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中国《二十四史》之一)

由网友(孤勇)分享简介:《晋书》(又名《新晋书》)是由唐朝房玄龄等二一位做者合著的纪传体史书,编写于唐代期间,是中国的“2104史”之1。[一]该书记录西晋以及东晋封修王晨的兴殁史,并用“载忘”情势,兼叙了割据政权“106国”的史真。其编制比力完整,能容缴较多的汗青内容,齐书本有叙例、目次各1卷,帝纪10卷,志210卷,传记710卷,载忘310卷,共1百3...

二十四史中第一部官修的是哪个

《晋书》(又名《新晋书》)是由唐代房玄龄等21位作者合著的纪传体史书,编写于唐朝时期,是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1]

该书记载西晋和东晋封建王朝的兴亡史,并用“载记”形式,兼叙了割据政权“十六国”的史实。其体例比较完备,能容纳较多的历史内容,全书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2]

书中金句:“喜怒不形于色”。[3]

中文名

晋书

外文名

Book of Jin

创作年代

唐朝

文学体裁

纪传体正史[4]

目录

1卷

20卷

载记

30卷

别名

新晋书

作者

房玄龄等[4]

作品出处

唐初二十一位大臣共同编撰

叙例

1卷

10卷

列传

70卷

书目归类

史部>正史

作品简介

《二十四史》中的《晋书》是唐朝时期编写,晚于南北朝时期的《南齐书》、《宋书》等,但唐朝之前已经存在几部不同版本的晋书了。

唐修《晋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纪三十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原有一百三十二卷。

《晋书》作者共二十一人。

监修三人: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

天文、律历、五行等三志的作者:李淳风

拟订修史体例:敬播(注:没有流传下来。)

其他十六人:令狐德棻、来济、陆元仕、刘子翼、卢承基、李义府、薛元超、上官仪、崔行功、辛丘驭、刘胤之、杨仁卿、李延寿、张文恭、李安期和李怀俨。

另外唐太宗李世民也在宣帝(司马懿)、武帝(司马炎)二纪及陆机、王羲之两传写了四篇史论,所以有题“御撰”。

创作背景

经过

中国自唐太宗时开始设馆修史;修成六部正史;《晋书》便是其中的第一部。《晋书》里面所讲的火地晋卦,跟《周易》里的火地晋卦不一样。

说起《晋书》,就会使人想到唐太宗在《修<晋书>诏》里讲的一句名言:“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唐大诏令集》卷81,《全唐文》卷8)意思是说,史书的作用大得很啊!唐太宗历来很重视修史,今存“二十五史”,其中就有六部史书是在唐太宗时期修成的。他的这篇诏书,就是指示皇家史馆重写一部《晋书》。

在唐朝以前,即有十八家晋史传世,而实际上则多达二十余家,其中沈约、郑忠、庾铣三家晋书已亡佚外,其余都还存在。当时唐太宗认为这些晋史有种种缺陷,且“制作虽多,未能尽善”,便于贞观二十年(646年)下诏修《晋书》,唐太宗在《修晋书诏》有言:“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

李世民统治时代所修的前代史书,在晋书之外,还有梁、陈、北齐、周、隋五代史,何以李世民偏要选择晋书来写史论呢?这主要因为西晋是个统一的王朝,它结束了三国时期几十年的分裂局面。然而它的统一又是短暂的,不久就发生了中原地区的大混战,此后便形成了东晋和十六国、南朝和北朝的长期对立。李世民作为统一的唐朝的创业之君,很想对于晋朝的治乱兴亡进行一番探索,作为借鉴。

正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把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和完成统一事业的司马炎当做主要研究对象(关于陆机、王羲之的史论,主要着眼于他们的文学艺术成就,属于另一种情况,姑置不论)。宣帝、武帝二纪的史论,虽然比较笼统,没有触及晋朝治乱兴衰的实质,但它指出司马炎“居治而忘危”,“不知处广以思狭”,“以新集易动之基,而无久安难拔之虑”,这些评论总算是看到了一些现象。

《晋书》由房玄龄等人负责监修,组织一批史家和学者,以南朝齐人臧荣绪所写的《晋书》为蓝本,同时参考其他诸家晋史和有关著作,“采正典与杂说数十部”,兼引十六国所撰史籍,从贞观二十年(646年)开始撰写,至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写成。

晋书的修撰,从贞观二十年(公元六四六年)开始,二十二年(公元六四八年)成书,历时不到三年。参加编写的前后二十一人,其中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三人为监修,其余十八人是令狐德棻、敬播、来济、陆元仕、刘子翼、卢承基、李淳风、李义府、薛元超、上官仪、崔行功、辛丘驭、刘胤之、杨仁卿、李延寿、张文恭、李安期和李怀俨。天文、律历、五行三志,出自李淳风之手;修史体例,是敬播拟订的,没有流传下来。由于李世民(唐太宗)曾给宣帝(司马懿)、武帝(司马炎)一纪及陆机、王羲之两传写了四篇史论,所以又题“御撰”。

唐太宗亲自为《晋书》的《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王羲之传》分别写了史论。《晋书》问世后,“言晋史者,皆弃其旧本,兢从新撰”。

特点

《晋书》同二十五史中的其它各史相比,有四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作者的众多。

《晋书》作者共二十一人,而且都留下了姓名,这在历代皇朝修史工作中是不多见的。有这样一支作者队伍,是《晋书》之所以能够超过以往各家晋史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个特点是体例的创新。

上面讲到,《晋书》有“载记”三十卷。载记是记述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政权即“十六国”史事的形式,这是《晋书》在纪传体史书体例上的一个创造。早先,东汉班固曾经写过载记,但并不是用来记少数民族政权的史事,也没有把它作为一部史书的组成部分。《晋书·载记》作为全书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纪传体史书的体例,而且对于表现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历史面貌有深远的意义。

第三个特点是补旧史之不足。

《三国志》有“纪”与“传”而无“志”。而《晋书》中的志,多从三国时期写起。关于曹魏屯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经营西北,及晋朝占田制多有着墨。《食货志》讲东汉、三国时代的经济发展,可补《后汉书》、《三国志》之不足。

从当政者的角度,《晋书》虽为立传,但并不鼓励司马氏的发家史,《晋书·宣帝纪》里曾讲到晋明帝问起晋得天下的具体情形,王导告之,明帝大惭,把脸埋在床上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而唐太宗在其所作的史论里,更不乏警世之意。

第四个特点是记载完备。

唐之前的各晋史,或仅记西晋一朝史事,或虽兼记两晋史事,但对十六国史事则无专门记述。可说都非完备的晋史。与唐之前的各晋史相比,《晋书》的内容较为详尽且广博,纪传中收录的大量诏令、奏疏、书札及文章,虽冗长,但有多方面的史料价值。《舆服志》和《礼志》《乐志》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统治阶级崇尚礼仪服饰的风气。赵翼说:“唐初修《晋书》,以臧荣绪本为主,而兼考诸家成之。今据《晋》、《宋》等《书》列传所载诸家之为《晋书》者,无虑数十种。”

《晋书》问世后,“言晋史者,皆弃其旧本,兢从新撰”,说明它在当时和后世都受到人们的重视。当然,《晋书》也有明显的缺点,这突出地表现,在它记述了一些神怪故事和小说材料,而这些是不应当被当作历史来看待的。我们在阅读《晋书》的时候,必须注意到这一点。

作品目录

《二十四史》丛刊本有四种:一为武英殿本,一为商务印书馆的百衲本,一为中华书局的点校本,一为汉语

大词典出版社的出版中的全译本。

专用目录

四种刊本的目录、标题、版式各有异同,也不断发展,现以当今最普及的中华本为例,又鉴于排版所限,略去版式部分,单列出《晋书》大体的目录、标题,如下:

纪部分
帝纪第一高祖宣帝懿
帝纪第二世宗景帝师 太祖文帝昭
帝纪第三世祖武帝炎
帝纪第四孝惠帝衷
帝纪第五孝怀帝炽 孝愍帝邺
帝纪第六中宗元帝叡 肃祖明帝绍
帝纪第七显宗成帝衍 康帝岳
帝纪第八孝宗穆帝聃 哀帝丕海西公奕
帝纪第九太宗简文帝昱 烈宗孝武帝曜
帝纪第十安帝德宗 恭帝德文

志部分

志第一 天文上(天体 仪象 天文经星等)
志第二 天文中(七曜 杂星气 史传事验)
志第三 天文下(月五星犯列舍 经星变附见)
志第四 地理上
志第五 地理下(青州徐州荆州扬州交州广州)
志第六 律历上
志第七 律历中
志第八 律历下
志第九 礼上
志第十 礼中
志第十一 礼下
志第十二 乐上
志第十三 乐下
志第十四 职官
志第十五 舆服
志第十六 食货
志第十七 五行上
志第十八 五行中
志第十九 五行下
志第二十 刑法

传部分

列传第一后妃上宣穆张皇后景怀夏侯皇后景献羊皇后 文明王皇后 武元杨皇后 武悼杨皇后左贵嫔胡贵嫔诸葛夫人 惠贾皇后 惠羊皇后谢夫人怀王皇太后 元夏侯太妃

列传第二 后妃下 元敬虞皇后豫章君明穆庾皇后 成恭杜皇后 章太妃 康献褚皇后 穆章何皇后 哀靖王皇后 废帝孝庾皇后 简文宣郑太后 简文顺王皇后孝武文李太后 孝武定王皇后 安德陈太后 安僖王皇后 恭思褚皇后
列传第三王祥郑冲何曾石苞
列传第四羊祜杜预
列传第五陈骞裴秀
列传第六卫瓘张华
列传第七 宗室司马孚司马邕司马望司马洪司马威司马整司马楙司马辅司马翼司马晃司马瑰司马圭司马衡司马景司马权司马纮司马俊司马泰司马略司马腾司马绥司马虓司马遂司马勋司马逊司马承司马睦司马陵司马顺
列传第八 宣五王 平原王干 琅邪王伷 清惠亭侯京 扶风王骏 梁王肜 文六王 齐献王攸 城阳哀王兆 辽东悼惠王定国 广汉殇王广德 乐安平王鉴 燕王机司马永祚乐平王延祚
列传第九王沈荀顗荀勖冯紞
列传第十贾充郭彰杨骏
列传第十一魏舒李憙刘寔高光
列传第十二王浑(子济)王濬唐彬
列传第十三山涛王戎郭舒乐广
列传第十四郑袤李胤卢钦华表石鉴温羡
列传第十五刘毅程卫和峤武陔任恺崔洪郭奕侯史光何攀
列传第十六刘颂李重
列传第十七傅玄(子咸 咸子敷、咸从父弟祗)
列传第十八向雄段灼阎缵
列传第十九阮籍嵇康向秀刘伶谢鲲胡毋辅之毕卓王尼羊曼光逸
列传第二十曹志庾峻郭象庾纯秦秀
列传第二十一皇甫谧挚虞束皙王接
列传第二十二郤诜阮种华谭袁甫
列传第二十三愍怀太子
列传第二十四陆机
列传第二十五夏侯湛潘岳张载
列传第二十六江统孙楚
列传第二十七罗宪滕修马隆胡奋陶璜吾彦张光赵诱
列传第二十八周处周访
列传第二十九 汝南文成王亮 楚隐王玮 赵王伦 齐王冏 长沙王乂 成都王颖 河间王颙 东海孝献王越
列传第三十解系孙旂孟观牵秀缪播皇甫重张辅李含张方阎鼎索靖贾疋
列传第三十一周浚成公简苟晞华轶刘乔
列传第三十二刘琨祖逖
列传第三十三邵续李矩段匹磾魏浚
列传第三十四 武十三王 元四王 简文三子
列传第三十五王导(子王悦王恬王洽王协王劭王荟洽子王殉王珉劭子王谧)
列传第三十六刘弘陶侃
列传第三十七温峤郗鉴
列传第三十八顾荣纪瞻贺循杨方薛兼
列传第三十九刘隗刁协戴若思
列传第四十应詹甘卓邓骞卞壸
列传第四十一孙惠熊远王鉴陈頵高嵩
列传第四十二郭璞葛洪
列传第四十三庾亮(子庾彬庾羲庾和 弟庾怿庾冰庾条庾翼)
列传第四十四桓彝(子桓云云弟桓豁豁子桓石虔虔子桓振虔弟桓石秀桓石民桓石生桓石绥桓石康豁弟桓秘秘弟桓冲冲子桓嗣嗣子桓胤嗣弟桓谦谦弟桓修)徐宁
列传第四十五王湛荀嵩范汪刘惔
列传第四十六王舒王廙虞潭顾众张闿
列传第四十七陆晔何充褚翜蔡谟诸葛恢殷浩
列传第四十八孔愉丁潭张茂陶回
列传第四十九谢尚谢安(子谢琰琰子谢混安兄谢奕奕子谢玄安弟谢万万弟谢石石兄子谢朗朗弟子谢邈)
列传第五十王羲之王献之许迈
列传第五十一王逊蔡豹羊鉴刘胤桓宣朱伺毛宝刘遐邓岳
列传第五十二陈寿王长文虞溥司马彪王隐虞预孙盛干宝邓粲谢沈习凿齿徐广
列传第五十三顾和袁瑰江逌车胤殷顗王雅
列传第五十四王恭庾楷刘牢之殷仲堪杨佺期
列传第五十五刘毅诸葛长民何无忌檀凭之魏咏之
列传第五十六 张轨(记载前凉历史)
列传第五十七 凉武昭王子士业(记载西凉历史)
列传第五十八 孝友李密盛彦夏方王裒许孜庾衮孙晷颜含刘殷王延王谈桑虞何琦吴逵
列传第五十九 忠义嵇绍从子含王豹刘沉麹允(焦嵩)贾浑王育韦忠辛勉族弟宝刘敏元周该桓雄韩阶周崎易雄乐道融虞悝沈劲吉挹王谅宋矩车济丁穆辛恭靖罗企生张祎
列传第六十 良吏鲁芝胡威杜轸窦允王宏曹摅潘京范晷丁绍乔智明邓攸吴隐之
列传第六十一 儒林范平文立陈邵虞喜刘兆氾毓徐苗崔游范隆杜夷董景道续咸徐邈孔衍范宣韦謏范弘之王欢
列传第六十二 文苑应贞成公绥左思赵至邹湛枣据褚陶王沉张翰庾阐曹毗李充袁宏伏滔罗含顾恺之郭澄之
列传第六十三 外戚羊琇王恂杨文宗羊玄之虞豫庾琛杜乂褚裒何准王濛王遐王蕴褚爽
列传第六十四 隐逸孙登董京夏统朱冲范粲鲁胜董养霍原郭琦伍朝鲁褒氾腾任旭郭文龚壮孟陋韩绩谯秀翟汤(子庄)郭翻辛谧刘驎之索袭杨轲公孙凤公孙永张忠石垣宋纤郭荷郭瑀祈嘉瞿硎先生谢敷戴逵龚玄之(弟子元寿)陶淡陶潜
列传第六十五 艺术陈训戴洋韩友淳于智步熊杜不愆严卿隗炤卜珝鲍靓吴猛幸灵佛图澄麻襦单道开黄泓索紞孟钦王嘉僧涉郭黁鸠摩罗什昙霍台产
列传第六十六列女羊耽妻辛氏 杜有道妻严氏 王浑妻钟氏 郑袤妻曹氏 愍怀太子妃王氏 郑休妻石氏 陶侃母湛氏 贾浑妻宗氏 梁纬妻辛氏 许延妻杜氏 虞潭母孙氏 周顗母李氏 张茂妻陆氏 尹虞二女 荀嵩小女荀灌王凝之妻谢氏 刘臻妻陈氏 皮京妻龙氏 孟昶妻周氏 何无忌母刘氏 刘聪妻刘氏王广女 陕妇人 靳康女 韦逞母宋氏 张天锡妾阎氏薛氏 苻坚妾张氏 窦滔妻苏氏 苻登妻毛氏慕容垂妻段氏段丰妻慕容氏 吕纂妻杨氏(吕绍妻张氏) 李玄盛后尹氏

列传第六十七 四夷
——东夷夫余国肃慎氏马韩辰韩日本裨离等十国
——西戎吐谷浑焉耆国龟兹国大宛国康居国大秦国
——南蛮林邑国扶南国
——北狄匈奴

列传第六十八王敦桓温
列传第六十九桓玄卞范之殷仲文
列传第七十王弥张昌陈敏王如杜曾杜弢王机祖约苏峻孙恩卢循谯纵

载记部分

载记第一刘元海(子和刘宣)

载记第二刘聪
载记第三刘曜(以上三卷记载汉、前赵历史)
载记第四石勒上
载记第五 石勒下
载记第六石季龙上
载记第七 石季龙下(以上四卷记载后赵历史)
载记第八慕容廆
载记第九慕容皝
载记第十慕容俊
载记第十一慕容暐慕容恪阳骛皇甫真(以上四卷记载前燕历史)
载记第十二苻洪苻健苻生苻雄王堕
载记第十三苻坚上
载记第十四 苻坚下(王猛苻融苻朗)
载记第十五苻丕苻登(以上四卷记载前秦历史)
载记第十六姚弋仲姚襄姚苌
载记第十七姚兴上
载记第十八 姚兴下
载记第十九姚泓(以上四卷记载后秦历史)
载记第二十李特李流
载记第二十一李雄李班李期李寿李势(以上两卷记载成汉历史)
载记第二十二吕光吕纂吕隆(记载后凉历史)
载记第二十三慕容垂
载记第二十四慕容宝盛熙云(以上两卷记载后燕历史并附载西燕)
载记第二十五乞伏国仁乾归炽磐冯跋(记载西秦历史并附载北燕)
载记第二十六秃发乌孤利鹿孤 傉檀(记载南凉历史)
载记第二十七慕容德
载记第二十八慕容超(以上两卷记载南燕历史)
载记第二十九沮渠蒙逊(记载北凉历史)
载记第三十赫连勃勃(记载夏国历史)

作品鉴赏

前源文献

参见:十八家晋史

在唐人修晋书以前“据晋、宋等书列传所载,诸家为晋书者无虑数十种”,其中到唐初时能为世人所见尚有19种。这么多家记述晋史的旧史文献就成为了唐修《晋书》时主要的前源文献。刘知几《史通·古今正史》篇云:“皇家贞观中有诏,以前后晋史十有八家,制作虽多,未能尽善,乃敕史官更加篆录,采正典与杂说数十余部,兼引伪史十六国书,为纪十,志二十,列传七十,载记三十,并序例目录,合为百三十二卷。自是言晋史者,皆弃其旧本,竞从新撰者焉。”

18家晋书之名由此而立,但唐初所存的晋朝史书实际为19家。其中用编年体撰写的有11家,分别是:

(一)陆机《晋记》4卷

(二)干宝《晋纪》23卷

(三)曹嘉之《晋记》10卷

(四)习凿齿《汉晋阳秋》47卷

(五)邓粲《晋纪》11卷

(六)孙盛《晋阳秋》32卷

(七)刘谦之《晋记》23卷

(八)王韶之《晋记》10卷

(九)徐广《晋纪》45卷

(十)檀道鸾《续晋阳秋》20卷

(十一)郭季产《续晋记》5卷

用纪传体撰写的有8家,分别是:

(十二)王隐《晋书》93卷

(十三)虞预《晋书》44卷

(十四)朱凤《晋书》14卷

(十五)何法盛《晋中兴书》78卷

(十六)谢灵运《晋书》36卷

(十七)萧子云《晋书》102卷

(十八)萧子显《晋史草》30卷

(十九)臧荣绪《晋书》110卷

这19家中包括西晋和东晋全部史实的仅臧荣绪一家。臧荣绪的《晋书》乃唐初以前唯一完整的一个本子,因而唐初所修撰的《晋书》主要以臧氏之书为蓝本,并通称为《新晋书》,以区别于臧氏之《旧晋书》。自臧氏之书亡佚,《新晋书》才独居《晋书》之名。

《史通》在上面所引的那段话之前原有一句,“齐隐士东莞臧荣绪又集东、西二史,合成一书”,所以后面才说,“自是言晋史者,皆弃其旧本,竞从新撰者焉”。于此可知唐初所称的18家晋书是指臧荣绪《晋书》以外的诸家史书而言:《史通》的话是依据贞观中的诏书而说的,所以较为简略,从唐初各家流传的情况和修撰《晋书》的过程看,这样理解是无可怀疑的。

除上述19家外,还有4家纪传体晋书,它们是:

(廿)谢沈《晋书》(卷数不明)

(廿一)郑忠《晋书》7卷

(廿二)沈约《晋书》110卷

(廿三)庾铣《东晋新书》7卷

上述23家晋书各有不少缺憾,诸如有的属于未完成的史稿,如谢灵运、沈约、萧子显等所撰;有的受客观条件所限,很难做到载录完全,成为晋朝的通史;臧荣绪《晋书》虽说志传俱备,较为完整,但与东晋一代并立甚至比东晋更久的十六国史又未能录入其中。在这种情况下,唐太宗于贞观十八年(664年),敕令房玄龄、褚遂良等重撰《晋书》,贞观二十年书成,凡130卷。到安史之乱发生时,作为“御史”晋书编写时的主要蓝本臧荣绪所撰《晋书》已下落不明,其余的22家晋史书也皆散佚。

总结:臧荣绪《晋书》110卷为最全面的旧晋书,而现行《晋书》实为新晋书(添加《十六国春秋》等十六国历史编入“载记”条目)。

作品影响

自从《晋书》成书了之后,历代对其的评价是功过参半,一般认为,《晋书》在编撰方面有三个优点:一是体例严谨,列传分类恰当,而且设载记三十卷,讲述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衰成败;二市取材广泛,史料丰富,编撰《晋书》的过程中,除参考了十八家晋史外,还将晋代国史、起居注以及晋代旧事的杂著、十六国史事杂著等几十种史料作为凭借资料,所以《晋书》内容十分丰富,保存了一代史料;三是编写者合理分工,充分发挥个人所长,使《晋书》具有较高的质量和鲜明的特色。

因为《晋书》是由众人共同修编,并且资料众多,内容复杂,而成书的时间又很短,因此在连贯性上缺乏统一,前后自相矛盾的地方也很多,它在内容上有两个很明显的特点:一是烘托天命。借助讲述鬼怪神异来宣扬天命。二是宣扬忠孝。为此单独列出《孝友列传》、《忠义列传》等。

《晋书》的编撰成功之处在于,它在史学上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贞观初年五代史,还带有浓重的私修向官修的过渡性质。只有《隋书》是真正的官修,而《晋书》则是第二部官修史书,并且最终实现了修撰史书制度的大变革,官修前代史的制度得以确立,并且一直延续后世。[5]

作者简介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其子世民进军渭北,玄龄拜谒,两人一见如故,署玄龄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每至一地,众人皆取珍宝,玄龄独揽人才至秦王幕府,因玄龄善交猛将谋士,故人人愿效死力。玄龄在秦王府掌管军符、文告、军机之事,每书军令,马上即得,不拟文稿。

太子建成与秦王世民有矛盾,秦王召玄龄问计,玄龄曰:国家有难,惟圣人克之;大王功盖天下,此不仅是人谋,而且得神助。引杜如晦协助秦王判定大计。建成忌恨玄龄、如晦,谮二人于李渊处,二人遂被斥逐。建成将有变,世民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如晦,二人穿道士服入秦王府,与秦王周密计议,及诛建成,世民立为太子,擢玄龄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627),玄龄代萧瑀为中书令。论功行赏,玄龄与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封邢国公。太宗叔父淮安王神通不服,太宗指出,玄龄有运筹帷幄,匡定社稷之功,功比汉之肖何,故虽没有鞍马征战,仍应居功第一。神通理屈。拜玄龄社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太宗曾问创业守文哪个更难,玄龄认为创业难,魏征则以为守文难,太宗说创业已成过去,守文刚刚开始,各位宜慎重从事。

玄龄官居宰相十五年,女为王妃,子娶公主,可谓权宠隆极,故玄龄急流勇退,屡上表辞官,帝不听,进爵司空,仍总朝政。太宗伐辽,留玄龄守京师。晚年多病,每有难事,太宗则令玄龄乘肩舆入殿相商。为太宗征讨高丽事,玄龄曾恳谏太宗,认为,现在已俘获高丽士众数十万,高丽亡“残众孽君,缩气不敢息”,应该以仁义为先,适可而止,停伐高丽,允许高丽自新。太宗以玄龄在病危之时还能关心国事,感动不已,令凿穿宫墙,以便自己随时去玄龄家问候。玄龄薨,赠太尉,拜州都督,谥曰:“文昭”,给班剑羽葆,陪葬昭陵。图形凌烟阁。[6]

作品评价

优点

《晋书》体例比较完备,使它能容纳较多的历史内容,而无繁杂纷乱之感。《晋书》的帝纪按时间顺序排列史事,交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全书的总纲。在帝纪中首先列宣、景、文三纪,追述晋武帝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开创晋国基业的过程,使晋史的历史渊源清晰明了,是很得史法的。

书志部分记载典章制度,编排得类别清楚,叙事详明,可以给人以较完备的历史知识。列传记载人物,编次以时代为序,以类别为辅,所立类传或合传眉目清楚,各类人员大都分配合理,使西晋近800历史人物分门别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构成晋代历史活动的图卷。书中的载记专写与晋对峙的十六国历史,在史书写法上是善于出新的。载记之体略同于《史记》中的世家,但世家记诸侯国历史,反映的是先秦贵族社会国家紧密联系的特点。载记的名目来自《东观汉纪》,可《东观汉纪》用载记记载平林、新市及公孙述的事迹,不过是作为列传的补充。

《晋书》采用世家之体而取载记之名,用高于列传的规格完整记述了各族政权在中原割据兴灭的始末,给各割据政权以适当的历史地位,较好解决了中原皇朝与各族政权并载一史的难题,这一作法大得历代史家赞赏。载记中对十六国政权只称“僭伪”,不辨华夷,体现了唐朝统治者华夷一体,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思想,这更是我们今天阅读《晋书》时要特别注意的。晋代史事错综复杂,比两汉史都要难写一些,《晋书》用四种体裁相互配合,较好解决了这一难题。

《晋书》还有内容充实,文字简练的长处。晋代的社会矛盾尖锐复杂,有地主阶级与农民的矛盾,有胡、汉的民族矛盾,有儒、道、释的矛盾,还有君臣矛盾、抗战派与清谈派的矛盾等等。《晋书》中,提供了很多这些矛盾斗争的情况及文献材料。如孙恩、卢循、张昌、王如等传,反映了当时的农民起义情况;《江统传》载《徙戎论》,《温峤传》载《奏军国要务七条》,提供了胡汉斗争的材料;《郭璞传》载《刑狱疏》,《李重传》载《论九品中正制》,《傅玄传》载兴学校、劝农功诸疏,提供了研究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情况的材料;《裴頠传》载《崇有论》,《阮瞻传》载《无鬼论》等都是重要的思想文献。此外如《束皙传》记载《汲冢书》的发现经过,《裴秀传》记载《禹贡地域图》的制图六法,《卫恒传》记载论书法源流的《书势》一篇,都是极珍贵的史料。唐修《晋书》距离晋亡已200多年,在记事上有条件改变以往史书诬罔不实的缺点。

书中除因袭旧文外,很少有撰者曲意回护的内容。书中在很多纪传中揭露了统治阶级贪婪、腐朽、骄奢淫逸的本性和残害民众的罪行,具有鉴戒意味。《晋书》作者,多是文学大家,因而《晋书》叙事往往能做到简明扼要,有时还有生动、精彩之笔。书中的载记写得疏密相间,首尾照应,颇有些章法。如《苻坚》两卷绘声绘色,颇见功力。列传中也往往能表达出历史人物的情态,读起来有点味道。

《晋书》的十志有:《天文志》、《地理志》、《律历志》、《礼志》、《乐志》、《职官志》、《舆服志》、《食货志》、《五行志》、《刑法志》。从名目上看与《五代史志》大同小异,相差的只是加上了《舆服志》而去掉了《经籍志》。因为《隋志》与《晋志》多出于相同作者之手,修撰时间又很接近,所以在内容上有一些重复的地方。但《晋书》十志上承两汉、下启南北朝,还是具有相当高的价值的。

它的类目比较齐全,反映的社会典章制度内容比较全面。《食货志》和《刑法志》叙事包罗东汉,可补《后汉书》之不足。《地理志》对研究魏晋之际行政区划变更,州县制的变迁,都很有作用。《晋书》十志,多出于学有所长的专家之手,内容比较精当。《天文志》、《律历志》、《五行志》为著名科学家李淳风所修,一直为世所称,其中《天文》、《律历》二志尤为精审。《天文志》记载了汉魏以来天文学的三大流派;盖天说、宣夜说和浑天说,并对浑天说作了肯定;《律历志》记载魏晋时期几种历法,保存了科技史的重要材料,具有重要价值。

缺点

其一:记述荒诞

《晋书》继承了前代晋史著作的缺点,记述了大量的神怪故事,《搜神记》、《幽明录》中一些荒诞之谈也加以收录。例如《干宝传》中记载干宝之父妾陪葬十余年,开棺后仍能复生之事。《张华传》中提到吃“龙肉”之事,并称“试以苦酒濯之,必有异。”

其二:史料取舍不够严谨

据历史学者考察,在修撰《晋书》时期,所能见到晋代文献很多,除各专史外,还有大量的诏令、仪注、起居注以及文集。但《晋书》的编撰者主要只采用臧荣绪的晋书作为蓝本,并兼采笔记小说的记载,稍加增饰。对于其他各家的晋史和有关史料,虽曾参考,但却没有充分利用。因此唐代成书之后,即受到当代人的指实,认为它“好采诡谬碎事,以广异闻;又所评论,竞为绮艳,不求笃实”。

刘知几在《史通》里也批评它不重视史料的甄别去取,只追求文字的华丽。清人张熷在《读史举正》举出《晋书》谬误达450多条。钱大昕批评《晋书》“涉笔便误”。《晋书》中亦存在自相矛盾之处,例如《文帝纪》记载曹髦被杀之后,成倅兄弟的结局是“太后从之,夷济三族。”而《荀勖传》中荀勖的上表却又称“成倅刑止其身,佑乃族诛,恐义士私议”,也就是荀勖的上表体现出成倅并未被诛灭三族,两条史料自相矛盾。(国学网)

出版信息

  • 古代
北宋监本宋绍兴重刊北宋本宋刊十四行小字本宋宝佑刊九行大字本宋刊明修本(附音义)元刊十行本元刊二十二行本(大德九路刊本)明南监重修本明北监方从哲修本明藩府刊十行大字本明万历间周氏(周若年)翻宋刊九行大字本明吴琯西爽堂校刊本明钟仁杰刊本明钟惺评本明蒋之翘更定本明汲古阁刊十七史本清乾隆武英殿附考证本清席氏扫叶山房刊廿一史本清同治年间金陵书局刻本清同治年间岭南陈氏葄古堂仿殿本清光绪年间湖南宝庆三味书坊翻刻殿本清同文书局影印殿本清五洲同文书局影印殿本清图书集成局铅字排印本清竹简斋石印本(有大小两种)清史学斋石印横行本清竣实斋石印本
  • 现当代
民国商务馆影印殿本民国商务印书馆百衲廿四史影印宋绍兴重刊北宋本民国中华书局排印四部备要本民国开明书店铸版《二十五史》中之《晋书》
  • 点校本
中华书局1974年标点排印本。1974年11月1版1印,竖排繁体,平装共10册,精装则为5册。最新版次是2012年12月的1版12次。
中华书局又于1997年出版“二十四史”缩印本,《晋书》缩印本亦在其列。
中华书局又于2000年4月推出《晋书》简体字本,横排全2册。
巴蜀书社将出版《今注本二十四史·晋书》,带注释,排版字体是横排简体。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的《二十四史全译》,第五章为《晋书》,分别是“二十四史全译 晋书 第一册”“二十四史全译 晋书 第二册”“二十四史全译 晋书 第三册”“二十四史全译 晋书 第四册”。

补表补志

  1. 万斯同:《两晋诸帝系统图》;《晋诸王世表》。
  2. 秦锡田:《补晋宗室王侯表》。收录有爵可考之宗室,以封国为纲,凡徙封本国者皆列入,较万表详细周密。
  3. 万斯同:《晋功臣世表》;《晋将相大臣年表》;《东晋将相大臣年表》。
  4. 秦锡田:《补晋异姓封爵表》。
  5. 秦锡圭:《补晋执政表》。补订周济《晋略》之执政表,较万氏将相大臣年表为周密。
  6. 万斯同:《晋方镇年表》;《东晋方镇年表》。
  7. 秦锡圭:《补晋方镇年表》。
  8. 吴廷燮:《晋方镇年表》;《东晋方镇年表》。吴氏两表皆远较万表秦表为详细周密。
  9. 万斯同:《晋僭伪诸国世表》;《晋僭伪诸国年表》。
  10. 秦锡田:《补晋僭国年表》。
  11. 张愉曾:《十六国年表》。 万、秦、张三表皆按年以各国政权为纲。
  12. 沈维贤:《晋五胡表》,以民族为纲。
  13. 万斯同:《伪汉将相大臣年表》;《伪成将相大臣年表》;《伪赵将相大臣年表》;《伪燕将相大臣年表》;《伪秦将相大臣年表》;《伪后秦将相大臣年表》;《伪后燕将相大臣年表》;《伪南燕将相大臣年表》。
  14. 练恕:《西秦百官表》。
  15. 缪荃孙(1844—1919):《后凉百官表》;《南凉百官表》;《西凉百官表》;《北凉西官表》;《夏百官表》;《北燕百官表》。
  16. 卢文弨(1717—1796):《晋书天文志校正》;《晋书礼志校正》。
  17. 毕沅(1730—1797):《晋书地理志新补正》。《晋书·地理志》详于西晋之初,而又不以武帝时郡县为断限。惠帝时记述己略,东晋尤为疏漏。毕氏补漏订讹凡数百条。
  18. 方恺:《新校晋书地理志》。
  19. 洪亮吉:《东晋疆域志》。分别叙述实州郡县、实州侨郡中侨州郡县,清晰有用;《十六国疆域志》。
  20. 钱仪吉(1783—1850):《补晋兵志》。
  21. 丁国钧:《补晋书艺文志》。
  22. 文廷式(1856—1904):《补晋书艺文志》。
  23. 秦荣光:《补晋书艺文志》。收录石刻一百三种,为其他补志所无。
  24. 吴士鉴:《补晋书经籍志》。
  25. 黄逢元:《补晋书艺文志》。以上补志五家,互有详略异同,大致以文氏吴氏书为较详备。

著作批注

  1. 张熷《读史举正》
  2. 清季民国人吴士鉴、刘承干合注《晋书斠注》一百三十卷,采集众说以辨异、证同、纠谬、补遗,此书在1928年由吴兴嘉业堂刊行。

附属

  1. 《晋书辞典》
  2. 张忱石编《晋书人名索引》

正统意识

《十六国春秋》和《三十国春秋》为《晋书·载记》提供基本史料之外,也启发了《晋书·载记》的正统观。一方面,《十六国春秋》和《三十国春秋》皆以东晋为正统;另一方面,二书都对十六国的地位有所认同,前者不废其年号,后者称僭主为王。《晋书·载记》虽未沿袭后两条书法,但对十六国历史的认同,是有二书之影响在内的。

唐朝时已然华夷一体、天下为家,宽广胸襟的唐人多少还是把十六国历史载入正史之中,撰写正史《晋书》更创造性地采用本纪、列传与载记并列的形式,将十六国时的政权列入了正史而不是对立的霸史,赋予这些少数民族政权适当的历史地位,尽管仍称僭伪,其实已经淡化了华夷观念下的正统意识,显示出唐人对十六国史较为开明的态度。

后世对《晋书》正统观的评价:《晋书》以前凉张氏、西凉李氏为列传,其理据颇为可疑;但它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正统与僭伪的界限,析言之,本纪、列传与载记的区分,是正统与僭伪的区分;浑言之,本纪、列传与载记合一,又共同成就了《晋书》这部正史。“载记”之体确实蕴涵着褒贬并存的复杂性。尤其是《张轨传》与《凉武昭王传》,以“僭”入“正”,可以说是“僭越”。

陈寅恪(kè)先生曰:“唐以前诸家《晋书》,可称美备。而太宗复修之者,其故安在?昔汉世古文经学者于《左氏春秋》中窜入‘汉承尧后’之文,唐代重修《晋书》特取张轨为同类陪宾,不以前凉西凉列于载记,而与捌柒《凉武昭王传》中亦窜入‘士业子重耳脱身奔于江左,仕于宋,后归为恒农太守’一节,皆藉此以欺天下后世。夫刘汉经师,李唐帝室,人殊代隔,迥不相关。而其择术用心,遥遥符应,有如是者,岂不异哉!”唐前所修《晋书》,相传有十八家,而唐修《晋书》之后,“言晋史者,皆弃其旧本,竟从新撰”。可以说,兼引“伪史”十六国书是唐修《晋书》与前代《晋书》的最大不同,而不仅仅限于以前凉、西凉入列传之一端。

提要介绍

《晋书》·一百三十卷(内府刊本):唐房乔等奉敕撰。刘知几《史通·外篇》谓贞观中诏,前后《晋史》十八家,未能尽善,敕史官更加纂撰。自是,言《晋史》者皆弃其旧本,竞从新撰。然唐人如李善注《文选》,徐坚编《初学记》,白居易编《六帖》,于王隐、虞预、朱凤、何法盛、谢灵运、臧荣绪、沈约之书,与夫徐广、干宝、邓粲、王韶、曹嘉之、刘谦之之纪,孙盛之《晋阳秋》、习凿齿之《汉晋阳秋》、檀道鸾之《续晋阳秋》,并见征引。是旧本实未尝弃。毋乃书成之日即有不惬于众论者乎。考书中惟《陆机》、《王羲之》两传其论皆称“制曰”,盖出于太宗之御撰。夫典午一朝,政事之得失,人材之良楛,不知凡几,而九重掞藻,宣王言以彰特笔者,仅一工文之士衡,一善书之逸少。则全书宗旨,大概可知。其所褒贬,略实行而奖浮华。其所采择,忽正典而取小说。波靡不返,有自来矣。即如《文选注·马汧督诔》引臧荣绪、王隐书,称马汧立功孤城,死于非罪,后加赠祭。而《晋书》不为立传,亦不附见于《周处》、《孟观》等传。

又《太平御览》引王隐书云:“武帝欲以郭琦为佐著作郎,问尚书郭彰。彰憎琦不附己,答以不识。上曰:‘若如卿言,乌丸家儿能事卿,即堪郎也。’及赵王伦篡位,又欲用琦。琦曰:‘我已为武帝吏,不能复为今世吏。终于家。’”琦盖始终亮节之士也。而《晋书》亦削而不载。其所载者大抵弘奖风流,以资谈柄。取刘义庆《世说新语》与刘孝标所注一一互勘,几于全部收入。是直稗官之体,安得目曰史传乎?黄朝英《缃素杂记》诋其引《世说》“和峤峨峨如千丈松,礧砢多节目”,既载入《和峤传》中,又以峤字相同,并载入《温峤传》中。颠倒舛迕,竟不及检,犹其枝叶之病,非其根本之病也。正史之中,惟此书及《宋史》后人纷纷改撰,其亦有由矣。特以十八家之书并亡,考晋事者舍此无由,故历代存之不废耳。《音义》三卷,唐何超撰,超字令升,自称东京人。杨齐宣为之序。其审音辨字,颇有发明,旧本所载,今仍附见于末焉。(《四库全书》卷四十五·史部一○正史类一)。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