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旦(亚洲国家)

由网友(此男子∽不存在)分享简介:约旦,齐称哈希姆王国(The Hashemite Kingdom of Jordan),位于亚洲西部,阿推伯半岛东南,西取巴勒斯坦、以色列为邻,北取叙利亚交界,西南取伊推克接壤,西北以及南部取沙特阿推伯相连,东北1角濒临红海的亚喀巴湾是独一出海嘴。领土面积八.九万平方私里,天下人嘴一零二三万(含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推克难...

约旦在哪里

约旦,全称哈希姆王国(The Hashemite Kingdom of Jordan),位于亚洲西部,阿拉伯半岛西北,西与巴勒斯坦、以色列为邻,北与叙利亚接壤,东北与伊拉克交界,东南和南部与沙特阿拉伯相连,西南一角濒临红海的亚喀巴湾是唯一出海口。国土面积8.9万平方公里,全国人口1023万(含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拉克难民),官方语言阿拉伯语,通用英语。

1921年,英国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一分为二,西部仍称巴勒斯坦,东部建立外约旦酋长国。1946年3月22日,英承认外约旦独立,5月25日改国名为外约旦哈希姆王国。1948年5月,第一次阿以战争中,约占领了约旦河西岸4800平方公里的土地。1950年4月,外约旦同西岸合并,改称约旦哈希姆王国。1967年,第三次阿以战争中,以色列占领西岸。1994年10月,约同以色列签署和平条约。1995年2月9日,约收回被以占领的约340平方公里失地。[1]

约旦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山地,东部和东南部为沙漠,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自然资源主要有磷酸盐、钾盐、铜、锰和油页岩和少量天然气。

中文名称

约旦哈希姆王国[2]

外文名称

The Hashemite Kingdom of Jordan[2]

简称

约旦

所属洲

亚洲

首都

安曼[2]

主要城市

伊尔比德,亚喀巴等[2]

国庆日

1946年5月25日[2]

高等学府

约旦大学、亚尔穆克大学

GDP总计

437.45亿美元(2020年)[1]

国际电话区号

+962

国际域名缩写

.jo

道路通行

靠右驾驶

人类发展指数

0.770(中)

政治体制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军队节日

陆军节:6月10日

国花

黑鸢尾花

国家领袖

国王:阿卜杜拉二世·本·侯赛因、首相:比什尔·哈萨瓦纳

国土面积

8.9万平方公里

人口数量

1023万(含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拉克难民)

人口密度

114.9人/平方公里(2020年)[3]

主要民族

阿拉伯人[2]

主要宗教

伊斯兰教-逊尼派、东正教[2]

国歌

国王万岁

气候类型

亚热带沙漠气候

人均GDP

约4282.8美元(2020年)[1]

国家代码

JOR

官方语言

阿拉伯语[2]

货币

约旦第纳尔[2]

时区

UTC+2(夏时制:UTC+3)

海洋面积

540平方公里

最大城市

安曼

国家格言

真主,国家,君主

历史沿革

约旦原是巴勒斯坦的一部分(见巴勒斯坦历史)。公元7世纪初属阿拉伯帝国版图。[2]

1516年被土耳其人占领,属奥斯曼帝国的大马士革省。[2]

1920年,圣雷莫会议将巴勒斯坦地区划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同年7月,法军占领大马士革。11月汉志王侯赛因的次子阿卜杜拉·伊本·侯赛因奉其父之命,率军到叙利亚企图收复失地,驻扎在安曼,遂成为该地区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

1921年英国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一分为二,西部仍称巴勒斯坦,东部建立外约旦酋长国。英国在这里设立了一个半自主的苏丹国,立汉志国王侯赛因次子阿卜杜拉一世为外约旦酋长国酋长。英国承认阿卜杜拉为外约旦的统治者,阿卜杜拉则承认英国的委任统治权。[2]

1923年外约旦成为英国委任统治下的一个半独立的埃米尔国。英国完全控制了外约旦的政治和经济。外约旦的阿拉伯军团由英国人指挥,王室的费用由英国政府资助,外交事务由英国总督掌管。

1928年英国迫使外约旦接受为期20年的“英约协定”,使英国对外约旦的统治合法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外约旦人民反对英国委任统治的斗争迅速发展。1946年3月22日,外约旦同英国签订伦敦条约,废除了英国的委任统治,英国承认外约旦的独立,但保留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特权。同年5月25日,阿卜杜拉登基为王(1946~1951在位),改国名为外约旦哈希姆王国。[2]

由于伦敦条约遭到人民的反对,1948年又签订英约同盟条约。条约规定成立联合防务委员会,英国在外约旦有驻军和使用基地的权利。同年5月,第一次中东战争(阿以战争)爆发。在战争过程中,外约旦部队占领了1947年联合国分治决议划归巴勒斯坦人的约旦河西岸的大部分地区和耶路撒冷旧城所属的大约4800平方公里的土地。[2]

1950年4月,外约旦宣布把该地区纳入该国版图,国名改称约旦哈希姆王国。[2]

1951年7月20日,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在耶路撒冷被暗杀,王储塔拉勒·伊本·阿卜杜拉继位。

1952年1月颁布新宪法,规定立法权属议会和国王。1952年8月,约旦议会废黜亲美的塔拉勒,立其长子侯赛因·伊本·塔拉勒为国王(1953年5月2日加冕)。侯赛因继位后,在国内采取一些改革措施,执行独立的外交政策。

在人民运动的推动下,侯赛因于1956年1月宣布约旦拒绝参加任何军事集团,3月初解除了英国人J.B.格拉布的约旦陆军参谋长和阿拉伯军团司令的职务。

1957年3月,约旦政府废除《英约同盟条约》。7月英军全部撤出约旦。从此,约旦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

1958年2月,约旦与伊拉克王国组成“阿拉伯联邦”。同年7月伊拉克爆发革命后,联邦解散。

约旦支持巴勒斯坦人反对建立以色列。它参加阿拉伯国家联合对以色列的战争,在阿拉伯国家战败后,约旦获得了对西岸的控制。1967年约旦又与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一起对以作战。以色列占领了西岸以及整个耶路撒冷。在两次战争后都有大量巴勒斯坦难民逃到约旦。这使巴勒斯坦人在约旦的势力大为增加。这个势力的增加使约旦的王室非常不安。[2]

1970年,在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多次劫机后,约旦开始对他们开火。这场战斗影响到整个阿拉伯社会。叙利亚在约旦的北部边境上集中坦克部队以对约旦施加压力。1970年9月22日在在开罗的阿拉伯国家外交部长会议的调停下双方熄火。但此后还一直有小的战斗发生。

1970年9月~1971年7月,约旦军队与驻在约旦的巴勒斯坦游击队发生武装冲突。1971年7月约旦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逐出其国境。

1973年爆发第四次中东战争,约旦派出军队赴叙利亚参战。

1977年4月7日与中国建交。

1988年7月,侯赛因国王宣布中断同约旦河西岸地区的“法律和行政联系”。[2]

约旦没有参加1991年的海湾战争。

1994年10月,约旦同以色列签署了和平条约。[2]

1995年2月9日,约旦收回被以色列占领的约340平方公里失地。[2]

2010年以来约旦政府致力于民族经济的发展,取得重要成就。文化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2011年,西亚北非局势动荡以来,约推出全国对话、更换内阁、惩治腐败、修改部分法律、提前举行议会选举等一系列举措。[2]

2013年3月,约旦首次以国王同议会协商方式推选首相。[2]

行政区划

约旦分一十二个省。每一个省长是由国王任命的。每一个省是分成52个街道("nahia";阿拉伯语:ناحية)的。[2]

人口(2008统计)(人)省会
阿杰隆省118,496阿杰隆
安曼省1,939,405安曼
亚喀巴省107,115亚喀巴
拜勒卡省349,580萨勒特
伊尔比德省950,700伊尔比德
杰拉什省156,680杰拉什
卡拉克省214,225卡拉克
马安省103,920马安
马代巴省135,890马代巴
马夫拉克省245,670马夫拉克
塔菲拉省81,000塔菲拉
扎尔卡省838,250扎尔卡

重要城市

安曼(Amman)

约旦首都,全国最大的城市,面积1700平方公里,人口443万(2020年)。位于阿杰隆山地东侧、安曼涸河流过的地区。历史悠久,已发现公元前三、四千年的遗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为外约旦的首都,1946年成为约旦王国首都。商业与金融中心,许多西方公司在中东的总部设此。还集中了全国大部分工业,有食品、纺织、纸制品、塑料制品、铝制器皿、水泥、制瓦等工厂。重要交通中心,纵贯全国南北的铁路经过,有公路西通耶路撒冷。城南的阿利亚机场为国际航空站和约旦空军基地。

亚喀巴

港口城市亚喀巴位于约旦国土最南端,是约旦唯一出海口,距首都安曼300公里,自古以来就是中东地区的重要商贾之地。西北部与以色列的埃拉特市相连,东南部与沙特阿拉伯接壤,西南部与埃及的西奈半岛隔海相望,位置十分独特。

自然环境

约旦位于亚洲西部,阿拉伯半岛的西北部,西与巴勒斯坦、以色列为邻,北与叙利亚接壤,东北与伊拉克交界,东南和南部与沙特阿拉伯相连。约旦基本上是个内陆国家,亚喀巴湾是唯一出海口。约旦国土面积89342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88802平方公里,海洋面积540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山地,东部和东南部为沙漠。沙漠占全国面积80%以上。约旦河流经西部注入死海。死海是咸水湖,湖面低于海平面392米,为世界陆地最低点。

气候特征

约旦西部高地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气候温和,平均气温1月为7~14℃,7月为26~33℃,东部和东南部为沙漠。

约旦全国缺水。据有关国际组织的统计,约旦为世界上十大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约旦西部山区和约旦河谷地区年降水量在380~630毫米之间,而东部沙漠地区气候恶劣,日夜温差大,干燥,风沙大,年降水量少于50毫米。

自然资源

主要有磷酸盐、钾盐、铜、锰、铀、油页岩和少量天然气。磷酸盐储量约20亿吨。死海海水可提炼钾盐,储量达40亿吨。油页岩储量700亿吨,但商业开采价值低。

国家象征

约旦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靠旗杆一侧为红色等腰三角形,内有一颗白色七角星;右侧自上而下为黑、白、绿三色的平行宽条。以上四种颜色为泛阿拉伯色,白色七角星象征古兰经。约旦国旗和巴勒斯坦国旗很相似,唯一不同是约旦国旗在红色三角形上多一个白色七角星。

国徽

约旦国徽正中,是一只展翅的阿拉伯雄鹰,威武剽悍,站在蓝色的地球上,象征伊斯兰教的影响遍及全球。神鹰两侧各插一面国旗。金柄宝刀和金色弓箭记录了约旦的光荣历史和王族的尚武精神;麦穗和棕榈叶分别代表和平与食粮同样重要。国徽底部悬挂着一枚穆斯林徽记,黄色饰带上写着国王阿卜杜拉的名字和祈祷词“真主将赐予他幸福和帮助”。国徽的背景是一顶敞开的镶金边的红色华盖,华盖上镶嵌着象征国王权力无边的王冠。

国花

黑鸢尾花

人口

1023万(含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拉克难民),98%的人口为阿拉伯人,还有少量切尔克斯人、土库曼人和亚美尼亚人。国教为伊斯兰教,92%的居民属逊尼派,2%的居民属于什叶派和德鲁兹派。信奉基督教的居民约占6%,主要属希腊东正教派。

政治

约旦是世袭君主立宪制国家,国王是国家元首、三军统帅,权力高度集中。议会设参众两院,实行多党制。长期以来,约政局较为稳定,但也存在贫困、失业、巴勒斯坦难民等经济、社会问题。2011年西亚北非局势动荡以来,约推出全国对话、更换内阁、惩治腐败、修改部分法律、提前举行议会选举等一系列举措。目前局势总体平稳。2013年3月,约旦首次以国王同议会协商方式推选首相。现任首相比什尔·哈萨瓦纳(Bisher Al Khasawneh)。

政局

约旦独立后的大多数时间里,约旦国王是哈希姆家族的侯赛因国王,为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后裔。约旦地处一个政治上非常不稳定的地方,许多政治力量在这里逐鹿:美国、苏联、英国、以色列、各个阿拉伯国家以及约旦国内数量众多的巴勒斯坦移民。在众多政治力量和兴趣中,侯塞因试图寻找一条可行的路,他温和的外交政策保障了约旦的主权和统一。虽然中东诸国在这些时间里,经历了多次战争和动荡,约旦社会都基本上保持稳定。侯赛因本人是多次刺杀的对象。1989年他恢复了约旦的国会选举;1994年,他签署了与以色列的和平条约。

据约旦现行法律,国会议员虽通过选举产生,但是倾向于支持政府,成员包括效忠于国王的部落人员。

2011年1月,约旦反对派政党开始举行抗议示威活动,要求进行彻底的经济和政治改革。

2011年6月,国王阿卜杜拉在电视演讲中表示支持改革选举法,即未来的内阁将由经选举出来的议会多数派组建,而不是由国王直接委任。他说:“我希望更新后的选举法令,将确保国会代表全约旦人民。”

宪法

1952年1月1日颁布生效。宪法规定,约旦是一个世袭的阿拉伯君主立宪制国家,立法权属国王和议会。国王是国家元首,有权审批和颁布法律、任命首相、批准和解散议会,统率军队。1960年1月,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授予国王延长众议院任期的权利。1974年1月、1976年2月和1984年1月,议会3次通过宪法修正案,授予国王无限期推迟选举、并在内阁认为有必要修改宪法时召开议会特别会议的权利。2011年修宪的主要内容为成立宪法法院,负责监督现行法律和体制是否符合宪法规定,并享有宪法解释权。[2]

议会

称国民议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众议院议员130人,由普选产生,议员任期4年,可连任。众议长每年由众议员投票产生,可连选连任。2020年12月,约旦第19届国民议会召开首次特别会议,选举阿卜杜勒·曼尼姆·奥达特(Abdel Moneim Al Awdat)为新一届议会众议长。参议院议员由国王从年龄40岁以上的知名人士中任命,人数不超过众议院的一半。参议长任期2年,议员任期4年,均可连任。本届参议院共有参议员65名。现任参议长费萨尔·法耶兹(Faisal Al-Fayez)。[2]

政府

本届政府于2020年10月12日成立,2021年3月7日改组,现有阁员28名,主要包括首相兼国防大臣比什尔·哈萨瓦纳(Bisher Al Khasawneh)、副首相兼外交与侨务大臣埃伊曼·萨法迪(Ayman Safadi)、内政大臣马金·法拉亚(Mazen Faraya)等。

司法

包括法院和检察院两部分。宪法规定法官独立行使司法权。法官任免由国王依法批准,同时接受高级司法委员会的监督。法院分三类,即:民事法院、宗教法院、特别法院。民事法院负责审理有关民事和刑事案件。宗教法院主要负责婚姻、继承、收养等事务。特别法院包括国家安全法院、军事法院、警察法院、重大刑事案法院、海关法院。[2]

政党

1952年4月9日开始允许建立政党,后均被解散。1991年10月解除党禁。1992年10月颁布政党法,规定约旦实行多党制,各政党重新登记,强调政党必须尊重宪法,不得在军队和安全机构中发展,不得同外国或外部势力有政治、经济联系,各政党须经内政部批准为合法政党后方可开展活动。2008年,约修改政党法,将政党成立的门槛由50名党员提高到500名党员,并要求其党员需来自5个及5个以上省份。约目前有18个政党,主要是:

(1)伊斯兰行动阵线党(The Islamic Action Front):最大的反对党,1992年12月由穆斯林兄弟会和穆斯林独立人士组成。该党反对阿以和谈,反对约以和约。

(2)宪章爱国党(National Constitutional Party):1997年5月由“誓约党”、“祖国党”、“觉醒党”、“约旦全国联盟党”、“阿拉伯民主统一党”、“进步正义党”、“约旦人民运动党”、“约旦人民统一党”、“约旦阿拉伯群众党”九个政党合并而成。口号是复兴、民主、统一。

(3)约旦阿拉伯社会复兴党(Jordanian Ba’ath Arab Socialist Party):1993年1月经内政部批准成立。前身为1948年在约成立的“阿拉伯复兴党”,为泛阿拉伯民族主义政党。

(4)约旦共产党(The Jordanian Communist Party):1993年1月经上诉法院后,获内政部批准登记。该党始建于1948年,1970年分裂成两派。1997年12月约共“二大”后,其领导层内部再度分裂。该党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南,基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发展经济、反对帝国主义和犹太复国主义。

(5)民族阵线党(National Front Party):2009年5月成立。主张实行全面改革,实现社会和谐。由前众议长阿卜杜勒·哈迪·马贾里(Abdul Hadi Majali)组建。[2]

政要

阿卜杜拉二世:国王。系约前国王侯赛因长子。1962年1月30日生于安曼。自幼在英国和美国接受教育,曾在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乔治敦大学深造。20世纪80年代初在英国军队中服役,1985年返回约旦进入军界,曾任装甲兵营长等职,其间先后赴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英国步兵学校、英国指挥与参谋学院及美国装甲兵学校学习进修军事。1993年起任约特种部队司令,1998年晋升为陆军少将。1999年1月25日被立为王储。同年2月7日继位,6月9日加冕。爱好军体活动,是专业潜水员、飞行员和伞兵;喜爱赛车,曾获约全国汽车拉力赛冠军。已婚,王后拉妮亚,巴勒斯坦血统。育有二子二女,长子侯赛因2009年被立为王储。

比什尔·哈萨瓦纳,1969年生,曾任约外交与侨务部发言人,欧美司、战略司司长,约旦驻埃塞俄比亚、埃及、法国大使及外交事务国务大臣等职。2018年起先后担任国王联络与协调顾问、政治顾问,兼任国王办公室主任。2020年10月被任命为首相。

经济

约旦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资源较贫乏,可耕地少,依赖进口。国民经济主要支柱为侨汇、外援和旅游。阿卜杜拉二世国王执政后,把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其施政重点,深化经济改革,约经济状况有所好转。1999年约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6年,约旦继续推进私有化、贸易自由化政策,大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寻求外援和减免债务。[2]

为了寻求该国经济的发展,约旦抓住伊拉克重建的巨大商机,利用自身地理位置、政府支持政策和其他有利条件,大力发展与伊拉克贸易,2014年70%的民用重建产品从约旦进入伊拉克。并且积极与周边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扩大贸易范围和影响。

主要经济数据(2020年)
国内生产总值(GDP)437.45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4282.8美元
经济增长率-1.8%

工业

多属轻工业和小型加工工业,主要有采矿、炼油、食品加工、制药、玻璃、纺织、塑料制品、卷烟、皮革、制鞋、造纸等。有磷酸盐、钾盐、炼油、水泥、化肥5个规模较大的工业产业。[2]

农业

农业不发达,农业人口11.04万,约占劳动力的12%。可耕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7.8%,已耕地面积约50万公顷,多集中在约旦河谷,全部私人经营。水资源缺乏是约发展农业的主要障碍。目前建有10个主要水坝,总容量3.27亿立方米,其中91%位于干旱地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蔬菜和橄榄等。农产品不能满足国内需求,粮食和肉类主要依靠进口。

旅游业

约旦三大经济支柱之一和主要外汇来源之一。截止至2014年,约旅游年收入约35亿美元。主要旅游景区有安曼、死海、杰拉什、佩特拉、阿杰隆古堡、亚喀巴、月亮谷等。[2]

劳务输出

约旦的劳务输出与其它发展中国家大不相同,约旦在海外的劳务人员占约旦该国劳动力的50℅,特点是以高级劳务输出为主,每年有大量外汇流入国内。约旦在美国国内还有大约2.5万名技术人员(2006年),他们可以把掌握的新技术反馈到国内,使得约旦的高科技发展紧跟世界潮流。

财政金融

约旦金融系统比较发达。全国有26家银行,全部是上市私有银行。外国银行可在约设分行,但不得为境外实体融资。

对外贸易

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主要进口原油、机械设备、电子电器、钢材、化学制品、粮食、成衣等,主要进口国为沙特、中国、美国、德国和埃及。主要出口服装、磷酸盐、钾盐、蔬菜、医药制品和化肥等,主要出口国为美国、伊拉克、印度、沙特、叙利亚和阿联酋。2020年,约旦对外贸易总额为56.39亿约第,同比下降4.5%,其中进口额为50.44亿约第,同比增长1%,出口额为5.95亿约第,同比下降34.6%。[1]

外国投资

约旦政府致力于改善投资环境,不断制定和完善投资法规,积极吸引外资,尤其鼓励外商在约旦工业区投资办厂。2013年外国在约投资19.1亿美元。[2]

外国援助

外援是约经济主要来源之一。海湾战争前,约外援主要来自美等西方国家以及海湾阿拉伯国家。在海湾危机中,约采取同情伊拉克的立场,致使主要援助国中断了对约援助,约经济形势恶化。后约逐渐调整对伊政策,改善与美及海湾阿拉伯国家关系,主要援助国恢复了对约援助。约以媾和后,美对约援助大幅增加。2018年约旦的外部援助约为30亿美元。2019年支持预算的援助预计约为6亿美元,其中3.37亿美元来自美国。2020年,约旦接受各类援助和优贷共43亿美元。[1]

文化

居住在城镇中的老年人仍保持着传统的服饰习俗,他们爱穿阿拉伯长袍,按当地的习俗,对女性穿着有较严格的要求,妇女一般不穿袒胸露背和紧身的服装。另外,不论男女都不佩戴有宗教意义的珠宝首饰。约旦人在谈话时喜欢注视对方,双方距离很近,约旦人认为,目光旁视或东张西望都是轻视人的行为。他们还讨厌别人把脚掌朝向自己,禁止用左手递送东西。

约旦人男方到女方家求婚时,先对女方父亲说“我们要喝咖啡”,如对方回答“我们喝吧”就表示同意。有的地区结婚后妻子不能和丈夫说话,直到她生下第一个孩子为止,在这期间她只能用点头或摇头来回答丈夫的问题。

礼仪禁忌

商务礼仪

到约旦从事商务活动,比较适宜的时间是当年11月至次年4月,尤应避免在伊斯兰教历9月动身前往。在当地不要用猪、熊猫和六角星图案做广告。与当地商人接触时应保持谦逊的态度,他们认为夸夸其谈的人不可靠。只有经过较长时间的接触,赢得了对方的信任,他们才不会拒绝你的请求。

旅游礼仪

当地的商店街道多使用阿拉伯文,从事旅游业的人多会英语。在斋月期间旅游时应注意,不要在白天面对众人大吃大喝,也不宜抽烟。如请当地人吃饭或饮茶,也只能在日落之后再邀请。在当地坐出租车,另外再付10%的小费,住旅馆也付这么多。

交际礼仪

约旦人举止文雅,走路从容不迫,从不来去匆匆。他们在谈话时喜欢注视对方,双方距离很近,在他们看来。

餐饮礼仪

约旦人的主食是发面饼和玉米饼,尤其喜爱吃大饼夹肉,把烤好的羊肉夹在大饼内吃起来津津有味。他们常吃牛肉羊肉等。常饮酸牛奶、茶等。约旦人宴请客人时,首先送来一杯咖啡,还有一些水果。米饭一般都是用右手捏成团送入口中。

主要禁忌

约旦人不饮酒,所以忌讳以酒作礼物送人,他们忌讳谈论有关中东政治宗教以及妇女权力等话题。禁止别人摸小孩的头,理发师动手理发时,必须先诵上两句经文。按交通规则,不许鸣喇叭。

军事

宪法规定,国王兼任陆、海、空三军统帅,拥有宣布战争、军管、缔结和约的权力。下设“最高国防委员会”,由国防、外交、财政、内政大臣和军队总司令等人组成,通常由国防大臣召集会议,负责制定国防政策和监督国防计划的实施。国防部是内阁中的一个部,主要负责制定国防预算、后勤保障,并与军队总司令部共同发布有关军队的行政命令,但对军队无调动和指挥权。军队总司令部是国王统帅军队的办事机构,其成员有总司令、总司令助理和武装部队总监各1人。总司令代表国王处理军队日常事务。总司令部下设总参谋部,其成员有总参谋长及主管作战计划、情报、人力、行政管理等的副总长。此外,还设有“国防委员会”和“军官委员会”。前者负责军队的编制、装备、征兵等具体计划和建议;后者负责对军官的考察、提升和调动提出建议。武装力量由正规军和准军事部队组成。正规军分陆、海、空三个军种。

军力

1916年建军,6月10日为建军节。约旦国王为武装部队最高统帅。约军前身是英国当局协助建立的“阿拉伯军团”,在1973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遭以军重创,战后在美、英援助下重建。1976年9月,约开始实行义务兵和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服役期为两年。1982年7月,侯赛因国王宣布成立人民军,凡在高中和高校就读的男女学生,以及16–55岁的男性公民均应参加。1994年约以和约签署后,约改行志愿兵役制。约正规军总兵力约9.86万人,其中陆军近9万人、空军约8000人、海军约600人。准军事部队(包括治安部队、警察和民兵等)8.5万人,其中预备役3.5万人。

领导人物

国王兼武装力量统帅阿卜杜拉·本·侯赛因(1999年2月7日即位)。首相兼国防大臣阿卜杜拉·恩苏尔。军队总司令法塔赫·阿布·塔里布少将(1989年9月上任)。军队总参谋长穆罕默德·优素福·马勒卡维中将(1999年7月上任)。

武装力量

截至2014年,兵力现役部队约10.4万人。1、陆军约9万人。编有2个装甲师(每师辖2个坦克旅、1个机械化步兵旅、1个炮兵旅、1个防空旅),2个机械化步兵师(每师辖2个机械旅、1个坦克旅、1个炮兵旅、1个防空旅),1个独立王室警卫旅,1个特种部队旅(2个特种部队营,2个空降营,1个炮兵营),1个野战炮兵旅(4个炮兵营),3个步兵营,1个侦察营。

交通

截至2014年,公路总长8000公里,已基本建成沟通全国城乡的公路网,国际公路网与伊拉克、叙利亚、沙特、以色列等国相通。年运输量达900多万吨。保有汽车约32.15万辆。

铁路:截至2014年,全长730公里,客运量3.13万人次,货运量378.95万吨。

海运:截至2014年,亚喀巴港是约旦唯一港口和进出口贸易集散中心,拥有集装箱码头和散装码头、22个深水泊位、固定航线29条,通往除西非海岸及南美西部海岸的200多个港口,年货物吞吐量可达2200万吨。

空运:截至2014年,约旦皇家航空公司拥有各种飞机35架,国际航线50条。主要机场有:安曼阿丽娅王后国际机场、安曼民用机场(马尔卡机场)、亚喀巴国际机场。2014年,阿丽娅王后国际机场年客运量达625万人次,飞机起降6.72万架次,同比增长5.9%。[2]

社会

国家重视教育事业,公民从小学到高中享受免费教育。高等教育前分为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基础教育为10年一贯制;高中教育是建立在一般文化基础上的非义务性专业学习,学制为两年。全国有各类学校5348所(2004年),教师近5.9万人(2006年),学生153万人(2004年)。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5%。有8所公立大学:约旦大学、亚尔穆克大学、约旦科技大学、哈希姆大学、穆塔大学、贝塔大学、侯赛因大学、拜勒卡应用大学,另有12所私立大学,在校生70546名,其中包括7914名外国留学生。另有52所社区学院(相当于中专),有学生22471名。全国有学士20万名,硕士1.8万名,博士8千名。教育经费约为2.11亿约旦第纳尔,全国文盲率约为8.7%(2005年)。约在全国设立了114个知识站(knowledge station),向13万居民提供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技术教育。[2]

媒体

主要报刊:《宪章报》,阿文日报,日发行量9万份左右;《言论报》,阿文日报,日发行量10万份左右;《市场报》,阿文日报;《今日阿拉伯人》,阿文日报;《约旦时报》,英文日报,日发行量7000份;《星报》,英文周报。2006年7月,约内阁通过《媒体和出版法》,不再允许逮捕或监禁犯有与其职业相关的罪行的记者。(数据为2006年)

佩特拉通讯社:官方通讯社,1969年成立。每天用阿、英文发稿,在贝鲁特设有分社,在开罗、大马士革、波恩、巴黎、哥本哈根、纽约有兼职记者。1995年起通过卫星向除南非、南美以外的世界各地发送阿、英文消息。

约旦广播电台与电视台均系官方机构,1985年9月,电台同电视台合并,成立广播电视总局。约旦广播电台,1959年创建。约旦电视台,1968年建立,设有彩色电视系统,1972年起通过卫星转播世界新闻。[2]

医疗

约旦卫生事业发展很快,医疗水平在中东地区名列前茅。全国目前共有99家医院,其中卫生部下属医院30家。另有368所医疗中心和56家私人诊所。全国98%的儿童都接种白喉、破伤风、麻疹、结核病等多种疫苗。约对政府职工和军人及家属实行免费医疗制度,对企业职工实行医疗保险制度。政府工作人员根据职业不同,每月可领取交通、出差、服装、住房、家庭人口、物价等各种补贴。约民众普遍拥有小汽车等。人均寿命74.8岁(2019年)。

外交

约旦外交活跃,强化与美特殊盟友关系,重视发展与各大国关系,推行睦邻友好政策,在中东问题等地区事务中发挥着独特作用。目前已同131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约中关系

中约两国于1977年4月7日建交。建交以来,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稳步发展,友好往来不断增加。

两国高层交往频繁。中方: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2007年6月,出席“中阿合作论坛”第二届企业家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2008年11月),国务委员兼公安部长孟建柱(2009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贺国强(2009年6月),外交部长杨洁篪(2009年8月),中国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2010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2012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刚(2012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2014年11月),国务委员王勇(2016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2017年4月),外交部长王毅(2017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向巴平措(2017年7月),全国政协副主席陈晓光(2018年9月)。

约方:阿卜杜拉二世国王、拉尼娅王后(曾于2007年10月、2008年9月、2013年9月、2015年9月访华),参议长米斯里(2011年6月),外交与侨务大臣朱达(2013年12月),参议长拉瓦比德(2015年5月),公安总局局长阿提夫(2016年10月),外交与侨务大臣萨法迪(2017年9月,2018年7月访华并出席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

两国经贸合作发展迅速。1979年5月,中约两国签订贸易协定。2020年,中约双边贸易额36.2亿美元,同比下降12.1%。其中我对约出口31.9亿美元,同比下降13.28%,自约进口4.3亿美元,同比下降1.9%。中方对约主要出口机电产品、通讯器材、纺织服装。从约旦主要进口钾肥。

两国人文领域交流紧密。1979年,中约两国签署文化合作协定,迄今已签署9个年度文化合作协定执行计划。2010年,约旦派团分别来华参加阿拉伯艺术节、上海世博会、中阿经贸论坛开幕式文艺晚会。2011年以来,中方连续7年参加约旦杰拉什艺术节。

2004年12月,我国旅游团队赴约旦旅游业务启动。2009年2月,约旦对中国公民提供落地签证待遇。我国在约旦设有两所孔子学院,分别是安曼TAG孔子学院和费城大学孔子学院。2009年,约旦大学开设中文本科班。2013年5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约旦安曼FM94.5调频台正频率落地项目正式开播,24小时播出阿拉伯语节目。

约美关系

同美国关系密切。约美关系曾因海湾危机而一度变冷,美冻结对约军、经援助。海湾战后,约为摆脱困境积极参与美发起的中东和平进程,1994年10月,约旦与以色列签订和约后,美免除约7亿美元的债务,并同意每年向约提供约3亿美元的军事和经济援助。2000年10月,约美签署自由贸易协定。2006年,约进一步密切与美关系,阿卜杜拉二世国王于2月、5月两次访美,并于9月出席61届联大期间会见美国务卿赖斯;美总统布什11月访约。2006年美对约援助达3.25亿美元。2007年3月,阿卜杜拉二世国王访美,与布什总统会谈并在美国会发表演讲。[2]

约欧关系

积极发展同欧盟,特别是英、法、德等国的关系,希望欧盟在中东地区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并寻求其经济援助。约与欧盟的贸易额占约对外贸易总额的35%。2006年,阿卜杜拉二世国王分别访问了英国(1月、4月、7月、11月、12月)、德国(6月)、法国(3月)、芬兰(8月)和荷兰(10月)。2006年10月,约同欧盟签署了总值6200万欧元的合同,用于支持约政府财政和教育改革。[2]

约俄关系

约重视前苏联大国地位,侯赛因国王曾先后于1981年、1982年和1987年三次访苏。苏联解体后,约继续发展同俄罗斯关系,希俄在中东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90年代以来,约俄关系续有发展。2006年7月,俄副外长访约。2007年2月,普京总统访约。

约日关系

70年代以来,约旦同日本的关系不断发展,高层互访频繁。1976年,日本王储明仁夫妇访问约旦。1989年,侯赛因国王出席了日本裕仁天皇葬礼,哈桑王储于1990年参加了明仁天皇加冕庆典。截至到2006年,日本是约最大的债权国,债务总额约18亿美元。约是中东地区人均获日本援助最多的国家。过去5年中,日对约援助已达3.16亿美元。2006年7月,小泉首相访约;12月,阿卜杜拉二世国王、哈提卜外长分别访日。[2]

约巴关系

巴勒斯坦人占约旦总人口60%,约巴之间有着特殊关系。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国宣布成立后,约旦立即予以承认;1989年1月7日,约同意巴解组织驻约办事处升格为大使馆。在中东和谈问题上,巴以谈判所涉及的巴难民、水资源、边界划分及安全安排攸关约切身利益,约十分关注巴以最终地位谈判。

约认为巴勒斯坦问题仍是当前中东问题的核心,有关各方应努力在阿拉伯国家中明确统一立场,即支持巴人民,并确保他们寻求公正合理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权利。阿卜杜拉二世国王多次呼吁巴各派别共同努力,改善日益恶化的巴安全局势,强调巴内部团结统一有助于推动中东和平进程。2006年,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11次访约。哈马斯代表团2月访约。[2]

约伊关系

约主张维护伊安全、主权、统一,呼吁恢复伊的安全与稳定,强烈谴责伊境内针对平民的暴力活动,支持伊各派和解进程。约积极配合伊政治和经济重建进程,两国在经贸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2006年,伊拉克总理、副总统、众议长、外交、内政、计划、财政部长等相继访约。约首相率能源、内政大臣等访伊,双方签署备忘录,伊将向约提供优惠价格石油。[2]

约阿关系

约旦重视发展同阿拉伯各国的关系。海湾危机发生后,由于约旦采取与埃、叙、沙特及科威特等国相悖的立场,同这些国家的关系一度趋冷。海湾战后,约主动改善同这些国家的关系。阿卜杜拉二世国王继位后,约与海湾国家关系基本恢复,2003年美对伊战争后,约还获得了半年的海湾优惠供油,并表示有意加入“海湾合作委员会”。

2006年,阿卜杜拉二世出访沙特(6月、7月、8月、10月)、埃及(10月)、科威特(1月、5月、7月)、阿联酋(1月、6月)等国。10月,因卡塔尔在联合国秘书长意向性投票中支持韩国候选人潘基文,而未支持约候选人扎伊德亲王,约召回驻卡大使。[2]

约以关系

1994年7月25日,约以在华盛顿签署《华盛顿宣言》,宣布结束两国敌对状态。10月,约以正式签署和约。11月,两国建立外交关系。1995年2月9日,以从其占领的约领土全部撤军,约收回了340平方公里失地。此后约积极发展与以色列的关系。2001年,由于以巴冲突持续不止,约召回驻以大使,双边高层往来冻结。2004年以来,约以双边交往逐渐恢复。2005年1月,约恢复向以派大使。2006年,以总理奥尔默特访约(1月、6月、12月),副总理佩雷斯访约(6月)。[2]

旅游

死海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泊(海拔为-442米)、世界最深的咸水湖和地球上含盐量排名第三的水体。死海是世界上最早的疗养圣地(从希律王时期开始),湖中大量的矿物质含量具有一定安抚、镇痛的效果。

死海漂浮有三大好处:第一,当人体平躺在水面上时,肌肉不必再对抗地心引力,重量感随之消失,快速进入完全松弛的状态,可收到和瑜伽一样的放松疗效。在死海中漂浮40分钟,相当沉睡8个小时。第二,将死海泥均匀地敷抹在身体各部,经太阳光晒,泥中的各种矿物质很快会被皮肤吸收,皮肤会变得滋润嫩滑,是极好的“护肤品”。第三,海水中的镁盐能协调细胞,维持水分平衡,调节人体组织的PH值,硫酸盐、钾盐结合可以保持身体水分的电解平衡,保持皮肤的健康。[4]

阿兹拉克城堡

阿兹拉克城堡位于连接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和叙利亚的几条公路的汇合处,具有非同寻常的战略地位。阿兹拉克环绕着绵延几公里的绿洲,但由于地下水的逐渐枯竭,绿洲正在消失,阿兹拉克的生存也面临着危机。

由于木材的缺乏,阿兹拉克城堡以当地盛产的黑色玄武岩建造,顶棚也是用巨大的玄武岩板覆盖。城堡的南面还有两扇玄武岩大门,每一扇都重达3吨。

和大多数沙漠城堡不同,阿兹拉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那霸田时代,占据着商道的那霸田人建造城堡,以便对来往商队进行检查。到罗马时期,城堡建筑被重新加固,到了13世纪又经过大规模改造。堡垒入口的塔上,历代建设者用拉丁语和阿拉伯语刻下了铭文,也是珍贵的史料。

安曼

被称为“白色之城”的首都安曼(Amman),有很多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古希腊、罗马晚期和阿拉伯伊斯兰教时代的文物遗迹,包括赫拉克勒斯神殿(Temple of Hercules)、伍麦叶宫(Omayyad Palace)、拜占庭教堂(Byzantine Church)等。嵌于山壁三侧的古罗马剧场(Roman Theatre)截至2011年仍可以作为文化活动场地。[5]

米格多勒神庙

1997年,考古学家在佩拉发现了具有3600多年历史的米格多勒神庙,这个长29米、宽22米、有四个楼层的米格多勒神庙是迄今已知最大的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庙宇建筑。从公元前1650年到公元前850年,人们一直在使用米格多勒神庙,在这800年间,当地居民经历了从青铜时代的多神信仰到铁器时代的一神信仰的转变过程。每个时期神庙都遭到破坏,但又被重建,每个时期都留下了丰富的遗物,诸如偶像和至圣所等,使得米格多勒神庙成为当地宗教历史的化石。

佩特拉古城

佩特拉古城是约旦的国宝之一,已被列为世界遗产。拥有数以百计的古建筑、陵墓、浴场、祭堂、庙宇、廊柱林立的街道以及岩石浮雕。最著名的古迹要数令人叹为观止的“藏宝库(The Treasury)”。[5]

皇家墓冢群

佩特拉古城里约有七百多个墓冢,最著名的是皇家墓冢群,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厄恩墓室Urn Tomb,墓室内呈正方形,高18米,长宽各20米,在其中说话,回声隆隆不绝。罗马人占领时期,下面增建了拱形建筑,设立了司法人员的办公室和监狱,当时是罗马帝国佩特拉行政区最高的司法机构所在地,所以后人称此地为“法院”。公元446年,又改为东正教堂。从厄恩墓室顺势向右,是皇族墓室、科林斯式墓室、宫殿墓室和六瓣花墓室。这五座沿山凿成的墓室是那霸田王国几代国王和皇族的墓室,它居高临下、宏伟壮观,体现了国王至高无上的权力。

瓦迪拉姆

瓦迪拉姆(Wadi Rum)于2011年被列为最新的世界文化遗产,其华丽的风景是每个到约旦的游客必须看的。因为科学家论断其环境面貌是地球上最像月球的而得名“月亮谷”。约旦这片最壮观的沙漠周围布满了高大的山脉,被晕染成红色、黄色和橘色,这些色彩洒落在沙丘上和地平线融合成一幅美得令人窒息的画。史诗性巨片《阿拉伯的劳伦斯》全部都是在瓦迪拉姆拍摄的。[5]

国家排名

2018年10月,约旦入选2019十大最佳旅行国家榜单,排名第6位。[6]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