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叶卷柏(石松纲卷柏目的植物)

由网友(程先生╮)分享简介:粗叶卷柏,土熟或者石熟,竖立或者基部竖卧,熟于林下或者岩石上,模式标原采自贵州。中文名粗叶卷柏推丁教名Selaginella labordei界动物界门蕨类动物门(Pteridophyta)亚门石紧亚门(Lycophytina)纲石紧纲(Lycopsida)目卷柏目(Selaginellales) 。原目仅一科一属科卷柏科属...

细叶卷柏,土生或石生,直立或基部横卧,生于林下或岩石上,模式标本采自贵州。

中文名

细叶卷柏

拉丁学名

Selaginella labordei

植物界

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

亚门

石松亚门(Lycophytina)

石松纲(Lycopsida)

卷柏目(Selaginellales) 。本目仅1科1属

卷柏科

卷柏属

细叶卷柏

命名者及年代

Hieron. ex Christ

分布区域

安徽,重庆,福建,甘肃,广西,贵州,河南,湖北,湖南,江西,青海,陕西,四川,台湾,西藏,香港,云南,浙江

植株形态

推荐几种优质防沙治沙树种,商机巨大

细叶卷柏

土生或石生,直立或基部横卧,高(5-) 15-20 (-30)厘米,具一横走的地下根状茎和游走茎,主茎基部无块茎。根托生于茎的基部或匍匐根状茎处,长0.5-1.5厘米,纤细,直径0.1-0.2毫米,根少分叉,被毛或近无毛。主茎自中下部开始羽状分枝,不呈“之”字形,无关节,禾秆色或红色,主茎下部直径0.4-1.4毫米,茎圆柱状,具沟槽,无毛,维管束1条,直立能育茎中部开始分枝,侧枝3-5对,2-3回羽状分枝,分枝稀或密,主茎上相邻分枝相距1-5厘米,分枝无毛,背腹压扁,末回分枝连叶宽(2.2-)3-3.5(-5.5)毫米。

叶子形态

细叶卷柏

叶全部交互排列,二形,草质,表面光滑,无虹彩,边缘不为全缘,具白边,不分枝主茎上的叶排列较疏,主茎上的叶大于分枝上的,二形,绿色,地下根状茎和游走茎上的叶褐色,背部不呈龙骨状,边缘具短睫毛。主茎上的腋叶较分枝上的大,卵圆形,基部钝,不对称,卵状披针形,(1.4-)2.0-2.4(-2.9)毫米×(0.5-)0.8-1.0(-1.3)毫米,边缘具细齿或具短睫毛。中叶多少对称,主茎上的明显大于分枝上的,分枝上的中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0.9-2.0毫米× 0.3-0.8毫米,排列紧密,背部呈龙骨状或不呈龙骨状,先端常向后反折,先端具芒,芒常弯曲,基部近心形,非盾状,边缘具细齿或睫毛。侧叶不对称,主茎上的明显大于侧枝上的,侧枝上的侧叶卵状披针形或窄卵形到三角形,略斜升,相距较远,1.7-3.2毫米×0.6-1.2毫米,先端急尖。边缘具细齿或具短睫毛,上侧基部扩大,加宽,覆盖小枝,上侧基部边缘具短睫毛,先端具细齿,下侧基部圆形,具细齿或睫毛,先端齿状。孢子叶穗紧密,背腹压扁,单生于小枝末端,5.0-18毫米×1.3-3.0毫米;孢子叶略二形或明显二形,倒置,具白边,上侧的孢子叶卵状披针形,边缘具缘毛或细齿,先端渐尖,上侧的孢子叶具孢子叶翼,孢子叶翼不达叶尖,边缘具短睫毛或细齿,下侧的孢子叶卵圆形,边缘具细齿或短缘毛,先端具芒或尖头,龙骨状;大孢子叶和小孢子叶相间排列,或大孢子位于基部的下侧或上部的下侧。大孢子浅黄色或橘黄色;小孢子橘红色或红色。[1]

产地分布

产重庆(城口、南川、黔江、巫溪)、福建(崇安、德化、建阳、泰宁)、甘肃(康县、文县、武都、舟曲)、广西(桂林、龙胜)、贵州(毕节、长安、道真、德江、贵定、贵阳、江口、雷山、六枝,龙里、黔西、清镇、三都、水城、松桃、绥阳、桐梓、印江)、河南(大别山、灵宝、卢氏、栾川、洛宁、嵩县、桐柏山、西峡、淅川)、湖北(恩施、谷城、房县、兴山)、湖南(桑植、石门、宜章、永顺)、江西(定南、九江、庐山、铅山、武宁、修水、宜春)、陕西(眉县、平利、山阳、太白、旬阳、镇坪)、四川(宝兴、道孚、都江堰、峨边、峨眉山、甘洛、都江堰、洪雅、康定、雷波、芦山、泸定、马尔康、茂县、美姑、米易、沐川、平武、青川、三台、天全、汶川、西昌、兴文、雅安、宜宾、荥经)、重庆(丰都)、台湾(高雄、花莲、嘉义、南投、台北、台东、台南、台中、宜兰)、西藏(波密、易贡)、青海,浙江(淳安、江山、缙云、临安、龙泉、庆元、遂昌)、安徽(黄山、绩溪、歙县、休宁)、云南(宾川、大关、大理、大姚、贡山、鹤庆、澜沧、丽江、泸水、勐腊、巧家、双柏、绥江、永胜)、西藏。

别名

柏地丁、地柏枝。

生境分布

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

性味归经

淡,平。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消炎退热,止血,止喘。主治伤风鼻塞,肝炎,胆囊炎,小儿高热惊厥,哮喘,浮肿,小儿疳积,口腔炎,鼻衄,月经过多,外伤出血,毒蛇咬伤,烧烫伤。

用法用量

0.3~1两;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

参考资料

1.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引用日期:2011-06-03)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