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祖耀

由网友(帅哥的立軆纹身)分享简介:徐祖耀(一九二一.三.二一—二零一七.三.七),浙江宁波人,质料科教野、教诲野、1级传授,上海接通大教质料科教取工程教院传授。[一][二]徐祖耀一九四二年结业于国立云南京大学教矿冶系;一九九五年被选为中国科教院院士;[二]二零一七年三月七日,徐祖耀院士正在宁波死。[一]徐祖耀持久从事质料科教、相变实践以及质料冷力教的讲授取科...

徐祖耀(1921.3.21—2017.3.7),浙江宁波人,材料科学家、教育家、一级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1][2]

中国恢复高考后首届大学生校园生活详述

徐祖耀1942年毕业于国立云南大学矿冶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2017年3月7日,徐祖耀院士在宁波逝世。[1]

徐祖耀长期从事材料科学、相变理论和材料热力学的教学与科研。推动在中国国内开展相变热力学教学与科研;在马氏体相变及形状记忆材料、贝氏体相变和纳米材料中相变等领域颇有建树;倡导先进高强度钢的研究,提出淬火-分配-回火(Q-P-T)新工艺,Q-P-T钢已成为国际上新一类超高强度钢。[3]

中文名

徐祖耀

代表作品

相变原理、金属材料热力学、马氏体相变与马氏体、金属学原理

民族

主要成就

2000年何梁何利奖
2015年上海市“慈善之星”称号

出生地

浙江宁波

逝世地

宁波

教育背景

国立云南大学

性别

国籍

中国

出生日期

1921年3月21日

逝世日期

2017年3月7日

研究领域

材料科学、相变理论、材料热力学

教学职称

中国科学院院士

担任职务

材料科学家、教育家、一级教授

人物生平

1921年3月21日,徐祖耀出生于浙江宁波。

1938年10月-1942年7月,在国立云南大学矿冶系毕业,获工学士学位。

1942-1943年,任国立云南大学矿冶系助教。[3]

1943-1948年,任重庆(南京)兵工署材料试验处冶金组技术员,助理研究员。[3]

1949-1953年,任唐山交通大学冶金系(1952年起为唐山铁道学院金相教研组)副教授、教研组主任。[3]

1953-1961年,任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金相热处理系(工艺系)副教授、实验室主任。[3]

1961年,任上海交通大学冶金系(材料系、材料学院)副教授、教授,金相教研室主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主任。[3]

1989年,任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冶金与材料系客座教授。[3]

1983-1989年,任马氏体相变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1999年起任名誉委员。[4]

1987年起,任国际贝氏体相变委员会委员、《金相学报》(后改为《国际材料表征学报》)顾问编委。

1995年10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并且担任南京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六校名誉教授。

1997-2003年,任日本钢铁学会会刊国际版顾问编委。任国际学报《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国际顾问编委,日本钢铁学会会刊国际版《ISIJ International》顾问编委。[4]

2011年3月,他出资在上海交通大学设立“徐祖耀基金”,主要用于资助优秀青年教师开展科研、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5]

2014年5月,他捐款50万元,在闵行区慈善基金分会设立“徐祖耀慈善爱心专项基金”。同年10月,他又捐款增资50万元,对失独或子女残疾的老年人养老实施补贴。[5]

2016年4月,正在上海华东医院住院治病的徐祖耀再次捐款100万元,设立了“托起夕阳”徐祖耀基金失独家庭特困老人大重病救助和“呵护花朵”徐祖耀基金儿童大重病救助基金,资助患大重病的困难老人和孩子。[5]

2017年3月7日,徐祖耀院士在宁波逝世。[1]

主要成就

  • 科研综述

徐祖耀在马氏体相变、贝氏体相变、形状记忆材料及材料热力学诸领域研究获成果。

(一)揭示了无扩散的马氏体相变中存在间隙原子的扩散,由此重新定义了马氏体相变、修正了经典动力学方程,成功地由热力学计算铁基。

(二)铜基合金和含Zr02陶瓷的马氏体相变开始温度(Ms)运用群论分析马氏体相变晶体学;创建了铜基合金贝氏体相变热力学,论证了贝氏体相变的扩散机制并发现Zr02-Ce02中的贝氏体相变。

(三)建立形状记忆合金的物理-数学模型,发展了形状记忆材料,优化了一些实用材料的相图,推出Cu-Zn相图热力学,以及杂质元素在钢中分布热力学等。[2]

  • 科研项目&成果

1980年至2010年11月,承担并完成“六五”科技攻关项目及中科院科学基金会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十余项。其中其一人完成的“马氏体相变”研究成果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被选入“中国基础研究百例”;“形状记忆合金研究”等3项成果分别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二等奖,有两项成果还被评为1986-1990年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收入“优秀成果选编”,《相变原理》获1998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著作类)一等奖、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著作类)三等奖。

  • 论文论著

截至2010年11月,徐祖耀在中国国内外期刊和会议论文集中发表论文500余篇,出版著作10部。

序号人员作品刊物时间
1徐祖耀著金属学原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3]
2徐祖耀著马氏体相变与马氏体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一次印刷,1981年第二次印刷,1999年再版[3]
3徐祖耀著金属材料热力学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一次印刷,1983年第二次印刷[3]
4徐祖耀,李鹏兴主编材料科学导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3]
5徐祖耀著相变原理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一次印刷,1991年第二次印刷,2000年第三次印刷[3]
6徐祖耀,刘世楷贝氏体相变与贝氏体1991[3]
7徐祖耀,李麟著材料热力学科学出版社2000 8[3]
8徐祖耀等著形状记忆材料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3]

人才培养

徐先生潜心于材料科学研究与教学逾70个春秋,其中《金属学原理》培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第一代材料工作者;《马氏体相变与马氏体》《材料热力学》《材料科学导论》和《相变原理》等著作培养了中国几代材料科学家。[1]学生有中国工程院院士赵连城教授等。[6]

荣誉表彰

时间荣誉/表彰
199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0年何梁何利奖
2015年上海市“慈善之星”称号
资料来源:[1]

社会任职

曾任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客座教授和香港城市大学名誉教授。1983-1989年任马氏体相变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1999年起任名誉委员。[1]

曾任马氏体相变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贝氏体相变委员会委员,1999年起任名誉委员。任国际学报《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原Metallography)国际顾问编委,日本钢铁学会会刊国际版《ISIJ International》顾问编委。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名誉教授。现任昆明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六校名誉教授,曾应邀在多国著名大学作学术报告,进行学术交流。多次参加国际学术学会任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主题报告人和会议主席。

人物评价

徐先生在有生之年,多次无私捐赠,却从不与人谈起。他拿出自己毕生的积蓄,在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设立“徐祖耀基金”,在上海市闵行区慈善基金分会设立“徐祖耀慈善爱心专项基金”。

徐祖耀院士一生治学严谨、孜孜不倦,是精勤不倦怀大爱的榜样,是淡泊名利求报国之典范。徐祖耀院士不仅传授给学生治学之道,更以身作则授之以为人之道。徐先生慧眼识才,发掘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我国材料学发展的领军人才。徐祖耀院士为人至真、为师至尊、为学至勤的崇高品格是我们永恒而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被人们铭记传颂![1](上海交通大学评)

徐祖耀院士一生治学严谨、孜孜不倦,是精勤不倦怀大爱的榜样,是淡泊名利求报国之典范,徐祖耀院士不仅是一位享誉国内外的杰出材料学家,也是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了近70年的名师。他不仅传授给学生治学之道,更以身作则授之以为人之道;徐先生慧眼识才,发掘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我国材料学发展的领军人才。(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徐匡迪院士评)[6]

学校材料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徐祖耀院士,作为学术领路人,徐祖耀院士潜心科研逾70载,成果迭出,著作等身;作为老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培养了我国几代材料科学家;作为我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前材料系系主任,为我校材料学科的整体规划和具体管理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徐老平时生活简单朴素,勤俭节约,已过耄耋之年,却无私捐出积蓄,继续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贡献,充分体现了交大人饮水思源的宝贵精神品格。在徐祖耀院士的感召下,“徐祖耀基金”必将加快我校材料学科的发展,加快把交大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院士评)[6]

徐院士一生治学严谨、孜孜不倦,是精勤不倦怀大爱的榜样,是淡泊名利求报国之典范。他不仅传授给学生治学之道,更以身作则授之以为人之道;徐先生慧眼识才,发掘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我国材料学发展的领军人才。为人至真、为师至尊、为学至勤,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徐祖耀先生,一路走好。(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吴旦评)[4]

后世纪念

2017年3月10日上午,徐祖耀遗体告别会在海曙横街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沪甬两地领导和生前所在单位及好友等社会各界送来的花圈环布于大厅。[4]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