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宝荣

由网友(這昰﹄種欣賞)分享简介:苏宝枯,汉族,北京市人,一九四五年九月熟,中共党员。一九六九年结业于北京师范大教中文系,一九八二年结业于山西师院(现山西师范大教)中文系汉语史业余,获文教硕士教位。二零零二⑵零零七年曾任河北师范大黉舍少,现为河北师范大教传授、校教术委员会主任。为河北省委、省当局核准的“省管优异博野”,享用国务院特殊津揭。北京师范大教...

河北省委书记 老师是最难忘怀的人

苏宝荣,汉族,北京市人,1945年9月生,中共党员。196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于山西师院(现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史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2-2007年曾任河北师范大学校长,现为河北师范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河北省委、省政府批准的“省管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河北省省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并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省语言学会会长、河北省语言文字工作者协会会长。现为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和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批准的“省管优秀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河北省省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并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省语言学会会长、河北省语言文字工作者协会会长。

中文名

苏宝荣

出生地

北京市

职业

大学教师、公务员

毕业院校

北京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

出生日期

1945年9月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人物经历

196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的头10年在河北省承德县委、县政府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科教兴国”方针的鼓舞下,他决心重返自己所热爱、所熟悉的教育战线,1979年考取山西师范大学汉语史专业研究生,1982年毕业于山西师院中文系汉语史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82年毕业来到河北师范大学,在这所同样有着一百多年办学历史的地方高师院校工作,至今已整整26个年头。这26年,苏学长的经历正好分为三段:开始的8年多专门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从1991年担任中文系主任又是8年,1999年以来又在校领导的岗位上工作了8年多的时间1999年1月任副校长,2002-2007年任河北师范大学校长,现为河北师范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河北省委、省政府批准的“省管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科学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词汇学与辞书学。

研究课题

1、汉语词义研究与语文辞书释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99BYY003) 1999-2001 主持人

2、词的功能义研究与语文辞书编纂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04BYY024) 2004-2007 主持人

3、辞书编纂与语言文字规范化研究 国家语言文字应用“十五”科研项目(编号:YB105-11A)2002-2005 主持人

4、现代汉语异形词整理与规范的理论思考

河北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编号:200105003) 2001-2004 主持人

5、语言理论研究与语文教学

河北省社科联规划研究项目(编号:200202003)2002-2003 独立承担

研究成果

已出版学术著作6部,发表专业论文一百余篇,其中有50余篇发表在《中国语文》《语言文字应用》《语言研究》《语文研究》《辞书研究》《古汉语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语文建设》《光明日报》等全国性学术刊物上。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汉语词义研究与语文辞书释义”、“词的功能义研究与语文辞书编纂”)、国家语委“十五”规划项目1项(“辞书编纂与语言文字规范化研究”)及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多项课题。获河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独立完成)、河北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独立完成)及其他省部级奖励多项。

主要论著

1、古汉语词义简论(与宋永培合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87。

2、《说文解字》导读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3、许慎与《说文解字》(北京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丛书) 大象出版社,1997。

4、《说文解字》今注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0。

5、词义研究与辞书释义 商务印书馆, 2000。

6、词汇学理论与应用(二)(与苏新春合编) 商务印书馆,2003。

7、训诂学(与武建宇合著) 语文出版社,2005。

8、词汇学与辞书学研究 商务印书馆,2007。

1、 对《左传选》某些注释的商榷 《山西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1980。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历史学》第1期,1981。

2、 “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应作何解(与宋永培合写)《四川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1981。

3、成语“辅车相依”词义新解(与宋永培合写) 《山西师范学院学报》第1 期1982。

4、《谋攻》注释正误 《语文教学通讯》第5期,1982。

5、注重民族特点, 坚持汉语词汇形音义的综合研究(与宋永培合写)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1982。 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语言文字学》第2期,1983。

6、汉语词汇形音义的综合研究与辞书编纂(与宋永培合写)《辞书研究》第6期,1983。

7、“学而优则仕”应作何解(与宋永培合写)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1983。 转载于人民日报社《文摘报》101期。

8、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词汇研究(之一) 《文科教学》第1期,1983。

9、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词汇研究(之二) 《文科教学》第2期,1983。

10、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词汇研究(之三) 《文科教学》第3期,1983。

11、汉语词义演变规律新探 《山西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1984。 《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第3期,1984。

12、古书释“去”为“藏”考辨(与宋永培合写)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1984。

13、试论《左传》的语序 《文科教学》第3期,1984。

14、平仄、入声字简谈(与宋永培合写) 《语文辅导》(四川师范学院主办)第1期,1984。

15、释《诗经》“将子无怒”之“怒”(与宋永培合写)《中国语文》第6期,1985。

16、错字、语病举例(与宋永培合写) 《中国语文》丛书(语文出版社),1985。

17、词义的系统性、两重性与辞书编纂(与宋永培合写)《辞书研究》第1期,1985。

18、论汉语词义的系统性及说解词义的方法(与宋永培合写)《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1985。 《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第2期,1985。

19、论“通假”的分类及其两重性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1985。

20、论许慎《说文解字》的语言文字学观点(与宋永培合写)《文科教学》第2期,1985。

21、“段学”渊源考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校庆增刊,1986。

22、论文学作品中语词的“言外义”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1986。

23、语境与词义 《光明日报》1987年1月20日。

24、期语言规范化的倡导者荀子 《光明日报》1987年3月31日。

25、词的双音化与词义的准确、鲜明、丰富 《光明日报》1987年7月21日。

26、关于汉语结构的平衡美 《光明日报》1987年12月8日。

27、按照词义的形象特征整理引申系列(与宋永培合写) 《辞书研究》第2期,1987。

28、词的表层“所指义”与深层“隐含义”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1987。 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语言文字学》第5期,1987。

29、关于整理词义引申系列的一些问题(与宋永培合写)《文科教学》第3、4期合刊,1987。

30、词的表层“所指义”、深层“隐含义”与辞书编纂 《辞书研究》第1期,1988。

31、文字的多源性与字典本义的说解 《辞书研究》第5期,1988。

32、《世说新语》释词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1988。

33、义素的分析与语素的切分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1988。

34、诗律指要 《文科教学》第1、2期合刊,1988。

35、平衡心理与汉语特征 光明日报出版社论文集,1989。

36、系字之线索 识字之启迪──“声符为本字论”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1989。

37、古汉语特殊词序与原始思维心态 《古汉语研究》第3期,1990。

38、试论联绵词典的编写体例 《辞书研究》第1期,1990。

39、辞书学的广义与狭义 《辞书研究》第4期,1990。

40、汉语特殊词义探源与语文词典编纂 《辞书研究》第6期,1990。

41、义素分析和语文词典的编纂 《词典研究丛刊》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

42、古入声字的查检与辨识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1990。 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语言文字学》第4期,1990。

43、汉语词形的二重性与汉字功能的二重性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1990。

44、《汉语大字典》的编排缺陷 《古汉语研究》第4期,1991。

45、专科辞典的语言释义和概念释义 《辞书研究》第4期,1991。

46、论汉字与汉语的依存性和制约性 全国汉字汉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991。

47、诗律三论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1991。

48、《说文解字》的释字特征 《辞书研究》第1期,1992。

49、释“家”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1992。

50、文言词语的俚俗化现象 《语文建设》第2期,1993。

51、文字的动态考释方法与字典的本义 《辞书研究》第1期,1993。

52、掌握律诗平仄格式的简易方法《中文自学指导》(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主办)第8期,1993。

53、文字学掇英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1993。

54、词典的语言释义与语用释义 《辞书研究》第1期,1994。

55、分辨律诗句型的简易途径 《中文自学指导》第8期,1994。

56、词义的语境偏移与语文词典释义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1994。

57、语言与逻辑的离合 《语文建设》第7期,1995。

58、汉字部首排检法规范化试探──论“切分、定位(定序)”归部法 《辞书研究》第4期,1995。

59、词的语言意义、文化意义与辞书编纂 《辞书研究》第4期,1996。

60、毕业、结业和肄业 《语文建设》第7期,1996。

61、词义的层次与义素的类型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1996。

62、辞书的现实功能与潜在功能 《辞书研究》第3期,1997。

63、论宋代理学对我国语言文字学研究的影响 《古汉语研究》第1期,1997。

64、认清辞书编纂工作性质,划清借鉴与抄袭的界限 《辞书研究》第4期,1997。

65、东西方思维与文化差异的语言学思考 《河北学刊》第3期,1997。

66、自成体系,述作兼备,公允平实 ──《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评介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1997。

67、辞书释义与词义研究 《辞书研究》第2期,1998。收入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辞书论集》。

68、词的义系、义点、义位与语文词典的义项 《辞书研究》第1期,1999。

69、汉语语素组合关系与语文辞书释义 《辞书研究》第4期,1999。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语言文字学》第12期,1999。

70、汉语语义研究的基本单位应分为语素与词两个层级 《河北学刊》第6期,1999。

71、“语境”理论与辞书编纂 《辞书研究》第3期,2000。

72、汉语字典的编排、查检与计算机编码 《辞书研究》第5期,2000。

73、词的语境义与功能义 《辞书研究》第1期,2001。

74、谈谈汉语词汇学研究的民族特征 《光明日报》2002年7月9日。

75、词义研究与汉语的“语法-语义结构” 《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2002。

76、汉语语文辞书的词性标注及其对释义的影响 《辞书研究》第2期,2002。

77、关于异形词整理与规范的理论思考 《辞书研究》第4期,2002。

78、语言理论研究与语文教学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6期,2002。

79、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与创新 《汉语史学报》(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总第3集, 2002。

80、应当提高语文辞书编纂的理论内涵 《辞书修订与创新》论文集 商务印书馆,2003。

81、语文辞书释义方式上的两个“误区”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2003。

82、词的功能的游移性与功能词义研究 《语文研究》第4期,2003。

83、本质的同一性与特质的差异性 《语言研究》第1期,2004。

84、“隐喻”认知、词义变化与辞书释义 《辞书研究》第1期,2004。

85、词的功能对词义的影响与语文辞书编纂 《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2004。

86、语言文字的变异性与辞书规范的动态性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2004。

87、词与兼类的功能显示与深层语义分析 《语文研究》第1期,2005。

88、再谈语文辞书规范的原则与方式 《辞书研究》第2期,2005。

89、联绵词(字)的义界及其二字分合的历史考察 《陆宗达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8月

90、历史地辩证地认识、评价和运用“六书说”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6期,2005。

91、汉语功能词义研究 《语言文字研究》 中国社科出版社 2005年12月

92、词的功能义的层次分析 《语文研究》第1期,2006。

93、论语境的“三个层面”——“语境”理论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 《中国语言学报》第12期 ,2006。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语言文字学》第10期,2006。

94、“隐喻类比”与“近义偏移”——谈汉语多义词形成的两种主要途径 《长江学术》第2期,2006。

95、不能“以今律古”,也不要“以古限今”——谈古语词在现代汉语中的理解与运用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2006;《新华文摘》2006年第18期全文转载。

96、词性标注与“词性”术语的“泛化” 《辞书研究》第3期,2006。

97、论语素的大小与层级、融合与变异 《中国语文》第3期,2007。

98、“异构同功”、“同构异义”与“同形异构”——汉语复合动词名词化转指的语义、语法分析 《语文研究》第2期,2007。

99、语素理论与汉语词汇研究 《燕赵学术》第1期,2007。

100、词的非常规功能义释义模式探析 《江苏大学学报》第3期,2007。

荣誉记录

1、河北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6,省级,独立完成);2、河北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2,省级,独立完成);3、河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5,独立完成);4、河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2,独立完成);5、获原国家教委曾宪梓教育基金奖三等奖(1997);6、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管优秀专家”(1997)”;7、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1)。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