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灶鸟(分布于南美洲的雀形目动物)

由网友(Loveneverfails)分享简介:棕灶鸟(教名:Furnarius rufus)体型较大,颈椎一五枚。叫肌没有发财,离趾型足,趾3前1后,后趾取中趾等少;腿粗壮,跗跖后缘鳞片常愈合为整块鳞板;雀腭型头骨。雏鸟晚成性。筑巢精良,修圆拱形泥巢,故名。栖息于次熟森林、草坪及农地,多散群糊口及繁衍。是阿根廷的国鸟。阿根廷人对于棕灶鸟极其偏幸。以为棕灶鸟筑巢独俱特点...

棕灶鸟(学名:Furnarius rufus)体型较大,颈椎15枚。鸣肌不发达,离趾型足,趾三前一后,后趾与中趾等长;腿细弱,跗跖后缘鳞片常愈合为整块鳞板;雀腭型头骨。雏鸟晚成性。筑巢精巧,建圆拱形泥巢,故名。栖息于次生丛林、草坪及农地,多集群生活及繁殖。是阿根廷的国鸟。阿根廷人对棕灶鸟极为偏爱。认为棕灶鸟筑巢独俱特色,形似“面包烤炉”,人们赞赏其“建筑技艺”高超,并喻其为面包师,赢得人民的普遍宠爱。分布于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巴拉圭和乌拉圭。

中文名

棕灶鸟

外文名

Rufous Hornero

灶鸟科

动物界

雀形目

脊索动物门

鸟纲

灶鸟属

棕灶鸟

拉丁学名

Furnarius rufus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亚纲

今鸟亚纲

亚种

4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

Gmelin, 1788

保护级别

无危

外形特征

这是灶台吗,能烤面包吗

棕灶鸟

棕灶鸟体长16~23厘米,体重31~65克。尾巴方形,喙很直。冠褐色,喉咙白色,上体羽毛呈红褐色,飞羽略灰暗,尾巴红褐色,下体是一种略带苍白的棕黄褐色,雄鸟及雌鸟相似,幼鸟下身稍为淡色。它们的体形随北部至南部已逐渐有所变化。腿细长,适合在开阔的草原上生活。

栖息环境

常见于热带稀树草原,次生丛林、草坪、牧场和耕地,也常探访人类居住区。

生活习性

主要吃昆虫及其他节肢动物,偶尔也吃植物性物质,如种子和果实。在地面上步行觅食,鸣叫的声音是快速的颤音,通常听到雌雄对唱,雄鸟节奏快而雌鸟略慢。若同为两个雄鸟,它们会一边鸣叫一边拍打翅膀击败对方,拍击翅膀的速度和它们发出的颤音同步。

绝大多数鸟类的巢穴都使用嫩枝搭建,四面通风,相比之下,南美洲的棕灶鸟则是一个另类,会在树上建造土窝。它们收集泥土和粪便,在高枝上建造一个碗状巢穴。在阳光的烘烤下,巢穴逐渐变硬,允许棕灶鸟在里面产卵。它们的巢穴建在背风处,防止被大风吹跨,同时也能经受住其他恶劣天气考验,是一个理想的避难所。

分布范围

棕灶鸟分布图

分布于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巴拉圭和乌拉圭。

繁殖方式

棕灶鸟营半球型的巢,看上去像烤箱,其营造的烤箱形巢最为典型,是众所周知的。它们精心制作的炉形的泥巢,常见的建筑于树叉上和电线杆上。一年四季均可繁殖,但主要的繁殖期在8月至12月期间,在产卵前几个月就开始筑巢的艰巨任务。每窝大约产3至4卵,孵化期约16日至17日天,双亲一同孵化和喂雏,幼鸟离巢期约24至26天。

亚种分化

棕灶鸟(4亚种)

中文名称

拉丁学名

1.棕灶鸟巴西亚种Furnarius rufus albogularis
2.棕灶鸟普通亚种Furnarius rufus commersoni
3.棕灶鸟巴拉圭亚种Furnarius rufus paraguayae
4.棕灶鸟指名亚种Furnarius rufus rufus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很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注:棕灶鸟图册网址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