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财经(华商报的都市报财经新闻定位)

由网友(轻栀倾心)分享简介:平易近熟财经是1份报纸,为华商报尾倡的都市报财经新闻定位。平易近熟财经为华商报尾倡的都市报财经新闻定位1 都市报财经新闻的困惑正在疑息爆炸多余、支出阶级起头分解、人们获守信息日益便当以及多元化的时代,请答:谁正在读财经新闻?谁正在读都市报财经新闻?比拟业余财经媒体受众,企业主、办理者、黑领、官员、博野教者、股平易近……都市报读者更巴望获得...

民生财经是一份报纸,为华商报首倡的都市报财经新闻定位。

民生财经为华商报首倡的都市报财经新闻定位

三秦都市报数字报 民生新闻

一 都市报财经新闻的困惑

在信息爆炸过剩、收入阶层开始分化、人们获取信息日趋便利和多元化的时代,请问:谁在读财经新闻?谁在读都市报财经新闻?

相比专业财经媒体受众,企业主、管理者、白领、官员、专家学者、股民……都市报读者更渴望得到什么有价值的财经信息?

从媒体阵营来看,中国专业财经媒体如《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以及《财经》杂志等等,属于“专业队”。而一般党报、都市报的财经新闻,则从报道领域和操作水平而言,均属于“业余队”。

从报道手法上看,目前已形成以“21世纪”报系为代表的、以“讲故事”为报道特色的“海派”,以及与《经济观察报》为代表、以“谈观点”为报道特色的“京派”,报道题材涉及政经、产经和小财经(主要指证券基金等金融领域)等。更多媒体则属综合“海派”和“京派”的混合体。

相比专业媒体,都市报财经新闻版面属于”业余队”。曾赴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山东等数十家都市报和专业财经媒体考察学习,发现都市报财经新闻普遍定位模糊,陷入纠结。

就读者差异而言:专业财经媒体重精英,而都市报财经需多关注草根。

精英少:对资讯要求内容精,深度深,视角广、专而深。

草根众:对资讯要求内容博、深度泛、视角独、浅而杂。

做个比喻,“精英”处于整个社会阶层金字塔的顶端,是我们需要挖掘、培育和争取的目标读者。我们将他们视为“重要”,但他们更需要专业财经的专业信息,不一定把都市报财经信息视为“必要”。

而处于社会结构金字塔“塔身”中低收入读者,迫切渴望财经信息,是我们需要满足服务的“衣食父母”。

一方面是精英“口味讲究,营养过剩”,一方面是草根“嗷嗷待哺,饥不择食”。聪明的选择,是我们为谁服务,会更受欢迎呢?

服务精英,是我们需要“仰望的星空”。但服务草根,则是都市报脚踏实地的现实立足点。虽然高端读者是都市报需要培育和开发的读者,但若忽视中低收入阶层读者的需要,舍弃大众而服务小众,没有考虑高端读者也有低端需求,则容易造成“高不成低不就”,容易曲高和寡。

二 为什么华商报要首倡“民生财经”

要想定位“民生财经”,首先要弄懂什么是“民生财经”。民生财经,顾名思义,就是以财经视角解读百姓日常生存消费、理财、投资创业等一切涉及财富的行为或政策,并以此为主要报道题材和特色。这有别于偏重宏观的政经和专业的产经,也有别金融证券等小财经,而扩大至民生。简言之,就是“以财经视角看民生,以民生视角看财经”。也可以说,民生财经就是以民生题材和角度为财经报道的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为特色,但并不等于其他产经、政经等重大题材就不做。为什么要做民生财经?

(一)符合华商报“民生立报 民本为魂”的办报宗旨。

回首华商报14年成功路,无时不刻是围绕“民生立报、民生为怀”的办报宗旨,在围绕“奉献最有价值的新闻和信息”,全心全意打好新闻仗的方针指引下,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的进步与成绩的。而就财经新闻而言,我们同样不能偏离华商报根植民生沃土,一心一意为百姓服务的宗旨,需要以更富有创造性的努力来回报读者,锻造品牌,提升业绩。 (2)关注

“民生财经”契合当今高物价时代,百姓普遍陷入“财”焦虑的现实。

“天下熙熙,皆为利往” 。在此华商报提出一句口号,“您也许不喜欢也不关注财经,但一定关注财富”。西安3年前的1个肉夹馍,还2.5元钱1个,如今普遍已超5元,有的高达10块。一碗面,从过去的3块多,飙涨到8块多。普通百姓对CPI的感受,是统计局所公布的6%多的几倍。房价更是翻了二三倍,工资增幅却一直跑不过CPI……在全球经济低迷、国内通胀压力巨大的情况下,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以及幸福感,都随着钞票的发毛而日益窘迫。在此背景下,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关心百姓的财富感受,为他们排忧解难,打好财产保卫战。

(3)华商报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大企业和行业竞争与沿海相比还不激烈,区域市场环境及特点所限,要求我们必须因地制宜。

西安并非政经中心,专业财经非都市报所长,而民生财经的海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深刻、精彩和多维。只要深入进去,就可以找到施展才华的大舞台。 (4)

为何要做“民生财经”,是因为我们曾经走过模仿专业财经、尝试大财经的弯路。返朴归真,深入研究读者需求,我们做“民生财经”有助于找到与大多数读者的结合点、兴奋点。

一个人,最可怕的不是自己“知道”,而是自己“不知道”;做一件事业,最可怕的不是知道自己“可为”,而是知道自己很多“不可为”。然后,“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经过多年的摸索,尤其在经历向专业财经、大财经的模仿后,2011年华商报调整方向和重点,“民生财经”,这个定位是多年弯路所得,符合华商实际,如果脱离这一根本,华商报财经新闻可能陷入迷途。这一点,看似无形,实则至关重要。民生财经,试图探索出一条贴近华商实际、符合都市报读者需要的财经新闻之路。而“民生财经”口号的提出,在全国都市报也是一种首创。三 具体怎么做 从生活的汤中“熬”出财经精华 在有限的财经版面上,如何做好“民生财经“。华商报提出,应提倡“民生化、本地化”,从生活的汤中“熬”出财经精华,努力做到贴紧国计民生,做透“陕味”财经。 “从生活的汤中熬出财经精华”,一个熬字,道出其中奥秘。一是新闻来源必须金铁民生热点,选题必须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熬”字,就是要提炼、生活和总结,要就事说理,以小见大。

方法一:必须从民生角度解读“国计”,观察巨变的世界。

国计方面,必须立足陕西,放眼全国甚至世界,落地解读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必须前瞻而敏锐地把脉全国乃至全球经济趋势,必须给劳碌工作的普通工薪阶层指点迷津。比如每月全国的CPI数据解读及全国70多个城市房价的波动,我们每期必做。我们认为,在当今媒体竞争激烈、信息获取渠道日益多元、尤其我们不处于重大财经新闻原发地的大背景下,我们对“庙堂之上”财经政策或“江湖之远”财经政策的解读落地,必须追求“第一解释权”。传媒要想发挥影响力,不仅在于以最快速度告诉人们发生什么事,更要告诉人们是怎么回事。虽是“第二落点”但要“第一印象”。做的比较好的诸如凤凰卫视,第一时间对国际重大事件的来源、去脉以及深刻影响,给予全方位的延伸解读,新闻进行加密、加宽、加厚,就是我们值得学习的。财经事件,往往有“蝴蝶效应”。大家对未知走向的关注,可能更甚于对世事本身的关注。对此,我们要选择小切口,善于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更要知道“冬”,最高明的,应该是预测到来年春潮的高度!因为财经操作,往往需要未雨绸缪,等大家都明白了,就晚了。方法二:就备受关注的本地民生财经题材故事或政策,深入挖掘。从具体操作来看,我们“民生财经”首先主打“民生题材”,以百姓的日常生活“柴米油盐”、吃喝玩乐、上学支出等为切入点;其次,讲究“民生角度”,突出复杂现象背后,与百姓利益有什么“关联度”。如对菜价的调查,我们发现西安超市内每斤1元以下的菜,仅剩7种。以及我们做的《关中奶农 含泪杀牛》的采访,通过讲故事,抓细节,从点、线、面多层面深入解剖奶贱伤农的深刻现实,引起陕西省农业厅、西安市农业局的重视,派队前往考察。此外,为了加强民生题材的互动性,我们今年利用网络及微博,开展民生调查,就孩子暑假补课费、工薪阶层涨工资等话题,积极用数据说话。最高一期参与调查者,一周就达3000多人。此外,民生监督“利器不可偏废”,应注重独家、重大及全国性影响力。去年,华商报记者根据网页资料,发现“香港孔子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涉嫌利用复利概念非法集资诈骗,为此我们派记者两赴上海,独家发现并揭穿诈骗上亿元的复利骗局,上海市金融办及公安局根据华商报独家举报线索,抓获犯罪嫌疑人,自称“中华儒龙”的胡益三夫妇等人。央视独家专访华商报记者,目前此案仍在进一步深挖中。在这里要说明的是,“民生财经”区别一般民生新闻以社会新闻为主打,不忘“财经”视角,如多细算账,多联系宏观背景,多横向纵向比较,更多“以小见大”,就事说理,而非简单事件的记述,必须体现出“有态度、有角度、有深度”。区别一般民生新闻,民生财经应重“算账”。强调题材的深刻性,尤其应挖出数字背后的“真问题”。如《全国卖地收入21年涨了6732倍》,记者从微博发现线索,独家专访清华学者,帮读者找到房价高企的真正原因是地价暴涨的根本原因。稿件刊发后,新浪、搜狐等全国数十家网站转载,著名财经评论人士叶檀就此发表评论。方法三:民生财经,必须加重百姓理财、投资、创业报道比重。“你可以跑不过刘翔,但你一定要跑赢CPI”,理财是普通百姓最需要的信息之一。除了在每周一的《财经周刊》开辟理财专版,我们还日常加重黄金、基金、外汇、白银、房产、收藏等理财品种的动态报道。民生财经,不仅要关注百姓现实生活身,更应该关注群众潜在精神梦。据腾讯网调查显示,7成以上的人都有创业当老板的梦想,只有两成多人愿意一直当工薪阶层。以创业促进就业,是党和政府的一重大举措。但目前国内的创业,多为海龟或IT高管等。大学生等创业,停留在卖菜等层面。为了激发全民创业热情,我们正与陕西省有关部门联合筹办“首届陕西省全民创业大赛”。目前已落实社保系统资金1亿元,民间风投资金1亿元,华商报拟搅动陕西,关注创业经济,让草根创业星火燎原。(四)证券新闻也需重“民生”,做好服务性。作为服务股民的重要板块,华商报的证券版自改版至今,一直在坚持。为了加强证券版的贴近性和针对性,我们今年6月通过对西安600多位股民的数据调查显示,大盘解读和热点板块分析,是股民最爱。突出实用性、指导性、服务性为至要。(五)谋势借势 品牌营销。民生财经,注重服务中低读者,但并不等于不可以搞高端活动,不可以请专家、名家给普通投资者指点迷津。品牌论坛或活动,历来是专业财经媒体打造品牌的重要工具,如我们熟知的《财富世界500强》,其实是美国《财富》杂志搞的营销活动。如今,500强成为一种“标准”。而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品牌,一流企业卖标准。2008-2010年,华商报已经连续3年成功举办“华山论剑”活动,借全球金融危机肆虐之际,连续组织有关“全球经济趋势与中国资本市场高峰论坛”,邀请到世界投资大师罗杰斯、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蒙代尔等一流名家,每年传播覆盖传播上亿人次。论坛既有高瞻远瞩的名家分析,也有服务股民的实战指导,曲高并不和寡。我们不仅打造了品牌,积累了丰富的专家人脉,开拓了视野,搅动了陕西,更提升了华商传媒在全国传媒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