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中山大学(联共(布)中央为纪念孙中山而开办的学校)

由网友(不特别、但却是唯一)分享简介:莫斯科中山东大学教,俄文齐称中国逸动者孙劳仙大教,位于莫斯科,是联共(布)中央正在孙中山归天后为留念他而创办的黉舍,目的是为中国造就反动人材。[一]一九二五年一零月七日,其时恰是国共互助期间,人民党俄国参谋鲍罗庭正在人民党中央政事集会第六六次集会上邪式颁布发表莫斯科中山东大学教的成立[一]。该校以造就中国反动社会政事湿部为宗旨,教制两...

莫斯科中山大学,俄文全称中国劳动者孙逸仙大学,位于莫斯科,是联共(布)中央在孙中山去世后为纪念他而开办的学校,目的是为中国培养革命人才[1]

1925年10月7日,当时正是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俄国顾问鲍罗庭在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66次会议上正式宣布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建立[1]。该校以培养中国革命社会政治干部为宗旨,学制两年,课程主要涉及社会科学领域,曾为国共两党培养出王明、秦邦宪、张闻天、邓小平、蒋经国等重要人物。1930年,莫斯科中山大学正式停办

中文名

莫斯科中山大学

所属地区

俄罗斯莫斯科

类别

公立大学

英文名

Sun Yat-sen University in Moscow

创办时间

1925年10月7日[1]

知名校友

邓小平、蒋经国、王明、博古、赵一曼

学校类型

政治类

全称

中国劳动者孙逸仙大学

学校简介

(以下内容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和党建读物出版社提供)

莫斯科中山大学俄文,全称中国劳动者孙逸仙大学。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苏联为帮助中国培养革命人才而特别创办的学校。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俄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决定新建一所以其名字命名的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由苏联教育人民委员部负责,校址设于莫斯科沃尔洪卡大街14—16号。9月,中山大学正式创立,以培养中国革命社会政治干部为宗旨,学制两年,课程主要涉及社会科学领域。学校下设中国问题研究所、翻译局和中文印刷所等三个附属机构。苏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拉狄克任第一届校长,邵力子为国民党驻该校代表。孙中山中国劳动者大学促进会(即学校管理委员会)对学校实施全面管理,经费主要来源于赤色职工国际和苏联工会中央委员会。10月,国民党政府派遣谭延闿、古应芬、汪精卫组成中央招生委员会,鲍罗廷任顾问。除国民党选派生外,还要求中国共产党派出数额相等的人员,莫斯科东方大学的中国学员也转入这里学习。学校采用俄语授课,为便于保密,学员均使用俄文化名,根据学员文化程度设有正规班、特别班和预备班,周恩来、向忠发、瞿秋白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都曾赴该校作报告。1926年5月,学校转由联共(布)与国民党执行委员会共同领导。1927年7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决定不再派遣学员赴苏学习,国民党学员陆续回国。1928年9月,校名变更为孙中山中国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该校为国共两党培养出一大批干部,张闻天、邓小平、杨尚昆等均曾在该校就读。1930年,莫斯科中山大学正式停办。

发展简史

孙中山的苏联情结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不久,他给派往苏联考察的蒋介石手札中写道:“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在苏联的援助下,孙中山对国民党进行了改造,吸纳了大量中国共产党人,并很快地在广州站稳脚根。正是中国民主革命需要他的时候,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却于1925年3月在北京不幸与世长辞。这位伟人在去世前一刻仍念念不忘苏联,在他的遗言中留下中俄关系的伏笔:“你们是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的首领,我遗下的是国民党,我希望国民党在完成其由帝国主义制度解放中国及其被侵略之历史的工作中,与你们合力共作。”

学校应运而生

孙中山逝世,苏联在中国失去了一位最亲密的朋友,苏共领导集团很快作出决策,对中国革命投入更大的资本,除枪炮支援外,创办一所学校,以孙中山的旗帜,招徕大批中国先进青年。其目的在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中国共产主义群众运动的干部,培养中国革命的布尔什维克干部,并成为今后中苏关系的纽带,莫斯科中山大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创建人——鲍罗廷

当时,苏联驻广州国民政府总顾问鲍罗廷被称之为广州国民政府的“保姆”。国民党中央的许多重大决策都要经过他,莫斯科中大在中国的招生就是他一手操办的。

1925年10月,鲍罗廷在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66次会议上正式宣布在莫斯科建立孙中山劳动大学,帮助中国国民革命培养干部,建议国民党选派学生去莫斯科中大学习,这个提议很快获得一致通过,并成立了由谭延闓、古应芬、汪精卫组成的招生委员会。[2]

考试选拔

当时正处于第二次东征期间,战事正频,虽然黄埔军校严禁黄埔一、二期学生报考,但基本上还是尊重了学生的个人意愿。蒋经国以及许多国民党党政要员的子弟也都报了名。

广东地区的留学生选拔主要是通过考试来进行的。考题为《什么是国民革命》论文一篇,笔试之后,公布初选名单,然后再进行口试。在黄埔军校学生中,报名也非常踊跃。据不完全统计,仅黄埔第一期去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的就有梁干乔、陈启科、萧赞育、邓文仪、左权等人。为了能去留学,很多人都开动了“脑筋”。比如邓文仪先去偷偷报考,获得通过后,再绕过学校,直接跑到汕头前线向蒋介石恳请恩准。[3]

校园特色

莫斯科中山大学地点在莫斯科沃尔洪卡大街16号。校园里有一座三层楼的小别墅,是十月革命前一个俄国贵族的官邸,屋顶浮雕华美,每一间房屋都高大敞亮,一个大厅已改成礼堂,整座宅院已改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学校。[2]

学校与国共合作

在苏联顾问鲍罗廷的参与下,国共双方挑选了310名学生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当时在德国学习军事的国民党学员转入莫斯科中山大学。不久,中共旅欧支部的20名党、团员在法国受到巴黎警察当局的迫害,根据党的指示,也转道来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这批学员中有邓小平、傅钟、李卓然等。[2]

这批学生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后,依党籍、年龄和教育程度进行分班。考虑到回国以后的安全,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的每位中国学生都取了苏联名字。[3]

开学典礼

11月中旬,莫斯科中大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典礼厅主席台上悬挂着苏联和中华民国的国旗。列宁、孙中山的画像并列悬挂在两国国旗中间。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托洛茨基主持了开学典礼并作精彩的演讲。这位仅次于列宁,在共产国际和苏联享有崇高威望的政治家、外交家以其诙谐的语言说:“从现在起,任何一个俄国人,如果他用轻蔑的态度来对待中国学生,见面时双肩一耸,那他就绝不配当俄国的共产党人和苏联公民……”托洛茨基一番“革命加人情”的讲话给中国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托洛茨基主义”也就先天地在中大校园滋润了一片土壤。

学校待遇

此时的苏联,国内战争和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创伤尚未完全恢复,各项经济建设还没有走向正轨,但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为莫斯科中山大学却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据苏联档案记载:莫斯科中山大学预算为一千多万卢布,还动用了当时十分紧缺的外汇供学生回国探亲用,苏联政府尽一切努力来保证学校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生活。中国学生享有优于苏联教师的待遇,学校给学生发西服、大衣、皮鞋、冬装,寒暑假还组织学生进行夏令营或参观旅游。[2]

教学方式

大学的学制为两年,第一学年主要学习俄语,每天为4课时。其他课程有:政治经济学、历史、现代世界观、俄国革命理论与实践、民族与殖民地问题等。第二学年主要课程为中国革命运动史、世界通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列宁主义原理、经济地理等。此外,莫斯科中山大学还设有军事训练。在军事研究室里陈列着各种普通武器和地形沙盘。学生常去莫斯科附近的军事院校参观和到附近兵营去打靶,接受野战训练。办学期间,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斯大林、宋庆龄、冯玉祥、胡汉民、邓演达等曾来大学作过演讲。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邵力子是常驻中山大学负责监察的人士之一,他不仅来校视察学生情况,还和他的儿子邵志刚一同听课。[3]

学习方式

学习的方法是教授先授课(用俄文讲,有中文翻译),然后学生提问、教授解答、自由讨论和辩论,最后由教授作总结。

中山大学基本单位为小组,1926年初约340多人,编成11个小组。到了1927年初,学生达600余人。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学校为文化程度差的学生设了预科班,进行初级教育。对俄语程度高的学生设有翻译速成班,张闻天、杨尚昆便是速成班的学生。

中山大学名义上是为国民党而办的,所以中大的管理者有苏联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1926年夏,邵力子来到莫斯科,代表国民党进驻中山大学负责监理工作,成为中大的理事会成员。这期间,国民党要人宋庆龄、冯玉祥、胡汉民等纷纷来到中山大学演讲。

由于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时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的邓演达一怒之下,离开武汉取道新疆来到莫斯科。后来他在苏联组织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即第三党)。而与此相反,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在中山大学却受到空前的欢迎。

斯大林是创办中山大学的倡议人。1926年,斯大林与托洛茨基围绕着中国革命问题产生重大分歧,矛盾不断激化。广州中山舰事件之后,斯大林和托洛茨基先后登上中山大学的讲台,就中共是否退出国民党问题进行激烈的辩论,并回答中大学生的提问。当然他们的目是都是为了争取中大学生的支持。由于他们对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缺乏深入的了解,并且僵化地搬用马列主义,结果好心并没有办成好事,给中国革命带来一定的负作用。

中国大革命失败后,全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根据斯大林的意见,共产国际决定:中共六大在莫斯科举行,并从中山大学抽调了部分俄语功底好的学生担任大会筹备组工作,如李培芝(王若飞夫人)、孟庆树(王明妻子)、杜作祥(陈昌浩妻子)、瞿景白(瞿秋白弟弟)、秦曼云等人都参加了大会筹备组材料翻译工作。

六届一中全会后,共产国际为培养更多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干部,决定在莫斯科中大增办一个特别班,轮训中共党内高级干部,我党早期著名活动家林伯渠、徐特立、吴玉章、何叔衡、叶剑英等便是这个特别班的学员。

历届校长

第一任校长拉狄克,波兰人,早年在波兰、德国、俄国从事革命活动,后成为第三国际著名的领导人之一。1923年,德国共产主义运动受挫,拉狄克退出国际共运的领导圈,开始了宣传教育生涯,后成为一个令人倾倒、才华横溢的学者。他能讲好几个国家的语言,对中国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非常关心,每天都要到学生宿舍、食堂看一看,与学生聊聊天。他讲授的《中国革命运动史》是中山大学最叫座的一门课,只有这门课才能把不同班级的学生吸纳到一个教室里来。尽管他的口才雄辩而饶有风趣,但他在生活上举止懒散,不梳头发、不刮胡子,看上去不像个大学校长。1927年,斯大林与托洛茨基展开一场影响第三国际的大争论,拉狄克被卷进这场残酷的政治斗争旋涡,最后被打成托派分子,没有向中大学生告别,甚至也没有授完《中国革命运动史》,拉狄克便从中大校园消失了。

米夫

中山大学的第二任校长米夫,是土地革命时期“王明路线”的后台老板。1921年,20岁的米夫担任共产国际远东局中国课课长,从而接触到中国革命运动。中山大学一成立他就担任该校副校长。他胸中墨水不多,但颇有心计,整人有一套,搞宗派更是行家里手。拉狄克一下台,他就填补了空缺。米夫地位的骤升得机会于斯大林与托洛茨基的政治斗争,米夫看准风向,支持了斯大林因而获得斯大林的器重,斯大林也把米夫视为中国通,在许多涉及到中国革命的文件、指示都征求米夫的意见,这对于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来说,确是受宠若惊。1927年,中国大革命失败以后,米夫再次提升,他以中山大学校长的身份兼任共产国际远东局局长。米夫是个心思很长的人,他开始不满足蹲在共产国际大楼和中山大学校园,他要到中国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早在1927年4月,米夫在他任副校长期间,就携带中大他最宠爱的学生王明到武汉,代表共产国际参加了中共五大,从而在中共党内树起了一定的形象。1928年,斯大林委托他负责组织中共在莫斯科召开的六大,这使他的权力更加膨胀,他有权提议中共中央总书记人选和政治局组成人员名单。

1930年底,中山大学关门后,米夫又代表共产国际到上海参加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在他一手操纵下,王明一步登天,进入中央政治局并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从而开始了“王明路线”时期。然而米夫自己万万没有想到,他在中国的计划竟化成泡影,中国革命几乎被他推到悬崖的边缘。米夫青云直上而一落千丈,最终也被斯大林视为托洛茨基分子而遭清洗。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