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草堂图(东山草堂图)

由网友(没钱没身份没长相没死〃)分享简介:《东山草堂图》是元朝绘野王蒙创做的纸原设色绘,现匿于台北故宫专物院。此绘做隔火草堂,磊石堆叠,春林疏爽,低士闲居。图中,山石的形制皆偏偏于方,不管是紧树的勾、皴,柏树的叶点,其它纯树枝叶的单匀,照旧山石的皴线、苔点,都描画患上密真、精致。齐图敷以浓赭色,而浓赭色取层层墨色熟发后,使翰墨尤显患上苍秀。中文名东山草堂图创做期间元...

《东山草堂图》是元代画家王蒙创作的纸本设色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古画 元代王蒙 东山草堂图 欣赏

此画作隔水草堂,磊石重叠,秋林疏爽,高士闲居。图中,山石的形制皆偏于方,无论是松树的勾、皴,柏树的叶点,其它杂树枝叶的双匀,还是山石的皴线、苔点,都刻画得密实、精细。全图敷以淡赭色,而淡赭色与层层墨色生发后,使笔墨尤显得苍秀。

中文名

东山草堂图

创作时期

元代

作者

王蒙

规格

111.4cm

类型

设色画

材质

纸本

收藏地

台北故宫博物院

题材

山水画

幅式

立轴

画作内容

东山草堂图

此图远处山峦层叠绵延,如卷云会聚,体势高峻浑厚,矾头突兀,山头草木葱茏:万壑干崖,溪流从岩间涌出:瀑布高悬直下,如一条银白色的绢帛,水珠四溅,汇流于山下溪流中。中景为嶙峋山岩和密树层层,临湖处座落着数间草堂屋宇,屋内陈设简陋。屋内人们,有的对弈,有的在交谈,有的倚栏观赏景物。画幅右下侧为宽阔的湖水,水面平静如镜,无丝毫波纹,画面上山石、树木与溪流、飞瀑相得益彰,有声有色,自然和谐。湖岸一侧为坡石堤岸有几棵松树,枝干挺拔,枝叶茂密,与对岸湖边的草堂屋宇遥相呼应。

图右上篆书题“东山草堂”,年款“至正二年四月望日为东山良友画,黄鹤山樵王蒙”。

创作背景

王蒙在绘画上承袭外祖父赵孟俯及二舅赵雍的影响,并继承董源、巨然传统,白出新意,独具面貌,是元代具有创造性山水画大家。在元代山水画家中,是唯一以作品繁密取胜者,喜用枯笔,于皴,且皴用多家:他的山水画的突出特点是布局充满,结构复杂,层次繁密,笔法苍秀,表现出山水蓊郁、华滋,风格多样,他的山水画最大的特色,是善于表现江南深山溪谷、草木华滋的蒙茸湿润之感:其绘画主题多表现隐士隐居生活。

此图作于元至正三年(1343)四月,当是其移居黄鹤山后不久所作。当是王蒙中期作品。

艺术鉴赏

《东山草堂图》局部

此画构图深远,疏密得宜,与元代简洁之风大相径庭,充分发挥了作者独到的风格。用淡墨勾石骨,由淡而浓,层次加深,先用湿笔,然后用于笔皴擦,作解索皴、牛毛皴:用笔活而不乱,层次井然,近树笔致挺健尖利,树干遒转苍硬,布叶用松针、点叶、夹叶法,精秀工整。整个画面气势雄伟,繁密而不塞迫,表现了江南溪山湿润华滋、沉郁深秀的气象。

历史传承

该图原为项元汴旧藏,后入清宫内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著录:石渠宝笈续编(御书房),第四册,页1975;故宫书画录(卷五),第三册,页211-212;故宫书画图录,第四册,页331-332。

作者简介

王蒙(1308—1385年),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赵孟頫外孙。曾作过元朝小官,元末弃官归隐黄鹤山(今浙江余杭县临平镇)。入明,曾任泰安知州,后因胡惟庸案牵连被捕,死于狱中。工诗文书法,善画山水,为“元四大家”之一。《明史》卷二八五有传。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