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毕业生(应该毕业的年份即将毕业或者已经毕业的学生)

由网友(今日小编为女生们设计了值得用一辈子的好,一起来看看有没有你中)分享简介:应届结业熟(Fresh graduates)是指正在应该结业的年份行将结业或者者曾经结业的教熟。应届结业熟可分为4种,1是行将要结业但还没拿到结业证的,2是拿到结业证了,但拿到结业证的时间没有跨越择业期年限的,3是低校应届结业熟,4是平凡低校应届结业熟。二零二一届天下低校结业熟范围九零九万,异比增长三五万;二零二二届低校结业...

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 应届生到底指哪一年毕业的考生

应届毕业生(Fresh graduates)是指在应该毕业的年份即将毕业或者已经毕业的学生。

应届毕业生可分为四种,一是即将要毕业但还没拿到毕业证的,二是拿到毕业证了,但拿到毕业证的时间不超过择业期年限的,三是高校应届毕业生,四是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

2021届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909万,同比增加35万;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1]

中文名

应届毕业生

本质

学生

数量

1076万(2022年)[1]

外文名

Freshgraduates

类别

概念

数量增长

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699万人;2014年,这一数字达727万人;2015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749万人。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

国家界定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录考试中对应届毕业生的界定:

国家统一招生的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和在择业期内(国家规定择业期为二年,有些地方延长至三年)未落实工作单位,其户口、档案、组织关系保留在原毕业学校,或保留在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和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毕业生,也按照应届高校毕业生对待。

应届毕业生指:就是在应该毕业的年份毕业的毕业生。简单地说,学生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就是应届毕业生。应届毕业生可以报考公务员,这点大家都已经清楚,在毕业前,允许先参加考试,等拿到毕业证后再审查学历。除了顺利应届毕业的考生报考外,还有其他几种情况的考生,也可按应届生资格来对待的,也就是说,他们也可以报考限应届生报考的职位。

高校应届毕业生:指在国家承认的高校就读的,在该年份内取得毕业证书的高校学生。包括成人高考应届毕业生,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

XX年度高校应届毕业生:指XX年年份内取得毕业证书的高校学生,一般是该年拿毕业证的学生。(注意:应届毕业生与XX年高校应届毕业生区别,应届毕业生注重就业国家规定择业期为二年,有些地方延长至三年,具体根据各省情况来定)未落实工作单位、其户口、档案、组织关系保留在原毕业学校的都可称应届毕业生;而XX年高校应届毕业生注重年份,指国家承认的高校国民教育学历XX年毕业的所有毕业生。)

应届毕业

应届毕业生分四种

1.即将要毕业的,但是还没拿到毕业证,或者已经停止学习了,处于实习状态的。

2.拿到毕业证了,但拿到毕业证的时间不超过择业期年限的(超过则为往届生)。

3.高校应届毕业生,指该年度毕业的毕业生,(博士毕业生,硕士研究生毕业生,普通应届毕业生)。

4.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指经统招的全日制高等教育当年度毕业的学生。

就业手续

就业协议书

报到、就业:毕业生持《报到证》、《户口迁移证》及与用人单位签订的《聘用(劳动)合同》办理就业录用、户口关系迁移及人事代理等手续。

落户:毕业生凭人才交流中心出具的《户口关系迁移通知书》到 365便民服务中心公安窗口或各镇街公安派出所办理落户手续(非当地籍的生源需先与当地单位签订《聘用(劳动)合同》后方可出具《户口关系迁移通知书》)。

备注: a、被录用到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全资(控股)企业的毕业生,须凭当地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的《录用抄告单》办理相关手续;b、若所到档案材料欠缺的毕业生,须在其档案材料齐全后办理相关手续;c、往届未办理就业手续的毕业生参照以上程序办理;d、《聘用(劳动)合同》均须经人事劳动部门鉴证。

未落实就业单位

报到:毕业生持《报到证》和《户口迁移证》报到。

落户:毕业生凭人才交流中心出具的《户口关系迁移通知书》到 当地公安窗口或各镇街公安派出所办理落户手续。

就业时间

应届毕业生求职最佳时间:毕业前一年到半年

■学生求职时间提前,势必会要求学校给他们创造更宽裕的求职空间,减少择业与上课的冲突,不要在毕业那年安排过多课程,不要提过高的毕业设计要求。

■学校看重当期就业率,是因为这一数据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以及学生就业工作好坏的重要指标,甚至关乎一些专业的生死。

■毕业半年之后就业率大大提高,这一事实表明,大学生完全没有必要为毕业前无法找到工作焦虑,相对于接受残缺的四年大学教育而提前找工作,接受完整的大学教育再另花半年时间找工作,也许对未来的长远发展更有利。

麦可思发布的“2008年度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应届毕业生求职的最佳时间是毕业前一年到半年之间。而调查同时发现,2007届毕业生毕业时已经落实工作的比例(官方数据为70%),大大低于半年后的就业率87.5%。

求职优势

大学毕业生曾是倍受青睐的“天之骄子”,然而事过境迁,如今社会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热情一落千丈。于是,一些苦读寒窗数载的莘莘学子,有的成了超市收银员,有的做了打字员,还有的顶着“客户服务”的帽子却做着24小时电话接线员……

大学生怎么了?问题出在哪里?其实,只要我们去闹哄哄的职场里冷静地走一走,与职场的供求双方心平气和地聊一聊,答案很快就有了。用人单位拒绝应届大学生的理由并不新鲜:由于教育和实践的脱节,应届毕业生无法立马上手工作,企业急等用人又不愿投入额外的培养成本,因此更倾向于招聘成熟人才。

企业拒绝应届毕业生的理由并不荒谬,但却太过绝对、片面。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应届大学毕业生也一样,虽然有不足的一面,但也有不少有利之处。

1.大学生可塑性较强

刚走出校园的大学毕业生大多淳朴无华,较易适应企业的需求,包括技术要求、制度要求和文化要求,这样的优势是其他求职群体所不具备的。

2.大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较高

由于大学生的就业环境不尽如人意,在客观上增强了其对岗位的热爱程度。有调查资料表明,绝大多数应届大学生对首次就业的企业存有感激和依赖感;在运作规范的企业中,应届大学生的流失率远低于社会平均水平。

3.大学生的薪酬要求较低

眼高手低曾是大学生的通病,但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已使他们的就业观念日趋理性。前不久,上海市公安局招聘文职雇员,平均收入只有1200元左右,仍吸引3万余名求职者报名,其中许多都是应届大学生。企业人事经理也反映,现在和大学生谈工资福利是最有弹性的。

4.大学生并非经历“空白”

许多用人单位的决策者以为,只有参加工作两年以上,才算有了经历。这其实是一种认识误区。大学生虽没有正式工作的经历,但却有学习知识的经历和社会实践的经历。据了解,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抽时间参加了社会实习,有的学生还根据专业进行挂职实习,这些经历都有助于大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还须一提的是,有些高新技术产业,如it、通讯、生物等领域,对从业人员技术功底和技术新鲜度的要求较高,而大学生在学校能够接触最新技术,这一优势有时完全可以弥补其他的不足。

应该看到,大学生所遭遇的就业障碍,并不完全来自大学生本身,而在于社会特别是一些用人单位的决策者对其了解不够,或抱有急功近利的心态。笔者并非认为,大学生就不可以从事低端职业,关键在于要人尽其才。笔者觉得,无论从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角度看,还是从人才市场的实际情况看,大学生都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求职劣势

一是,无实际工作经验。不能满足用人单位“来者能做”的愿望;特别是有些求职者对单位或专业的忠诚度低,招聘单位欲进行培养又担心会跳槽。

二是,信息量不足。普通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大量地从网络、报刊、广播电视,职业中介、人才交流市场获取招聘信息;更难从熟人、亲戚朋友、同学等多渠道获取谋职信息。

三是,异地求职难度大。由于人往高处走,不愿回原籍的毕业生在异地人生地不熟,花费难支,时间难熬。

四是,婚姻问题。有些大学生恋人双双同时要在同一城市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其难度更大。

五是,眼高手低,家长和本人甚至好高骛远。职业规划也不明确,还有些盲目攀比。

六是,急求高薪。有的没有认识到初次工作即为必须的深造与锻炼,因而不能适应工资待遇、工作条件及职位等等循序渐进的规律。其结果如《中华诗词》中左河水词曰:“历尽寒窗出校堂,万千期盼系儿郎。天涯应聘茫茫路,壮志经风道道伤。思女友,梦爹娘,泪融短信诉衷肠!悠悠日月临年岁,心恐无颜见故乡。"因此,毕业生还应树立现实的就业观。

求职现状

曾有媒体以“最难毕业季”来形容2013年毕业季,近年来,关于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甚至是名校毕业生摆地摊的新闻屡见不鲜。2014年应届毕业生平均起薪每月2443元,一份来自35万余份有效问卷的报告显示,2014年应届毕业生平均起薪每月2443元,仅够买半部苹果手机,其中北京地区平均起薪也仅为3019元,同时,三成以上应届毕业生仍“啃老”,近四成过着“月光”生活。

酒店管理类专业虽然就业率很低,但是平均起薪却最高,为2900元;物流类专业在就业率和薪酬水平方面均名列前茅,成为很有前景的专业,它的平均起薪为2875元;电气自动化专业排名第三,平均起薪为2842元。而排名最后的三类专业分别为汽车维修类、旅游管理类以及环境科学类,他们的平均起薪在2000元左右。在就业意愿方面,锐气满满的90后毫不掩饰自己对体制的向往,显示出极其的实用主义,49%的人表示毕业之后想去体制内工作,其中国有企业最受欢迎。不过就业现实是,最终只有16.7%的应届生去了体制内工作。

相关评论认为:其根本原因是,很多的毕业生并不愿意从事基层工作,一毕业就想当经理,想当主管。“这个社会最不缺的就是大学生了”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