鹃头蜂鹰(鹰科蜂鹰属动物)

由网友(明天会更好)分享简介:鹃头蜂鹰(教名:Pernis apivorus)为鹰科蜂鹰属的鸟类,是1种中型猛禽,体少约零.六米,违部羽毛深褐色。面部呈有小而致富的羽毛,看下来像鳞片1样。蜂鹰时常栖息于稀少的紧林中,常到村落旷野以及草本上勾当。蜂鹰开掘蜂巢,吞食蜂卵、蜂幼虫甚至少有毒刺的成年蜂。它们面部鳞片1样的致密羽毛像头盔1样,使蜂群何如没有患上。蜂...

蜂鹰单挑整个马蜂窝,毒刺和 群攻 都不怕,这鸟究竟什么来头

鹃头蜂鹰(学名:Pernis apivorus)为鹰科蜂鹰属的鸟类,是一种中型猛禽,体长约0.6米,背部羽毛深褐色。脸部呈有小而致富的羽毛,看上去像鳞片一样。蜂鹰经常栖息于稀疏的松林中,常到乡村田野和草原上活动。蜂鹰挖掘蜂巢,吞食蜂卵、蜂幼虫甚至长有毒刺的成年蜂。它们脸部鳞片一样的致密羽毛像头盔一样,使蜂群奈何不得。

蜂鹰在夏季常随蜂群移动而转移栖息地。冬天,它们则又回到较温暖的地区。蜂鹰不仅吃蜂,它们也吃蝈蝈、蝽象、鼠类、蛙及蛇等小动物。分布于欧洲和亚洲西部,从西班牙、法国、英格兰东南部、斯堪的纳维亚、俄罗斯高加索地区至西伯利亚;冬天进入非洲撒哈拉南部。

2005年6月28日,邓杰等在阿尔泰山考察时记录到2只。但以上记录因为缺乏照片、标本等证据而未得到国内鸟类研究界的普遍认可,从而未能列入中国鸟类名录。根据鹃头蜂鹰在哈萨克斯坦的分布情况看,贾登峪、库车、喀什的记录都是有可能的,新疆西部边缘分布数量很少,但未来很有希望被记录到。

2014年8月4日,新疆鸟友杨庭松(山猫)在伊犁河大桥下观鸟时拍到一只猛禽,经多方确认为中国鸟类新纪录鸟种——鹃头蜂鹰,这是鸟友近年来在同一区域发现的第二个全国新纪录。据《新疆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马鸣 2011),鹃头蜂鹰在喀什、库车林场有过记录。

中文学名

鹃头蜂鹰

拉丁学名

Pernis apivorus

鹰科

动物界

蜂鹰属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中文注音

ㄐㄩㄢ ㄊㄡˊ ㄈㄥ ㄧㄥ

隼形目

别称

欧洲蜂鹰、蜂鹰

亚科

蜂鹰亚科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鹃头蜂鹰

亚种

无亚种

中文拼音

juān tóu fēng yīng

英文名称

European Honey-buzzard

外形特征

鹃头蜂鹰身长52-60厘米,翼展135-150厘米,体重600-1000克 ,寿命29年。雌鸟略比雄鸟更大。头小,雄性蓝灰色,而雌性的头部为棕色,头侧具有短而硬的鳞片状羽毛,而且较为厚密,是其独有的特征之一。头的后枕部通常具有短的黑色羽冠,显得与众不同。虹膜为金黄色或橙红色,非常美丽。嘴为黑色,脚和趾为黄色,爪黑色。和普通鵟很相似。在空中的飞行时翅膀腾起显得平稳有力,有一个较长的尾巴,有两道狭窄黑暗的斑纹,身上的斑纹较鸢要少。[1]

栖息环境

栖息于不同海拔高度的阔叶林、针叶林和混交林中,尤以疏林和林缘地带较为常见,有时也到林外村庄、农田和果园等小林内活动,平时常单独活动,冬季也偶尔集成小群。飞行灵敏,多为鼓翅飞翔。常快速地煽动两翅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偶尔也在森林上空翱翔,或徐徐滑翔,边飞边叫,叫声短促,象吹哨一样。有时也见停息在高大乔木的树梢上或林内树下部的枝叉上。[1]

生活习性

鹃头蜂鹰是旅鸟,有很强的地理特征视觉记忆(山脉,河流等)磁性方向。这个物种能够准确定位飞行方向,可避免高习飙升时大片的水域干扰迁徙路线。因此,鹃头蜂鹰可以跨越最窄的区域,如直布罗陀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或飞跃以色列、地中海。该蜂鹰被认为适应更广泛的栖息地,但一般来说,喜欢异国情调的林地和种植园。[1]

当鹃头蜂鹰在树木繁茂的植被丛中飞行时,飞行高度通常相当低,在树冠中栖息,能够控制身体与尾巴下垂处于水平状态。 栖息于稀疏的森林或林缘。多见单个在林缘活动。飞行具特色,振翼几次后便作长时间滑翔,两翼平伸翱翔高空。有偷袭蜜蜂及黄蜂巢的怪习。

主要以黄蜂、胡蜂、蜜蜂和其他蜂类为食,也吃其他昆虫和昆虫幼虫,偶尔也吃小的蛇类、蜥蜴、蛙、小型哺乳动物、鼠类、鸟、鸟卵和幼鸟等动物性食物。通常在飞行中捕食,能追捕雀类等小鸟。大多在林中的树上或者地上觅食,常用爪在地面上刨掘蜂窝,就象家鸡刨食一样,啄食蜂巢中的各种食物,吃得津津有味。[1]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1]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道尔、安哥拉、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巴林、白俄罗斯、比利时、贝宁、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博茨瓦纳、保加利亚、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民主共和国、科特迪瓦、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丹麦、吉布提、埃及、赤道几内亚、厄立特里亚、爱沙尼亚、埃塞俄比亚、芬兰、法国、加蓬、冈比亚、格鲁吉亚、德国、加纳、直布罗陀、希腊、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匈牙利、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约旦、哈萨克斯坦、肯尼亚、科威特、拉脱维亚、黎巴嫩、利比里亚、利比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马拉维、马里、马耳他、毛里塔尼亚、摩尔多瓦、黑山、摩洛哥、莫桑比克、纳米比亚、荷兰、尼日尔、尼日利亚、挪威、阿曼、巴勒斯坦、波兰、葡萄牙、卡塔尔、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卢旺达、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尔维亚、塞拉利昂、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南非、南苏丹、西班牙(加那利群岛-旅鸟)、苏丹、瑞典、瑞士、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多哥、突尼斯、土耳其、乌干达、乌克兰、阿拉伯联合大公国、英国、西撒哈拉、也门、赞比亚、津巴布韦。

旅鸟:布基纳法索、布隆迪、法罗群岛、冰岛、爱尔兰、塞舌尔、索马里、斯威士兰、乌兹别克斯坦。

繁殖方式

筑巢于高大乔木上,多以枯枝叶为巢材,有时利用鵟或苍鹰等的旧巢。5月下旬到6月产卵,每窝2-3枚,淡灰黄而带红褐色斑点。孵卵期30-35天,育雏期40-45天。繁殖期为4-6月。求偶时,雄鸟和雌鸟双双在空中滑翔,然后急速下降,再缓慢盘旋,两翅象背后折起6-7次。营巢于阔叶树或针叶树上,巢距离地面的高度为10-28米。巢主要枯枝构成,中间稍微下凹,形状为盘状,内放少许草茎和草叶,有时也利用鸢和苍鹰等其他猛禽的旧巢。每窝产卵2-3枚,一般为2枚。卵为砖红色,被有咖啡色的斑点。[1]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2]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森林砍伐致使营巢场所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加以迁徙期的乱捕滥猎,是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Ⅱ濒危物种。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