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蜡龟甲(甘薯蜡龟甲)

由网友(滚,不配和哥玩)分享简介:鞘翅目,甲科。漫衍于江苏、浙江、湖北,福修、台湾、广东、海南、广西、4川、贵州;越南有记录。成、幼虫食叶成缺刻或者孔洞,边食边排粪就,虫嘴多时谦田薯叶脱孔乏乏,作用熟少。中文名番薯蜡龟甲别号番薯褐龟甲目鞘翅目科甲科门节肢植物门纲虫豸纲推丁教名Laccoptera guadrimaculata Thunberg界植物界形态...

鞘翅目,甲科。分布于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越南有记载。成、幼虫食叶成缺刻或孔洞,边食边排粪便,虫口多时满田薯叶穿孔累累,影响生长。

中文名

甘薯蜡龟甲

别名

甘薯褐龟甲

鞘翅目

甲科

节肢动物门

昆虫纲

拉丁学名

Laccoptera guadrimaculata Thunberg

动物界

形态特征

成虫为什么皮蛋外面还弄一层蜡在上面

甘薯蜡龟甲

成虫体长7.5~10毫米,宽6.4~8.6毫米,体近三角形。前胸背板和两鞘翅向外延伸部分为黄褐色半透明,有网状纹。其余部分暗褐色。在两鞘翅背面暗褐色里,有呈“干”字纹的黑色或黑褐色斑。触角11节,黄褐色,雌虫末端3节为黑色,雄虫末端5节为黑色。甲指名亚种在驼顶的黑色斑仅处于前坡;尼泊尔亚种肩瘤黑斑经常消失;顶的黑色斑覆盖于顶的全部;肩瘤黑斑经常存在。

Laccoptera guadrimaculata Thunberg 别名甘薯褐龟甲、甘薯大龟甲 在我国分布于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国外越南有记载。成虫体长8-10毫米,宽5-9毫米。身体近三角形,棕色或红棕色,初羽化时色较淡。鞘翅有黑点花斑,变异较大;其中敞边上的2个斑常向盘区伸延并与翅中部的斑点合并。身体腹面仅后胸腹板为黑色;前胸背板密布粗皱纹,敞边有粗大刻点,部分刻点成穴状。

卵长约1.5毫米,宽0.5~0.7毫米,椭圆形,两端细小,褐色。覆于黄褐色胶膜中,单生,也有2粒并列一起的。

幼虫

幼虫末龄体长8~9毫米,宽7.5~8毫米,椭圆形,黑褐色。体周缘有16对黄褐色棘刺、尾须1对。前胸背板前方有1对凹陷不规则的半圆形眼斑。各龄蜕皮壳黏留于尾须上成串和略呈等腰三角形的大粪疤,翻卷覆于体背上。

蛹淡黄褐色,前胸背板扁平,周缘生有硬刺,腹节两侧扩展成板状刺,蜕皮壳成串翻卷于蛹体背面。

发生规律

在南方年发生5-6代、常有世代重叠现象。无明显的冬眠。成虫产卵于叶背,呈鞘块状,每鞘内有卵2-4粒。幼虫体扁平,黄色至黄褐色,脱下的皮和排泄物贴伏背上成虫和幼虫均危害甘薯,使幼苗被毁。在广东每年3月中旬、在福建5月上中旬田间成虫陆续出现,9月上中旬成虫盛发。高温干旱季节此虫发生为害猖獗。幼虫移动性小,发生为害严重时,满田薯叶孔洞累累,影响甘薯生长。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甘薯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和田边杂草,可消灭部分越冬虫源。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