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山鹑意大利亚种(灰山鹑意大利亚种)

由网友(漓殤う)分享简介:灰山鹑意大利亚种(教名:Perdix perdix italica)是灰山鹑的亚种之1,体少约三零厘米。眉线、脸及喉偏偏橘黄。下体灰,至臀部黑。雄鸟下胸有较着的倒"U"字形栗色斑块。两胁具宽广的栗色竖纹。取斑翅山鹑的区分正在于胸块栗色而非玄色,而且无丝量喉羽。锈白色的首羽正在航行时清晰看来。候鸟。栖息于高山丘陵、山麓平本以及低...

灰山鹑意大利亚种(学名:Perdix perdix italica)是灰山鹑的亚种之一,体长约30厘米。眉线、脸及喉偏橘黄。下体灰,至臀部白。雄鸟下胸有明显的倒"U"字形栗色斑块。两胁具宽阔的栗色横纹。与斑翅山鹑的区别在于胸块栗色而非黑色,并且无丝质喉羽。锈红色的尾羽在飞行时清楚可见。留鸟。栖息于低山丘陵、山脚平原和高山等各类生境,夏季多在高山乱石荒坡、有稀疏树木和灌丛的高原草地、或在山脚沟谷、河边、湖边矮树丛以及山地田野等生境中。繁殖鸟以家族群育幼。被赶时同时起飞。喜有矮草的开阔原野,尤其是农田。主要以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枝、嫩叶、芽、花、果实、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

形态特征

灰山鹑 灰山鹑

灰山鹑意大利亚种雄性成鸟头顶、枕和后颈暗灰褐色,具棕白色羽干纹,纹的末端常扩大成点;额部、眼先、眼上纹和头的两侧棕褐色;前额基部有一小黑斑,介于两鼻孔之间;耳羽栗褐色,具浅黄羽干纹。上背及下颈和前胸有两侧均为灰色,混以棕褐色;有的羽毛具次端横斑。体背其余部分棕色;具灰黑色虫蠹横列的细纹,并杂以排列整齐明显的栗色横斑;尾上覆羽的横斑变稀但更宽阔,中央三对尾羽表面与背同色,其余尾羽纯栗,而具更暗栗色的宽阔次端斑;肩和翅上覆羽及三级飞羽与背小覆暗,初级飞羽和次纺飞羽褐色,内外均具浅棕白色横斑;但次级飞羽褐色部分亦缀以棕点;喉侧羽变长变尖,呈须状;头部羽毛和前胸呈棕褐色;下胸至腹部中央具马蹄形黑色块斑。胸侧灰色,两胁棕白,并均具宽达4毫米的栗色横斑;腹部白沾棕;尾下覆羽棕白色。

雌性成鸟羽色和雄鸟基本相同。头顶暗褐;羽干纹暗棕;耳羽浓栗,中部转黑,眼下有栗斑与耳羽相连;上背灰色范围十分狭窄,上胸呈深棕褐色;下胸马蹄形黑斑缩小,或仅存痕迹。

虹膜暗褐色,嘴暗铅色或暗角色;跗蹠和趾暗棕色。

栖息环境

栖息于低山丘陵、山脚平原和高山等各类生境,夏季多在高山乱石荒坡、有稀疏树木和灌丛的高原草地、或在山脚沟谷、河边、湖边矮树丛以及山地田野等生境中,冬季常到山脚平原、农田耕地以及村庄附近的打谷场或干草堆上活动。

生活习性

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或为家族群、或为由家族群组成的更大群体。通常为5-15只的群体活动。雄鸟叫声嘎嘎,似ki-errr-ik, ki-errr-ik,重音在errr上。性情活泼,善于奔跑和隐蔽。飞行快速且呈直线飞行,但通常飞不多远即落入地上草丛或灌丛中。起飞时常发出高声鸣叫。飞行不高,常紧贴地面飞行,两翅煽动迅速,并发出清晰的振翅声。

主要以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枝、嫩叶、芽、花、果实、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谷物等农作物,特别是秋冬季节,常在农田地中觅食,此外也吃蚱蜢、蝗虫、蟋蟀等小型无脊推动物和昆虫,特别是夏季。觅食主要在早晨和黄昏,中午多在阴凉处休息。

分布范围

分布于意大利。

繁殖方式

繁殖期1-6月,营巢于富有灌丛和蒿草的平原沟谷、溪流、干草地,草原幼林和山区疏林、树丛地区。巢多置于地上高草丛中或灌丛下,有灌木和草的隐蔽,一般很难发现。雄鸟和雌鸟往往共同营巢。巢的结构甚为简单,主要是在松软的地上凹处刨一个浅坑,垫以干草、苔藓和羽毛等即成。每窝产卵10—20枚,最多达26枚。产卵通常一天产一枚。卵的颜色为灰色或灰绿色,大小为32-39×24-29毫米,重量为9-13克。孵卵由雄鸟和雌鸟共同承担,或雌鸟孵卵,雄鸟在巢区警戒。雌鸟有较强的恋巢性。孵化期为21—26天,雏鸟孵出当天即可随亲鸟活动,一直到秋天均成对或成家族小群生活。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