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年糕(浙江地区习俗)

由网友(少女贩卖机)分享简介:挨年糕,又名搡年糕。习雅正在浙江地域由去已久,每一到夏历年末,屯子都有挨年糕、吃年糕的习气,每一野每一户城市用糯米磨成粉挨成年糕,并做为新年中走戚属户收亲休的传统礼品,于是“年糕”就成为了平易近间祝愿亲友摰友年年登低的“差嘴彩”。中文名挨年糕特色吃力又贫苦时间夏历年末别号搡年糕位于浙江地域习雅挨年糕是门学识,也是1门技能,没有到水候难...

打年糕,又名搡年糕。习俗在浙江地区由来已久,每到农历年底,农村都有打年糕、吃年糕的习惯,每家每户都会用糯米磨成粉打成年糕,并作为新年中走亲串户送亲戚的传统礼物,因而“年糕”便成了民间祝福亲朋好友年年登高的“好口彩”。

中文名

打年糕

特点

费力又麻烦

时间

农历年底

别名

搡年糕

位于

浙江地区

习俗

发面蒸馒头 蒸蒸日上好彩头

打年糕是门学问,也是一门技术,不到火候难成年糕,打得不好不仅吃起来不细腻,而且存放时间也不长,容易裂开。在海宁市长安、丁桥、马桥等农村至今还保留着打石臼年糕的习俗,以前,每到年底,家家户户都会想方设法自己打年糕,但随着近年来农村劳动减少,加上打年糕费时费力又麻烦,所以,打年糕的人越来越少了。[1]

有的地方干脆民村自发组成打年糕队,集中十天半个月为农民打年糕。两年前,长安镇褚石村五组褚林喜等六人自发组成了村里的打年糕队。淘米、磨粉、烧火、上蒸、翻蒸、打糕、点红,形成一条生产流水线,解决了村民打年糕难的问题。据负责上蒸的大师傅褚林喜介绍,每年农历12月初就开始动手打年糕,一直到农历十二月廿七才结束。现在平均每天要打17至18蒸笼,半个月打下来,估计要为本组和外来村民打9000余斤年糕。

打年糕

过程

掺米

打年糕首先要掺好米,就是把糯米与晚米按一定比例掺和起来,晚米掺入比例的多少,要看糯米品种的糯性,自己一家的口味偏好而定,当然当家人有多年积累的经验。

接着就是淘米,男人们用竹丝脚箩挑到水边,卷起裤脚在冰冷水中边浸泡边淘洗,淘洗时凭经验要观察米的表面几道水裂纹长短多少,达到要求就起水沥干。米的吃水程度,一决定于好不好磨加工,水份过多无论石磨、机磨都不便加工,出粉效率很低,甚至常要对磨机进行清理。二决定粉的粗细,粉的粗细要影响年糕的口感。

挑回家中,倒在广口的勃篮里,以晾干表面水份。这时的磨房热闹非凡,磨机日夜轰鸣,人们挑进的是米,挑出的是粉,磨房里箩担排着长长的队。轮到了,过称胖米(淘洗后的米),按份量交钱。邦着把胖米抬高倒入机斗中,打开米闸,只见米粒欢快地似水流进入机腔,转眼磨细又进入旋风收集器中,下套有布袋,风吹得鼓鼓的,女人们不时小心地把布袋中米粉勒入填篾脚箩中,一场机磨下来,不是变成白毛女,就是白发苍苍。挑回家的粉要注意散热,再次排队进入下道工序。

蒸米

灶上用大锅,大火烧开水,女人老人在灶后烧火,锅上架一木制蒸桶,上口略大下口略小,便于出粉。底是通的,内中底部安有活动的竹片制成蒸架,形似清朝官员的红缨帽,上尖下圆。上覆蒸布,以防止粉漏下,又能使锅中蒸汽较均匀进入蒸桶之中。这道工序叫上粉。上粉前视粉的水份含量加入小量水掺和均匀作最后调整,这叫[先粉],用大碗盛好粉,把粉均匀撒入桶中,经验是,那里蒸汽大往那里撒,到上面光线好了,看那里粉色暗往那里撒,因为暗是熟的标志。慢慢地粉上到了桶口,待最后一层粉熟了,就对外一声喊:抹面板!

打糕

打年糕场地一般在堂前,堂前纵向架着一付面板,长三米,宽一米余,厚二寸,下面用几张条凳支承着,下接脚桶承接板缝漏水。板长头有刀槽,内放菜刀,又放有水盆,抹布。听到里头喊,两人手拿抹布用水把板抹湿叫“做”,两人骑于毛竹杠两头叫“坐杠”,四人配合把筒杠布卷到毛竹杠上,并充分用水抹湿,这样作好了准备。

上蒸人捧着蒸桶砰地一声把熟粉倾倒在面板上,顿时蒸汽腾腾、香气满屋,这时弄下一些吃吃,又香又松似乎还略有甜味,叫松喷糕,也是年糕花的一种。取去蒸架,留下蒸布,在布上洒点水,坐杠两人边跳边移,粉团随着杠子上下被一一压实,面板被两个大汉压得咯叽咯叽直响,跳到尽头,再回首跳压回来,但此时压痕应与初痕相交。一趟压实,做的两人把蒸布取走,把糕筒卷起来,面板上抹水防粘,再让跳的人坐杠重压,如此四五次,直跳得坐杠人满头大汗、气踹吁吁。打年糕坐杠最吃力了,又视为没技术,是蛮力。如果人少,那往往跳得屁股大腿直酸痛。

切糕

此时主人家也切下一大块,再切成小条,叫年糕花,用糖叫大家品味。坐杠人终于好休息了,做的人正式上阵了,先把糕切成四条,用布包好两条保温置于一旁,另各人一条,先乘热做两头,从方到圆,这是关键,再搓成长圆条,然后把糕条条上缝痕朝下,用手板心压成方长条,考究的尤其准备送给亲友的年糕,还用两大拇指把侧边修平修光,似部队折被那样方正有棱。用刀按麻花梗尺杆长度切段后,此时小孩也上阵帮忙了,洗湿手,防粘防烫,把年糕整齐排在抹湿的蚕篇里,一旁老人用木印蘸上鲜红的苏木片水,白白的糕、红红的印甚是好看。篇上如不抹水,以后很难取下年糕,甚至损坏竹篾。如果压实后直接切成长方条,这叫毛糕,在蒸上催促较紧时常用,也根据自己喜欢采用,一般毛糕要比加水修光的光糕保存时间较长,但硬而难切。后来,随着养蚕业的消失,竹篇越来越少,就用扁丝袋、塑料布代替。

年糕上了扁,在靠墙畏风处一个挨一个立起来,外覆稻草保温防冻。几天后干了就可以取下来了,浸在水中,数月不坏。水,说是必须用开春前的水,不然易坏。

一户人家年糕打到结尾,往往把后一蒸粉中加入籽麻、桔皮、糖精,这个糕压平实后切成毛糕,不上篇,家人乘软切成小条晒干,炒熟即成年糕干,同玉米花、炒蚕豆一样是当时小孩最佳零食。

现在,随着农田征用、工厂的创办、城市化的推进、生活的小康,不种田了,好吃的东西也数不清了,要想吃年糕什么的什么时候也有得买,打年糕习俗逐渐淡化,在我处已退出十余年,这已成为过去。打年糕是一种农业文化。

注释

竹丝脚箩——用竹丝编的谷箩,一般上圆下方。填篾脚箩——内用竹篾外用竹丝编成的脚箩,或单用竹篾编成的脚箩,紧密严缝,粉不易漏出。苏木——一种豆科木本植物,其木片煮水成红色,是天然植物染料。勃篮——竹编口径一米多的较蚕篇深的容器,内是篾片,外是竹丝。麻花梗——高粱梗

参考资料

1.“古早味”受热捧 秀洲区这些过年必备美食你吃过吗2019-01-23T10:41:17+08:00(引用日期:2022-06-15 14:07:39)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