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船头货价纸

由网友(╰ゝ太阳当空照)分享简介:《喷鼻港舟头货价纸》是尔国汗青上第1份中文贸易报纸,创刊于一八五七—一八六四年间,由喷鼻港出书刊行。该报是最先的经济类报纸以及最先的以双页报纸情势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由英文孖剌报馆刊行,真为英文《孖剌报》的中文版。中文名喷鼻港舟头货价纸性子中文贸易报纸创刊时间一八五七—一八六四年间出书地喷鼻港简介两版1弛,两面印刷,每一逢礼拜2、...

《香港船头货价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创刊于1857—1864年间,由香港出版发行。该报是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的以单页报纸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由英文孖剌报馆发行,实为英文《孖剌报》的中文版。

中文名

香港船头货价纸

性质

中文商业报纸

创刊时间

1857—1864年间

出版地

香港

简介

广州图书馆 广州旧闻 82年前沙面一声惊天巨响

两版一张,两面印刷,每逢星期二、四、六出报。主要刊载行情、船期和广告,也登少量新闻。以香港商店为发行对象,由报馆派送。每月取银一元。该报曾以小册子形式在日本翻印,取名《官版香港新闻》。并被译为日文,名《香港新闻纸》,在日发行。约在1865年(或1864年下半年)改名《香港中外新报》。

产生背景

虽说中国近代报纸滥觞于19 世纪初期外国传教士创办的宗教宣传性质的定期出版的期刊,并以1815年在马六甲创刊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为起点。但在中国境内,最早的报刊还是由外国人主办的外文报刊,如1822 年葡萄牙文周刊《蜜蜂华报》,此后英文报纸《广州记录报》、《广州杂志》等先后举办。到1833年中国境内才出现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在广州创刊的《东西洋每月统记传》以及随后的1838 年在广州创刊的《各国消息》,这两份中文报刊虽保有一定的宗教性质,但都开始摆脱了纯粹的宗教宣传,主要刊登各国和广州新闻及航运消息。所以说,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是多元化的,既有宗教宣传性质的报刊,也有以《遐迩贯珍》为代表的政论报刊,但更多的还是增长见闻、交流信息的综合报,尤其是外国人在中国举办的外文报刊。经济类报刊也是中国近代报刊中最早出现的一个类型,《广州记录报》就是一份商业性报纸。

之所以如此,与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形态的多元化是密切相关的。随着中西方贸易的急速增长,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香港已经成为中国转口贸易的中心,商业的迅速发展也培育了市场,一批又一批的外国人进驻香港,又形成了一个商业阶层。所以,“1857 年诞生的《香港船头货价纸》可以说是当时香港繁忙商业社会(以‘船’和‘货价’为中心与象征)的产物”。

《香港船头货价纸》是《孖剌报》的中文版。《孖剌报》1857 年10 月1 日由美国商人茹达和英国商人莫罗在香港创办。《孖剌报》是份商业性报纸,以上流社会为发行对象,以刊登经济行情、航务等商业信息为主,发展一直很稳定,直到1941 年日军侵占香港后才停刊,成为香港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的英文报纸之一。1857 年11 月3 日,《孖剌报》又创办了中文商业报纸《香港船头货价纸》,后改名《香港中外新报》并于1873 年以“日刊”形态出版。所以新加坡学者卓南生教授认定其为我国第一份中文日报。但因为在卓南生教授发布研究成果之前,中国大陆学界一直没有发现《香港船头货价纸》的原件,对之几乎一无所知。

版式特点

《香港船头货价纸》最大的特征就是一改以往报刊线装书的装订形式,从而,可以说是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中一大突破。这种形式上的改变不仅使得“报纸”名副其实,并开始了“报纸”与书刊式的“杂志”的分野,也出现了与书刊完全不同的排版方式,提供给读者一种全新的视觉冲击与阅读习惯。

因为只是一页纸双面印刷,以往报刊与书本一样的封面不再存在,报名出现在第一页的上方,通栏横排,并饰以粗花边,像一块匾置于其上,给人以郑重之感。报名之下同样自左向右排的是期号、日期与星期号,一目了然。报纸内文文字仍是中国传统的竖排形式,没有标点符号。整份报纸的容量在四千字左右,每个栏目以直线相隔,通常分为四栏。每栏中的不同内容用横线隔开,这也是与书版截然不同之处。具体内容划分大致为:

第一版右上角为固定的报馆启事。启事以下,通常是“新闻”栏,每期新闻少则一两条,多也不过五六条,每条字数也从十余字到三四百字不等,没有标题。其余则基本上是各类广告与通告,主要为商船往来信息、货船出租、货物出卖与转让信息、香港鸦片行情等。

第二版几乎全部是商船往来信息与各类广告、通告。

因为内容大多为广告信息,所以在排版时有点类似今天各报纸刊登的分类信息广告版。每一则信息除了用横线隔开之外,部分信息会用简明的小标题以提示,比如“前往旧金山”、“洋船租赁”、“药材出卖”、“贞利祥记”、“香港书信馆”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报纸已经注意用一些小的插图来美化版面,如船务信息就用“一只船”的图标来标示,货仓租赁用的是“一间房屋”的图标,而拍卖信息则是一幅拍卖现场图,图中画有一群绅士模样的人,其一人正举锤欲敲落状,十分生动。这样的图标,通常每版都会出现,第一版多些,一般在六七幅之间,二版有三四幅。用的最多的就是船务图标,每期都有,大多单独用,但也有的与标题同时用,看不出来其中的规律,不知道是不是与出资多少有关。

广告内容也并非根据内容的分类固定在某一位置。比如船务信息主要登在一版,但二版也登。大多情况下,多个船务信息连在一起在一栏里登,但也经常有零星信息登在别栏,甚至别的版面。其他信息也是经常变更刊登之处。唯一在版面上位置比较固定的内容就是“新闻”,后面将具体述及。由此可见,版面固定的意识还没有完全确立,或者,因为排版与印刷技术所限,排版可能受到收稿时序的影响。

历史意义及评价

作为中国早期经济类报纸的代表,《香港船头货价纸》面向市场,大力拓展广告业务,是勇吃螃蟹的壮举,成为经济报刊的开路先锋,为以后著名的《申报》等经济类报刊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板。采用单页纸两面印刷的形式更是现代报纸样式的标志性变革,促成了中国报、刊分流,使报纸逐步演变成现代报纸,由此而形成的排版模式也成为日后其他中文报纸的范本。

在刊登大量收费广告信息的同时,《香港船头货价纸》免费征集新闻线索,并专辟“新闻”栏刊登时事新闻,将新闻与广告信息有机结合,使得这份报纸不是单纯的“广告纸”,而是近代意义上的“新闻纸”。同时,因经济支撑而实现自主经营与办报,也是宗教宣传与政党报刊走向独立大众传媒的关键之举,另外,由此而兴起的商业报纸更突出信息的传播,促进了信息与新闻的时效性实用性的观念,更注意为读者服务,从而将原先报纸中的志怪传奇之类的内容渐渐剔除于报纸之外。

在新闻写作方面,《香港船头货价纸》的新闻报道与写作虽然还没有理论的指导,但在选题上十分关注“时事”,尤其是对社会热点紧跟不放,甚至不惜篇幅,并知道以报道与评论等多种形式来形成舆论。在写作上注重借鉴传统的历史叙事与文论笔法,文字简练而流畅,并不自觉地运用了客观报道原则,把握了完整叙事所必需的要素,也十分注意描写具体细节,使得相当多的报道做到了新闻性、真实性与趣味性、可读性的统一。评论则大胆泼辣,论说有力有情,富有感染力。

此外,虽然还没有比较固定的写作方式,但不拘一格的写作手法,蕴涵了消息、新闻特写,甚至通讯等主要新闻体裁萌芽,成为日后新闻写作的模板与充分发展的沃土。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