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红椋鸟(椋鸟科椋鸟属动物)

由网友(满头小蘑菇)分享简介:粉红椋鸟(教名:Sturnus roseus):中等体型,成鸟体少一九⑵二厘米,体沉六零⑺三克,飞羽、首羽为明玄色,雌鸟取雄鸟毛色相似,但较黯浓。形似8哥,但违部及腹部粉白色,故称粉红椋鸟。余羽棕白,10分可恶。雌鸟图纹相似但较黯浓。虹膜玄色;口粉褐色;手粉褐色。航行时发Ki-ki-ki的啼声,也有平庸的shrr声。...

132年前放飞100只鸟,如今让美国每年损失8亿美元,令人头疼不已

粉红椋鸟(学名:Sturnus roseus):中等体型,成鸟体长19-22厘米,体重60-73克,飞羽、尾羽为亮黑色,雌鸟与雄鸟毛色相似,但较黯淡。形似八哥,但背部及腹部粉红色,故称粉红椋鸟。余羽棕黑,十分可爱。雌鸟图纹相似但较黯淡。虹膜黑色;嘴粉褐色;脚粉褐色。飞行时发Ki-ki-ki的叫声,也有平淡的shrr声。群鸟进食时发出卷舌音chik-ik-ik-ik的叫声。

是迁徙性候鸟,结大群生活于干旱的开阔地。追随家畜捕食被惊起的昆虫。以蝗虫为主食,且食量惊人,每天捕食蝗虫120-180只,成为生物灭蝗的主力军。冬季栖息在欧洲东部及亚洲中西部,五月便迁徙到至中国新疆西部繁衍生息。

中文学名

粉红椋鸟

动物界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亚纲

今鸟亚纲

椋鸟科

粉红椋鸟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保护级别

无危(LC) IUCN标准

拉丁学名

Sturnus roseus

脊索动物门

鸟纲

雀形目

椋鸟属

亚种

无亚种[1]

英文名

Rosy Starling

形态特征

粉红椋鸟是椋鸟家族中的普通一员,中等体型,该物种鸟喙较其他的椋鸟短而钝,上嘴弯曲较明显,脚较粗壮,爪发达。雄鸟头部、颈、颏、喉和上胸黑色具紫蓝色金属光泽,有的喉具白色细纹。头顶羽毛长而尖,形成明显的羽冠。背、胸、腹及两肋为粉红,尾上和尾下覆羽黑色具白色羽缘,两翅和尾黑色具蓝绿色的金属光泽。冬季头和胸具皮黄色尖端,背部具淡褐色羽缘,使粉红色变得不显著。

雌鸟和雄鸟相似,但头部羽冠较短,体羽缺少光泽而显得暗淡。虹膜暗褐色,鸟喙黄色或粉红色,上嘴基部黑色,冬季嘴为褐色,脚黄色。

幼鸟上体皮黄,两翼及尾褐色,下体色浅,嘴黄色。[2]

大小量度:体重♂68-80克,♀65-72克;体长♂200-242毫米,♀185-235毫米;嘴峰♂18-19毫米,♀19毫米;翅♂121-136毫米,♀118-132毫米;尾♂68-74毫米,♀74-77毫米;跗蹠♂18-19毫米,♀29-31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干旱平原、荒漠与半荒漠地区,也栖息于高山和山地,尤以有悬崖峭壁、水源和树木的开阔地带较为多见。在西藏高原,也栖息在海拔4200米左右的山地河谷。[2]

生活习性

叫声:飞行时发ki-ki-ki的叫声,也有平淡的shrr声。群鸟进食时发出卷舌音chik-ik-ik-ik的叫声。

迁徒:粉红椋鸟在中国主要为夏候鸟,每年4月迁来中国繁殖,9-10月迁离中国。常见留鸟于中国西北至东北的开阔地带,迁徙至甘肃及西藏西部。迷鸟有至上海及香港。

习性:粉红椋鸟喜欢群居生活,偶见单独和成对活动。结大群生活于干旱的开阔地。主要在地上觅食,追随家畜捕食被惊起的昆虫。有时也在树上或灌丛中觅食。有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作习惯,它们也喜欢热闹,常常聚在一起吵声不断。[2]

分布范围

粉红椋鸟主要分布于欧洲东部至亚洲中部及西部,冬季迁往印度等南亚温暖地带越冬,迷鸟至泰国。中国新疆是粉红椋鸟的主要繁殖地。

原产地:阿富汗、阿尔巴尼亚、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孟加拉国、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塞浦路斯、丹麦、格鲁吉亚、希腊、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约旦、哈萨克斯坦、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马其顿、马来西亚、摩尔多瓦、蒙古、黑山、尼泊尔、阿曼、巴基斯坦、卡塔尔、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沙特阿拉伯、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斯里兰卡、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塔吉克斯坦、泰国、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乌兹别克斯坦。

游荡:阿尔及利亚、巴林、白俄罗斯、比利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捷克共和国、埃及、法罗群岛、芬兰、法国、德国、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拉脱维亚、黎巴嫩、利比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马耳他、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塞舌尔、新加坡、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瑞典、瑞士、突尼斯、英国、越南、也门。

繁殖方式

每年5-7月份,粉红椋鸟就会成群结队地迁飞至繁殖地,先在食物丰富的低山地带落脚,然后集群占据石头堆、崖壁缝隙等处选择巢址。为了争夺有利地势,雄鸟之间经常发生激战。雄鸟头顶上部羽毛蓬展,用以恐吓其他雄鸟并吸引雌鸟。通过数日的选配,最终组建成“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开始共同筑巢,准备繁育后代。

粉红椋鸟每年繁殖一代,巢呈杯状,主要由枯草茎和草叶构成。每窝产卵4-6枚,偶尔多至7-8枚和少至3枚。卵白色或淡蓝色,大小为25-30毫米×19.7-22毫米。卵产齐后间隔一天开始由雌鸟孵卵,孵化期14-15天。雏鸟晚成性,破壳而出后,经雌雄亲鸟共同喂养14-19天后才随父母离巢,离巢后还需要父母喂养一段时间,并跟随父母学习捕食本领。粉红椋鸟食量很大,每只成鸟每天进食蝗虫120-170只,这些蝗虫的总重量超过鸟本身的体重。雏鸟成长过程中食量剧增,甚至超过成鸟。好胃口、大食量是粉红椋鸟成为灭蝗能手的原因之一。[3]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