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舞记(冰心所著的散文)

由网友(噬心)分享简介:《观舞忘》是今世做野炭心创做的1篇集文。此文用精妙的言语揭示了印度卡推玛姐妹崇高高贵的跳舞武艺,抒发了做者对于她们的嘉赞、感谢以及吊唁之情,异时也展现了平易近族艺术之根正在原平易近族的文明泥土中的内在。齐文综合运用了比方、排比等建辞伎俩,充实地把望觉抽象转移为言语抽象,极大水平引发了读者的念像力。此文后当选为人学版《语文·7年级·下册》...

《观舞记》是当代作家冰心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用精妙的语言展现了印度卡拉玛姐妹高超的舞蹈技艺,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赞美、感激和怀念之情,同时也揭示了民族艺术之根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的内涵。全文综合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充分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极大程度激发了读者的想像力。

冰心 的作品 371

此文后被选为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第四单元中的第十九课。

中文名

观舞记

作者

冰心

出处

《冰心全集》

朝代

20世纪50年代后期

作品体裁

散文

原文

观舞记

——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

我应当怎样地来形容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

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她们的变幻多姿的旋舞。

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彩色,点染出她们的

清扬

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

假如我是个作曲家,我就要用音符来传达出她们轻捷的舞步,和细响的铃声。

假如我是个雕刻家,我就要在玉石上模拟出她们的充满了活力的苗条灵动的身形。

然而我什么都不是,我只能用我自己贫乏的文字,来描写这惊人的舞蹈艺术。

如同一个婴儿,看到了朝阳下一朵耀眼的红莲,深林中一只旋舞的孔雀,他想叫出他心中的惊喜,但是除了咿哑 之外,他找不到合适的语言。

但是,朋友,难道我就能忍住满心的欢喜和激动,不向你吐出我心中的“咿呀”?

我不敢冒充研究印度舞蹈的学者,来阐述印度舞蹈的历史和派别,来说明他们所表演的婆罗多舞是印度舞蹈的正宗。我也不敢像舞蹈家一般,内行地赞美她们的一举手一投足,是怎样地“本色当行”。

我只是一个欣赏者,但是我愿意努力说出我心中所感受的飞动的“美”!

朋友,在一个难忘的夜晚——

帘幕慢慢地拉开,台中间小桌上供奉着一尊湿婆天 的舞像,两旁是燃着的两盏高脚铜灯,舞台上的气氛是静穆庄严的。

卡拉玛·拉克希曼出来了。真是光艳的一闪!她向观众深深地低头合掌,抬起头来,她亮出了她的秀丽的面庞和那能说出万千种话的一对长眉,一双眼睛。

她端凝 地站立着。

笛子吹起,小鼓敲起,歌声唱起,卡拉玛开始舞蹈了。

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能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鸣!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婉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 的盛怒;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帖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像湿婆天一样,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她只顾使出浑身解数,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讲说着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

一段一段的舞蹈表演过(小妹妹拉达,有时单独舞蹈,有时和姐姐配合,她是一只雏凤!形容尚小而工夫已深,将来的成就也是不可限量的),我们发现她们不但是表现神和人,就是草木禽兽: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一阵一阵的柔韧的蠕动,从右手的指尖,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我实在描写不出,只能借用白居易的两句诗“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来包括了。

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舞蹈、音乐、雕刻、图画……都如同一条条的大榕树上的树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这众多树枝在大地里面息息相通,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他的食粮的供养,而这大地就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印度的广大人民群众。

卡拉玛和拉达还只是这棵大榕树上的两条柔枝。虽然卡拉玛以她的22岁的年华,已过了17年的舞台生活;12岁的拉达也已经有了4年的演出经验,但是我们知道印度的伟大的大地母亲,还会不断地给他们以滋润培养的。

最使人惆怅的是她们刚显示给中国人民以她们“游龙”般的舞姿,因着她们祖国广大人民的需求,她们又将在两三天内“惊鸿”般地飞了回去!

北京的早春,找不到像她们的南印度故乡那样的丰满芬芳的花朵,我们只能学她们的伟大诗人泰戈尔的充满诗意的说法:让我们将我们一颗颗的赞叹感谢的心,像一朵朵的红花似的穿成花串,献给她们挂在胸前,带回到印度人民那里去,感谢他们的友谊和热情,感谢他们把拉克希曼姐妹送来的盛意!

作品注释

1.旋舞:旋转的舞动,指一种舞蹈的动作。

2. 清扬:形容眉目之美,也泛指人美好的仪容、风采。

3. 咿哑(yī yā):象声词。小儿学语或低哭声。

4.本色当行:做本行的事,成绩十分显著。

5.湿波天: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毁灭之神。前身是印度河文明时代的生殖之神“兽主”和吠陀风暴之神鲁陀罗,兼具生殖与毁灭、创造与破坏双重性格,呈现各种奇谲怪诞的不同相貌

6.端凝:庄重;端庄;凝重;端庄。

7.颦蹙(pín cù):皱着眉头,形容忧愁的样子。

8.粲(càn)然:笑容灿烂的样子。

9.嗔(chēn)视:生气地看。

10.叱咤(chì zhà)风云:形容威力极大。

11.浑身解(xiè)数:浑身:全身,指所有的;解数:那套数,指武艺。所有的本领,全部的权术手段。

12.尽态极妍(yán):使仪态和丽质最充分地显示出来。

创作背景

《观舞记》是冰心写于五十年代后期的一篇散文,当时中印关系正处于蜜月时期。在国际上有着许多的共同的立场和观点,特别是1955年万隆会议的召开,更进一步促进了中印关系的发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冰心以一场异国风情表演——印度舞蹈为题材,写下了这篇散文。也正因为这一大的背景,这篇散文同时也有着应景之作之嫌。文中所产生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

作品鉴赏

冰心的散文一向以文笔清丽、意蕴隽永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这篇《观舞记》,描摹舞姿,抒写观感,将优美的造型和真挚的情感熔于一炉,可以使人们进一步领略到冰心那颗广博而清醇的爱心。文章没有按照“观舞”的过程来展开,而是先用近三分之一的笔墨来渲染观舞后难以过制的“欢喜和激”的心情。这一别具匠心的结构,显然具有多重艺术魅力:开篇即用设问来提顿,是为了激发读者阅读和思考的兴趣,这叫做调动读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四个以“假如”开头的假设句的连用,不仅委婉地暗示了所观舞蹈的诗意美、色彩美、音乐美和造型美,而且像个追尾的浪头,把作者急于将自己的惊喜告诉读者的情绪表达出来,以舞姿的动人效果来反衬舞美的惊人精湛;而一再申明自己因“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只能发出“咿哑”的声音而倍感遗憾,则是用低调来反托那精湛舞姿的难以言传,令人不胜神往。

铺垫烘染既就,作者就适时地为读者拉开了那个“难忘夜晚”的舞台帷幕:先写舞台气氛,次写人物静态造型,再写音乐声起,最后则是对一幅幅“飞动的美”的精心描绘。舞蹈语言都是以形传神,因而在作者笔下,生动逼真、形神俱到成为这段描写的主要特点。其中,用“细碎”形容舞步,用“繁响”形容铃声,用“轻云”比喻慢移,用“旋风”比喻疾转,通过描摹种种不同的动态舞姿,来体现种种不同的感情心态,从而取得了简洁准确、形神毕肖的艺术效果。特别是对于“蛇舞”的描绘:“颈的轻摇,肩的微颤:一阵一阵的柔韧的蠕动,从右手的指尖,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更是达到了生动逼真的极致。古人云,“真景逼而神境生”。“真”而“神”,这是卡拉玛姐妹的舞蹈所达到的境界,也是冰心用文字来传达这种美时所追求的目标。

一般说来,“记”是一种叙事散文,但这篇《观舞记》更像是一首散文诗。这首先在于它不以记事为体,而以抒情为主:“记”断续而“情”融贯,“事”简略而“意”丰赡。起笔即饱蘸着惊喜和激动,结末又将这激情延伸到对印度深厚传统文化礼赞和对印度人民满怀盛意的遥祝;即使是中间描绘舞美,也都是一幅幅情溢象外的写意画。真挚情感的贯注,体现了诗性抒情散文的本色当行。其次,段落层次的多行细分,运笔行文的抒情格调,排比句式的联翩层叠,明比暗喻的生动多姿,遣词造句的凝炼优雅,也从各个方面增添了此文的诗性色素。这是《观舞记》的特征,是冰心散文一以贯之的风调。

名家点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汪文顶《汪文顶讲现代散文》:“冰心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曾出访印度,对印度文化传统较为了解,在北京观看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的访华表演,使她写下这篇献歌似的《观舞记》。用语言文字描写舞蹈,是艺术之间的转述,当然难以穷形尽态,与现场观赏是有差别的。但在描述形体动作的时候,语言文字也能绘影传神,栩栩如生,同时还能抒发观感,阐发意涵,冰心散文就在此发挥了语言艺术的特长。”

当代作家、冰心研究会会长王炳根《冰心论集·四·上》:“收在《归来以后》中的《观舞记》,是一篇叙述观赏舞蹈表演感受的文字,作者紧紧抓住舞蹈以经过提炼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手段的特点,着力描摹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舞姿的飞动的美。在表现那惊人的美时,采用了先抑后扬的艺术手法,先渲染舞台上静穆庄严的气氛,演员出场‘光艳的一闪’,端凝的站立,鲜明美好的形象,使观众全神贯注。随着笛声、鼓声、歌声迭起,出现了‘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的舞姿。作者在描述动作之美、服饰之美、形体之美的同时,还用画龙点晴的笔法,细腻地刻画了传神的眉目,以及所表现的哀怨、喜乐的情感,赋予飞动的美以丰富、充实的内涵。”

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毛世昌《我们是如何把泰戈尔的戏剧〈齐德拉〉搬上舞台的》:“冰心的《观舞记——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变化多姿的古典印度舞蹈之婆罗多舞,舞蹈演员妆容细腻,服饰绚丽,舞步轻盈,身形灵动,感情丰富。冰心的文章让读者对印度舞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品影响

《观舞记》被选为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第十九课。

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女,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1946年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