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喜乐(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

由网友(假情假意假人心べ)分享简介:陈喜乐,女,一九五七年七月熟。厦门大教哲教系传授。人物履历一九七九年结业于复旦大教哲教系,一九八二年厦门大教科教技能哲教业余硕士研究熟结业留校,获哲教专士,留校后1直从事科技哲教、科教意识论、科教社会教、科技政策取办理的讲授以及科研事情,二零零一年提升为传授,二零零八年与患上专士熟导师资历;掌管或者介入国度天然科教基金、国度...

陈喜乐,女,1957年7月生。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

人物经历

心法师万化 曲高和天籁 北大哲学系教授王中江考察点赞西安外事古乐团

197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1982年厦门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校,获哲学博士,留校后一直从事科技哲学、科学认识论、科学社会学、科技政策与管理的教学和科研工作,2001年晋升为教授,2008年取得博士生导师资格;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省级课题近20项;合作出版专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近80篇;已指导毕业的硕士研究生20人,在学的硕士研究生3人,指导博士研究生3人;担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中国科学学研究会理事、福建省哲学研究会理事、福建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厦门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

其他作品

名称时间
闽台科技交流与合作2006年06月01日
科技资源整合与组织管理创新2008年01月01日
网络时代知识创新与信息传播

主要成就

研究方向

科学认识论

本方向主要研究科学认识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科学认识的方法和价值问题,特别对知识创新、知识创新信息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如:《网络时代知识创新与信息传播》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科技传播的研究状况及其理论模式》厦门大学学报2007(4)、《基于网络的知识创新信息传播条件与机制》未来与发展2012(6)、《试论知识创新信息运动》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怀疑思维、问题空间重构和范式更替的网状运动》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4)、《论知识创新信息能力》未来与发展2000(5)、《试论信息时代高校创新能力教育》未来与发展2002(5)、《休闲与21世纪人的素质的提高》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6)、《新科技革命与思维方式的变革》厦门大学学报1993(4)、《中西思维方式之比较》厦门大学学报1991(4)、《论科技革命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经济·社会1993(3)。

科学技术与社会

本方向重点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及科学技术在当代的社会功能,尤其是对科学技术社会学理论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如《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科技进步》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6)、《低碳经济下的生态环境价值、评价及其方法》未来与发展2011(2)、《信息化与先进文化建设》 未来与发展2003(3)、《跨越式技术创新为21世纪西部的腾飞插上翅膀》未来与发展2002(2)、《世界文化发展态势与中国先进文化建设》东南学术2004(12)、《信息化与休闲产业》 未来与发展2003(3)、《信息时代和谐社会的构建》未来与发展2006(5)。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有关的有:《厦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女性人才与可持续发展》、《依靠技术创新是21世纪福建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福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对策研究》。

科技政策

本方向研究重点: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根据当代科技发展规律和我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运用科技哲学的一般原理,研究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方针,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共享、整合,科技政策制定的理论和实践,探讨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管理的原则、规律和方法。

1.重视对我国科技发展战略问题的研究,特别在区域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共享、整合;区域科技、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规划,科技政策执行力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批成果。《科技资源整合与组织管理创新》科学出版社2007、《基于自主创新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与整合机制》科学管理研究2011(3)、《基于共享的科技资源整合机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5)。《促进闽台科技资源整合创新》海峡通讯2010(12)、《我国科技政策执行力研究综述》未来与发展2012(3)、《我国民生科技发展研究综述》未来与发展2012(8)。

2.密切联系科技体制改革的实际,加强对科技组织创新的研究,如《试论信息时代科技组织创新》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4)、《试论科技组织的柔性结构》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9)、《试析目标设置理论在科研组织的应用》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7)、《论科技信息系统的自组织》未来与发展2001(4)、《中国企业孵化器软环境建设》未来与发展2005(1)等。

3.突出对台湾科技发展及海峡两岸科技合作交流、两岸科技资源比较及优化配置的政策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海峡两岸科技资源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闽台科技交流与合作》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海峡两岸科技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比较》科学学研究2000(4)、《试析台湾信息产业科技资源管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7)、《海峡两岸科技信息资源现代化比较》未来与发展2000(2)、《闽台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未来与发展2001(2)、《台湾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现代化》厦门科技1999(2)、《试析台湾科技信息资源》台湾研究集刊1999(1)等。

4.立足经济特区,发挥与东南亚及华侨、华人有长期学术联系的优势,大力开展亚太地区科技政策比较及华侨、华人科技人才资源开发等课题的研究,如《海外华侨华人科技人才资源的开发》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6)、《华侨引种福建的作物及其对农业科技发展的贡献》福建史志1994(4)。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