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由网友(Indifference 淡漠)分享简介:急性淋巴粗胞性黑血病(ALL)是1种举行性恶性疾病,其特性为少量的近似于淋巴母粗胞的未成生黑粗胞,那些粗胞可正在血液、骨髓、淋逢迎、脾脏以及其它器官中发明。急性淋巴粗胞性黑血病占孩子急性黑血病的八零%,病发率岑岭正在三岁至七岁之间,也可发熟于成年人,占任何成年人黑血发病病率的二零%。疾病分型按照粗胞形态教以及临床预后的差别,将...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是一种进行性恶性疾病,其特征为大量的类似于淋巴母细胞的未成熟白细胞,这些细胞可在血液、骨髓、淋巴结、脾脏和其它器官中发现。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占儿童急性白血病的80%,发病率高峰在3岁至7岁之间,也可发生于成年人,占所有成年人白血病发病率的20%。

疾病分型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LL 分型

根据细胞形态学和临床预后的不同,将ALL分为L1,L2,L3三个亚型。

L1型:以小淋巴细胞为主,胞浆极少,高核,浆比例,核形规则,染色质均匀致密,核仁不清晰。

L2型:大多数细胞体积是小淋拖赴??倍,部分细胞大小有明显异质性,胞浆中等,嗜碱,染色质呈弥漫细致或密块状,核仁清晰,一个或多个。

L3型:由均匀一致的大细胞组成,胞浆丰富,深嗜碱,含多数明显室泡,核圆形,染色质细而致密,核二清晰,一个或多个。*

发病病因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占儿童急性白血病的80%,发病率高峰在3岁至7岁之间。ALL也可发生于成年人,占所有成年人白血病的20%。

在急性白血病中,恶性细胞失去成熟和定向(分化)产生其功能的能力。这些细胞迅速分裂并取代正常细胞。当恶性细胞取代正常的骨髓成分时即发生骨髓衰竭。因为正常细胞的数目减少,此患者就会变得容易出血和感染。

大多数病例看上去无明显诱因。但是,辐射、某些毒素,如苯和一些化学试剂,被认为是白血病的诱发因素。染色体异常也在急性白血病的发生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急性白血病的危险因素包括21三体综合征,多与白血病并发,以及接触辐射、化学试剂和药物。发病率为十万分之六。

症状体征

症状迹象

出血时间延长或过量出血,皮肤青紫

牙龈出血

鼻出血

皮下出血

月经周期,异常

皮疹或皮肤病变

针尖样红斑(瘀点)

皮伏青紫(瘀斑)

苍白

疲劳

感染

胸骨压痛

骨痛和压痛

胸骨(胸骨)

关节痛

髋关节疼痛

膝关节疼痛

踝关节疼痛

足痛,多为足部小关节疼痛

肩关节疼痛

肘关节疼痛

腕关节疼痛

手痛,多为手部小关节疼痛

淋巴结病(淋巴结肥大)

无意识的体重减轻

发热

牙龈,肿胀

呼吸短促(运动后加重)

可感觉到不规则的心脏跳动(心悸)

症状诊断

一、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起病:多数病人起病急,进展快,常以发热、贫血或出血为首发症状。部分病例起病较缓,以进行性贫血为主要表现。

二、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症状

(一)贫血:发病的均有贫血,但轻重不等。

(二)出血:多数患者在病程中均有不同程度之出血,以皮肤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衄为常见。严重者可有内脏出血,如便血、尿血、咳血及颅内出血。

(三)发热:是急性白血病常见的症状之一。

三、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体征

(一)肝、脾、淋巴结肿大。

(二)骨及关节表现:骨关节疼痛为常见之表现,胸骨压痛对白血病诊断有一定价值。

(三)其他浸润体征:男性睾丸受累可呈弥漫性肿大,成为白血病复发的原因之一。[1]

并发症状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可并发DI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复发、严重的感染。

检查化验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检查方法主要为以下五大类:

一、血象:白细胞多数在10-50×109/L,少部分<5×109/L或>100×109/L。

二、骨髓象:骨髓穿刺检查是诊断急性白血病的重要方法。

三、细胞化学:白血病的原始细胞有时形态学难以区分,可借助细胞化学作出鉴别。

四、生化检查:

(一)溶菌酶:测定溶菌酶有利于鉴别白血病类型。

(二)尿酸。

(三)电解质及酸硷平衡。

五、染色体检查:对急性白血病进行染色体检查有助于白血病的正确分型及预后的估计。

鉴别诊断

体格检查可见增大的肝脏和脾脏,皮肤青紫(瘀斑)及出血现象(瘀点、紫癜等)。

白细胞(WBC)计数异常。

全血细胞计数(CBC)提示贫血及血小板计数偏低

骨髓穿刺结果示细胞数增加(细胞过多)以及淋巴母细胞增加。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也可能改变以下检验项目的结果:

T(胸腺内生成的)淋巴细胞计数

细胞表面抗原研究(B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平台)

诊断策略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是一种进行性恶性疾病,其特征为大量的类似于淋巴母细胞的未成熟白细胞。这些细胞可在血液、骨髓、淋巴结、脾脏和其它器官中发现。

1、骨髓象:骨髓涂片,细胞化学。

2、免疫分型:根据白血病细胞表面不同的分化抗原,采用单克隆抗体及流式细胞仪,可以诊断ALL并将其分为不同亚型。

3、生化检查:多数病人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并且与白血病细胞负荷及预后相关。白血病细胞负荷较大的病人常见血尿酸水平升高,白血病细胞浸润肝、肾可引起肝肾功能的相应改变。

4、外周血:绝大部分患者在诊断时有贫血,外周血涂片分类以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为主,可占10%~90%,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减少,但要注意有15%左右的患者外周血涂片找不到原始或幼稚淋巴细胞,而骨髓象可见大量的白血病细胞。这是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检查诊断方法之一。

诊断鉴别

淋巴瘤病情进展侵犯骨髓及外周血时称白血性淋巴瘤,此时其临床及实验室特点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极其相似,可从以下几点加以鉴别:

(1)白血性淋巴瘤在病程初期未侵犯血液系统时可表现淋巴瘤典型临床特征,而骨髓及外周血象基本正常;ALL的贫血及血小板减少则更为明显。

(2)从形态上白血性淋巴瘤的肿瘤细胞聚集成堆分布或散在分布,较易见双核或多核的淋巴瘤细胞,异形性较大,可见部分正常的造血细胞;ALL骨髓象异形性较小,常为均一的白血病细胞。

(3)白血性淋巴瘤的预后比ALL更差。

白细胞分化

现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分类依赖于许多特殊的复杂的检验,如免疫表型、核型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的活性。综合这些检验项目的结果可获得精确的分子学诊断,从而有助于指导制定治疗方案并较准确地预测可能的预后。

例如,一些白血病细胞中存在染色体异常。那些含有费城染色体或 t(4;11)易位的患者趋向于不良预后,但是强力疗法和早期骨髓移植可能优先推荐。其它基因(如TEL/AML1重排)预示着很好的预后。

疾病预防

因为大多数病例的诱因尚不清楚,大多数情况下是无法预防的。尽量减少与毒素、辐射、化学试剂等因素的接触可能降低发病的危险性。

疾病治疗

治疗的目的是癌症的缓解。当外周血计数和骨髓计数正常时即已缓解。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以抗癌药物行联合治疗(化疗)。初始(诱导)化疗需住院3至6周,然而后续的化疗可以门诊病人的形式给予治疗,如果淋巴细胞计数极低则需行隔离治疗以避免接触感染病原体。

化疗由3至8种有代表性的药物的联合治疗构成,这些药物包括:强的松、长春新碱、甲氨喋呤、,6-巯基嘌呤和环磷酰胺。有时有必要给予血液制品(如浓缩红细胞、血小板)支持治疗以纠正贫血和低血小板计数。发生任何继发感染的患者需接受抗生素治疗。

病情缓解之后,针对脊柱给予化疗或放疗以处理可能侵袭入脊髓液的任何白血病细胞。

后续治疗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复发,给予持续时间为一年的化疗。对复发病例或其它治疗无效的病例,其治疗选择是在高剂量化疗后行骨髓移植。

治愈机率

儿童患者的可能结果优于成年人,治愈率为80%。80%的成年人获得完全缓解,治愈率则为30%至50%。如不给予治疗,寿命预期大约是3个月。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