与实践》第3期。

39、2003,《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及评价》,《外国教育研究》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3年第8期全文转载。

38、2003,《课程开发:含义、性质和层次》,《教育探索》第5期。

37、2003,《后现代异域的课程话语》,《全球教育展望》第6期。

36、2003,《芬兰普通高中的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学科教育》第7期。

35、2003,《皮亚杰的新生物学世界观与转变课程思想的丰富隐喻》,《比较教育研究》第8期。

34、2003,《建构课程的新理念》,《全球教育展望》第8期。

33、2003,《现代课程研究及其方法论》,《外国教育研究》第89期。

32、200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第二作者),《教育实践与研究》第9期。

31、2002,《再造教育的文化:谈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教育参考》第1期。

30、2002,《21世纪英国高中课程取向探究》,《外国教育研究》第1期。

29、2002,《课程评价:类型和模式》,《课程研究》第24期。

28、2002,《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4期。

27、2002,《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及其特点》,《外国教育研究》第6期。

26、2002,《后现代课程研究的特点及对我国课程改革的意义》,《教育评价》第6期。

25、2002,《耗散结构理论与后现代课程范式》,《全球教育展望》第7期。

24、2002,《后现代课程研究的兴起:概念重建活动》,《全球教育展望》第10期。

23、2001,《英国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界定》,《全球教育展望》第1期。

22、2001,《为成功而学习》,《课程研究》第1-2期。

21、2001,《课程行动研究:理念、基础与需要》,《教育科学》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1年第11期全文转载。

20、2001,《课程改革及其基本问题》,《课程研究》第4期。《教育文摘周报》2002年5月15日第6版全文转载。

19、2001,《对课程行动研究的思考》,《课程·教材·教法》第6期。

18、2001,《一种后现代课堂观》,《全球教育展望》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2年第1期全文转载。

17、2001,《课程设计的几个基本问题》,《教育理论与实践》第11期。

16、2001,《课程设计取向研究》,《江苏教育研究》第11期。

15、2001,《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教育观的演变》,《全球教育展望》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2年第3期全文转载。

14、2001,《解读课程行动研究》,《上海教育》第14期。

13、2000,《从教育领域的危机谈世纪之交的教育改革》,《江苏教育研究》第1期。

12、2000,《对21世纪师范教育的思考》,《现代教育论丛》第1期。

11、2000,《瑞典新的高中课程及改革特点与分析》,《课程研究》第1-2期。

10、2000,《意大利的教育及存在的问题》,《学科教育》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语文教与学》2001年第3期全文转载。

9、2000,《从教学的缺失谈课堂的革命》,《教育科学》第3期。

8、2000,《当前澳大利亚课程改革的特点、困难和问题》,《外国教育研究》第3期。

7、2000,《20世纪末德国中学课程改革的动向》,《学科教育》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语文教与学》2001年第4期全文转载。《教育文摘周报》2000年7月19日第2版、7月26日第2版全文转载。

6、2000,《英国基础教育学科解析(上)》,《学科教育》第4期。

5、2000,《可持续发展:21世纪的教育选择》,《中国教育学刊》第5期。

4、2000,《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外国教育资料》第6期。

3、2000,《20世纪末瑞典义务教育课程革新的理念与举措》,《比较教育研究》第6期。

2、2000,《课程设计的几个基本问题》,《教育理论与实践》第11期。

1、2000,《英国基础教育学科解析(下)》,《学科教育》第12期。

(2000年以前略去)

出版著作

13、2004,《课程与教学概论》(副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

12、2003,《研究性学习的开发体制》(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

11、2003,《国际普通高中课程解读》(参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10、2003,《课程研究:现代与后现代》(独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9、2001,《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参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8、2000,《国外中小学课程演进(修订本)》(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7、2000,《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独著),江苏教育出版社。

6、1998,《国外中小学课程演进》(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5、1998,《教育大辞典(合编本)》(参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4、1996,《中国教育大系》(参编),陕西教育出版社。

3、1995,《女性人格建构学》(参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2、1994,《课堂教学艺术论》(参编),山东文艺出版社。

1、1994,《中国教育大系》(参编),湖南教育出版社。

科研项目

16、2006-2008,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负责人。

15、2004-2006,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课程研究的后现代转向与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的创新,项目负责人。

14、2004-200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教育类)国家一般项目:《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对沿海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研究》,主要参加者。

13、2003-2005,香港华夏基金会与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资助项目:研究性学习研究,子项目负责人。

12、2002-2004,教育部师范司委托研究项目:新世纪师范院校教育课程、教材研究,子项目负责人。

11、2002-200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后现代主义与课程研究,子项目负责人。

10、2002-200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普通高中课程的比较研究,主要参加者。

9、2001-2003,江苏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后现代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项目负责人。

8、1999-200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世界课程改革研究,主要参加者。

7、1998-2000,江苏省教委人文社科项目:当代中小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项目负责人。

6、1995-1998,国家教委委托研究项目:教育大辞典(合编本),主要参加者。

5、1995-1997,江苏省教委人文社科项目:我国当代课程与教学,项目负责人。

4、1995-1997,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面向21世纪教育课程模式的比较研究,子项目负责人。

3、1993-1995,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中学教育,主要参加者。

2、1993-1994,江苏省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向21世纪的中学课程改革研究,项目负责人。

1、1990-1994,国家教委委托研究项目:中国教育大系,主要参加者。

学术交流

24、2007,应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李子建教授的邀请,1月24-31日赴香港中文大学进行为期一周的学术访问。

23、2006,作为特邀课程专家参加第八届两岸三地课程专家论坛,杭州。

22、2006,The Second World Curriculum Studies Conference,Tampere,Finland. Session presentation: “Classroom Ecosystem: Reflections on Chinese Classroom Instruction”.

21、2006,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委派参加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北京。研讨:“十一五”期间高职高专教育类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全国高职高专教育类专业设置目录。

20、2006,应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邀请参加2020教育发展纲要的研讨,北京。研讨《2020中国基础教育发展战略》。

19、2005,应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的邀请参加“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讨会”,北京。研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讨论稿)》、《“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工程”实施方案》和《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计划》。

18、2005,中青年理论工作者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芜湖。大会发言:“多学科视野研究课堂教学的可能性”。

17、2005,过程思维与高等教育改革国际研讨会,盐城。小组报告:“A Shift in Curriculum Perspective:Inspiration from Process Theory of Whitehead”。

16、2004,全国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协作年会,扬州。提交论文《对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的一些思考》。

15、2004,The Sixth Sino-Japanese Symposium on Teacher Education,Hong Kong. Session present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14、2004,第四次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昆明。主持小组讨论:“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

13、2004,2004教师教育论坛,北京。小组讨论发言:“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几个问题”。

12、2004,中青年理论工作者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西安。小组讨论发言:“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反思”。

11、2004,第九届全国教学论年会,北京。大会论坛发言:“课程与教学研究必须关注课堂生态”。主持小组讨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反思”。

10、2003,第一届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海。小组报告:“专家援助与研究性学习”。

9、2002,全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与教师教育”研讨会,厦门。小组报告:“教师如何理解新课程标准”。

8、2002,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学校发展”研讨会,青岛。主持小组讨论:“新课程实验中的问题与反思”。

7、2001,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讨会,长春。大会论坛发言:“课程实施的几个基本问题”。

6、2001,“携手更生校园”国际研讨会,香港。小组报告:“我们需要进行课堂的革命”。

5、2000,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海。主持小组讨论:“后现代课程研究及其评价”。

4、2000,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urriculum Studies Conference,Baton Rouge,Louisiana. Paper:Curriculum Design Model and The Enlightenment.

3、2000,Asia-Pacific Teacher Education,Tokyo. Session presentation: “Reflections on Teacher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2、1998,全国师专学术年会,昆明。大会报告“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

1、1997,97中国教育论坛,北京。大会报告“面向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问题”。

荣誉与获奖

12、2006,《课程研究:现代与后现代》,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独立。

11、2005,《课程研究:从现代到后现代》,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独立。

10、2004,《课程研究:现代与后现代》,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独立。

9、2004,《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江苏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5。

8、2003,江苏省“333工程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

7、2001,《国外中小学课程演进》(修订本),第二届全国教育图书奖二等奖,独立。

6、2001,《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江苏省哲社优秀成果三等奖,独立。

5、2001,江苏省普通高校“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

4、1999,《国外中小学课程演进》,江苏省哲社优秀成果三等奖,独立。

3、1998,江苏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2、1998,《教育学》,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课程,2/3。

1、1993,1960-1991年瑞典高中课程改革研究,江苏省第二次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独立。

学术兼职

4、教育部全国高职高专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3、《课程研究》杂志编委会委员

2、中国教育学会课程专业委会员理事

1、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