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民族习俗_傣族的民族习俗

由网友(酷味有余)分享简介:傣族的民族习俗1、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2、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3、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4、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5、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6、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7、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

傣族的民族习俗

1、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

文旅融合背景下民俗文化旅游研究

2、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

3、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

4、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

5、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

6、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

7、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

8、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傣族的民族习俗

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

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

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

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

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

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

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

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奇特的民族习俗:傣族刺绣

傣族文化是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下形成并发展的。傣族的刺绣不仅花样繁多,而且刺绣工艺精致美观,它是傣族文化的象征符号。傣族人民把傣族的生活习俗与大自然有力结合,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傣族刺绣作为傣族的一种优秀文化,凝聚着傣族人民勤劳与智慧的铸造成果。

傣族刺绣的简介

傣族刺绣一般以白纱线为经,红、黑做纬织绣而成,图案由几种不同纹样连续构成。刺绣配色大胆,常将亮度相同的色彩配色并置,瑰丽瞩目,纹饰多为大象、孔雀、狮、马、花、树、缅寺、人纹及一些菱形等几何图案。材料多采用棉线或丝线,有时加入金线,更显灿烂。

花腰傣刺绣

“男人看田边,女人看花边”,六、七岁的花腰傣女孩就能舞针弄线。刺绣,对花腰傣女子来说,已成为追求美丽、塑造自己、展露情思的一个重要方面。只要你走进戛洒傣族村寨,或是在村头、或是在茂盛的大青树下、或是在凉风徐徐的江边沙滩上,时常能看到“小卜少”们围坐一起,刺绣纳凉、嬉戏欢笑。在欢悦的氛纷中相互交流着刺绣的技艺,把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美丽的情思”展示在自己灵巧的手指下。

傣族刺绣传承的价值

一般而言,姑娘们绣制出来的布块,多用作裙摆,或镶于衣袖、或作绑腿、或作衣摆。姑娘从学会刺绣的十三、四岁开始,直绣到十八、九岁成婚,若能绣制出一套精致的嫁装,那这姑娘就算得上十分成器。而有的人家往往是母亲为女儿作嫁装,一件好的嫁装,妈妈缝绣得再勤快,也要花上五、六年的时间才能制好,因为每套亮丽的嫁装上,都点缀着世辈花腰傣人传承下来对生活、对大自然的审美,展示着花腰傣人铸造生活的独特能力。

傣族刺绣的图案结构精巧细密,色彩搭配适宜。每件傣族刺绣绣品,都可称得上精美的艺术品,因为每幅图案中,都溶铸着姑娘们对爱情的一种美好向往,寄托着对生活美好的向往,是傣族人传承下来的一种对生活、自然的崇拜,是傣族人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对傣族文化的一种传承。

您可能还会喜欢:

黎族文化精品:人形骨簪

黎族酒文化:茅台山兰酒

黎族的饮食、饮酒禁忌

黎族传统、纯熟的捕捞技艺



宗教民俗 花腰傣族

双方议定结亲需要的肉、酒、菜后,择定吉日成亲。结婚之日清晨,男家宰牛、杀猪,准备菜蔬。吃过中饭,新郎、陪郎率着厨师和打帮忙的小伙于们,浩浩荡荡扛着牛肉、猪肉,挑着酒菜到女家去办酒席。款待女家亲友。女家请来送亲的小“卜少"们,站在土掌房上泼吉样水喜迎。老人们把厨师带来的人领到已经支好锅灶的地方,开始做菜烹调。吃饭时,全寨人每家来1人参加(自带好吃的饭菜),共喝喜酒祝福。花腰傣的婚礼,大多数都在子夜举行。傍晚,媒人和两位知礼仪的中年妇女,带迎亲队伍出发去新娘家迎亲。新娘的母亲早已守候在门前迎接,向迎亲队伍敬酒。媒人和迎亲妇女恭敬地把酒碗举过头顶,念着敬祭语将酒洒在地下,表示先敬大地祖先;喝下第二杯酒后进入家中入席就餐。小“卜少”来频频斟酒,女家亲戚轮番来敬酒拈菜,场面十分热烈。新郎手提酒壶,新娘用托盘端着酒杯,向长辈、亲戚敬酒;最后,来到父母亲面前双双跪下敬酒告别。母亲难舍女儿,女儿不忘母亲抚养,抱头哭在一起,不愿分开。新娘的兄弟或亲戚把她拉开,背到门外,让迎亲、送亲的人簇拥而去。

花腰傣的婚礼一般在午夜举行,接亲途中,若途经河水,新郎必须背新娘过河。

新郎的阿妈与举行婚礼仪式的老人们等在门外,迎接子夜到来的新人。当8个小“卜少”在佩带的银铃声中扶着新娘来到门口时,婆婆连忙走上去为媳妇戴上“鸡苁斗笠”;小伴们有意把帽碰歪,让婆婆再去扶正,反复嬉闹,增加婆媳感情。新娘跟着婆婆首先去牛厩给耕牛喂草。传说,牛与傣家耕田种地,共同劳作,它吃的是草,傣家吃的是粮;为了崇敬牛的精神,便将其当作图腾来崇拜,反映出农耕文化的历史积淀和傣家人的美好品德。

在门口举行隆重而充满民族特色的婚礼仪式:一位老阿妈手持火把围看新娘绕三圈,驱逐路上带米的邪气;二位老人为新郎、新娘“拴线”,祝福婚姻牢固;新郎用左脚踏在门槛上,新娘把右脚踩在新郎脚背上,老人拿着火把在他们脚上用水浇熄,表示赴汤蹈火不分离;夫妻同食蛋黄染的同心糯米饭团。共饮交杯酒,表示黄金白银要靠夫妻同心协力用劳动去创造。然后到正堂去拜公婆,认亲戚。进入新房内,中央端放着一甑热气腾腾的糯米饭,饭中间横放着一把锯齿镰刀;新娘、新郎在老人的指点下,各从一侧取出米饭,奉给双亲先食,然后互换位置,取糯米饭自食。表示尊敬老人、男女平等、有饭同吃、有福共享的传统美德。

山月凝视着幸福的傣家,笑弯了眉,笑圆了脸,看着有情人终成着属。



傣族春节,傣族的过年风俗

过年是中国最注重的节日之一,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还有就是可能过年的时间不是一样的。傣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采,傣族的新年是泼水节,也就是公历4月份,清明后的第七天。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傣族文化之傣族过年习俗。

傣族人民的新年,按照傣历大约是农历清明节以后的第七天。节日期间,傣族同胞举行热闹非凡的泼水、赛龙船、放高升活动。泼水活动是傣族人民过年的最高潮,也是傣历年中最精彩的场面,因而通常称做历年节为“泼水节”。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打样节和开门节。“泼水节”是傣族人平易近除旧布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阳历四月中旬。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堆沙、泼水、丢包、赛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纵情快乐等。

这一天,人们互相泼水,用水表达真诚的友谊,纯洁的爱情,心中的祝福。泼水有文泼水和武泼水之分。文泼水是对长者,舀起一勺净水,说着祝福的话,拉开对方的衣领,让水沿着脊梁流下去。被泼的人高兴地接受祝福,不得跑开。武泼水则没有固定的形式,用瓢、盆、桶都可以,互相追逐迎头迎脸地泼。被人泼的水越多,说明受到的祝福越多,被泼的人越感到高兴。

傣族春节习俗:掷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傣族特色民居:傣族竹屋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其文化风俗皆是不同,当然其建筑风格也因地域差异有所异同。傣族处在亚热带,湖沼四周,凡翠竹围绕,绿树成荫的处所,温度适中,所以很适合干栏式建筑。那么,下面跟小编一起深入傣族文化了解他们的建筑特色吧。

傣族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主要用竹子建造,因而称为“竹楼”。傣族人民多居住在平坝地区,常年无雪,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达21摄氏度,没有四季的区分,干栏式建筑是很合适这种环境。

傣族的竹楼,则是下层四面空旷,每晨当牛马出栏时,便将粪便清除,使整日阳光照射,住位于上层的人,不致被秽气熏蒸。傣家竹楼通风很好,冬暖夏凉。屋里的家具非常简单,竹制者最多,凡是桌、椅、床、箱、笼、筐,都全是用竹制成。

家家有简单的被和帐,偶然也见有缅地输入的毛毡,铅铁等器,农具和锅刀都仅有用着的一套,少见有多余者,陶制具也很普遍,水孟水缸的形式花纹都具地方色彩。由于天气湿热,竹楼大都倚山傍水;村外榕树蔽天,气根低垂;村内竹楼鳞次栉比,竹篱环绕,隐蔽在绿荫丛中。

结构说明

粗竹子做房子的骨架,竹编篾子做墙体,楼板或用竹篾,或用木板,屋顶铺草,主柱有24条。所以竹楼用料简单,施工方便而且迅速。

生活用途

竹楼的平面呈方形,底层架空多不用墙壁,供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楼上有堂屋和卧室,堂屋设火塘,是烧茶做饭和家人团聚的地方;外有开敞的前廊和晒台,前廊是白天主人工作、吃饭、休息和接待客人的地方,既明亮又通风;晒台是主人盥洗、晒衣、晾晒农作物和存放水罐的地方。这一廊一台是竹楼不可缺少的部分。这样的竹楼一防潮湿,二散热通风,三可避虫兽侵袭,四可避洪水冲击。

因为这里每年雨量集中,常发洪水,楼下架空,墙又为多空隙的竹篾,所以很利于洪水的通过。傣族多信佛教而且迷信禁忌也多,几乎村村都有佛寺。规定在佛寺的对面和侧向不许盖房子;民房的楼面高度不许超过佛寺中佛像坐台的台面。

由于经济上的悬殊差别,村里百姓的住房本来在大小和质量上无法与头人相比,但还在建房上作了许多规定,如劳动百姓的住房不能建瓦房,不准做雕刻装饰,廊子不许作三间,堂屋不能用六扇格子门,甚至楼梯也不许分作两段,楼上楼下的柱子不能用一根通长的木料,还不得用石头柱础等等。这种种限制的确也影响了民居建筑在技术上的发展,使大量民居不可能保持很长的寿命。



傣族的风俗 来了解了解这个少数民族

1、婚恋习俗

傣家青年恋爱不受任何限制,恋爱形式多样,婚俗方式不拘一格,犹如那里美丽的大自然一样色彩斑阑、自然纯朴和富有诗情画意。傣族青年的择偶求爱方式主要有丢包、串姑娘、对歌,赶街择偶、写情书等,还有举行奇独有趣的拴线婚礼仪式和“抢婚仪式”。

2、葬俗

在西双版纳傣族村寨,凡是人死了,要根据死者的不同年龄、不同身份和不同死因而采取不同的丧葬仪式。丧葬方式有火葬、俗葬、水葬和天葬四种。火葬是西双版纳很早就有丧葬习俗。

3、镶牙和染齿

傣族人把镶牙和染齿视为人生的成年礼俗。傣族青年男女,一般自14岁到17岁左右,就要把白色牙齿换成金的或银的。染齿的年龄多为十四岁五岁左右,他们喜欢把自己整齐的白牙染成黑色或深紫色的。深紫牙齿,是最漂亮的牙齿。

女青年如果把牙齿染得又黑又紫,就会被人夸奖染了一副漂亮又耐用的好牙齿。有时,镶牙或染齿与否,会影响到能否顺利完婚,有:“凿牙完婚”和“染齿完婚”之说。

4、关门节、开门节

关门节,傣语“毫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9月15日(公历7月中旬)。开门节,傣语称“翁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12月15日(公历10月中旬)。

在这两个节日当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向佛像佛爷敬献美食、鲜花和钱币,在佛爷佛像前念经、滴水,以求佛赐福于人。

5、泼水节

傣历年——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傣语称“桑勘比浴佛节迈”或“楞贺桑勘”,意为六月新年。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公历4月中旬)。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举行,它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节期一般是3天。头两天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新。



傣族独树一帜民族艺术:傣剧

傣族文化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因此傣族的戏剧也独具特色,它不仅融入民族传统习俗,也吸收了大量的佛经文化。傣族戏剧是傣族人民生活的写照,它从古代流传至今,并不断继承与发展这种文化。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傣族独树一帜民族艺术:傣剧吧。

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清末,盈江干崖土司署组织了德宏历史上第一个傣戏班。不久,傣剧流传到德宏其他地区,德宏十个土司衙门先后建立傣戏班,建造戏楼。与此同时,傣剧从土司衙门扩散到民间,涌现出大量民间傣剧表演组织。

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盈江、瑞丽、陇川、梁河等县及保山市部分傣族聚居区。

起初,傣剧中由男性扮演的女性角色穿傣族女装,男性角色的装扮及男女角色的动作套路与滇剧和京剧相仿。表演时,演员上前三步演唱或做动作,再退后三步听场边人提词,唱段之间以锣鼓等打击乐伴奏。后来唱腔经逐步发展形成喊混(男腔)和喊朗(女腔)两个基本腔调,傣族民歌曲调被广泛吸收为唱腔及器乐曲。演出中着傣装,表演动作中融入傣族民间舞蹈的步态,伴奏方面增加了葫芦丝、二胡及象脚鼓等乐器,民族风格更加浓郁。

动作

傣剧的表演,传统剧目多以唱为主,喜、怒、哀、乐,有简单的表演动作,或进三步,退三步,马、打斗、行船等,也有一些表演程式。新中国建立后,由于有了专业剧团,加强了各方面的艺术人才的培养训练,无论剧本创作、导演、表演、音乐、服装、化妆等方面,都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

唱腔

唱腔以傣族民歌演变而成的“戏调”为主。可分为羽调式和徵调式两大类。前者为男角专用,后者为女角专用,后又演变出小生腔、老生腔、草王腔(净腔)和女悲腔。羽调式主要流行盈江、梁河、陇川一带;徵调式主要流行于潞西。演唱为徒歌形式,只有打击乐伴奏舞蹈和烘托气氛。成立潞西县傣剧团之后,又进一步吸收芒市城子山歌和芒市坝子山歌、瑞丽山歌、孔雀歌、朗诵调等傣族民间曲调,使唱腔更加丰富。

题材

傣剧的表演是在提炼本民族各种舞蹈的基础上,吸收了汉族戏曲的表演技巧而发展丰富起来的,具有较鲜明的民族特色。傣剧的剧目,内容较丰富,题材也较广泛。有直接反映傣族人民生活、风俗的歌舞小戏,有根据傣族民间传说、叙事诗改编的剧目,有上百出根据汉放章回小说改编或移植汉族戏曲的剧目,新中国成立后,创作上演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如《婚期》、《国境线上》、《金湖缘》等。

此外,傣剧音乐是傣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傣剧被誉为东南亚明珠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民族文化特色浓郁,充满阴柔之美,典雅之美和人情之美,几乎完全不受其他剧种音乐的影响。

您可能还会喜欢:

黎族独具特色的茅草屋:船型屋

形态各异,千姿百态的黎族餐具

黎族古老文化标志:黎族独木舟

让人惊讶的朝鲜民间艺术:民间刀画



白族的节日风俗 傣族的风俗和节日

白族节日有哪些呢?

如下:

1、火把节:火把节在白族语中叫福旺午,于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举行,是白族的传统节日,节日当天,男女老少聚集一堂祭祖。通过拜火把、点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动,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白族的节日风俗 傣族的风俗和节日


2、绕三灵:每年农历四月下旬,白族人民都要举行为期三四天的“绕三灵”。节日期间,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身穿民族盛装,弹奏着乐器,边唱边舞,齐聚“神都”圣源寺,进行朝拜仪式,并开展各种文艺活动。

3、耍海会:从农历七月二十三日开始,一般三至五天不等。由于起源传说不同,耍海会的时间也有前后,一般三至五天不等。邓川、上关、喜洲一带的耍海时间从农历七月二十三日开始,大理、下关一带的耍海时间从农历八月初八开始,耍海的内容大同小异。

4、树花会:农历二月十五日,二月十五白族农家会,又叫白族树花会。树花会前后,白族村民总要在房前屋后栽上几棵“蜜蜂树”,种上几株“蝴蝶花”,以表达“怀古思祖”的心情,三营坝子有“花果坝”的美称,在一定程度上,是和树花会的传说和风俗分不开的。

5、蝴蝶会: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传说是为了纪念白族男女青年霞郎和雯姑坚贞爱情的一种民俗节日。

白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白族的传统节日有三月街、火把节、绕三灵、石宝山歌会等。三月街也叫观音市,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仓山脚举行。火把节的节日当天所有男女老少会聚集一堂祭祖,通过拜火把、点火把、耍火把等活动来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白族的节日风俗 傣族的风俗和节日


白族的传统节日

白族的传统节日有三月街、火把节、绕三灵、石宝山歌会、剑川骡马会,以及本主节、蝴蝶会、茈碧湖歌会、海西海歌会,此外还有朝鸡节、耍海会、葛根会等多个节日。

白族的三月街也被叫做“观音市”,它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假期,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仓山脚举行,最初的三月街带有宗教活动色彩,现在已经演变成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

白族的节日风俗 傣族的风俗和节日


白族的火把节在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举行,与彝族的火把节相比,白族火把节的时间在三大民系内高度一致,节日当天所有男女老少会聚集一堂祭祖,通过拜火把、点火把、耍火把等活动来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白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01

白族的传统节日有三月街、火把节。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夏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

02

白族大理三月街是云南省遐迩闻名的物资交流大会和白族人民的传统盛大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日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古城西举行。1991年起,被定为“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节”。随着社会发展,三月街的会期逐渐延长,一般3至5天,多到10天;而且,除了进行大规模的物资交流外,还举行赛马、民族歌舞等文娱体育活动。

03

绕三灵是大理白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又称绕山灵或祈雨会,是大理洱海周围白族人民农忙前游春歌舞盛大集会。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大理、洱源、宾川、巍山等地的白族群众,无论男女老少,身着盛装,从四面八方成群结队地来到苍山、洱海,人们载歌载舞,通宵达旦地游行和祈祷。

04

火把节是中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都过的一个传统民族节日,以彝族和白族过得最隆重。大理地区的白族过六月二十四日,彝族过六月二十五日。节日这天,各村寨教师阿竖一把大火把,在上面插上写有“五谷丰登”、“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吉祥语言的大小升斗和五色彩旗,挂上火把梨、花红等水果和包子馒头。天黑前,各户都要扶老携幼绕大火把,求清吉平安。

05

白族重阳节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家庭富裕、三代不分家的白族人家,都要杀一只肥羊,炖全羊汤合家共饮。还要准备栗子、核桃和酒等。生活清贫些的人家,也要设法吃羊头羊蹄。白族流传这样的民谣:九月九,栗子核桃和烧酒。吃了羊头蹄和全羊汤,还要吃煮栗子和核桃。鹤庆县坝区的白族这天要带上果品上螺峰山占阴晴。螺峰山顶,有一块方圆百丈的大石,人称阴晴石。人们来到石下先唱歌跳舞,赞颂阴晴石。待太阳落山,人们从阴晴石上敲取一块,带回家中以验天气阴晴。

白族的习俗有哪些

白族婚姻中有入赘的婚俗,白族在元代以前全民信仰佛教密宗,受此影响白族地区盛行火葬。元代以后,因受内地汉族和汉文化的影响而改为土葬。丧葬仪式一般比较隆重。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饰款式各地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为尊贵。

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白伙”,汉语意为“白人”,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庆市等地也有分布。白族有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白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儿子成婚后即行分居,父母一般从幼子居住。在地主阶级中,有少数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无儿无女的也可以抱养同族弟兄的子女(过继)或养子。有女无儿的可以招赘,赘婿和养子要改名换姓,才能取得财产继承权。

族的服饰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并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饰款式各地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为尊贵。

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或“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白族传统社会是一个具有多元宗教信仰的社会,人们曾信奉原始宗教、佛教、道教和本民族的本主信仰。释儒道“三教同源”“万法同宗”,三教相融合,是白族宗教信仰的一大特点。

白族的风俗习惯

一、服饰

白族服饰清爽大方。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妇女服饰各有千秋,从服饰可看出年龄大小、成婚与否以及地区差异。白族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尊贵。

大理一带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洱海东部白族男子则外套麂皮领褂,或皮质、绸缎领褂,腰系绣花兜肚,下穿蓝色或黑色长裤。

女子服饰各地有所不同。大理一带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衬结纽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穿蓝色宽裤,足蹬绣花鞋。

二、饮食

白族以稻米和小麦作主食,山区则以玉米、荞子为主食。喜食酸辣,洱海的鲤鱼、弓鱼、鲫鱼是人们喜食的菜肴,“砂锅鱼”是大理著名佳肴。善于腌制火腿、腊肉、香肠、油鸡、螺蛳酱等。

三、建筑

白族的建筑艺术独具一格。高寒山区多居住单间或两间相连的“垛木房”或“竹篱笆房”;坝区则多住土木结构的瓦房。位于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的大理喜洲,是白族民居的精萃所在。一座端庄的白族民居主要由院墙、大门、照壁、正房、左右耳房组成。

扩展资料

白族的节日:

1、三月街是白族人民盛大的节日和街期,它的起源与观音伏罗刹的传说有密切联系,所以又叫观音市。每年夏历三月十五日开始在大理古城西门外举行,会期七至十天。

节日期间,举办传统的赛马、赛龙舟、射弩、打秋千等民间体育比赛以及大本曲演唱、洞经古乐、民族歌舞表演,年年如是,热闹非凡。

2、火把节是白族另一盛大节日,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举行,古称“星回节”,它是白族人民在秋收前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活动。

节日期间最为壮观的是每个白族村寨都要在村子中央的场地上竖起一柱或数柱三四丈高的大火把,树杆作心,外面捆扎竹片、树枝和松明,用彩线系上火把梨、乳扇、鞭炮,插上书有“五谷丰登”、“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字样的“升斗”,当夜幕降临,大小火把齐明,红光满天,响声震耳。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白族



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傣族织锦

傣族可以说是美女之乡,亭亭玉立的身影再加上无与伦比的傣裙,是西双版纳街头最动人的一道风景线。傣族织锦是傣族文化最真实的写照,它不仅美观精致,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傣族织锦从古代流传至今,一直都是傣族人民的骄傲,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看看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傣族织锦吧。

傣族织锦最早应该出现在唐代,那时便有傣锦向朝廷进贡的记录,体现了农耕社会男耕女织的分工。其实,直到现在,傣族人结婚时,都要有傣锦织的床垫,也就是最原始的“席梦思”。即使不会做的人家,也会请人织。

在以前的傣族宫廷,对每个村子都有进贡的分工,如曼乱点村便是专门为宫廷织锦的村子,它是历史上有名的傣族织锦村,被版纳州命名为傣族织锦之乡。

傣锦,即傣族的织锦,是流传在傣族群众中的一种民间工艺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少数民族特色。主要产地公布于傣族世居的云南德宏、西双版纳、耿马、孟连等地的河谷平坝地区及景谷、景东、元江、金平等县和金沙江流域一带。傣锦反映了傣族农耕社会的面貌,在许多其他民族农耕社会相关的手工艺都消亡的时候,傣锦就显得特别珍罕。

傣锦是少数民族织锦之一。当地称“娑罗布”。汉代傣族属“哀牢”。傣锦也有棉织锦和丝织锦二种。棉织锦基本用通纬起花、丝织锦则既有通纬起花有断纬起花。棉织锦以本色棉纱为地,织以红色或黑色纬线。德宏地区傣锦常用红、黑、翠、绿结合。图案有狮、象、孔雀、树木、人物等。织幅一般33厘米,长度约50厘米,多用作被面,亦作工艺美术装饰织物。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

傣锦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纺织技艺,图案设计是通过熟练的纺织技巧创造出来的,多是单色面,用纬线起花,对花纹的组织非常严谨,织造时傣族妇女将花纹组织用一根根细绳系在“纹板”(花本)上,用手挡脚蹬的动作使经线形成上下两层后开始投纬,如此反复循环便可织成十分漂亮的傣锦。

设计一幅傣锦,需几百乃至上千根细绳在“纹板”上表现出来,倘若结错一根细线,就会使整幅傣锦图案错乱,可见傣锦的工艺要求极严。

傣族人早在唐宋时期就会用棉线和丝线织傣锦。南诏时期,地方官员把傣锦作为上贡朝廷的礼品。作为一门非常古老的纺织工艺,傣锦对花纹的组织有着自己的严谨。傣锦织工精巧,图案别致,色彩艳丽,坚牢耐用。

多以白色或浅色为底色,以动物、植物、建筑、人物等为题材,所织孔雀、骏马、龙、凤、象、麒麟,特别是凤凰展翅、大象、马、塔等图案,分别代表着吉祥、力量和丰收;宝塔、寺院、竹楼、寄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些寓意深远五彩斑斓的图案,充分显示了傣族人民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今天,傣锦工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和提高。除了制作统裙、挎包、床单、被面、窗帘、手巾外,还设计制作出了傣锦屏风、沙发垫等新品种,以其鲜明的色调、瑰丽的图案,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喜爱。

您可能还会喜欢:

黎族奇葩传统的织布染布技艺

哈萨克族民族文化的音乐特点

揭秘:历史悠久的哈萨克医学

哈萨克族曲艺形式的一种:铁耳麦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