鳜鱼(硬骨鱼纲鲈形目鮨科的动物)

由网友(陌路人)分享简介:鳜鱼,中药名。为鮨科植物鳜鱼(Basilewsky)的肉。漫衍于海内各江河、湖泊等地。中文名鳜鱼目鲈形目用质过量拼音guì yú科鮨科界植物界采送时间秋,春季捕捞门脊索植物门纲软骨鱼纲属鳜属种鳜漫衍区域中国、俄罗斯、晨鲜、韩国、日原外文名Aucha Perch形态特性违鳍Ⅻ⑴三~一五;臀鳍Ⅲ⑼~一一;胸鳍一五~一六...

鳜鱼,中药名。为鮨科动物鳜鱼(Basilewsky)的肉。分布于国内各江河、湖泊等地。

中文名

鳜鱼

鲈形目

用量

适量

拼音

guì yú

鮨科

动物界

采收时间

春,秋季捕捞

脊索动物门

硬骨鱼纲

鳜属

分布区域

中国、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

外文名

Aucha Perch

形态特征

鲈鱼和桂鱼的区别是什么

背鳍Ⅻ-13~15;臀鳍Ⅲ-9~11;胸鳍15~16;腹鳍Ⅰ-5。侧线鳞120~140。鳃耙7~8。幽门盲囊142~420。

体长为体高2.2~3.1倍,为头长2.3~3.0倍。头长为吻长3.2~3.7倍,为眼径5.7~7.1倍,为眼间隔6.6~7.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0~~1.2倍。

体高,侧扁,眼后背部显著隆起。头中大。吻尖突,吻长大于眼径。眼中大,略大于眼间隔。口大,端位,斜裂。具一辅上颌骨。上颌骨后端伸达或伸越眼后缘下方,下颌突出。两颌、犁骨和腭骨均具绒毛状齿群,两颌前部数齿扩大或犬齿。前鳃盖骨后缘有细锯齿,下角及下缘各具2小棘。鳃盖后缘有2扁棘。鳃孔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7。鳃耙棒状,上有细齿。

头、体被小圆鳞,吻部和眼间无鳞。侧线完全,伸达尾鳍基。背鳍连续,始于胸鳍基上方,鳍棘部为鳍条部基底长2.1~2.3倍。臀鳍始于背鳍最后鳍条下方。腹鳍胸位,始于胸鳍基下方。胸鳍和尾鳍圆形。

体背侧棕黄色,腹面白色。体具许多不规则褐色斑块和斑点。自吻端经眼至背鳍第至第三鳍棘基底有1条黑褐色斜纹,在第六至第八鳍棘下方有1条垂直宽纹。背侧背鳍基底有4~5个斑块。背鳍、臀鳍和尾鳍均具黑色点斑。胸鳍和腹鳍浅色。

雌雄鉴别:鳜的雌雄个体有较明显的特征,可常年加以鉴别。雌鱼下颌前端呈圆弧形,超过上颌不多,在肛门后的白色圆柱状生殖突上,有生殖和泄尿两个孔;雄鱼下颌前端呈尖角形,超过上颌许多,在肛门后的白色圆柱状生殖器上,有一个呈圆形的泄殖孔。

生长环境

鳜属于完全淡水生活的鱼类,喜欢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库等水草茂盛较洁净的水体中,白天一般潜伏于水底,夜间四出活动觅食。不喜欢作长距离的徊游和迁移,不喜群居。生活的适宜水温15~32℃。但也有学者研究表明,10~25℃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鳜鱼的特定生长率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大,而在25~35℃之间则无明显变化,达到水温35℃时,鳜鱼的生长也未见明显减慢,这与一般的鱼类与水温关系的研究结果,即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鱼类的摄食率和生长率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大,当水温超过最适水温时,鱼类的摄食率和生长率反而会下降不相一致,这说明鳜鱼的最适生长温度可能会更广。

鳜为肉食性鱼类,性凶猛终生以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为食,仔幼鱼阶段即食其他鱼苗,200毫米时主要捕食鲂鲛鳌、似等小型鱼类和虾类,也食蝌蚪和小蛙;250毫米以上时主要摄食鲤、鲫等鱼类。冬季停止摄食,春夏秋季捕食旺盛般多在夜间捕食。

相关配伍

治小儿斑痘不出:腊八日收鳜鱼烧存性,研细,用酒调服。(《调燮类编》)

用法用量

内服:蒸食,适量;或烧存性,研末,酒调服。

采集加工

春,秋季捕捞。捕捞后,除去鳞片及内脏,洗净,鲜用或晒干。

相关论述

《纲目》:“鳜,小者味佳,至三五斤者不美。李鹏飞《延寿书》云:鳜,鳍刺凡十二,以应十二月。误鲠害人,惟橄榄核磨水可解,盖鱼畏橄榄故也。”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