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云南省下辖自治州)

由网友(4.北徊.)分享简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隶属云南省,德宏,与傣语意为“怒江下流之处”,地处尔国东北边疆,正在云南省西部中缅疆域,3面取缅甸交界,领土面积一一五二六平方私里。下辖三个县,二个市,五一个州里(街谈)。二零二一年,齐州完成地域出产总值五五六.二一亿元。[一]截至二零二一年底常住人嘴为一三一.六零万人。[二]德宏州地势西南低而陡...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隶属云南省,德宏,取傣语意为“怒江下游的地方”,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在云南省西部中缅边境,三面与缅甸接壤,国土面积11526平方公里。下辖3个县,2个市,51个乡镇(街道)。2021年,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6.21亿元。[1]截至2021年末常住人口为131.60万人。[2]

德宏州地势东北高而陡峻,西南低而宽缓。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地区。德宏矿产资源的特点是种类多、储量少、开采少,已探明矿产资源有20多种。能源资源丰富,尤以水能储量较大,开发条件优越。德宏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地区,素有“植物王国”“物种基因库”“生物多样性宝库”之美誉。有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15种。[1]

截至2021年末,有医疗卫生机构541个。[2]

公元前425年,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的傣族先民以“勐掌”为中心形成联盟国家“勐达光”,今德宏州属“勐达光”(哀牢国)的一部分;公元1659年,降清的明将吴三桂进驻云南,德宏众傣族“土司”归附清朝;1958年10月,莲山县与盈江县合并为盈江县;1971年11月,德宏州恢复建制。[1]

景点有勐巴娜西珍奇园、仙佛洞景区、孔雀谷景区、银塔景区、后谷咖啡小镇景区等。[1]

中文名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外文名

Dehong Autonomous Prefecture

行政区类别

自治州

国家/地区

云南

下辖地区

24个乡镇、600多个村组与缅甸掸邦[3]

电话区号

0692

著名景点

木脑纵歌会、三仙洞

机场

芒市民用机场、瑞丽直升机场

方言

泰语大泰方言、汉语西南官话

州委书记

姜山

行政代码

533100[5]

坐标

东经97°31′~98°43′、北纬23°50′~25°20′[3]

荣誉

2018年12月21日列入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2020年12月25日被授予无偿献血先进省(市)奖、2021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获评为五线城市等

面积

11526平方公里[3]

人口数量

常住人口131.60万人(2021年)[4]

地区生产总值

556.21亿元(2021年)[4]

人均生产总值

42233元(2021年)[4]

政府驻地

芒市

邮政编码

678400

地理位置

中缅边界

气候类型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车牌代码

云N

年平均气温

18.4℃~20℃

州花

三角梅

主要宗教

小乘佛教(即南传上座部佛教)

州长

卫岗[6]

建制沿革

五一 期间 来波线上旅游吧

“勐达光”(哀牢国)时期

公元前425年,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的傣族先民以“勐掌”(今保山盆地、汉译“乘象国”)为中心形成联盟国家“勐达光”(汉译“哀牢国”)。今德宏州属“勐达光”(哀牢国)的一部分。

傣语“勐”意为“地方或国家”,“掌”意为“大象”,“勐掌”即“大象之邦”或“大象之国”;“达光”译为“目光焦聚的地方”,延伸意思为“中央、中心”,“勐达光”就是“中央之国”或“中心之国”。“勐掌”就是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的“乘象国”;“勐达光”就是《华阳国志》、《后汉书》等古籍记载的“哀牢国”。

公元前109年,汉朝征服“勐达光”(哀牢国)东面的滇(滇池一带)、昆明(洱海一带)、嶲(洱海以北)等国家和部族,在“勐达光”(哀牢国)领土上设置移民点(县)、将势力延伸至“勐达光”(哀牢国),促使很多傣族先民越过怒江向西迁徙,德宏得到进一步的开发。

汉朝(东汉)时期

公元47年,“诏达光”(哀牢王)贤栗率“勐达光”(哀牢国)各部族归附汉朝,“勐达光”(哀牢国)成为汉朝的附属国。之后,汉朝势力在“勐达光”迅速膨胀,“诏达光”被迫将王城由“勐掌”迁至怒江以西的“勐缅”(腾冲盆地)。公元69年,“诏达光”柳貌再次率“勐达光”大小77个部族归附汉朝,汉朝将已占领置县、划入益州郡的原“勐达光”领土划出,加上尚未占领的“勐达光”领土设置永昌郡,归“诏达光”及永昌郡守共同治理。德宏属永昌郡治下的哀牢县(今德宏州及保山市的怒江以西部分)。

“勐达光”(掸国)时期

公元76年,“诏达光”类牢起兵反汉,被汉朝平定后,“勐达光”残余势力转移至怒江以西地区,很快又在伊洛瓦底江上游地区(先在盈江、后在瑞丽)崛起,汉史称“掸国”,傣史仍称“勐达光”。德宏成为“勐达光”(掸国)的中心地区。

“勐果占璧”(前果占璧国)时期

公元576年,瑞丽江河谷盆地的傣族头人混鲁、混赖兄弟趁“勐达光”(掸国)衰落之机,在瑞丽江边修建王城独立发展;公元586年,“勐达光”(掸国)被骠人所灭,混鲁、混赖兄弟联合其他傣族“勐”(邦、国)组建联盟国家“勐果占璧”(前果占璧国)抗击骠人。德宏成为“勐果占璧”(前果占璧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蒙舍龙”(南诏国)时期

公元738年,“蒙舍”(巍山盆地)傣族入主洱海盆地建立联盟国家“勐舍龙”(汉译“南诏国”)。公元762年,“蒙舍龙”(南诏国)吞并“勐果占璧”(前果占璧国)。德宏成为“蒙舍龙”(南诏国)的一部分,分属“蒙舍龙”(南诏国)的永昌节度和丽水节度。

“勐果占璧”(后果占璧国)时期

公元954年,前果占璧王族在勐兴威(缅甸兴威)恢复“勐果占璧”(后果占璧国)。公元1176年,“勐果占璧”(后果占璧国)在勐卯(瑞丽)修建陪都“允外遮”,与勐兴威的首都“允线遮”遥相呼应。德宏是“勐果占璧”(后果占璧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朝时期

公元1261年,元朝招降澜沧江以西各部及“勐果占壁”所属各部、置金齿等处安抚司;公元1271年,金齿等处安抚司分设东路安抚使(镇康路安抚使)和西路安抚使(建宁路安抚使);公元1278年,金齿等处安抚司改金齿等处宣抚司、废两路安抚使立六路总管府;公元1281年,金齿等处宣抚司拆分为镇康茫施柔远等路宣抚司和镇西平缅麓川等路宣抚司、各领三路总管府;公元1286年,镇康茫施柔远等路宣抚司、镇西平缅麓川等路宣抚司并入大理金齿等处宣抚司(后改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同年,分平缅路辖地置南甸路、设南甸路总管府。其中,南甸路(今梁河)、镇西路(今盈江)、平缅路(今陇川)、麓川路(今瑞丽)、茫施路(今芒市)属于今日之德宏。

“勐卯弄”(麓川国)时期

公元1312年,“勐卯”(瑞丽江河谷盆地)的傣族头人(麓川路总管)混依翰罕兼并周边地区、建立“勐卯弄”(汉译“麓川国”),以猛虎曾跃过头顶而自号“思汗法”。思汗法通过武力和招抚统一了大多数傣族地区,“勐卯弄”(麓川国)的疆域西到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印度东北部)、东到红河流域(云南元江)、北抵青藏高原边缘(缅甸克钦北)、南到湄南河上游(泰国清迈)。德宏境内有勐卯、勐宛、勐腊、勐盏西、勐底、勐养、勐焕、勐遮放等“勐”级行政区,德宏成为“勐卯弄”(麓川国)的统治中心,也是傣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明朝时期

公元1441年起,明朝三次(1441年、1443年、1448年)发兵“勐卯弄”(麓川国),数十万明朝将士经过九年时间、将“勐卯弄”(麓川国)政权逼到“孟养”(今缅甸克钦),“勐卯弄”(麓川国)在“孟养”养精蓄锐后南下兼并了阿瓦王国(缅甸中部),直至1604年,被缅族的东吁王国灭亡。明朝在占领的“勐卯弄”(麓川国)领土上分封傣族“土司”,在今德宏境内先后设置南甸宣抚司(梁河)、干崖宣抚司(盈江东)、陇川宣抚司(陇川)、盏达副宣抚司(盈江西)、遮放副宣抚司(芒市遮放和瑞丽畹町)、芒市安抚司(芒市)、勐卯安抚司(瑞丽江河谷盆地)等七个傣族土司辖区。

清朝时期

公元1659年,降清的明将吴三桂进驻云南,德宏众傣族“土司”归附清朝。清朝沿用明朝制统治德宏,保留德宏境内的傣族“土司”管理制度,德宏分属云南行省腾越厅和龙陵厅。南甸宣抚司、干崖宣抚司、陇川宣抚司、盏达副宣抚司、勐卯安抚司、户撒长官司(乾隆时由陇川分出)、腊撒长官司(乾隆时由陇川分出)隶属腾越厅;芒市安抚司、遮放安抚司、勐板土千总(原属木邦宣慰司勐板地、1899年清英勘界划归清朝)隶属龙陵厅。

近代

中华民国时期

1911年10月27日,滇军将领蔡锷、唐继尧等人攻打清朝在昆明的守军,占领昆明城宣布云南独立;同一天,干崖土司刀安仁与进步人士张文光等人也在腾越(腾冲)发动起义,成立“滇西军都督府”,拥护云南独立。

1913年,云南军政府改“滇西军都督府”为“滇西道”,后又改为“腾越道”,管辖滇西29县及10行政区(原土司管理区),行政区行政委员(弹压委员)由原世袭土司担任。德宏境内有南甸行政区(梁河县)、干崖行政区(盈江县东)、盏达行政区(盈江县西)、陇川行政区(陇川县)、芒遮板行政区(芒市)、猛卯行政区(瑞丽市),均隶属腾越道(滇西道)。

1929年,民国中央政府通令,实行省县两级制,废除道制,但在云南成立第一、二殖边督办公署管理边境地区事务。德宏境内的南甸行政区、干崖行政区、盏达行政区、陇川行政区、芒遮板行政区、猛卯行政区,均隶属第一殖边督办公署。

1932年,南甸行政区改为梁河设治局、盏达行政区改为莲山设治局、干崖行政区改为盈江设治局、陇川行政区改为陇川设治局、芒遮板行政区改为潞西设治局、猛卯行政区改为瑞丽设治局,仍属第一殖边督办公署。1940年,民国废殖边督办公署,德宏6个设治局改属腾龙边区行政监督署。

1938年8月31日,滇缅公路全线通车,德宏成为抗战期间中国与国际联系的陆路交通要道。

1942年5月,日军入侵云南,德宏沦陷。

1945年1月,国土光复后,德宏仍置设治局,先后隶属云南省第六区(保山)及第十二区(腾冲)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7月,潞西设治局改为潞西县,县城设在芒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50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潞西,德宏解放。军政代表团接管设治局,建立潞西县和瑞丽、陇川、盈江、莲山、梁河5个各民族行政委员会,隶属保山专区。

1952年,瑞丽、陇川、盈江、莲山、梁河5个各民族行政委员会分别改设县,畹町镇由潞西县划出设县级畹町镇,均隶属保山专区。1953年7月,潞西县、瑞丽县、陇川县、盈江县、莲山县、梁河县、县级畹町镇由保山专区划出设德宏泰族颇族自治区。1956年5月,德宏泰族颇族自治区改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保山专区并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辖保山、腾冲、昌宁、龙陵、潞西、梁河、盈江、莲山、陇川、瑞丽10县及畹町镇。

1958年10月,莲山县与盈江县合并为盈江县。1963年8月,德宏与保山地区的建置分开,德宏州辖潞西、梁河、盈江、陇川、瑞丽5县及畹町镇。1969年11月,撤销德宏州,并入保山地区。

1971年11月,德宏州恢复建制,辖潞西、梁河、瑞丽、陇川、盈江5县及畹町镇。1985年,畹町镇改为县级畹町市。公元1992年6月,瑞丽撤县设市。1997年4月,潞西撤县设市。1999年2月8日,撤销畹町市,设立瑞丽市畹町经济开发区(副县级)。至此,德宏州辖两市三县,即潞西市、瑞丽市和陇川县、盈江县、梁河县。

2010年7月12日,国务院批准潞西市更名为芒市。“芒市”是国务院继1989年以后正式批准的唯一一个专名和通名只有两个字的县级市名称。“芒市”既是专名,其 “市”字又是政区通名。

行政区划

1958年10月,莲山县与盈江县合并为盈江县。

1985年,畹町镇改为县级畹町市。

1992年6月,瑞丽撤县设市。

1997年4月,潞西撤县设市。

1999年2月8日,撤销畹町市,设立瑞丽市畹町经济开发区(副县级)。至此,德宏州辖两市三县,即潞西市、瑞丽市和陇川县、盈江县、梁河县。

2010年7月12日,国务院批准潞西市更名为芒市。“芒市”是国务院继1989年以后正式批准的唯一一个专名和通名只有两个字的县级市名称。“芒市”既是专名,其 “市”字又是政区通名。

区划概况

截至2021年,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下辖2个市、3个县。[7]

区划详情

2个市:芒市、瑞丽市。

3个县:陇川县、梁河县、盈江县。[7]

名称

面积(平方千米)

人口(万人)

邮编

政府驻地

管辖

芒市

2987

39

678400

芒市镇

1街道、5镇、6乡

瑞丽市

1020

18.07

678600

勐卯镇

辖3乡3镇2区2个农场

陇川县

1931

18.16

678700

章凤镇

辖4个镇、5个乡,1国营农场

梁河县

1159

15.42

679200

遮岛镇

遮岛镇

盈江县

4429

30.52

679300

平原镇

平原,勐弄,卡场

(数据来源于德宏州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自然环境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在云南省西部中缅边境,位于东经97°31′—98°43′、北纬23°50′—25°20′之间,[8]是云南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东和东北与保山市的龙陵、腾冲相邻,南、西和西北三面与缅甸联邦接壤,全州除梁河县外其它县市都有国境线,国境线长达503.8公里。全州东西最大横距为12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为170公里,总面积有11526平方公里,州府驻地在芒市芒市镇,城镇规划面积为14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德宏地处云贵高原西部横断山脉的南延部份,高黎贡山的西部山脉延伸入德宏境内形成东北高而陡峻,西南低而宽缓的切割山原地貌,全州海拔最高点在盈江北部大娘山,为3404.6米,海拔最低点也在盈江的西部那邦坝的羯羊河谷,海拔仅有210米,全州一般海拔在800—2100米,州府芒市海拔为920米,地表景观由“三山”(大娘山、打鹰山、高黎贡山尾部山脉)、“三江”(怒江、大盈江、瑞丽江)和“四河”(芒市河、南畹河、户撒河、芒东河)和大小不等的28个河谷盆地(坝子)构成,河谷盆地面积占全州土地面积的17.1%,其中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坝子有盈江坝(55.23万亩)、陇川坝(29.72万亩)、芒市坝(瑞丽坝20.42万亩)、遮放坝(11.82万亩)。

全州依东北高,西南低的地势,形成不同海拔的七类地带:①海拔2700-3404.6米的高寒山区,山势 陡峭,森林茂密,冬有积雪,气候寒冷,无人居住,面积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0.22%;②海拔2200-2700米地带,特点是山顶浑圆,谷坡在10-30度,森林较多,局部已经开发为轮歇地,林间草场可发展畜牧业,面积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5.64%;③海拔1800-2200米地带,此类地带多为江河支流源头,次生林较多,面积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16.52?%;④海拔1600-1800米地带,植被稀少,垦植较多,导致冲沟较多,是州内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带,也是旱粮、旱地甘蔗、茶叶、草果、八角及热带水果的主产地,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44.1%;⑤海拔950-1100米地带,谷坡一般在10-20度之间,植被多为灌丛、草地,冲沟切割较多,水土流失严重,属州内低热层地带,面积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15.25%,是橡胶等热带经济林木和热带水果的主产地;⑥海拔600-950米地带,面积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17.95%,其中,农业耕地面积占全州总耕地面积的55.03%,⑦海拔210-600米地带,属热带河谷季雨林地带,面积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0.39%,未垦地多为热带原始森林和荒草坡地,其植物种类繁多,是天然的热带动植物园。

气候环境

德宏气候资源也是得天独厚的,全州紧靠北回归线附近,所处纬度低,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东北面的高黎贡山挡住西伯利亚南下的干冷气流入境,入夏有印度洋的暧湿气流沿西南倾斜的山地迎风坡上升,形成丰沛的自然降水,加之低纬度高原地带太阳入射角度大,空气透明度好,是全国的光照高质区之一,全年太阳辐射在137—143卡/厘米,年降雨量1400~170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在18.4℃~20℃,年日照2281-2453小时,年积温6400-7300℃,年陆地蒸发量在1400-1900毫米之间,干旱指数在0.4-1.2之间。

形成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雨热同期,干冷同季,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霜期短、霜日少,的特点,为多种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和越冬条件。

自然资源

德宏州境内江河年平均产水量136.3亿立方米,过境水量81.7亿立方米。共有水资源总量218亿立方米,地表水大部分未被污染,物理性能良好,符合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要求。德宏的水资源利用率仅占拥有量的2.3%。全州水能理论蕴藏量362.4万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量102.15万千瓦。

矿产资源

已探明矿产资源有20多种。有色金属矿有锡、铅、锌、铜、钨、铬、镍,黑色金属矿有铁,能源矿产有煤和石油,稀有金属矿产有铍、铀、锗、粘土,特种非金属、建筑材料及其它非金属矿有云母、水晶、宝石、石灰石等。此外,还有10个重砂金测异常带。德宏矿产资源的特点是种类多,储量少,开采少。

植物资源

森林分布在不同的气候带:热带、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占全州森林总面积的5.4%,主要植被为龙脑香、阿萨姆娑罗双、柚木、美登木、肉楂、竹类等;在亚热带,主要植被为阔叶林,以红椎、栎类、栲类、木荷、红椿、楠木、柚木、油茶、松树等为主,面积约占57.2%;在温暖带,主要植被为常绿阔叶林、杉木、松树、油茶、核桃等,面积约占36.1%;在温带山地,评分植被为铁杉、高山栎、杜鹃灌木丛等,面积约占1.3%。珍稀保护树种有: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秃杉;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的有四数木、董棕滇桐、云南黄莲、香果村、云南石梓、鹅掌楸、铁刀木、大树杜鹃、云南娑罗双、野茶树、云南山茶花、鹿角蕨等;属国家三级保护植物的顶果木、菠萝密、盈江龙脑香、瑞丽山龙眼、天料木、滇楠、紫薇、木姜子、厚补、林生芒果、木莲、红椿、铁杉、多果榄仁、苏铁、香樟、云南肉豆蔻、云南七叶树、云南苏铁等。德宏竹类品种繁多,历史便有“竹乡”美誉。还有普通野生稻、野生甘蔗、胡秃果、西番莲、橄榄、篓瓜、弥猴桃、番石榴等。此外,云南大叶茶群体种遍布全州,德宏小粒咖啡以味香质优享誉世界。

动物资源

截止到2013年底,现有国家规定的一类保护动物:绿孔雀、孔雀雉、白颊山鹧鸪、红腿小隼、黑颈长尾雉、赤颈鹤、红腹角雉、白尾稍虹雉、冠斑犀鸟、双角犀鸟、蜂猴、叶猴、金丝猴、熊猴、豚尾猴、马来熊、熊狸、黑颈长尾雉、巨晰、长臂猿、云豹、云猫、金钱豹、孟加拉虎、亚洲象、云南野牛、扭角羚等。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草鹗(猴面鹰)、原鸡、缘斑鸠、竹啄木鸟、穿山甲、太阳鸟、岩羊、水獭、水鹿、麝、蟒、眼镜王蛇、秃鹫等,其中兽类50余种,爬行动物30余种,鸟类近100种。属国家三类保护动物有:白琵鹭、胡兀鹫、游隼、灰鹤、蛤蚧、娃娃鱼等。据不完全调查,仅盈江县便有脊椎动物554种,其中鱼类56种,两栖类22种,爬行类34种,鸟类356种,哺乳动物86种。

人口

2021年,年末全州常住人口为131.60万人,其中,男性68.40万人,女性63.20万人。人口出生率10.78‰,人口死亡率9.57‰,人口自然增长率1.21‰;年末全州城镇人口64.92万人,乡村人口66.68万人,全州城镇化率达49.33%,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全州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17.79人,比上年减少0.18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73%。[4]

政治

职务姓名
州委书记
姜山
州委副书记卫岗、胡小成

政府领导

职务姓名
州长卫岗
副州长赵冬梅、雪琳、冯皓、刘毅鹏、董其然[6]、卓勇[9]、林棘、彭文海[10]
秘书长罗宏榆

人大领导

职务姓名
主任李正环[11]
副主任王明山、宋雨发、俄吞、郑光永、张益伟、梁晓丹
秘书长聂茂华[6]

(以上资料来自[12][13][14][15][16][17][18][19]

政协领导

职务姓名
政协主席黄丽云
政协副主席赵海维、杨世庄、李川、杨杏、杨艳、何庆
政协书记李奇[20]

经济

2021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56.21亿元,比上年下降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3.60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112.50亿元,下降14.8%;第三产业增加值320.11亿元,下降5.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0.9:21.1:58.0调为22.2:20.2:57.6。人均GDP为42233元,比上年下降5.4%。非公经济增加值298.41亿元,比上年下降7.4%,占全州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7%,比上年降低0.7个百分点。

2021年,全年全州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70.76亿元,比上年增长9.8%。全州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22亿元,增长9.3%,其中,税收收入21.22亿元,下降12.9%;非税收入25.0亿元,增长39.4%。全州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95.52亿元,增长7.0%,其中,农林水支出25.88亿元,下降17.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4.22亿元,增长1.2%;教育支出26.09亿元,下降11.0%;卫生健康支出37.0亿元,增长73.6%;科学技术支出0.35亿元,增长13.7%;住房保障支出6.62亿元,下降7.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1.70亿元,增长21.4%。

2021年,全年全州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100.1%,比上年上涨0.1%。其中,食品烟酒类价格水平下降0.9%;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1.6%。[4]

第一产业

2021年,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197.83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农业总产值142.84亿元,增长6.7%;林业总产值19.17亿元,增长6.1%;牧业总产值26.47亿元,增长7.4%;渔业总产值4.40亿元,增长4.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94亿元,增长5.3%。

2021年,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78.18万亩,比上年下降2.4%。粮食播种面积193.93万亩,比上年增长0.1%;油料种植面积5.28万亩,下降11.4%;甘蔗种植面积57.05万亩,下降11.4%;蔬菜种植面积57.02万亩,增长14.2%;烟叶种植面积15.90万亩,下降19.8%;年末实有茶园面积30.55万亩,下降11.3%。

2021年,全年粮食总产量69.72万吨,比上年增长1.5%。其中,夏粮产量12.66万吨,增长5.1%;秋粮产量57.06万吨,增长0.7%。主要粮食品种中:稻谷产量36.47万吨,下降0.9%;小麦产量0.51万吨,下降32.9%;玉米产量20.42万吨,增长4.7%;豆类产量1.15万吨,下降6.2%。

2021年,全年油料产量0.62万吨,比上年下降3.8%,其中,油菜籽产量0.55万吨,下降3.1%;甘蔗产量293.37万吨,下降19.5%;烟叶产量2.38万吨,下降15.2%;蔬菜产量55.08万吨,增长18.9%;茶叶产量1.93万吨,下降7.9%;橡胶产量0.67万吨,增长15.7%;咖啡产量0.82万吨,下降10.6%;澳洲坚果产量6.51万吨,增长42.6%。

2021年,全年猪牛羊禽肉总产量6.34万吨,比上年下降12.1%。其中,猪肉产量4.05万吨,下降12.7%;牛肉产量0.99万吨,下降23.9%;羊肉产量0.16万吨,下降5.7%;禽肉产量1.14万吨,下降7.8%。年末生猪存栏数44.05万头,增长11.7%;生猪出栏48.04万头,增长12.7%。禽蛋产量0.41万吨,增长2.5%;牛奶产量0.05万吨,下降79.5%。

2021年,年末全州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51.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2%;谷物联合收获机8.3万千瓦,增长5.1%;农产品初加工动力机械14406台,增长1.4%;畜牧机械6.12万千瓦,增长1.8%;拖拉机63006台,下降0.9%。全年农机化作业机耕面积251.2万亩,增长1.3%;机收面积117.78万亩,增长14.2%。

2021年,年末全州耕地灌溉面积达186.82万亩,当年新增2.11万亩;当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11万亩;已建成水库76座,水利工程年供水总量7.35亿立方米。[4]

第二产业

2021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为68.89亿元,比上年下降9.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10.7%,分行业看,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下降14.7%;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下降33.0%;有色金属冶炼业增加值增长52.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8.0%。

2021年,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43.75亿元,比上年下降22.1%。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87.33亿元,下降0.3%;实现利润1.26亿元,增长17.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86.62万平方米,增长17.0%。[4]

第三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2021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下降35.6%。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0.6%;第二产业投资下降62.3%,其中工业投资下降62.1%;第三产业投资下降31.9%。

2021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下降44.0%,占全州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0.5%。基础设施投资下降24.9%,占全州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46.5%。

2021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39.1%,占投资总额的27.5%。商品房施工面积789.70万平方米,增长10.6%;商品房竣工面积22.70万平方米,下降33.0%;商品房销售面积67.37万平方米,下降40.5%;商品房销售额40.61亿元,下降44.1%。

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202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8.78亿元,比上年下降12.0%。分经营地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44.03亿元,下降11.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4.75亿元,下降16.6%。分消费形态看,餐饮收入34.87亿元,下降17.7%;商品零售253.92亿元,下降11.2%。

2021年,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340.65亿元,比上年下降13.8%。其中,进口总额196.07亿元,增长5.0%;出口总额144.58亿元,下降30.6%。实施国内合作项目228项,减少98项,利用国内省外到位资金192.61亿元,下降37.8%。

金融

2021年,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56.20亿元,比年初增长5.7%。其中,住户存款521.03亿元,增长7.7%;非金融企业存款74.43亿元,下降0.7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583.12亿元,比年初增长6.1%。

2021年,全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6.85亿元,比上年下降7.5%;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6.96亿元,下降15.1%;寿险业务保费收入9.89亿元,下降1.3%。健康险和意外伤害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2.36亿元,增长21.0%。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8.28亿元,下降8.2%;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3.83亿元,寿险业务给付4.45亿元。[4]

文化

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傣语族壮傣语支,国内同语族的语言有壮语、布依语、侗语、水语、松佬语、毛南语、黎语,同国外的泰语、老挝语、缅甸的掸语、印度阿萨姆邦的阿霍姆语是很接近的亲属语言。

德宏傣族学者普遍认为,德宏傣文字母来源于印度巴利文字母,德宏傣文是由缅甸文字变化而来的。有老傣文与新傣文之分。新傣文系1954年在老傣文基础上改进,共有36个字母、19个声母、84个韵母,6个声调。书写为自左向右横写。拼写顺序是声母在前,韵母在中,声调符号放在韵尾后面。

截止到2013年使用德宏傣文的地区,有德宏、保山、临沧、思茅、大理、楚雄等地州的傣族地区,人口达40多万。

文学艺术

傣族叙事长诗,截止到2013年傣族叙事长大约有五百五十部,这些作品都是数千行、数万行的宏篇巨著。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宝藏中一座绚丽多彩宝库。傣族叙事长诗从题材上看,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英雄史诗,主要反映傣族氏族部落之间为掠夺土地、奴隶、财富和驯象爆发的残酷而激烈的兼并战争,所描绘的场面,波澜壮阔,气势恢弘,体现了当时傣族先民崇尚武力的社会特征。二是阿銮故事,阿銮,即汉文佛经中的"阿罗汉"。南传佛教认为:阿銮托生转世自三十三代起是人首兽身,以后成为人,经历了从穷人到富人、到王子,最后成佛的漫长过程。对古德玛(释迦牟尼)成佛前遭遇的各种磨难和奋斗经历的描写,就形成了庞大体系的"阿蛮故事"。三是现实生活题材,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叙事长诗,与"阿銮故事"有明显的区别,主要特点是神话色彩完全消失,直接面对傣族人民的现实生活。这类长诗以《 娥并与桑洛 》、《 线绣 》、《 叶罕佐与冒弄养 》为代表,被称为德宏傣族"三大悲剧长诗"。

傣剧发源于今德宏州盈江县。在傣族民间说唱、动唱及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吸收了汉族皮影戏的表演形式,形成傣剧的雏形。此后,大量吸收借鉴滇剧、川剧的表演形式,使傣剧在打击乐、道白、服装、化装等方面日趋完善。截止到2013年德宏傣剧剧目共有三百多个 ,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移植剧,是根据汉族章回小说、演义和汉族戏剧翻译、改编而成的。如《 封神榜 》、《 陶禾生 》、《 汉光武 》、《 王昭君 》、《 薛仁贵征东 》、《 薛丁山征西 》、《 白蛇传 》、《 梁山伯 》、《 乾隆下江南 》等,这类剧目计有190个。二是传统剧,是根据佛经故事、民间叙事长诗、民间传说和故事创作改编的傣剧剧目。如(阿銮相勐) 等,计有69个。三是新傣剧,是解放后移植的或新创作的以傣族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剧目,有50多个,被称为"新傣剧"。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产生的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 刘介梅 》 等。

傣族音乐为五音阶,曲调比较平纯固定。傣剧的曲调主要来自傣族民间丰富的民歌调,特别是表现剧中男女青年谈情说爱时,直接采用了傣族最熟悉的民间情歌对唱的调式。在傣剧发源地盈江,最早的戏调有"城子戏调"和"坝子戏调"两种。随着傣剧的传播,逐渐融人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傣族民歌调,使傣剧曲调不断得到丰富。如盈江戏调传如芒市后,吸收了民间的"喊半光"(跟鼓调),形成"芒市戏调"。

傣剧形成初期,配乐非常简单,只有牛皮鼓、锣和镲等打击乐。改革后的傣剧伴奏乐器主要有以下三类:1 、傣族民间乐器:有象脚鼓、阶进、硭、牛皮短鼓、盒罗(即牛木铃)、吟板、葫芦丝、笋叶琴、牛脚琴、三弦、丁琴等。其中,硭又分为小硭、中硭、大硭和排硭。2 、汉族民间乐器:主要有竹笛、洋琴、胡琴、琵琶等。 3 、西洋管弦乐:主要有黑管、圆号、长号、双簧管、小号和大、小提琴等。

山歌,傣语称"喊麻",德宏地区的傣族山歌高亢洪亮,甜脆悦耳,句尾加虚词"萨喽"做衬。各县市山歌有区域性的不同。

傣族绘画与佛教关系密切,多用于装饰佛寺正殿的天花板、垂檐板壁、佛龛或佛陀的背景和土司衙门。有的地区,群众也用来装饰自己的门窗,主要有壁画、连环画、布画、年画以及佛经、书的封面和插图等。绘画人主要是在寺或还俗的僧侣。奘房绘画内容多为宣传天堂、地狱、人间的轮回说,也有部分世俗题材,民间装饰不乏花鸟虫鱼等画家的爱物。德宏傣族绘画(特别是佛寺绘画)画风单纯粗犷,色彩浓艳,对比强烈。建国后,德宏傣族绘画有了较大发展,70年代梁河县芒东区傣族农民画在全省有一定影响。70~90年代瑞丽多次在全省全国农民画展中获奖。1989年瑞丽被国家文化局命名为"中国农民绘画乡"。

剪纸傣族群众喜爱的特有的装饰品,多用于做佛事时的奘房的装饰和喜庆节日时家堂和大门的装饰,图案多为花卉鸟兽。

傣锦图案丰富,常见的有动物和花卉图案,多以反映生活为主,有的也带有某种政治的色彩、宗教的意念和涵义。色彩变化上,喜用黑色为底,色彩绚丽,构图严整规范,显得富丽堂皇。多用于 "赕佛"和 "筒帕"(挎包)、被面、床单、妇女统裙和结婚礼服、顶头帕等生活用品。

舞蹈音乐

傣族民间舞蹈的种类非常多,有农作模拟舞蹈、抒情舞蹈、故事舞蹈、祝谢舞蹈、道具舞蹈、武术舞蹈、祭祀舞蹈、宫廷舞蹈等等。其中以拟兽舞蹈内容最为丰富,包括孔雀舞、白象舞、鱼舞、大鹏舞、马鹿舞、猴舞、龟舞等。

傣族的摸拟舞蹈有图腾崇拜的遗痕,但绝大部分与佛教的流传密切相关。其中,孔雀舞是代表傣族民间舞蹈艺术的最高水平的舞蹈,它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逐步形成一种独立于宗教之外的、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表演性舞蹈。

孔雀舞孔雀具有高贵优雅、温和从容的性情,与傣家人的民族性格相吻合,又是佛祖的使者,所以孔雀成为傣族心目中神圣吉祥、幸福美好的象征,凡节日喜庆都要跳孔雀舞。有道具孔雀舞和徒手孔雀舞两大类。过去只限男性跳,女性跳孔雀舞是解放以后才逐渐开始的。道具孔雀舞,俗称"架子孔雀舞"。舞者头戴王子金盔和王子面具,腰系用细竹、彩绸制作的、可以张合的孔雀翅膀和长长的孔雀尾。这种装扮,与印度民间的孔雀舞非常相似。道具孔雀舞有单人舞、双人舞和三人以上表演的有故事情节的孔雀舞。

嘎光以象脚鼓为伴奏的集体舞,在傣族民间最为盛行,男女老少都会跳。人数少则几十,多则成百上千。舞呈"三道弯"形,节奏舒缓,舞姿轻盈优美。"三道弯"是傣族及南亚、东南亚许多民族特有的舞蹈造型。这是原始人类采摘树上果实的再现,同时还表现出古代百越部族对鸟、蛇图腾崇拜的痕迹。

瑞丽、碗町一带"傣德"支系跳的嘎光,打击乐手站在舞场中央原地伴奏,众人围圆圈踏节拍而舞。潞西、盈江、陇川、梁河"傣勒"支系跳嘎光时,打击乐手位于舞队之首,引导舞队进人舞场后,才到舞场中央伴奏。舞蹈进人高潮时,懂武术的男子脱去上衣,露出文身,随鼓点在舞场中表演傣拳,众人齐声发出"呀呀一呜一呜"的欢呼声。气氛热烈欢快,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特色。

葫芦丝葫芦丝是德宏傣族群众最喜欢吹奏的传统乐器之一。葫芦丝,傣语称"筚朗道",意为"用葫芦做成的吹奏乐器"。民间吹奏葫芦丝,一是老年人自娱自乐,排遣孤独,内容多为叙事性的古调,音符悠长、苍凉、凄楚,是老年人怀古、排遣孤独感的方式之一;二是年轻人谈情说爱时,吹奏葫芦丝传递情感,曲调优美、抒情、浪漫。

宗教信仰

德宏傣族信奉小乘佛教(即南传上座部佛教)。分摆奘、朵列、摆润和左底4个教派。

佛教在傣族人民心中不仅仅是宗教信仰的问题,而且对人的生活起着支配作用。婴儿降生,得请佛爷取名;男孩长到七、八岁要进奘房学习。结婚、建房、疾病、丧葬等,都得请佛爷诵经。傣族在每年诸多的宗教节日里,得停止生产参加宗教活动。

摆奘、朵列、摆润和左底4个教派学说和教义相同,但戒律的宽严程度不同,因而各派教徒在生活方式上也不尽相同。

摆奘最基本的戒律是"五戒",即不杀生、不淫乱、不妄言、不偷盗、不饮酒该教派信徒占全州南传佛教信徒总数的50 % 以上;朵列的教规、教义与左底教派基本相同,分"苏探玛"和"睡晋"两派,信徒约占全州南传佛教信徒总数的33 %;摆润又称"耿润",分为"润罢"、"润顺"两派,与临沧、西双版纳傣族信奉的耿润同为一个教派,其教义、教规基本与摆奘相同,全州摆润信徒约占全州南传佛教信徒总数的12 %;"左底"僧侣在日常生活中有极严格的戒律,信徒仅占全州南传佛教信徒总数的3 %。佛寺建在远离村寨的僻静处,僧侣四方云游。出行只携带一把油纸伞,披一件黄红色袈裟,睡觉不用被褥,不随意进他人家。凡信仰左抵派的村寨,除耕牛外,不得养牲畜和家禽,禁狩猎、捕鱼,见到"召闷"、"召吉",行跪拜大礼,"左抵"派还明确规定信徒不准种植和吸食鸦片,严禁饮酒。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左抵"的戒律已有所宽松,信徒家中普遍养猪、养鸡、养鸭。

德宏傣族地区现有五百多座奘房,其建筑形式分为三种,即傣式、傣汉式和汉式。傣式奘房主要分布于农村,傣汉式和汉式奘房多出现于城镇、交通沿线或较大的村寨。

傣汉式奘房一般在交通沿线,是德宏特有的一种文化景观。由于德宏位于华夏黄河文明与印度恒河文明的交汇之地,傣汉式奘房便是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以及傣族传统文化相互揉和的产物。这些奘房的大门,往往有门神把守,门神关公、秦琼,是汉族家喻户晓的传奇性历史人物;大殿内端坐着佛祖释迦牟尼,却是印度恒河文明的代表;而奘房的建筑又保留着傣族的传统风格。

汉式奘房 完全借用汉族建筑风格建造的,从基础、墙体、屋顶到梁柱、门窗等都表现出汉族宗教建筑的特点。这种奘房的数量不多,以芒市五云寺、佛光寺和瑞丽芒约佛寺为代表。五云寺因门前有五棵大青树,树上常年栖息着许多白鹭,远看犹如五朵白云,五云寺因此得名。傣族称为"奘罕",意为"金寺"。始建于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是芒市坝现存建立最早的奘房。

德宏著名的佛塔主要有盈江允燕佛塔、陇川景坎佛台佛塔、瑞丽姐勒金塔芒市树包塔潞西丰平佛塔、瑞丽弄安鸭塔等。

僧侣 在德宏傣族地区,男孩到了7岁,就可送奘房做"嘎比"(意为学僧)。经奘房长老同意,为男孩剃度,便开始学习傣文和佛教基本知识,并做一些扫地、挑水、拾柴之类的杂务,穿俗服,食宿在奘房。经过一年左右的学习,"嘎比"将面临两种选择:要么回家务农,要么留在奘房当和尚。如果选择了后者,就要择日举行晋升"召尚"的仪式。

奘房中的僧侣,一般分为召尚、召长、召几、召崩几四个等级。其中,召几、召崩属于奘房里的高僧,被尊称为"大佛爷"。如果是结过婚的人出家,水平再高也不能升为大佛爷。

做摆 流行于德宏地区的一种宗教盛典,傣语叫做"摆帕拉",意思是为通往佛国天堂做准备。傣族一生节衣缩食,稍有储蓄,就要做摆。他们认为:"做摆"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一方面做摆是对佛的最大功德,表示对佛的虔诚;另一方面做摆是积蓄福禄财宝,死后可享受,家人可入佛国;再一方面做摆后自己得以"帕嘎"称呼(即"无限忠于佛主的佛门弟子荣誉称号")提高了自身的社会地位,获得人们的尊重与羡慕。

民族节日

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历新年;也是佛教节日,即浴佛节或佛诞节;是从印度的“洒红节”和到圣河沐浴的习俗衍变而来。泼水节有浴佛、过年、祈雨、迎春耕、祝愿人畜兴旺和五谷丰登之意,在巴利语系佛教文化圈内,它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

节期是傣历十二月三十一日至一月二日,约在清明后7至10天后举行,一般欢庆3至7天。1983年4月9日,德宏州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其定为民族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固定为阳历4月12日至14日。第一天是傣历除夕,人们上山采花,装饰佛亭,把水注入水龙浴佛。从元旦开始,各户都端着供品入寺,由法师主持滴水仪式。节期内人们互相泼水祝福,唱歌跳舞,放孔明灯等。

目瑙纵歌节

目瑙纵歌节是景颇族传统的盛大节日,源于创世英雄宁贯娃的传说。盛大的目瑙纵歌一般都选定在农历正月中旬,为期3至7天。为便于组织节日活动。节日里,景颇族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一早便结队汇集到目瑙纵歌广场进行欢庆。目瑙纵歌由两位德高望重的“瑙双”领头。瑙双头戴犀鸟嘴和孔雀帽,手中挥舞长刀,边歌边舞。舞场中央竖立有高大的“目瑙示栋”标志,上刻目瑙纵歌的路线,人们围着“目瑙示栋”尽情歌舞,参舞者少至数百人,多至上万人,故有“万人舞”之称。

阿露窝罗节

阿露窝罗节是阿昌族传统节日,于农历正月初四举行。关于它的来历,较普遍的说法是:纪念和歌颂阿昌族祖先“遮帕麻”和“遮咪麻”战胜危害人类妖魔“腊訇”的壮举。1983年4月9日,德宏州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将其统一为“阿露窝罗节”,成为阿昌族的法定节日,每年3月20日举行,节期2日。节日期间,阿昌人在舞场中央竖起壮丽的“阿露窝罗”标志,人们身着节日盛装,抬着白象和青龙,手持青枝绿叶,在象脚鼓声中围着阿露窝罗标志耍龙舞象,载歌载舞,欢迎佳节。

阔时节】 亦称“拉歌”节,意即新年歌舞节。每年正月初九举行,节期2天。届时,各地选定场址,搭起台棚,附近村寨的人们聚集在一起跳三弦、芦笙或“木瓜瓜切”舞,举行火枪、弩箭射击比赛及对歌等活动。1983年4月9日,德宏州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将其定为傈僳族阔时节。1987年2月,在盈江县城允燕山建了阔时节的永久性标志“木多依”塔。1990年陇川县弄贤村也建了阔时节的永久性标志塔。

文化遗产

2008年,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达古达楞格莱标”,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项目类别,序号552。

2008年,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德昂族浇花节”,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项目类别,序号985。

2010年,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目瑙斋瓦”,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项

地方特产

德宏水牛

云南德宏水牛高大健硕,已有上千年的养殖历史,如今,它们的家族可谓“牛丁兴旺”,正上演着一出双向发展的好戏。德宏水牛的养殖数量有10多万头,几乎德宏所有的地方都养有水牛。

德宏咖啡

德宏咖啡种植已有上外落百年的历史。上世纪60年代末,德宏咖啡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产量4000多吨。德宏州咖啡种植以小粒种咖啡(即阿拉比卡)为主,品种优良,质优味美,曾创造单产363.5千克咖啡豆的全国最高纪录(中国咖啡豆平均亩产约80一100千克)。1998年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将德宏列为全省重要的咖啡主产区之一加以重点扶持。到2010年底,德宏州咖啡种植面积达13.9万亩,投产7万余亩,年产咖啡干豆1.1万吨以上,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左右。

盈江竹筒饭

竹筒饭是用新鲜的竹筒装上大米及调味料烤熟的饭食。多用于山区野外制作或在家里用木炭烤制。

竹筒饭分为普通竹筒饭和香竹糯米饭两种。普通的竹筒饭,哈尼、拉祜、布朗、基诺族群众都常煮食竹筒饭,大多见于野炊时自烹自食。

傣族葫芦丝

葫芦丝又叫葫芦箫,是簧管乐器,常用于吹奏山歌等民间曲调,适于演奏旋律流畅的乐曲或舞曲,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21]

傣族的葫芦丝又称为“筚朗叨”,它是把三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并排插入葫芦。竹管下端,嵌有铜簧片,中间一根较长的竹管开七个按音孔,前六后一,其余两根是副管,只设簧片、不开音孔,葫芦柄端开有送气孔或插入一小竹管形成吹口,吹奏时,主管奏主旋律,副管发单音,形成和声效果,音色柔美悦耳。

户撒刀

户撒刀是进景颇族的特产。户撒刀距今已有600年的制作历史,素有"削铁如泥、吹发即断"的美称,还有"柔韧可绕指、放开即弹直"的特点。其刀形奇特多样,上面多刻有龙凤及十二生肖等图案和户撒两字及工匠标志。户撒刀不仅远销内蒙、青海、西藏、四川等地,在缅甸、泰国、印度和日本等国都有一定的市场。如今产品达到50多种130多个花色,并形成了一些半机械化生产的刀具专业户。

交通

综述

德宏州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是面向印度洋的主要陆路出口,在中国的交通规划中,德宏的出海大通道建设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2021年,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3.39亿元,比上年下降9.6%。

2021年,全年民航运输旅客吞吐量123.79万人,比上年下降34.6%;货邮吞吐量8273吨,比上年下降33.4%。

2021年,年末全州拥有机动车辆75.24万辆,比上年增长5.8%。其中,汽车24.83万辆,增长6.1%。全年旅客运输量406万人,下降44.7%;旅客周转量28330万人公里,下降44.6%。全年营运车辆货物运输量6391万吨,下降2.5%;营运车辆货物周转量415443万吨公里,下降2.5%。[4]

航空

德宏州境内的芒市建有飞机场,距市区6.5公里,现开通到北京、广州、成都和芒市的直达航班。未来芒市机场将建设成为国际机场,已开通芒市至缅甸曼德勒的包机。

公路

320国道从芒市双坡进入德宏境内,经芒市、风平、三台山、遮放、畹町直达瑞丽姐告,并建有至瑞丽弄岛的连接线。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德宏段已开工建设,德宏州内各县市之间已经实现完全二级路面互连。

铁路

大瑞铁路经大理、保山直达瑞丽,未来将直接连通缅甸印度洋出海口,已开工建设。大瑞铁路按国铁Ⅰ级单线、电气化铁路标准修建,设计运输能力为客车12对/日,货运1200万吨/年。

口岸

云南省有11个国家级口岸、10个省级口岸,其中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拥有2个国家级口岸(畹町口岸和瑞丽口岸)、2个省级口岸(陇川章凤口岸和盈江小平原口岸)。德宏口岸不仅是中国对缅贸易的主要口岸,也是通往东南亚和南亚的重要口岸。

社会

2021年,全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6747人,在校生19126人,毕业生4423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4029人,在校生11822人,毕业生4325人;普通中学招生27331人,在校生77341人,毕业生23008人;小学招生18718人,在校生114856人,毕业生18926人;幼儿园招生19701人,在园幼儿47861人,毕业生19887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87%;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9.56%;高中阶段入学率91.39%。

2021年,全年争取到国家、省科技(科普)计划项目55项,比上年增加28项,经费1565.64万元,比上年增加599.12万元;州级科技(科普)计划项目立项7项,比上年减少8项,安排经费85万元。[4]

文卫体育

2021年,年末全州共有艺术表演团体7个,文化馆7个,文物管理所6个,公共图书馆8个。全州广播人口覆盖率99.3%,电视人口覆盖率99.3%。

2021年,年末全州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41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9998张,医疗卫生机构技术人员11003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711人,注册护士4797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1461人。

2021年,年末全州拥有体育场馆个数6个,全州运动员参加国家级体育比赛3次、组织对外交流1次、省级比赛25次、县级比赛4次。在省级及以上比赛中共获得金牌63枚、银牌65枚、铜牌61枚。[4]

环境安全

2021年,全州有自然保护区2个,保护区面积达5.47万公顷;共完成人工造林2.54万亩。

2021年,全年平均气温20.6℃,其中,芒市21.2 ℃,瑞丽市21.6℃,陇川县19.9℃,盈江县21.2℃,梁河县19.0℃。

2021年,全年全州发生各类安全事故50起,比上年下降2.0%。安全事故死亡57人,增长9.6%。直接经济损失1776.5万元。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10人,增长11.1%。[4]

民生保障

2021年,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19元,比上年增长0.8%。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836元,比上年增长0.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18元,增长0.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046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328元。城镇、农村常住居民食品(含烟酒)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7.1%、16.8%。城镇常住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4.4平方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9.0平方米。2021年末,城镇常住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59辆,拥有计算机55台,拥有彩色电视机120台,拥有移动电话289部,拥有摩托车86辆;农村常住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47辆,拥有计算机12台,拥有彩色电视机105台,拥有移动电话325部,拥有摩托车151辆。

2021年,全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7.7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50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0.48万人,增加0.5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7.06万人,增加0.32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4.28万人,增加0.14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07.64万人,减少0.57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4.66万人,增加2.84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9.51万人,增加0.20万人。

2021年,年末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0.34万人,减少0.07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87万人,减少0.45万人。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812.38万元,下降15.9%;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6191.26万元,增长5.5%。[4]

邮电旅游

2021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收入18.28亿元,比上年下降0.7%。其中,年末拥有城市固定电话6.73万户,增长8.8%;乡村固定电话1.61万户,下降20.8%;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160.24万户,下降8.3%;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48.24万户,增长11.4%。

2021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828.71万人次,比上年下降41.8%。其中,国内游客828.71万人次,下降40.8%。旅游业总收入74.24亿元,下降60.9%。[4]

旅游

勐巴娜西珍奇园

勐巴娜西珍奇园位于德宏州潞西市城东南,占地526亩。勐巴娜西珍奇园汇集了中国少见的大量古树名木和世界罕见的硅化木玉石。

莫里热带雨林景区

莫里热带雨林景区位于瑞丽市东北20公里处,国家4A级景区,面积7平方公里,是集热带雨林、宗教圣地、度假娱乐为一体的热带雨林景区。

瑞丽

瑞丽位于云南省西部,隶属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绝对地理位置处于东经97. 31′~98. 02′,北纬23. 38′~24. 14′之间。陆路距省会昆明752公里,距州府芒市103公里,为东起上海,西达瑞丽的320国道终点,是滇缅公路与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的交汇处。其东连潞西,北接陇川,西北、西南、东南三面与缅甸山水相连,村寨相望,毗邻缅甸国家级口岸城市木姐。

芒市

芒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全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典型的以傣族、景颇族、德昂族、阿昌族、傈僳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边境县市。芒市与缅甸毗邻,国境线长68.23公里,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和西亚的重要门户之一。

树包塔

树包塔已有200多年历史,据傣文史料记载,清乾隆五十三年,即公元1778年,芒市第十七世土司放愈著为纪念一场胜利的战争而修建了此塔,距今两百多年。此塔系砖石砌成,高约十余米,呈八角形,神龛内竖着佛像。砖砌的塔身天长日久出现了裂缝,风中渐渐积满了尘土,一粒榕树种子被风或鸟带到了塔缝中,春雨浇下,种子生根发芽,于是古塔就渐渐被榕树包了起来,形成树包塔奇观。如今塔顶上的树已高达30余米,树冠覆盖近1000平方米。塔包着树,树包着塔,结成了一个坚强的实体,塔就是树,树也就是塔。[22]

姐告

姐告系傣语,意为旧城,是中国云南省的最大的边贸口岸,云南50%左右的边贸物资从这里进出,是云南省瑞丽市的新经济开发区。姐告位于瑞丽市南面4公里处,面积1﹒92平方公里,是320国道的终点,有“天涯地角”之称。它对面是缅甸的木姐市。

瑞丽边贸街

瑞丽边贸街也叫兴市街,位于瑞丽市西北,占地面积达3.2万平方米。这里卖货的大多是中缅边民,多有本地傣族特色的木雕、皮革、纺织等工艺品,各种中外小吃、名特菜馆数不胜数,是云南最大、最热闹,也是最有特色的边境集市。

大等喊

大等喊是位于瑞丽市区南10公里处的一个傣家村寨。密林深处的等罕寺,始建于清乾隆间(1736―1795),正殿为干栏式建筑,重檐歇山顶,殿前有亭阁两府。《孔雀公主》、《相约在凤尾竹下》等电影曾在这里拍过外景。

勐巴娜西珍奇园

勐巴娜西珍奇园园林中有鸟巢蕨、鹿角蕨、莲台蕨、王冠蕨、石斛兰、一叶兰、万代兰、地乌龟、沙漠玫瑰等植物,还有千余盆人参榕、罗汉松、紫薇、三角梅、巴西铁、黄杨、铁树、榆树等桩景。游览道两侧竖立和横摆着数百件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亿年树化石、二亿年树化玉和奇形怪状的山石、水石、石胆、玉石、翡翠。珍藏馆内,陈列着来自国内外的200多种奇石、化石和大型根雕。

莫里热带雨林

莫里热带雨林景区位于瑞丽市东北20公里处,是集热带雨林、宗教圣地、度假娱乐为一体的热带雨林景区。莫里景区保存有大叶榕、细叶榕、“森林魔王”绞杀藤以及有“上亿万年活化石”之称的树蕨等数十种珍稀植物。

温泉附近有老态龙钟、盘根错节的大青树,其下有座金色的傣式塔亭,内有一块囤箩石,在它倾斜于地面的岩壁上嵌有一个巨型“足印”,趾掌清晰可辨,这就是在南亚、东南亚佛教界享有盛名的佛脚印。足印长96厘米,前掌宽43厘米,足弓宽33厘米,后跟宽52厘米。[23]

瑞丽江

瑞丽江是云南省西部的一条重要河流,其中20余公里属中缅两国界河。现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它发源于腾冲县境内高黎贡山西侧的分水岭,经莫里峡谷,进入瑞丽坝,流经缅甸中东部,汇入伊洛瓦底江,注入印度洋的孟加拉湾。瑞丽江江面有三段不同的景观:遮放段、畹町段和瑞丽段。

一寨两国

“一寨两国”景点距离瑞丽市区约10余公里,位于有名的中缅边境71号界碑旁,是典型的“一个寨子两个国家”地理奇观。国境线将一个傣族村寨一分为二,中方一侧的称为银井,缅方一侧的称为芒秀。[24]

菩提寺

菩提寺,位于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镇中心,是芒市地区现存较好的一座佛寺。菩提寺初建于康熙十六年(一六六七年),因寺前有一株茂盛的菩提树,故得名。傣语称之为「奘桐」,意为宝石寺。菩提寺既是台心,也是各族信众的文化娱乐场所。一年中该寺主要有三次大的活动(春节、泼水节、赶躲节)。

畹町生态园

畹町生态园位于瑞丽市畹町西南9公里的瑞丽江畔,被称为“中国孔雀的家园”。生态旅游园分为植物园、动物园、孔雀园、蟒蛇园、百鸟谷、生态标本馆等景区。有热带、亚热带珍稀树种40余种,各种珍禽异兽100余种。

畹町

畹町位于德宏南部,隔河与缅甸相邻。“畹町”系傣语音译,意为“太阳当顶”,所以人们喜欢把畹町叫做“太阳当顶的地方”。全市总面积95.34平方公里,总人口二万多,市区仅五千多人,是全中国最小的城市之一,也是云南的三个边境开放城市之一。畹町有全国罕见的柚木林,郁郁葱葱的橡胶林,各种热带作物也很丰富。

著名人物

刀安仁(1872年~1913年),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干崖宣抚司第二十四代宣抚使(四品官)。

毛相(1918年~1986年),中国著名舞蹈家,傣族孔雀舞创始人。[25]

哏德全(1958年~2008年),中国著名葫芦丝演奏家,在音乐界享有盛誉,被誉为“葫芦丝之父”。

城市荣誉

2018年12月21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被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列入“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26]

2020年12月25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先进省(市)奖”。[27]

2021年5月,在2021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获评为五线城市。[28]

2021年6月11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在2021一季度中国城市环境舒适指数排行第19位。[29]

2021年9月,2021上半年“中国十大环境舒适之城”排名第二。[30]

2021年11月22日,入选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拟命名名单。[31]

对外交流

2021年3月,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山东省潍坊市正式缔结友好城市。[32]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